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音的學習之外,學生亦表示老師的華語口音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成效,由此 可知,華語老師的口音對學生學習影響甚鉅。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以調查在臺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對於兩岸口音的看法為主題,藉由假 貌相比測驗法、問卷調查與焦點團體訪談三種研究工具。本節綜合前三節研究結 果的重點,歸納現象後根據文獻分析異同及其可能的原因。本節分成三個部分:

「在臺外籍學生對兩岸華語口音的看法」、「適合外國學生學習的華語口音」和「拓 展口音聽力廣度的需求」,分別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 在臺外籍學生對兩岸華語口音的看法

本研究使用三種研究方法探討了在臺外籍學生對兩岸華語口音的看法,力求 研究結果的全面性。在本章中依研究方法分成假貌相比測驗法、問卷調查和焦點 團體訪談三項來探討。其中第二部分問卷調查又可分成李克特式五點量表問卷及 開放式問卷進行分析。在各項分析後,最後依據三項所得之研究結果,進行綜合 討論。

(一) 假貌相比測驗法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Lambert(1967)提出的假貌相比測驗法,受試者只能透過聲音判斷說話者 的個性、特徵等問題,因此,此實驗方法能間接客觀地瞭解受試者的語言態度,

對於某種語言的評價或看法。所以本研究在進行此項實驗時,並未於事先告知受 試學生此研究目的為探討外籍學生對於兩岸口音的看法,僅請學生聆聽兩段錄音 檔,依其聲音給予評價,期以能客觀調取學生對於兩岸口音客觀的看法。

依據假貌相比測驗法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受試學生給予中國口音的整體 評價高於臺灣口音,無論在「親和力」或「地位價值」方面,中國口音的成績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高於臺灣口音12。在假貌相比測驗後的即刻回饋問卷中,也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學 生(53.8%)表示比較喜歡中國口音,其理由主要是由於大部分學生認為中國口 音聽起來較具「親和力」。除了前述假貌相比測驗及問卷結果一致的受試者外,

另一部分的受試者雖在假貌相比測驗中給臺灣口音的總分略高於中國口音,但在 最後勾選自己比較喜歡的錄音檔時,卻表示自己比較喜歡中國口音,所描述的原 因亦是較親切、友善,與前述「親和力」得分較高的結果相符。檢視其假貌相比 測驗的結果,可發現雖然他們給予臺灣口音的總分較高,但是中國口音的「親和 力」總分都高於臺灣口音,而臺灣口音之所以總分較高,是因為「地位價值」高 於「親和力」。由此兩項均一致的結果可發現,學生對於具「親和力」的口音較 感興趣,無論在假貌相比測驗中是否給「臺灣口音」的分數較高,但最後勾選時 仍以「親和力」為決定因素。

(二) 問卷調查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 態度量表問卷調查研究結果

除了假貌相比測驗及即刻回饋問卷以外,本研究也對於受試學生對於兩岸口 音的一般性認知進行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對於問題的同意度很高。其中,詢 問學生希望自己的華語老師所說的口音,臺灣口音高於中國口音。而學生對於自 己華語發音可以達到的目標,以臺灣口音為目標的人數比例明顯高於中國口音,

所以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受試學生的回答都是偏好臺灣口音。但除了上述對兩岸 口音有所偏好的學生以外,也有一部分的學生認為說帶有口音的中文沒有關係,

可以與人溝通即可。

2. 開放式問卷研究結果

本問卷有兩題開放式問題,藉由開放式問卷形式,希望瞭解學生來臺學習華 語的動機以及自身對於兩岸口音的看法。開放式問卷可以讓學生不受問卷題目所

12 親和力成績:中國口音 16.63,臺灣口音 13.9 地位價值成績:中國口音 14.26,臺灣口音 13.71 整體成績:中國口音 30.88,臺灣口音 2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限,自由描述自己對於兩岸口音的看法,希望藉此瞭解學生除了本論文調查問卷 上的問題以外,學生是否有其他看法,可以進一步強化本研究的論點。

根據受試學生來臺的學習華語的原因,可分為「經濟因素」、「生活環境因 素」、「學習環境因素」、「人際關係」以及「個人因素」等五項。從研究結果可以 發現大部分學生是因為得到獎學金所以決定到臺灣來學習華語,不過生活環境和 學習環境是否合適,也是學生考慮的因素,大部分學生表示因為臺灣方便又安 全,再加上比較偏好臺灣口音與繁體字,所以選擇到臺灣。除了經濟、生活環境 及學習環境之外,人際關係亦為影響學生來臺動機的重要因素。另外,還有部分 學生表示受到臺灣文化的影響或因為生涯規劃等個人因素,所以選擇到臺灣學習 華語。

受試學生對於臺灣和中國的華語口音的看法可分為四項,分別為「口音差 異」、「口音清楚易懂」、「習慣」、「語調的情緒」。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大部分 的學生皆認為自己具有聽辨兩岸口音差異的能力,其所描述的兩岸口音差異與第 二章的文獻探討頗為一致,有一些受試學生認為中國口音捲舌音及聲調較清楚,

所以聽起來比較清楚而且易懂;而部分學生因為長時間生活在臺灣,所以習慣臺 灣的口音,進而認為臺灣的口音較為清楚好懂。但也有學生受到學習經驗、個人 喜好或是未來生涯規劃的影響,選擇自己的學習目標。但一部分的學生也表示口 音的選擇不太重要,能溝通就好了,另有學生也指出只要老師的口音清楚,在哪 裡學習都沒有關係。在語調的情緒上,受試學生依據自身聽覺感受來描寫,大部 分的學生皆認為臺灣口音聽起來比較溫柔,而中國口音聽起來比較兇,即受試學 生認為臺灣口音較具「親和力」,中國口音則是「地位價值」較高。

(三) 焦點團體訪談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在焦點團體訪談的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受訪學生不但能分辨出兩岸口音,也 能說出差異之處,再次證明學生具有分辨兩岸口音的能力。受訪學生所說的差異 包括:聲音高低、聲調清楚、有無兒化、捲舌音清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在訪談中詢問受訪學生對於兩岸口音直觀的看法,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臺 灣口音因為發音比較不嚴謹,又加上臺灣人喜使用大量的語末助詞,所以聽起來 較親切、溫柔、可愛,而中國口音因為抑揚頓挫較為明顯,所以聽起來會覺得比 較兇,但也較有自信。

對於假貌相比測驗的錄音檔,受訪學生都覺得聽起來有一點難過,而口音方 面,大部分學生表示他們對於臺灣口音較熟悉,所以覺得臺灣口音的錄音檔較清 楚。但受訪學生中只有一位學生在假貌相比測驗結束後的回饋問卷,勾選較喜歡 臺灣口音錄音檔,而另外五位皆表示較喜歡中國錄音檔。因此,詢問受訪學生為 什麼回答不一致時,他們表示可能當時很累、聽不清楚,或說可能因兒化韻的關 係,所以聲音較不清楚,聽起來比較溫柔等理由。

深入探討「親和力」和「地位價值」與兩岸口音的關係,受訪學生皆表示他 們認為臺灣的口音較具「親和力」,而中國口音「地位價值」較高。可是有學生 指出臺灣的口音聽起來較輕鬆,所以感覺沒那麼熱情,而且也因為輕鬆,所以聽 起來較沒精神而且缺乏自信,所以教學上需要注意。然而在學習上,受訪學生皆 表示較希望自己的老師或是朋友說話的口音較具親和力,可以讓學生降低學習語 言的焦慮感,但要是說話者感覺較有權威或是太有自信,容易讓學生卻步,降低 學生說中文的意願。可是若是未來工作所需,受訪學生表示必須視情況而定,可 能須因地制宜,或是「地位價值」的特質變得較「親和力」重要。

(四) 綜合討論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就研究目的「調查在臺外籍學生對於兩岸華語口音的 看法」進行分析討論。

1. 兩岸口音差異特點

在問卷調查中,確認學生是否能聽辨出兩岸口音的差異,統計結果平均分數 為 3.95,表示大部分學生能聽辨兩岸口音差異。在開放式問卷調查中,學生以 自身經驗描述對於兩岸口音的看法。經統整過後,發現大部分的學生所描述之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岸口音差異,與第二章文獻探討中,葉德明(1995)和曹逢甫(2000)所提出臺 灣語音具有「聲母的取代替音」、「完全上聲較少見」、「輕聲字大量減少」、「兒化 韻少見」等特徵極為相似。許多學生指出中國口音有兒化、臺灣的口音則是ㄓ

﹝zhi﹞ㄔ﹝chi﹞ㄕ﹝shi﹞不太清楚、中國口音的聲調較清楚。在焦點團體訪談 中,受訪學生也提出四點明顯之差異:聲音高低、聲調清楚、有無兒化、捲舌音 清楚。從受試學生於開放式問卷與焦點訪談之回答皆符合本次研究的三項主要差 異之處:輕聲、兒化韻、捲舌音。由此可知,本論文之受試學生皆具有分辨兩岸 口音的能力。

2.

對於兩岸華語口音的語言態度

張偉(1988)認為語言態度指的是個人對某種語言的價值評價及其行為傾 向,它包含認識、情感和意向三種成分。認識成分指的是對於某種語言的認識或 理解;情感成分指的是對語言的感情,是喜歡或厭惡,尊重或輕視;而意向成分 則為對該語言的行為傾向。所以本篇論文欲從三種研究方法調取受試者對於兩岸 口音的語言態度,包含華語學習者對於兩岸口音的認識或理解;以及對於兩岸口 音的情感;最後是瞭解學生依自身的理解及情感,對於學習華語所採取的行為或

張偉(1988)認為語言態度指的是個人對某種語言的價值評價及其行為傾 向,它包含認識、情感和意向三種成分。認識成分指的是對於某種語言的認識或 理解;情感成分指的是對語言的感情,是喜歡或厭惡,尊重或輕視;而意向成分 則為對該語言的行為傾向。所以本篇論文欲從三種研究方法調取受試者對於兩岸 口音的語言態度,包含華語學習者對於兩岸口音的認識或理解;以及對於兩岸口 音的情感;最後是瞭解學生依自身的理解及情感,對於學習華語所採取的行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