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兩岸華語發展與臺灣華語教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研究對象,但尚缺乏針對外籍學生對於兩岸口音差異方面的研究,本篇論文使用 假貌相比測驗法、問卷調查法,輔以焦點團體訪談法,透過量化及質化雙重方式,

以實證性的研究方法調查在臺灣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對於兩岸口音差異的看 法,希望能得到更客觀,更具可信度的研究結果。

第三節 兩岸華語發展與臺灣華語教學

一、 普通話跟臺灣華語發展的背景

(一) 「國語」的制訂

「國語」是依據北京話為基礎所制定的標準,民國元年(西元 1912 年)教 育部召集臨時教育會議,制定「讀書統一會」章程,隔年(西元 1913 年)正式 開會,與會人數共 44 人,為各省代表。以多數決的方式來決定七千餘字的標準 讀音。由此可知當時所訂立的國語,並非一地人民口中真實的語音,只不過是一 種形而上的概念,意識型態的操弄下的產物。因此,黃宣範(1993)對於標準國 語的敘述可謂此現象做一佐證:「標準語其實是一種形上的東西,是一種意識形 態。一種超越現實的信念建立之後就形成一套假象,常人為之所奴役,而研究者 也無法經由標準語瞭解語言社會的真實。」何萬順(2009)也說:「我們如果說,

全臺灣沒有一個人說『國語』,這是絲毫不誇張的。」無疑是呼應了黃宣範對於 標準國語的看法。

從上述文獻可以瞭解所謂的標準國語,並不是真正人民日常所使用的語言,

它不具有所謂語言的生命力,只是一種空泛概念的形塑罷了。

(二) 中國「普通話」的出現

195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把「國語」改稱「普通話」。在 中國大陸,1955 年之後現代標準漢語的正式稱謂是「普通話」。根據 1955 年 10 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以及「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通過了普通話的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義:「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音為標準音。」「普通」二字的意義就是「普 遍通行」、「共通」的意思。選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原因,是由於北京在過去 歷代一直都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以北京為首都,因此,北京語 音對全國人民的影響甚鉅。而當時北方話是漢語各方言中使用地域最廣、使用人 口也最多的一大方言,所以普通話選擇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也是以客觀存在的 事實以及現實使用情況為依據。

1956 年 2 月 6 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將普通話的定義 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 為語法規範。」新的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普通話的標準,

使得普通話的定義更為周密。

因為中國地大種族多,各地區操著不同方言,導致交流的困難,因此中國大 陸希望透過推廣普通話,讓全國人民可以溝通無礙,以促進國家之發展。從二十 世紀 50 年代推廣普通話以來,透過現代白話文、廣播、電視和電影等進行傳播,

國務院雖將普通話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然而普通話並非等同於北京 話,主要差異在於部分字的讀音不同、普通話中的兒化和輕聲比北京話大幅減少 許多、說話咬字更清晰等等。造成此種現象之因,是由於大量外地人到北京工作 生活,北京人只好捨棄本來的土腔土話,改說「普通話」;再加上年輕一代從開 始接受教育起,就開始系統性地學習普通話,在社會上也使用普通話。但兩者也 並非完全無關,應該說北京話和普通話兩者彼此互相靠攏。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 中,國務院規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就邁出了向北京話靠攏的第一步。再 者,大批的北京人在全國各地擔任播音員及學校教師,他們將北京話的語音特色 做為普通話的規範向全國各地推廣,因此,許多人幾乎認為北京話即為普通話,

無法將兩者區分開來,所以我們可以說兩者日益靠攏,但並非劃上等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三) 「華語」在臺灣

臺灣為一個多語言文化社會,臺灣人口的組成包含了閩南人、外省人、客家 人及原住民,其中閩南人又占大多數。但在臺灣光復後臺灣省長官公署就認定推 行北京話國語的重要性,立即向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請求派遣專業人士,來臺 推行國語。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在民國三十五年 4 月 2 日成立,成立之後便訂 立綱領,大幅推動國語為統一標準語。臺灣在此政策下推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國 語,其他方言皆備受壓抑、排擠。

因為以臺語為母語的人口數眾多,因此臺灣華語受到臺語的影響並不意外,

而且當時國語運動初期便是借重臺語結構與國語類似之便,大力推廣國語。朱兆 祥(1948)(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之一)認為國語運動初期在臺灣顯示出不錯的 結果原因有以下三點:

1. 臺灣主要方言(閩南語、客語)與國語同屬漢語系,方言中有六、七成 已是國語了,所以學習起來並不費力。

2. 國語、臺語間語音方面差異較大。臺語語音系統較為複雜,從複雜學習 簡單的系統較為容易。

3. 有一套科學的注音符號,可以幫助識字。

因此,對於國語推行委員會而言,方言的知識不但不是學習國語的障礙,反 而是學習國語的基礎(黃宣範,1993)。臺灣人口族群數閩南人口本就是占大多 數,而國推會又藉由臺語之力來推行國語,臺語影響臺灣華語的關係自然不言而 喻。

(四) 普通話與臺灣華語分流

由於兩岸分治已經數十年,臺灣華語形成的過程與普通話並無太多的接觸,

但卻受臺語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已經發展了成一種獨立語言(何萬順,2009)。

臺灣華語並不是大家所認知帶有濃厚閩南腔的「臺灣國語」,而是指涉臺灣人民 日常所使用的華語,經過多年與大陸的隔絕,加上與臺灣本有的語言融合,發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出許多與普通話不同的語音特徵。以下綜合各家學者將各項臺灣語音特徵進行統 整並分述之(葉德明 1995;曹逢甫,2000):

1. 聲母的取代替音:聲母方面,例如以舌尖前音ㄗ﹝zi﹞、ㄘ﹝ci﹞、ㄙ

﹝si﹞取代舌尖後音,ㄓ﹝zhi﹞、ㄔ﹝chi﹞、ㄕ﹝shi﹞;以邊音ㄌ﹝l﹞

取代舌尖後濁音ㄖ﹝ri﹞等。

2. 韻母ㄣ﹝en﹞、ㄥ﹝eng﹞差異不顯著:舌尖鼻音ㄣ﹝en﹞取代舌根韻 尾ㄥ﹝eng﹞;而且ㄥ﹝eng﹞韻常被ㄨㄥ﹝ong﹞取代,例如:「風」念 成ㄈㄨㄥ﹝fong﹞。

3. 複韻母區分不清楚:臺灣華語中,常常出現複韻母韻尾丟失的現象,例 如:ㄡ﹝ou﹞容易發成ㄛ﹝o﹞,ㄟ﹝ei﹞容易發成ㄝ﹝e﹞等等。曹逢 甫(2000)認為上述關於韻母的語音特徵多半受到閩南語元音系統的影 響。

4. 完全上聲(第三聲)較少見:上聲(第三聲)的調值為 214,但在臺灣 華語中,常常只出現前半上(21 或 31,類似四聲)而沒有後半上(14,

類似二聲),只有在特殊情境需要時才會將後半上完整發完。

5. 輕聲字大量減少:許多詞彙的第二音節在「標準國語」中,都讀輕聲,

例如:「東西」、「關係」、「太太」等。但在臺灣華語中大多都不讀輕聲。

6. 兒化韻少見:葉德明(1995)認為兒化韻是標準北平話的特色,而此種 語音在臺灣語音中已逐漸式微。

除上述現象之外,熊子瑜、李愛軍(2012)透過語音分析軟體,採用了實驗 語音學的方法,發現臺灣華語因為受到臺語發音的影響,臺灣華語的聲調音域範 圍較普通話窄,所以聽起來普通話的抑揚頓挫比臺灣華語明顯許多。曾金金

(2008)亦發現臺灣華語調域較低且較窄,相差達 14 赫茲,人耳可聽出差異,

而且因為臺灣華語調域較窄,語調較平,而普通話調域較寬,語調變化較大,故 有臺灣人說話較溫柔,中國人說話抑揚頓挫較明顯之說法。胡維庭(2012)提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除了語音上的差異之外,「臺灣華語」與「普通話」在讀音上亦有所差異,例如:

「星期」的「期」臺灣華語念成二聲,但「普通話」卻念為一聲。他認為臺灣華 語的成因只歸因於受其他語言影響是不夠全面的,也應考慮兩者官方語言本就依 循不同的標準之下所導致差異的關係

二、 華語教師語音特色

身為華語教師,所使用的語言既是教學過程中的媒介語,同時又是第二語言 學習者的目標語,因此,華語教師的課室語言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語言中心 甄選老師的重要條件便是發音標準、清晰,目的即為能讓學生正確地模仿老師的 發音。外籍學生學習華語的標的語,應是華人的共同語,而非地方性的語言,無 論是在中國或是臺灣的華語老師都必須修正並於課室內注意自己的發音,目的是 讓學生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宋如瑜,2010)。由此可知,華語教師的課室語言 與當地一般民眾的語音存在的一定差異。在課堂上,華語教師會自覺地依據學生 的華語水平,修正自己所用之語言,偏離教師平時使用自然的語言,而靠近學生 的語言能力,使教師的語言成為有效的輸入(彭利貞,1999)。通常華語教師會 比一般母語者的口音標準、清晰,而且語速較慢,因為對於初學華語的外籍學生 而言,他們對於華語的發音和語調掌握較弱,所以華語教師的語速通常都會偏離 自然語速,並且在語調上也比平常說話誇張一點(宋玥凝,2011)。他們的說法 即同於徐大明等人(1997)提出的「外國人腔」,為了讓學習第二外語的人聽懂 自己說話,母語者會以放慢速度、發音清楚、簡化用詞和語法結構等方式讓外語 學習者能夠理解。李曉琪(2006)則認為只有在教一種新的語言現象時,才需要 誇張並放慢語速進行教學,以便讓學生聽得清楚並加以模仿,但是除此之外都應 使用正常語速。如此才不會培養出只聽得懂老師所說的話,卻聽不懂其他人的話 的學生。

另外,優美的聲音也有助於學習,例如王曉華(2005)提到優美的聲音有助

另外,優美的聲音也有助於學習,例如王曉華(2005)提到優美的聲音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