•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全球觀的評量

本研究旨在透過國際教育專案英語課程培養學生全球觀的發展。以下探究全 球觀之定義,以及其評量之方法。

壹、全球觀的定義

全球觀(global mindedness)或譯作全球意識、全球思維或全球情懷,在國際 教育或全球公民的探討中,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概念,但是少有概念或操作型定義。

40

雖然有學者針對全球觀辯論(Parekh, 2003),如有學者認為全球觀在高等教育中 被濫用(Roman, 2006; Zemach-Bersin, 2009),然而Schattle認為全球觀和責任、意 識和參與三方面有關(Schattle, 2009)。Morais和Ogden(2011)則進一步針對全

41

42

想要改進他們的生活條件的一種道德責任感。他們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並認 同每個文化都有其價值。有全球觀的人有效能感,相信自己的行為能帶來改變,

也體認到國家的、國際的議題是重要的。他們能以全球一家為思考,不只是思考 自己國家的利益;會以全球的利益去評判,而非以種族的利益去評判。最後,有 全球觀的人會有連結,一種大家庭的歸屬感,一種全世界的人與國家緊緊相連之 感。

以此發展出來的全球觀量表(The Global-Mindedness Scale, GMS)測量學生在 學習其他國家時的全球思維以及測驗學生的態度、假設與行為。GMS量表為五等 量表,共有30題。每一個題項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總計五個等級,

從「非常不同意」為1分依次遞增到「非常同意」為5分。每一份量表合計總分從 30分到150分,分數越高者代表該向度之全球觀較高(Hett, 1993)。全球觀量表如 附件24。

參、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的評量目標

由上節文獻探討可以得知,許多學者認同國際觀或全球觀的意涵包含許多面 向,而其目的包含發展學生之跨文化理解與溝通互動之能力。Deardorff(2006)

對教育行政工作者及跨文化學者進行研究,提出最佳評量跨文化理解的方式為質 量並重,故以下探討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的評量目標,作為本研究觀察、訪談與 文件分析的依據。

Perry和Southwell(2011)認為,跨文化素養的發展與測量有其理解上的限制,

是因為目前的探討仍無法產生對跨文化認知方面既定的理解,或確切的範圍。

Schulz(2007)整理了五個主要評量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的目標(表2-5):

43

44

45

資料來源:Crichton, J., & Scarino, A. (2011).

Crichton和Scarino(2011)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的原則包含互動與溝通、和文 化內部(intra-cultural)與其他文化(intercultural)連結、文化互動的理解是社會 行動的一種建構、以及假設的責任。在互動與溝通方面,學生必須瞭解對於他者 的理解是無法事先完成的,以及互動和溝通包含兩個個體持續的相互解讀及創造 意義。在和文化內部與其他文化連結方面,學習目標在於瞭解不是只有他者才有 文化差異,在互動過程中,我們會體現語言上變異和文化的認同。文化互動的理 解是社會行動的一種建構,學習者體會其知識、價值和信念並不只是獨特與自我 體驗的真實,以及體會和我們自己文化及語言背景與各種實踐的關聯。在反思與 內省方面,學習者學習體認只有透過我們對於自己語言和文化認同的理解,我們 才能涉及不同方式的理解,以及和別人互動時,敏銳地思考所謂的成功、失敗、

不確定性與未來發展等問題。最後,在假設的責任上,學習者能發展出一種民族 的角度,視我們自己與他者都有立基於不同語言和文化上的認同,並有一種責任 能尊重並敏覺多重觀點與需求。

肆、評量結果的效度評估

如何透過課程和教學有效培養全球觀,並讓每個學生都接受評量,是極富挑 戰性的(Cause, 2009; Skelton, 2007),因為學校的評量方式很可能反映了學校所 認定之國際觀範圍(scope)和典範(paradigm),而學校也會受到國家課程在國 際教育方面之要求與限制,以一個框架來評估學生的國際意識。然而基於認知上 的意識,學者Harwood和Bailey(2012)認為並不夠,「只有意識」並非探究的目 標,學生是否真正習得國際觀,應當評量其面對衝突時,其所展現出談判的能力 和敏感度、解決衝突的能力、建立關係的能力以及對和平真正寬容的本質與必要 的理解,這些皆為國際觀的關鍵指標。

46

要評估學生的國際知識並不難,然而,評估對學生的跨文化理解,以及他們 適應其他文化並在其中展現自我的能力則不容易,這也使得跨文化理解的評量極 具挑戰性。學者提醒教師進行評量時,必須注意到學生可能經歷的幾個階段,並 且這些階段不一定必然是線性的(Cummins & Davesne, 2009)。首先,學生很可 能會認為他們本身的文化觀點是普遍的,認為自己和他者都相同,慢慢地,學生 開始承認文化差異,但仍然乘載著對自身文化的優越感;接著,學生能縮小自身 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間的差異,最後,學生可以接受並分析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

學生的國際意識評量結果,也可能受到學校類型或性別的影響。Baker和Kanan

(2005)研究了卡達學生(Qatari students)對其他文化的意識、國際關聯和文化 包容度,根據從公立學校、磁石(Magnet)學校和國際學校中,收集270名14-17 歲的學生的作答,發展了一個四點Likert量表(總是、有時、很少、從不),以20 個指標涵蓋國際意識的各個面向。研究發現,一般而言,卡達學生在國際觀中獲 得不錯的成績,除了國際學校的學生在對其他文化的認識方面得分較高以外,不 同類型學校學生的作答結果並無顯著差異,然而,女生得分明顯高於男生。學者 歸因,國際觀並非僅來自學生就讀國際學校的緣故,也可能受到特定社會中的文 化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經驗的影響(Baker & Kanan, 2005)。

Cause(2009)研究的結果發現,國際觀在表述上或有不同,不同的國際觀可 能優先關懷的內涵可能不盡相同,因此教師需要對國際觀的敘述抱持開放的態度,

避免以自己的國際觀作為唯一的解釋,或僅接受單一的價值。

五、小結

全球觀的評估仍是一個研究不足的領域,評估全球觀的工具非常有限,Hett

(1993)的全球觀量表評量責任感、文化多樣性(cultural pluralism)、效能感、

全球中心(global centrism)與全球連結(interconnectedness)等五個面向,較接近

47

本研究希望透過國際教育專案英語課程培養學生之能力。全球觀的內涵也涵蓋我 國國際教育的提出的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與全球責任感等面向,故本研究使用 全球觀來做為學生能力發展之培養目標與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