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八個時期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故事課文之質性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八個時期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故事課文之質性分析

之質性分析

本節根據本研究之「故事課文類目表」,對 1952 年、1962 年、1968 年、

1972 年、1985 年、1994 年、2000 年、2013 年八個時期國中國文教科書有關故 事課文,依序從生活中趣聞瑣事、親身經歷及個人觀點、家庭故事、科學家發明 家故事、動物、植物、歷史、地理、寓言故事、民間故事、傳奇神怪故事等次類 目進行分析。

一、 生活故事

根據研究者整理出的故事課文主類目表,在生活故事方面,將之細分為以下 次類目,分別為生活中趣聞瑣事、親身經歷及個人觀點、家庭故事三項,以下分

80

析各次類目中的故事課文呈現情形。

(一)生活中趣聞瑣事

以下針對不同時期的國文教科書中「生活中趣聞瑣事」的呈現情形,探討其 差異與轉變:

在這八個時期教科書中,都會選錄以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為題材的故事,而 以從他人生活經驗中取材為主,可見生活中趣聞瑣事乃生活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類別。然而,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發現從 1952 年至 1968 年,<它活在人們的心 裏>、<辛亥革命的軼聞>等文章,可看到課程的開局充滿歷史的氛圍,表現出人 民奮勇博鬥及壯烈犧牲,說明當時的教育方針,教育的目標是在「反共抗俄,自 救救國」,教育的重點是在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以發揚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蔡繼民排長率領幾十個同志進攻督署,第一批是失敗的。當第二批繼續進攻的時候,

約定用火光做信號,各路分頭前進。但是密雲遮天,細雨濛濛,火光微弱得很;尤其是礮 兵發礟,瞄不準督署的所在。當時有一位在督署前面的居民,居然自動要求,將他的住屋

焚燒,來暴露督署的目標。(a-1-9、b-1-11、c-1-6 辛亥革命的逸聞)

他默默地握緊了張開機頭的二十發手槍。他看到一個戴紅帽花的人走進碉堡,一舉手

槍,砰一聲,結果了一個、一個、又一個……碉堡的門裡門外,躺下了一大堆。忽然一個 聲音傳到他的耳裡:「這傢伙太厲害!炸吧,炸吧……」接著,像巨雷的聲音一響,整個

的雕堡被炸毀,他也找不到了。(a-5-14、b-5-11、c-5-11 他活在人們的心裏)

1975 年蔣中正過世,至 1994 年這段期間,收錄的文章如<平易中見偉大>、

<哀思>令人內心觸發追思與哀悼,但描繪人物仍是偉人歌頌。

今年四十歲的陳義山嗚咽著說:他們一家永遠懷念 蔣公的恩德。要不是 蔣公的仁民

愛物,指示主管當局改善山胞的生活,他們不會有今天的平安富裕的日子。昨日凌晨三時 許,陳義山一家進入國父紀念館,把曲腰魚呈獻在 蔣公的靈前,全家人都磕頭跪拜,痛哭

81 不已。(d-2-4 平易中見偉大)

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從協和醫院移往中央公園的時候,我也雜在鵠立道旁的數萬人中瞻

望。孫先生在國人心中的勢力是怎樣來的呢?我想與其說是他的功業,還不如說因為他的 偉大人格吧!(d-4-3、e-4-4、f-6-3 哀思)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後,呈現出新氣象,刻畫市井小民為生活奮鬥的過程與心 境,一方面讚頌了勞動者堅忍不拔的韌性,一方面也肯定了各行各業對於社會的 貢獻。描述人物的轉變,可說明生活中的趣聞瑣事,在教科書中呈現與時俱進的 趨勢。

勤勞的水上捕手,大海田畝的耕者,並不一定和我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在你 來說,薄暮時分也許才是你的黎明。你就常常在這個時刻裡,驅舟進入濤叢;就常常在這

個時刻裡,挺身進入蒼茫。多年來,我一直認為是大海把你摟在懷裡的,這樣一看,原來 是你把大海握在手裡。我敢於肯定,在未來的那片歲月中,將會出現一些更為飽滿的撈捕

日子。(g-3-7 人物誌-漁者陳)

台灣特色之一,就是哪兒都有攤販,攤販彷彿是島上的地氣所聚,一如菇蕈靈芝之屬,

自然而然從各處冒出來。老爺爺是很常見的攤販爺爺,年輕人是很常見的痞子青年,油頭 滑面,像是古惑仔電影裡的小混混。老爺爺簽六合彩幾十年,贏過也都賠掉了,他還是一

直在這裡擺攤子。神佛的旨意在數字裡來來去去,大起大落,他這個擔子最穩當,人總要 吃宵夜的。這是個懂了天意的人。(h-6-2 攤販)

(二)親身經歷及個人觀點

以下針對不同時期的國文教科書中「親身經歷及個人觀點」的呈現情形,探 討其差異與轉變:

戰後遷台至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前的國文教科書以發揚愛國之心為主,作者親 身經歷及個人觀點的故事選文皆以「愛國」為依歸,擁戴為國犧牲的革命烈士,

82

收錄的文章<民心的向背>, 作者回憶民國元年第一個雙十節,無論城市或窮鄉 僻壤的百姓,都欣喜若狂慶祝,可見民心一致歸向,推翻專政體制。而<瘞菊記

>記述作者藉由朋友送他的菊花,感慨菊不畏風光獻媚,作者身處抗戰時期目擊 漢奸為虎作倀,對那些被他們陷害的愛國同胞惋傷,借題發揮。

辛亥武昌起義,震醒大家的睡夢,那時期我年十一,正在父親主辦的半新不舊的學塾 做小學生。我父親曾為它們講述黃花崗烈士的英勇故事……這一段故事,經我父親描述,

竟使那些天真純潔的鄉人,嚎啕大哭起來,我也不自覺的哭了一場。(a-1-10、b-1-7、c-1-5 民心的向背)

余聞其言,瞿然起曰:「噫,余知過矣!夫菊之知戀故土者,義也;酣戰風霜,勇也;

不貪肥沃者,廉也。有此三德,余迺迫其抱屈以死,不亦過乎!」爰為收拾殘叢,掘土瘞

之。題曰「君子花之塚」,並繫以銘:「維爾黃英,花國之精,性原冷淡,骨本崢嶸;生既 兀傲,死亦堅貞,宜供享乎太廟,垂萬世以長榮!」(b-3-9、c-1-9 瘞菊記)

解嚴前的祖國情懷濃厚,可從<失根的蘭花>一文而知。

然而,自至美國,情感突然變了。在夜裡的夢中,常常是家裡的小屋在風雨中坍塌了,

或是母親的頭髮一根一根的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愛看與故鄉不同的東西,而 又不敢看與故鄉相同的東西。我這時才恍然悟到,我所謂的到處可以為家,是因為蠶未離

開那片桑葉,等到離開國土一步,即到處均不可以為家了。……我十幾歲即無家可歸,並 未覺其苦,十幾年後,祖國已破,卻深覺出個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說「頭可斷,血可流,

身不可辱」嗎?我覺得應該是「身可辱,家可破,國不可亡。」(c-6-14、d-5-13、e-5-18 失根的蘭花)

直至解嚴後,國文教科書中有關作者親身經歷及個人觀點的故事選文,改以

「人情的美好」、「生活的品味」等角度去論述,教科書不再僅有壯烈懷念祖國 的情壞,而是以作者本人日常生活周遭較為輕鬆愉快的層面去展現。

83

小時候,我住在台糖宿舍裡,台糖福利社生產製造的冰水和冰棒一向名聞遐邇。最著 名的是花生冰和紅豆冰,一枝只要一毛錢,冰水一杯五毛,以現在的幣值來看,實在有夠

便宜。但當時一般小公務員家庭,兒女眾多,小孩很難有什麼零用錢,一天三餐能夠吃飽,

已不容易,因此那吃到一根冰棒,已是天大的享受了。一根冰棒含在嘴裡,總要舔上半天,

才捨得吃完。看得旁邊圍觀的小孩垂涎三尺,卻只乾瞪眼的分。(f-2-13、g-2-11、h-2-12 吃冰的滋味)

那年,經過一場激烈的競爭,我們總算考上這鄉間一所理想的學校。……為了慶祝這 場勝利,我們四個好友結伴到瑞穗溫泉露營。……松林裡的雨夜,格外沉靜,溫泉水煙貼

伏著坡地,如湖波緩緩湧去,五里外的小鎮燈火,在松針稀疏處閃爍;我不曾見過這般靜 美的景象,凝視中,彷彿信手掀開落地帷幕;原以為舞台上空無一物,誰知布景早已妥

當;……在這之前,我從來不知,我是可以不喧嘩的,可以將耳目精敏到這個程度,讓心 思澄明得像一面鏡子,清晰反照童年往事,也隱隱顯現未來的路。我第一次嘗到沉靜的美

味,在這個身心不安的少年時代,此後,我時時品嘗,從中成全了許多事。(f-6-9、g-6-4 瑞穗的靜夜)

但這些鐘可不是一成不變地只會敲著噹、噹、噹的聲音,或者每隔一個鐘頭伸出一隻 小鳥,「布穀、布穀」地向你報時。他們的報時方式、出現時機,是和這有情世界一樣充滿

變化與趣味的。他們構築的不是物理的時間,而是人性——或者更準確地說——心情的時 間。就拿在蚵仔麵線之後出現的賣芭樂的老阿伯為例吧,那清脆、鄉土的叫喊雖然只有幾

個音節,但宛轉有致的抑揚頓挫卻讓你以為回到了古典台灣。你聽,那一聲聲拉長的吟唱:

「鹹——芭樂,鹹—甜—脆—,甘——的哦!」這簡直是人間天籟,台語的瑰寶---具體而

微地把整個民族、整塊土地的生命濃縮進一句呼喊。(f-4-8、h-3-6 聲音鐘)

(三)家庭故事

以下針對不同時期的國文教科書中「家庭故事」的呈現情形,探討其差異與

84

轉變:

1972 年以前的版本收錄的課文以「國」為主,少有家庭故事,即使在 1952 年及 1962 年兩個時期的版本,所收錄的家庭故事,最終寓意仍不離為政之道,

像是<記先夫人不殘鳥雀>,或是不單只寫情節發生在家庭成員或家中環境的 事,必須在最終寄託義理,如<落花生>。

武陽君惡殺生,兒童婢僕,皆不得捕取鳥雀。數年間,皆巢於低枝,其鷇可俯而窺也。

又有桐花鳳四五,日翔集其間,此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殊不畏人。閭里間見 之,以為異事。(a-2-13 記先夫人不殘鳥雀)

我們屋後有半畝隙地。母親說:「讓它荒蕪著怪可惜,既然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闢 來做花生園罷。」……爹爹說:「花生的用處固然很多,但有一樣是很可貴的。這小小的豆

不像那好看的蘋果、桃子、石榴,把它們的果實懸在枝上,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 發生羨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來。你們偶然看見一棵

花生瑟縮的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必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知道。」……

花生瑟縮的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必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