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以上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發展融合國際教育、資訊與通訊科技、

專案式學習的國中英語課程,簡稱國際教育專案英語課程,並瞭解此課程對國中 二年級學生在全球觀培養上的影響。

壹、研究目的

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究國際教育專案融入國中英語課程的發展歷程。

(二)分析國際教育專案融入國中英語課程對學生全球觀與探究力之培養。

(三)分析國際教育專案融入國中英語課程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擬定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 國際教育專案融入國中英語課程發展之行動歷程為何?

(二) 國際教育專案融入國中英語課程對於學生全球觀與探究能力的影響為 何?

(三) 國際教育專案融入國中英語課程對於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涉及之重要名詞有「國際教育」、「專案式學習」、「全球觀」與

「探究能力」,茲分別界定如後:

壹、國際教育

7

國際教育的定義,根據中小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資源手冊,為「…以全球為 範疇,從整體觀點細作考量,賦予動態的、多元的及整合的系統性思考,以反應 變動中的、複雜的、無法預期的世界」。而其目的,根據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揭櫫(教育部,2013),在於在讓中小學生透過教育國際化的過程,瞭解國際社 會,發展國際態度,培育具備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的 國際化人才。本研究所指的國際教育,是指將國際議題融入於教學,以增進學生 全球觀的培養。

貳、專案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專題式學習係利用高真實性的內容、真實性評量、學習者導向的學習活動,

提供學習者擬真而複雜的專題計劃與引導問題(Thomas, Mergendoller &

Michaelson, 1999)。結合PBL與網路應用的之學習利用電腦網路進行跨校網路專 題式學習,學習者不僅合作進行探究與問題解決,並以具體的作品呈現其學習結 果,培養專題管理、研究、資訊組織、呈現與傳達、自我反思、團體合作與資源 工具應用等多項能力,以及主動參與的學習精神,並促進學生對國際的瞭解。本 研究之專題式學習,係指利用國際教育資源網上其他教師提供之專案,與其他學 校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專案之小組合作學習。

參、全球觀

全球觀(global mindedness,或譯作全球意識、全球思維、全球情懷),按Hett 的定義,是指個體將自己視為世界中的一分子的一種觀點,如此意識會反映到個 體的態度、信念和行為,一個具有高度全球觀的人對於多元和差異時會有一種強 烈的感受,使他們對於這世界上其他地方更加關懷,並認為自己有道德責任要去 改善這個世界(Hett, 1993)。有全球觀的人也必須有創造力與創新、探究技巧、

問題解決與批判性思考等能力,他們也必須對於資訊與訊息科技有所瞭解,會合

8

作與協作,也在跨文化的場域中能有方向感並保有彈性(DeMello, 2011)。全球 觀包含責任感、文化多樣性、效能感、全球中心(global centrism)與全球連結

(interconnectedness)等五個面向,因此接近本研究希望透過國際教育專案英語課 程培養學生之能力,全球觀也涵蓋我國國際教育的基本內涵如國際素養、全球競 合力與全球責任感,故本研究使用全球觀一詞。

肆、探究能力

由於傳統教育最重視的能力,在工作應用上已日漸不足,全球競爭化的世代 來臨,各國為了提升國家人民之競爭能力,紛紛提出21世紀公民所應具備之21世 紀能力,如探究與問題解決等能力。美國國家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 2015)提出用4C培養學生面對21世紀的全球化社會,這4C包含 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溝通

(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與創意與創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由於本研究學生將會大量運用英文進行簡報,並透過資訊與通訊科技進行交流,

故本研究之探究能力,係指批判性思考、協同合作、溝通、創造力、簡報力和資 訊與通訊科技能力等六種能力。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Scriven & Paul, 2007),是透過巧妙地分析、評 估和重構思想來提高思考的品質的思考方式,涉及個體的自我引導、監控與修正。

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也常被視為有效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研究之批判性思考,

係指學生發展出選擇主題、蒐集資訊與資訊篩選之能力,展現出對特定面向的理 解與思考,評量資訊的品質、可信度與偏見,並解釋在專案中的學習,及說明在 其他脈絡中可能發生的情形。

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根據韋氏新大學辭典定義為:1.與另一個人或其 他人一起行動或工作、協同行動;2.為彼此的利益而聯合另一人或他人。因此合作

9

可定義為:在工作、閒暇或社會關係中,為追求共同的目標,享受共同活動帶來 的快樂,或只為了加深彼此的關係,而以一種協調的方式一起行動。本研究之協 同合作,係指學生須能組織、分配、確認進度與掌握專案的重點方向,有禮友善、

並帶信任,適時挑戰隊友,個人有時間管理意識,並促成小組合作準時完成任務 以及處理衝突,同時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造力(creativity)的定義,根據陳龍安(1995)歸納,是指個體在支持的環 境下,結合敏覺、流暢、變通、獨創、精進的特性,透過思考的歷程對事物產生 分岐性觀點,賦予事物獨特新穎意義,結果使自已、他人滿足。學生透過本研究 需達到的創造力,係指以可行實際且有價值的原創方式產出成果,使用自己的方 式詮釋資訊並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

簡報力(presentation),根據美國巴克教育機構定義(2013),涉及簡報製作 前之資訊取得、選擇與處理,製作中包含電子與書面簡報檔案,與圖表製作等,

製作完成後亦涉及口頭呈現等多面向,本研究所稱之簡報力,係指學生能運用清 楚有效的視覺圖表,以適當的眼神、肢體及口語傳達觀點,能評價自己的簡報,

並利用他人的回饋以求進步。

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是資訊科 技與通訊科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概念和新的科技領域(Stevenson, 1997)。

以往資訊科技與通訊科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資訊科技著重於消息傳播的傳 送科技,而通訊科技著重於信息的編碼或解碼,以及在通訊載體的傳輸方式。隨 著科技的發展,這兩種技術慢慢變得密不可分,從而漸漸融合成為一個範疇。本 研究之資訊和通訊科技,係指利用電腦、平板、手機等,透過網路連結國際教育 網站平台,以網路平台互動、電子郵件、視訊會議等與他校進行互動之國際教育 學習。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