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結論

自2008 年 5 月迄今,兩岸關係迅速解凍,彼此的交流日益多元與熱絡。其 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經貿交流,中國大陸對臺灣經濟讓利的策略、臺灣積極開放 兩岸經貿的政策,使得兩岸在和平的氛圍下,出現共創經濟榮景的可能。然而,

兩岸之間的政治特殊性,使得經貿交流議題複雜化,臺灣內部對於兩岸經貿交流 存在歧異的態度與立場,支持者強調利大於弊,有益臺灣經濟發展,應加速開放;

反對者則主張弊大於利,過於急躁的開放,將嚴重傷害臺灣的經濟自主性。臺灣 民眾既肯定經貿帶來利益,又疑懼經貿所隱藏的威脅,使得其對於兩岸經貿交流 陷入矛盾與糾結,因此,也使得存於經貿交流的利益吸力受到注目,本研究關注 的重點為:臺灣民眾如何評估兩岸經貿對於臺灣整體經濟與個人家庭經濟的影響?

隨著兩岸情勢和緩及頻繁交流而出現的大量利多,會否出現由經濟範疇外溢至政 治範圍的現象,影響臺灣民眾對於兩岸議題的認同、統獨政治態度?決定臺灣民 眾此二政治態度的因素為何?此外,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開放的態度為何?決 定其支持開放與否的影響因素又為何?本研究盼能過「理性層面」、「感性層面」

與「威脅層面」三個面向的分析,藉此釐清左右民眾看待兩岸關係的關鍵因素。

壹、研究發現

本研究的主要焦點為三:臺灣民眾如何評定兩岸經貿交流所帶來的衝擊,對 於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評估是否有所差異?存在於兩岸經貿交流中的龐大經 濟利益,會否扭轉民眾的「臺灣人認同」,並且發揮「防獨促統」作用?決定臺 灣民眾會否支持兩岸經貿走向開放的因素為何,潛藏於兩岸關係中的武力與經濟 威脅,會否影響民眾的經貿態度?以下為研究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一、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交流的利益評估

臺灣民眾對於臺灣整體利益評估,起伏較大,大多數民眾在「整體經濟因兩 岸經貿而變好」與「整體經濟好壞差不多」兩種評價之間擺盪,而認為「整體經 濟因兩岸經貿而變差」的比例則連年下滑;臺灣民眾對於個人家庭利益的評估相 當穩定,認為「個人家庭經濟並未因為兩岸經貿而變好或變壞」的比例始終為最 多數,認為「個人家庭經濟因兩岸經貿而變好」、「個人家庭經濟因為兩岸經貿而 變差」的比例皆下跌。因此,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交流利益對於「個人家庭經 濟」的利益評估不如「臺灣整體經濟」,愈來愈多的民眾並未「切身感受」到兩 岸經貿交流為自身帶來正面幫助。此外,大約有一成四的民眾,堅持「兩岸經貿 對整體與個人皆有害」。

二、經貿利益評估與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

「臺灣整體利益評估」與「個人家庭利益評估」對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 人」認同皆具有影響力。認為「利益變差」者皆較傾向認同「臺灣人」,認為「利 益變好」者傾向認同「中國人與都是」。而認為臺灣整體「利益差不多」者的認 同呈現分歧,認為個人家庭「利益差不多」者的認同則一致傾向「都是與中國人」。

「臺灣整體利益評估」與「個人家庭利益評估」對臺灣民眾「統獨立場」也 具有影響力。在「整體利益評估」方面,認為利益變差者較傾向獨立,認為利益 變好者傾向「維持現狀」與「統一」,認為利益差不多者的立場則較為分歧。而 在「個人家庭利益評估」方面,認為利益變差者皆較傾向獨立,而認為個人利益 差不多者則一致較傾向「維持現狀」,認為個人家庭利益變好者,其統獨立場變 化較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影響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的因素相同,除了民眾對 兩岸經貿交流的臺灣整體、個人家庭利益評估等理因素之外,還有感性因素的政 黨認同。其中「個人家庭經貿利益感受」對於統獨立場的影響較為有限,只出現 在2008 年。

2008 年 3 月以來的整體趨勢顯示: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 立場,並未出現重大變化,前者仍以臺灣人認同為最多數,後者則以維持現狀佔 多數。臺灣整體利益評估、個人家庭利益評估,雖然對於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 統獨立場皆具有影響力,但感性因素的政黨認同,同時也是決定臺灣民眾政治態 度的重要變數。因此,兩岸的整合迄今並未能從經濟領域擴展至政治領域,也未 達到拉攏認同與防獨促統的作用。

三、臺灣民眾的經貿立場與影響因素

臺灣民意對於兩岸經貿問題呈現分歧,大約五成七的民眾始終支持開放立場,

另有四成三的民眾則堅持緊縮立場。且支持緊縮或開放的比例在2012 年與 2013 年出現了明顯的轉折,支持開放者由多數成為少數。而影響臺灣民眾經貿立場的 因素有-

(一)利益

1.臺灣整體利益與個人家庭利益

認為「整體利益評估」與「個人利益評估」變差者,皆傾向緊縮立場,認為 利益變好者,則都傾向開放立場。而認為臺灣整體利益差不多者的立場分歧,認 為個人家庭利益差不多者則一致傾向開放立場。而影響臺灣民眾經貿立場的因素 有教育程度、「整體利益評估」與「個人利益評估」等理性因素,當民眾對兩岸 經貿交流的利益評估出現否定或差不多的評價時,即傾向緊縮立場。此外,還有 政黨認同與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等感性因素,自我認同為「臺灣人」者、政黨認 同為泛綠者及中立無傾向者,其經貿立場皆傾向緊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2.群己利益的抉擇

當「臺灣整體經濟利益評估」與「個人家庭經濟利益評估」之間不一致,民 眾選擇經貿立場時,只要認定臺灣整體利益、個人家庭利益會因為兩岸經貿交流 而改善者,就傾向支持兩岸繼續開放;反之,則支持緊縮。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認 為對臺灣整體或個人家庭利害「差不多」的民眾,前者傾向管制兩岸交流,而後 者則支持兩岸開放。亦即涉及「整體利益」時,臺灣民眾立場傾向保守;事關「個 人得失」時,則較願擔風險。

臺灣民眾對於經貿開放與否的問題,既受「臺灣整體利害」影響,也為「個 人家庭得失」引導,兩者若有糾結,則臺灣民眾往往以「大我優先」。具體來看,

首先,大我小我「態度一致」,亦即認為兩岸經貿有利於臺灣與個人,就主張開 放;若有害於臺灣與個人,則主張管制。其次,至於大我小我「態度糾結」的民 眾:依然是對大我有利,則支持開放,但只要認定傷害群利,就算對己利無害,

仍會傾向緊縮立場,只有當「大我」利益不受影響時,「小我」受害,才會傾向 拒絕開放,因此,「整體利害」對於民眾的經貿立場享有支配性的影響。

此外,理性因素除了群己利益之外,只有教育程度影響民眾的經貿立場,職 業與地區等理性利益,依然不是重要的考量。值得注意的是,當涉及群己利益的 抉擇時,反而是政黨認同、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等感性因素,在民眾 決定自身貿易態度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我認同為「臺灣人」者、政黨認同 為泛綠者及中立無傾向者,其經貿立場皆傾向緊縮,而統獨立場為維持現狀者則 是傾向開放立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威脅與兩岸經貿

超過六成的臺灣民眾肯定兩岸貿易對臺灣經濟有幫助、相信對中國大陸的經 濟依賴會造成臺灣日後的政治讓步、認為臺灣宣佈獨立,中共會攻打臺灣。亦即 兩岸長年的政治對立與隔閡,以及軍事、經濟實力的差距,確實讓超過半數的臺 灣民眾感受到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經濟與武力威脅,且近年兩岸關係的緩和,並未 減少民眾的威脅感受。

除了感性的政黨認同因素影響民眾經貿立場,「經濟誘因」以及「以商圍政」

兩個面向,也確實左右了臺灣民眾的經貿立場,前者使民眾傾向開放,後者則使 民眾傾向管制,而「武力威脅」則未見顯著影響。特別值得注意者,2012 年的 職業因素,首次影響了民眾的經貿立場,此或許與2008 年以來兩岸經貿交流,

造成臺灣財富分配愈趨不均的情況相關。

總而言之,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等政治態度,以 及是否支持兩岸擴大經貿交流的立場,確實受到兩岸經貿交流中的利益面向(臺 灣整體利益、個人家庭利益)所影響,利益評價愈負面者,不只對於中國大陸愈 疏離,也愈傾向緊縮的貿易立場。然而,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交流的態度,與 貿易政治理論所強調的純粹理性利益考量截然不同,除了利益評估,還摻雜了情 感認同、威脅感受等感性衡量,因此,經貿交流此種看似可用利益當連結,將臺 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由疏離轉變為統合的動力,卻也同時深受政黨認同、「臺灣人

/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等感性認同因素,以及以商圍政威脅認知面向因素所 形成的疏離力量所牽制,尚難以出現由經濟整合外溢至政治整合的情勢,也因此 並未扭轉臺灣民眾以「臺灣人認同」與「維持現狀」為多數的趨勢。此外,資料 數據也顯示下列情況:民眾對於利益的評估有所起伏,利益評估的不確定性使多 數臺灣民眾不只未切身感受到兩岸經貿交流帶來的利益,反而還深受利益分配不 均之苦,致使職業因素的影響力首次浮現。且臺灣民眾擔心中共對臺灣以商圍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的威脅感受,也使得其對於兩岸經貿交流的不安展露無遺,而經貿立場也由支持

的威脅感受,也使得其對於兩岸經貿交流的不安展露無遺,而經貿立場也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