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兩岸關係與臺灣政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馬英九執政後,也捨棄前兩任總統的大陸政策,主張在秉持「以臺灣為主,對人 民有利」、「不統、不獨、不武」與「維持現狀」等前提與原則之下,全面啟動兩 岸交流。

第二節 兩岸關係與臺灣政治

兩岸關係涉及了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層面,對臺灣至關重要。兩岸對立 的最大癥結點在於雙方的主權衝突,臺灣國家安全的首要目標是保持主權獨立;

中國大陸的目標則是採用各種和平或非和平途徑,達成兩岸統一,於是臺灣始終 將中國大陸視為最主要的外來威脅。而面對人口、領土、軍事實力都勝過臺灣的 中國大陸,兩岸交流往往被認為是臺灣與中國的不對稱遊戲,也使得臺灣的執政 者往往面臨了既要藉由爭取國際承認以強化臺灣主權,又要改善兩岸關係的兩大 挑戰(Lin and Lin 2005)。

在自由民主國家中,輿論對於政策的影響力,遠超過政策對於輿論的影響力,

因為輿論意見不只影響了菁英建立聯盟的過程,還形塑了該國的對外政策(Page and Shapiro 1983; Risse-Kappen 1991)。因此,對外政策往往由國內政治形勢所決 定,選舉競爭乃是影響國內政治局勢的重要面向。學界對於國內選舉競爭,究竟 會導致對外政策走向強化衝突或是友善合作的觀點仍不一致(Gaubatz 1991;1999;

Lake 1992; Nincic 1990),但民主國家國內選舉競爭會影響該國對外政策走向已是 無庸置疑的共識,而瞭解主流民意走向正是贏得選舉競爭的關鍵。

壹、民意與大陸政策:藍綠對決

臺灣在政治民主化之後,由於兩岸議題具公開性,且日益成為臺灣民眾檢視 執政者表現、衡量投票抉擇的重要面向,使得民意在兩岸議題愈顯重要,政府在 大陸政策上必須時時關注民意的反應,以及其所產生的選舉效應。兩岸議題不只 形塑了臺灣的政黨競爭格局與立場選擇(吳玉山 2000;張傳賢、黃紀 2011),

也左右了臺灣民眾的投票抉擇(徐火炎 1996、2004;盛杏湲 2002;陳陸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耿曙、王德育 2009;鄭夙芬 2009),而選舉競爭也使臺灣民眾對「統合」或

「疏離」的選擇,成為政府決策考量的關鍵(吳玉山 1999、2000;關弘昌 2009, 217-238;Lin 2004, 23)。

長久以來族群認同與統獨立場為臺灣主要的社會分歧,藍綠兩大政黨的政治 競爭都圍繞在此議題,直至九0年代「臺灣優先」逐漸成為共識後,認同與統獨 不再是臺灣選舉政治中唯一的分歧點,但藍綠對決的情勢仍是臺灣政治空間的主 要面向(王甫昌 1996;張茂桂 1993;張傳賢、黃紀 2011; Lin and Chu 2008;

Lin, Chu, and Hinich 1996; Hu, Lin, and Wong 2009)。而藍綠兩大陣營近年的選舉 主軸已由2004 年的「臺灣對抗中國」形式統獨認同意識型態之對抗,轉變為「臺 灣如何與中國交流」實質政策路線之選擇,2008 年總統大選,藍綠陣營對於「一 中市場」vs.「兩岸共同市場」的爭辯,即顯示如何因應與面對兩岸經貿交流已 成為臺灣必須正視的議題,而2008 年之後所開啟兩岸緊密的經濟交流,讓臺灣 民眾開始關注兩岸貿易與國內利益分配的議題(林宗弘 2009;胡克威、林宗弘 2011)。2012 年總統選舉,泛藍與泛綠兩大陣營的共同主軸被視為是「凍結認同、

經濟掛帥」,國民黨馬英九主打經濟議題,並強調延續過去四年的開放路線,持 續改善兩岸關係,進而為臺灣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民進黨蔡英文則主張經濟發 展應兼顧臺灣社會的分配正義。因此,泛藍泛綠雙方的最大爭執點已不再只是制 憲正名或臺灣獨立,而是經濟發展和公平正義、兩岸開放和貧富差距(吳玉山 2012;游盈隆 2012)。主張兩岸應走向更開放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在 2008 年以 58.4% 對 41.6%的得票率贏得選舉,正式開啟了臺灣的兩岸大開放時 代,並於 2012 年再度以 51.6%對 45.6%的得票率,連任總統,延續開放的兩岸 政策。而2010 年 6 月 29 日簽訂、2011 年 1 月生效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

(ECFA),被視為是兩岸經貿的里程碑與合作基礎(朱敬一 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而,近年來中共持續在國際孤立臺灣、不放棄軍事威嚇、增進雙方經濟整 合、積極邀訪臺灣重要人士等四大並行策略,使得臺灣內部對於中共可信任度的 意見出現分化,進而為北京提供了有效影響臺灣政治的機會,「中國因素」開始 介入臺灣(吳介民 2012; Lin and Lin 2005)。2009 年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位朝野 政黨領袖,針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所進行的辯論,充分展現了 藍綠陣營對兩岸經貿交流截然不同的立場:國民黨陣營指責民進黨反對ECFA 是 訴諸恐懼、鎖國與邊緣化,強調臺灣有簽訂ECFA 的急迫性,因為其能讓臺灣走 向開放與國際化,ECFA 的減免關稅、投資保障、保護智慧財產權等主要內容,

將可使臺灣出口增加、外商加碼投資、失業率下降,且政府已編列950 億元預算 協助受衝擊的傳統弱勢產業。民進黨陣營則批評國民黨對中國大陸步步退讓,是 走向中國而非走向世界,貿然單獨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 會破壞外貿及戰略平衡,

且只顧及少數財團的利益,忽略全面開放市場對臺灣產業與就業所造成的衝擊,

臺灣與中國大陸貿易,應保持自主性、循序漸進,並依循WTO 架構(公共電視 2009)。由雙方的對話可清楚得知,藍綠兩陣營對於兩岸經貿交流所涉及的國家 認同、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國內資源配置等面向,各有不同見解。

貳、2008 年以來的兩岸交流

自2008 年「五二0」後,臺灣的大陸政策及兩岸交流出現重要的變化,馬 英九就職後對兩岸關係秉持「對等、尊嚴、互惠」的理念,堅持「以臺灣為主,

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提出「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16 字箴言,並且在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之下,採取先易後難、先急後 緩、先經後政的「三先三後」原則(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9;2010),積極改善 兩岸關係。表1-1 為臺灣目前的大陸政策與成果,2008 年馬政府執政後,放寬兩 岸資金往來與投資貿易規定、增加航空與海運班次、開放新聞媒體駐點、擴大人 員交流、簽訂多種協議、恢復雙方的定期常態性協商及不定期的官方會談等等成 果,皆充分顯示,經貿、社會與文化等各層面的擴大開放與交流,使兩岸關係互

資料來源:陸委會兩岸經濟交流統計(1997-2013)、兩岸社會交流統計(1997-2013)。

72.3

263.7 278.5

373.9 463.2 616.4

763.7 881.2

1023 1054 865.9

1207.8

1997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大陸人民來台人數(千人) 兩岸貿易總額(億美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兩岸經貿交流的糾結:與對手貿易,是救命解藥或糖衣毒藥?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兩岸之間比例懸殊的貿易依存度,如:2012 年臺灣 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為 39.4%,大陸對臺灣的貿易依存度則為 4.1%(王振寰 2013, 76-77),以及兩岸之間「權力不對等、衝突的主權要求」的特性(吳玉山 1997)、「政治疏離、經濟融合」的特殊格局,還有中共不放棄軍事威脅下的政治 經濟力量等兩岸關係糾結之所在,都增添了兩岸交流的複雜性,使得經貿往來被 視為是涉及國家認同、國家主權,以及社會分配正義的高度政治意涵議題(冷則 剛 2009, 156),也因而造成藍綠兩陣營對於兩岸經貿交流的政策立場,始終未 有共識,開放或管制往往成為激辯的焦點。

此外,面對高經濟成長率、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是臺灣最主要的經 貿伙伴、最大投資地、最大外銷市場與最大出超來源的中國大陸(王振寰 2012, 77),臺灣內部民意對於兩岸數十年以來既合作又對立的互動模式,看法卻非常 分歧。尤其近年來,臺灣昔日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以及亞洲四小龍光環早已不在。

臺灣經濟表現趨於疲軟、失業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連年攀升、家庭可支配所得減 少、貧富差距擴大、薪資所得倒退。在經濟表現欠佳的情況下,臺灣民眾對於執 政團隊政的疑慮與不滿也屢屢直接呈現於執政者的低迷支持度,面對臺灣經濟發 展停滯的難題,馬英九政府認為創造更開放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外資來臺,將 是緩解臺灣當前困境與沸騰民怨的一帖良藥,且與中國大陸邁向貿易正常化更是 臺灣貿易自由化所不可或缺的一環,除了持續大力推動兩岸貿易協定的簽訂,並 於2012 年提出「開放是常態,管制是例外」的訴求,準備大幅度修正兩岸關係 條例,鬆綁陸資來臺的限制。由於政府的經濟表現往往被認為與選舉習習相關 (Kinder and Kiewiet 1981; Alt and Chrystal 1983),因此,臺灣民眾對於「開放再 開放」的兩岸政策方向之反應,相當值得關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2008 年迄今,最受臺灣民眾關注的兩岸經貿議題莫過於 2010 年 6 月簽訂 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與 2013 年 6 月簽訂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政府宣傳兩者對臺灣的整體效益為:前者能使國內生產毛額成長1.65%至 1.72%、

產值成長2.75%至 2.83%、就業成長 2.5%至 2.6%(經濟部國貿局 2009);後者 則使國內生產毛額增長0.57%、投資增加 2.97%、服務業總產值成長 0.11%、就 業成長0.16%(行政院 2014)。然而,ECFA 執行的成效不如預期,並未帶來原 訂的經濟利益目標(童振源 2011a;2011b;2014),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又牽 涉了佔臺灣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七成的服務業,影響極為重大,引發各界疑義。面 對經濟走下坡但政府仍加速推動兩岸經貿等措施,迫使臺灣民眾陷入了經濟整合 與政治選擇的兩難,其一,既歡迎有助於臺灣經濟發展所必需的中國經濟連結,

但又擔心經濟連結將使臺灣在政治上也被中國大陸綁定,甚至走向由中國大陸所 鋪設的政治同化之路。其二,不信任由主張積極與大陸互動,且具有中國民族主 義意識型態的國民黨與中國大陸接洽,反而較信任主張臺灣認同但反對經濟整合 對臺灣有利的民進黨(Wu 2012, 187-202)。

由於臺灣民眾對於與中國大陸貿易充滿不確定性,而有樂觀期待與擔心疑懼

由於臺灣民眾對於與中國大陸貿易充滿不確定性,而有樂觀期待與擔心疑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