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在臺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對兩岸華語口音之看法初探」為題,進 行相關研究與探討。首先,針對語言態度以及口音方面的研究,並對中國大陸普 通話與臺灣華語口音差異的歷史背景進行文獻回顧與探討,作為本研究之基礎;

接著主要以 Lambert 所創立的假貌相比測驗法(Matched-Guise technique)作為 語言態度的測量工具,除了假貌相比測驗法之外,並實施問卷調查,再輔以焦點 團體訪談瞭解現況及其相關問題,再依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最後,提出本研究 的發現與建議。

緒論分為五節,分別從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以及名詞 解釋五個部分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全球華語熱,各地掀起了學習華語的熱潮,華語逐漸形成僅次於英語的新強 勢語言。全世界使用華語為溝通語言的地區中又可分為中國普通話、臺灣的華語 與海外華人的華語。由於社會背景的差異,以及各地華語與當地方言逐漸融合,

形成了各種具有地方色彩的語言變體。

王惠(2007)及吳英成(2003,2010)運用 Braj Kachru(1985)提出的世 界英語(World English)三大同心圈的概念,將各地華語的口音也依據擴散的種 類、在使用的社會功能域、語言習得類型等因素訂立出華語三大同心圈。內圈

(inner circle)指的是以華語為母語或是全國共同語的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和臺 灣。王惠認為內圈包含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港澳地區,但吳英成指出香港地區因 為文化背景因素複雜,雖於 1997 年回歸中國大陸,但其英國殖民背景所影響之 下以及當前普通話在香港推行之情況,香港仍不能歸入內圈,本論文採用吳英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2010)的看法,暫不將港澳地區歸入內圈之中。中圈(outer circle)為以華語 作為共通語的海外華人移民地區,華語是華人的母語但只是多語社會中日常生活 所使用的語言之一,並非當地的第一語言,包含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海外華人社 區。外圈(expanding circle)是指以華語作為外語學習的非華人國家,例如日本、

韓國、歐美國家以及非洲等地。

圖 1-1 華語三大同心圈(引用自吳英成,2010)

目前在世界各國主要的華語老師多由內圈國家中的中國大陸及臺灣人士所 擔任,而兩地的口音因為長期分治,臺灣華語在形成的過程中與普通話並沒有太 多的接觸,受到臺灣當地各種方言影響,已經發展出與普通話不同的口音。

在華語學界中長期存在著不同的聲浪,部分學者提出應使用「正統」中文(普 通話)當作課室語言,臺灣華語反被視為較帶有地方口音「不標準」的中文,應 避免使用。周清海(2006)便提出應以中國的標準為依歸,無論在語音、詞彙或 是語法方面,都應該盡量讓各地區的華語向普通話靠攏,他強調「趨同」的概念,

避免出現差異。但是陸儉明(2005)曾針對各地區華語差異的現象提出「大華語」

的概念,「以普通話為基礎而在語音、詞彙、語法上都可以有一定的彈性,有一 內圈中國

大陸、臺灣 中圈

外圈 日韓、歐美

非洲等國

馬來西亞、新 加坡等各海外 華人社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定寬容度的民族共同語。」他認為在教學上,應以普通話為依歸,但並非僵化的 規定,可依不同地區有其寬容度。訂立出「大華語」的概念不僅有利於增強世界 華人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又有助於將華語教學推向世界。王若江(2010)在陸儉 明先生提出的「大華語」概念上,也提出了華語教學上的建議,他認為在教學上 口音可以依不同的對象、目的等,給予其彈性與寬容度,但是仍主張教學中必須 確立標準,在「大華語」基礎下彈性地接受其他變體,在教學實踐中還是必須確 立標準,無論是以普通話為標準還是依據地域設立教學標準都是可行的。郭熙

(2005)的看法則是綜合兩者,他主張將「漢語」和「華語」區分開來,「漢語」

所指的應是標準語,即普通話;而「華語」則是普通話的域外變體,是海外華人 使用的民族共同語。他認為在華語教學中應堅持主體化和多元化的統一:在華語 教學中堅持主體化,才能保證漢語不變質;而堅持多元化,則能讓華語繼續為海 外華人服務,增強海外華人學習的動機與自信心。過去因為太強調規範性,導致 許多海外華裔的年輕人覺得華語太過於困難,失去了學習的信心,進而放棄學習 華語。避免再重蹈覆轍,所以郭熙主張積極解決本土漢語(普通話)與海外華語 的協調問題,才能有效達到華語的維護與發展,也是對華人語言使用現狀的尊重。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本論文希望探討臺灣地區華語教學的現場,應以臺灣 華語為標準還是應以普通話為標準?希望透過 Lambert 提出的「假貌相比測驗 法」(Matched-Guise technique)以及問卷調查和焦點團體訪談的方式瞭解來臺學 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對於兩岸華語口音上的看法。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由於中國經濟崛起,全世界興起學習華語的熱潮,前來臺灣學習華語的外籍 人士節節攀升,但因為中國大陸地廣人多,在臺灣學習華語的外籍人士的數量雖 無法與中國相比擬,可是仍可從這個情況看出,同為內圈的兩地皆為外籍人士學 習華語的重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臺灣與中國的口音差異為眾所皆知的特色。近年來,臺灣與中國交流日益頻 繁,在臺灣,即使雙方素未謀面,只要一開口說話,透過口音便可清楚辨別出是 哪一個地區的人。在兩地口音的差異上,依據人耳聽辨大致可歸納出幾點特色:

臺灣人在講話時較沒有抑揚頓挫、高低起伏;臺灣人講話時常帶有語助詞,如:

嗯、啊、呀等語助詞;臺灣人說話語速較慢而且語調較為輕柔;中國人講話時捲 舌音、輕聲以及兒化韻較明顯。

筆者曾在網路上看見有一位外籍學生在華語交流的平台上發問,他曾在北京 學過一學期的中文,但他認真地考慮要不要到臺灣繼續學習中文,因為他認為臺 灣華語的口音為不標準的口音,而在臺灣環境的影響之下,他覺得他的「標準」

口音會因此而受到影響,所以他想詢問大家的意見是否要到臺灣學習華語呢?由 此可以發現受到外界社會的影響,在外籍人士的刻板印象裡,認為臺灣地區的口 音是不標準的口音。

由於華語教師身為第二語言教學者,為外籍學生的模仿對象,當學生甫接觸 第二外語時,若依母語者說話的速度進行語言教學,學生會因為語速過快而無法 接收。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常傾向使用「外國人腔」(foreigner talk)為教學語 言,「外國人腔」指的是母語者為了讓學習第二外語的人聽懂自己說話,自覺或 不自覺地改變自己的語言,母語者會以放慢速度、發音清楚、簡化用詞和語法結 構等方式讓外語學習者能夠理解(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1997)。雖然臺灣 與中國大陸長期分治,受到閩南語及客語等當地方言影響,造成與中國口音上的 差異,但無論中國大陸或是臺灣的華語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明瞭教師所說的語 言,大多教師都會採用「外國人腔」作為課室教學語言。

因此,在兩地華語教師發音皆清晰、標準的條件下,何種口音才是外籍學生 所偏好的呢?以往的文獻大多只著重在探討外籍學生華語語音的發音問題,瞭解 原因並提出改善方法,這些文獻都是從聲母、韻母或聲調等角度著手,目前關於 外籍學生對於兩岸華語口音的看法深入的調查研究仍不足。而在臺灣華語教學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場究竟應使用純正普通話的口音或是口齒清晰的臺灣華語,也一直存在爭論,有 鑑於此,希望透過調查現行正在臺灣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的看法,將調查結果提 供臺灣華語教師參考,進而調整抑或是認同自己在教學現場的臺灣華語口音,發 展出獨有的臺灣華語教學體系。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調查在臺學習華語之外籍學生對於中國大陸普通話口音以及臺 灣華語口音的看法,以供臺灣華語教師在教學現場應使用何種口音作為參考。具 體而言,本研究欲達成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調查在臺外籍學生對於兩岸華語口音的看法。

二、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出未來臺灣華語教學現場語音教學的方向以 及提供相關華語文教學研究作為參考。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 研 究 主 要 以 Lambert 所 創 立 的 假 貌 相 比 測 驗 法 ( Matched-Guise technique)、問卷調查與焦點團體訪談為主,並針對在臺北市某國立大學華語文 教學中心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有關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說明如下: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到臺灣並位於臺北市內的國立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學習華語的 外籍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 研究區域

本研究之區域限定於臺北市內的國立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三、 研究內容

本研究欲調查在臺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對於兩岸華語口音之看法,並探討外 籍學生對於華語口音的態度,對其決定選擇學習何種華語口音是否有所影響。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 華語:

本論文所指的華語即 Mandarin Chinese,通稱「中文」,即臺灣之「國語」,

中國大陸之「普通話」。採用華語一詞之目的是為了要與國內母語人士使用之「國 語」有所區隔。華語指的是對外代表中華民國標準語的名稱,以利於外國人學習 中文所遵循的語音、語法、語用、語意等的語言內容而言。所以在國內教外籍學 生中文之課程,通稱為華語教學;在中國則稱之為對外漢語教學。

中國大陸之「普通話」。採用華語一詞之目的是為了要與國內母語人士使用之「國 語」有所區隔。華語指的是對外代表中華民國標準語的名稱,以利於外國人學習 中文所遵循的語音、語法、語用、語意等的語言內容而言。所以在國內教外籍學 生中文之課程,通稱為華語教學;在中國則稱之為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