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口音與第二語言教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國學生在華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差異情形及相關情形。使用問卷調查之方 式,針對臺灣的語言中心採取全面普查。結果顯示中等程度學生的華語學習動 機,工具型動機高於融合型動機。劉麗玉(2011)探討在臺外籍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關係。研究對象為臺灣大學語言中心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

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臺外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適 應與學習滿意皆良好,而不同的背景變項對於學習動機、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會 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綜合中國及臺灣關於外籍學生對華語的語言態度以及學習動機的調查研 究,可以發現受到中國經濟崛起影響,許多外籍學生學習華語的動機及態度皆良 好,而且願意離開國家到目標語國家求學的外籍學生,大多學習動機都極為高 昂,所以學習成效也會因此提升。當然在不同的地區學習以及其自身背景因素影 響下,對於華語學習態度仍有不同的影響力,必須審慎地探討分析。

第二節 口音與第二語言教學

一、 口音的定義

口音又可稱為腔調。Thompson(1991)認為任何一種發音模式如果與某語 言為第一語言者說話發音模式不同,即為口音。Munro(1998)所下的定義為將 某語言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發音時,與第一語言者發音呈現出有系統的差異,但 沒有病理上的缺陷,聽話者可以從各種層面聽出口音上的差異,包括母音、子音 等等。平克(1998)提出在發一個語言的詞彙時加上了另一個語言的發音形式。

根據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對於口音的定義為:「帶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語 音。」因此,從上述定義中可歸納出,與第一語言者在發音模式上有所差異,可 能是由於地方差異所導致,此即稱為口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二、 口音與語言態度的關係

電影《茶花女》中,原本在倫敦街頭滿口鄉音的賣花少女,經過語言學家六 個月的訓練之後,搖身一變成為有著純正英國腔的上流貴族。由此可知,口音之 於個人的重要性,人們常常透過說話者的口音將對某語言集團的主觀評價加之於 說話者身上。Lambert(1967)所從事的研究即希望透過間接的方式,利用語言 或是口音差異,誘導出某個族群對另一個族群所持的偏見,或是帶有傾向性的看 法。口音的問題存在於全世界,通常說話者的身分可以透過口音推斷出來,而這 種「以言取人」的推斷因缺乏客觀,可能導致種族歧視的問題發生。而口音問題 的背後即是個人的語言態度所產生。

說話者的口音是語言的重要特徵之一,口音往往會影響聽話者對說話者的主 觀評價或看法。Lambert(1967)和 Giels(1982,1985)等人的研究指出,說話 者的口音對於聽話者對說話者的印象產生重大的影響。

張積家(1990)和張積家、王惠萍(1991)的研究證實了 Lambert 等人的看 法,他們測試了中國學生對於教師的口音是否具有社會心理的影響,結果證實講 普通話的教師比講地方話的教師擁有較正面積極的社會心理影響;對教師而言,

學生的口音也會讓教師對於學生的印象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學生 的口音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喜愛程度,原因即在於當人們相遇時,常常會以有限的 訊息去評斷對方,而在首次交談時,人們的口音即是評斷的重要依據之一。為什 麼中國學生或是中國教師對於有著不同口音的老師或學生形成不同的語言態度 呢?從中國的語言政策來看,由於普通話是中國的標準語音,因此它的地位比地 方口音更具權威。國家提倡普通話,在城市生活的人也自覺性的學習普通話,自 然造成社會上的人們產生講普通話的人社會地位優於講家鄉話的人的社會偏見。

Schere (1976)指出,在某些語境裡,聽話者對於說話者的印象形成,說 話者的口音甚至比言談內容或是視覺印象更為重要。Schere 的說法可以與王愛君

(2006)互相印證。王愛君(2006)以中國河南口音歧視為例,探討了語言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與社會現象。在中國的電視劇、短劇中,扮演工人、竊賊或人口販子等等常常說 得一口流利的河南口音,導致河南口音成了犯罪、詐欺等負面行為的代名詞,使 人們對於說著河南口音的人常常有先入為主負面的想法。人們的語言態度的形 成,通常是依據自身直接的社會經驗或是間接接受媒體報導的資訊所構成。由此 可見,語言態度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而是經歷史演變所造成。而人們對於某 種口音的語言態度即是經由自身經驗或是外在資訊所建構而成,當整個社會對於 某種口音都抱持同種語言態度,即會對某種語言造成影響,而形成所謂的刻板印 象。

三、 針對口音的研究調查

(一) 外語學習者對於英語口音的態度研究調查

由於英語為現在的世界語,許多地區都以英語為第二外語,世界各地學習英 語的外語學習者的人數相當的多,所以針對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相關研 究已有成熟之發展,因此,本論文先從外語學習者對於英語口音的態度研究調查 的文獻開始探討。

從語言學的角度探討,普通話和臺灣華語兩者口音的關係,與英國英語與美 國英語兩者面臨了雷同的狀況。英國英語是標準英語口音,相較於美國口音則為 地區性的變體口音。而中國的普通話與臺灣華語因為長期分治的關係,已經變成 兩種不同的口音,雖然都是中文,兩種口音溝通亦無障礙,但是明顯可以分辨出 來兩者的差異。中國的普通話因歷史悠久,所以常被視為是「標準中文」,而臺 灣華語則被視為「變體中文」。

張積家和肖德法(2000)同樣使用了假貌相比測驗法,讓一男一女外籍教師,

錄製四卷錄音帶,並隱瞞受試者兩種口音為同一人朗讀的秘密,排除音質影響的 可能因素,研究中國大學生對於英美口音外籍教師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學 生對於美國口音的外籍教師的評價比英國口音的外籍教師更高。這個研究結果與 張積家(1990)針對中國學生對於講普通話的老師比講家鄉話的老師獲得更高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價的結果有所差異,推論原因他們認為由於中國學生對於美國和英國兩個不同國 家以及民族態度所導致。陳國華(2004)調查師範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對於英、

美語的語言態度與文化態度,結果顯示民族的語言活力1影響人們的語言態度,

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文化態度。然而中國學生對於英美的文化態度卻搖擺不 定,推論是由於中國對於美國複雜的情感,以及與西方文化相提並論時,中國人 仍偏向肯定自身文化。

由於英語為世界語的關係,根據 Braj Kachru(1985)提出的世界英語三大 同心圈的概念,身處於外圈的國家也有許多當地母語者精通英語而成為當地的英 語教師,但不免仍受自身母語的影響,英語口音帶有自身母語口音,因此,有相 關論文探討學生對於當地人為英語教師以及英語母語者擔任英語教師的看法調 查。Timmis(2002)針對全世界四十五個國家,大約六百位的學生與老師進行英 語口音的問卷調查,研究者給予兩個選項,請受試者依據選項,選出自己比較想 要成為哪一位學生?兩個選項分別是:

學生 A:我現在的英語發音就像英語母語者一樣。甚至有時候人們還以為我 是英語母語者。

學生 B:我現在的英語發音非常清楚。不論是英語母語者或是非英語母語者 都可以理解我的英語,不過我的英語發音仍帶有我自己國家的口音。

研究結果顯示 67%的學生比較希望自己的發音像學生 A;32%的學生則選 擇學生 B;27%的老師選擇學生 A,39%的老師選擇學生 B,34%的老師表示沒 有特別的偏好。根據學生與教師研究結果之間的差異,學生表示自己發音若成為 學生 A,代表自己英文很好或是不想被母語者歧視等原因。而教師較多選擇學生 B 的原因,推測應是教師選擇一個比較符應現實狀況的選項而非理想中的選項。

1 Giles, Bourghis 和 Taylor (1977)提出民族語言活力在決定人們對語言的態度、語言使用行為 和民族認同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而其構成要素有三:一為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二為說該語 言人數以及地理分布;三為官方或民間的支持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Deyuan He 與 Qunying Zhang(2010)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教師做英語口 音調查,研究方法採用三角檢驗法,分別是問卷調查2、假貌相比測驗法與焦點 訪談法,研究結果卻與 Timmis(2002)的研究有所差異。42%的學生比較希望 自己的發音像學生 A;58%的學生則選擇學生 B;57%的老師選擇學生 A,43%

的老師選擇學生 B。根據中國學生的研究結果,研究者解釋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 將自己的英語發音的目標設定在標準英語的高標準上,只要能自由運用英語與他 人交談即可;而中國教師的結果顯示,大多教師仍希望自己學生的口音可以朝標 準英語口音看齊。在假貌相比測驗法中,受試者仍對標準英語偏好高於中國口音 的英語,但兩者差異並沒有相當大,從此可發現中國口音的英語在中國教學現場 應能被接受。質化訪談結果與前兩項量化研究的結果都相當一致,互相呼應,增 強研究結果的說服力。

鄭俊芬(2009)探討臺灣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英語腔調之看法與態度,研究 者欲使用假貌相比測驗法,但礙於無法找到一位可以同時擁有當地英語口音以及

鄭俊芬(2009)探討臺灣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英語腔調之看法與態度,研究 者欲使用假貌相比測驗法,但礙於無法找到一位可以同時擁有當地英語口音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