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章根據第四章針對教科書中故事課文的研究分析與討論,探討八個時期國 中國文教科書中故事課文之量化分析、八個時期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故事課文之質 性分析,並提出本研究的研究結論。

一、 八個時期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故事課文之量化分析

經由 1952 年課程標準、1962 年課程標準、1968 年課程標準、1972 年課程 標準、1985 年課程標準、1994 年課程標準、2000 年課程綱要、及 2013 年課程 綱要,這八個時期國中國文教科書中的故事課文,主類目與次類目的量化分析結 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 1968 年以前,國文教科書中的史地故事篇數高於生活故事,1972 年之 後,生活故事的課文比例大幅增加

從 1952 年至 1972 年,史地故事在不同時期總劃記次數所占的百分比中,從 42.0%降至 29.6%,生活故事則從 30.0%升至 42.6%,顯示出為了符應課程標準,

早期較重視史地故事,而較輕忽生活故事,至 1972 年以後,生活故事逐漸受到 重視,並且領先史地故事。

(二)在四大類目的故事中,自然科學類故事及想像性故事在國文教科書中選錄

106

的課數較少,兩類故事皆不到 25%,而自然科學類故事為四大類目中所 占比例最少的一類

從 1952 年至 2013 年,想像性故事在不同時期的百分比大約都在 10.5%至 18.5%之間,除了 1952 年較多—為 26.0%之外,其餘的依照比例分配的原則,皆 未超過四分之一;而自然科學類故事亦是如此,從 1952 年至 2013 年,自然科學 類故事在不同時期的百分比大約都在 0.0%至 12.8%之間,所占比例是四相類目 中最少的。可見課程標準中較不重視自然科學及想像性故事這部分。

(三)主類目下各次類目的量化分布

在四大主類目下各次類目的量化分析結果:

1. 生活故事類目下的「親身經歷及個人觀點」故事,在八個時期中出現的 次數及百分比最多。

2. 自然科學故事類目下,「植物」次類目出現次數與百分比最多;而 1994 年至 2000 年間,「科學家、發明家故事」次類目、「動物」次類目及「植 物」次類目知故事課文,為闕如的狀態。

3. 史地故事類目下,以「歷史故事」次類目出現的次數及百分比最多,遠 大於「地理故事」次類目。

4. 在想像性故事類目下,「寓言故事」次類目出現的次數及百分比為首,

「神話故事」次類目在八個時期中皆未出現。

二、八個時期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故事課文之質性分析

經由 1952 年課程標準、1962 年課程標準、1968 年課程標準、1972 年課程 標準、1985 年課程標準、1994 年課程標準、2000 年課程綱要、及 2013 年課程 綱要,這八個時期國中國文教科書中的故事課文,主類目與次類目的質性分析結 果,獲得以下結論:

107

(一)在 1952 年國文教科書中,無論是生活故事或是史地故事,內容皆以奮勇 搏鬥及壯烈犧牲之主題為主

國民政府遷台後,當時社會環境籠罩在大中國意識之下,教育重視團結復 國、復興中華文化,政府視台灣只是反共的跳板,人在台灣可是心卻在大陸,因 而在 1952 年的國文教科書上,尤其是生活故事和史地故事,多從「歌頌英勇」、

「殉難犧牲」的角度出發,較不重視自然科學故事。

(二)在 1962 年國文教科書中,以史地故事為主軸,重視本國語文與傳統文化,

以發揚民族精神,此時期的故事課文呈現了愛國思想

1962 年國文教科書中史地故事的描述,多呈現希冀與同胞同志共勉於報國 之大業,並藉由故事引發愛國思想,諸如<楚歸晉知罃>一課,楚釋放晉俘,知 罃雖受敵國禮遇,絕不有辱祖國的言行。

(三)在 1968 年國文教科書中,除了符應當時的課程標準——要激發愛國思想,

並宏揚中華民族文化之外,還要養成科學精神。故自然科學類故事,開始 出現了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史地故事中的歷史故事一類,從捨命救國、

犧牲奉獻的事蹟,轉向國父一生及革命事蹟

相較於前兩個時期,1968 年國文教科書歷史故事的描述,多呈現與國父相 關的事蹟,民國 57 年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在課程上仍著重激發愛國思想,故 透過國父生平或特殊事件的展現,以突顯國父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在此之 前,國文教科書未選錄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由此可知教育開始著重自然科學 人才的培養。

(四)在 1972 年國文教科書中,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增加一項目標——養成德智 體群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因而生活故事開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加入許 多作者個人親身經歷及家庭成員互動的元素

108

民國 60 年我國退出聯合國、61 年尼克森訪問北平與中日斷交,在這些重大 事件的震撼之下,產生了強烈的反抗帝國主義思想,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危機意 識,台灣民間的聲音也逐漸的開展出來,鄉土藝術、鄉土民俗也漸漸的受到肯定,

因此 1972 年的國文教科書開始加入不同的元素,忠勇愛國的故事轉向家庭及自 我經歷的描繪。

(五)在 1985 年國文教科書中,因為 1975 年蔣中正過世,故收錄的文章加入追 思蔣公的內容;史地故事中愛國忠心的歷史人物故事,隨著時代演變,改 談公平正義、嶔崎磊落的人物故事

1985 年的國文教科書,故事課文已從國父事蹟轉而到蔣公的故事,像是<平 易中見偉大>、<哀思>等課文,令人內心觸發追思與哀悼。在史地故事方面,隨 著 1980 年代民主運動的蓬勃展開,此時人物描繪有「正義感」、「嶔崎磊落」

等不同的性格。

(六)在 1994 年國文教科書中,符應當時的課程標準——以培養樂觀進取的青 少年為目的。生活故事逐漸由「寓意啟示」轉向「生命的自我省悟」層面;

其餘類別也由愛國情操,轉向愛鄉、愛家等新概念

1993 年,政府開放成立

有線電視

台,隨後在 1998 年又開放了首家民營

無 線電視

台,為普及多元文化與尊重弱勢群體,又陸續開播

公視

客家電視台

原住民族電視台

,隨著政治民主,黨政軍對電視不再直接控制。在 1994 年 的教科書可見如同當時電視台多元文化的轉變,課文內容加入許多新元素,像是 對自己的鄉土關懷與熱愛,還有個人經驗的感悟。

(七)在 2000 年國文教科書中,開始有了原住民文學,呈現時代變遷的樣貌,

使故事課文更多元及有本土化色彩。

109

2000 年的國文教科書在故事的選錄方面,已關注到在台各族群的文化,故 事課文的選錄不再侷限,開始有了原住民文學,如<男人橋>一課,作者阿烏因 為在對原住民運動與同時勃發的台灣女性運動進行交叉思考,一種新的身份認同 危機於焉產生,除了台灣漢人社會之外,亦加進了新的主流價值—原住民運動與 女性運動,使得故事課文更具多元色彩。

(八)在 2013 年國文教科書中,因為 97 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將「海洋教育」

列為七項重大議題之一,因此在這個時期的教科書,出現了海洋文學的篇 章,視野更加廣泛,並且拓展到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

故事課文在時代變遷與文化交流的新氣象中,呈現與時俱進的趨勢,2013 年國文教科書,除了原住民文學之外,此時也添加了國外人事物的元素,包括寫 國外旅遊、外國人物等的故事,以及海洋文學的出現,配合課程綱要,自然科學 類故事選文觸角更加延伸至不同的領域,使其更有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