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國文教科書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中國文教科書相關研究

本研究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以國中國文教科書的關鍵字查詢,其結 果顯示國內有關國中國文教科書的研究截至 2013 年 12 月為止共有 21 篇,研究 者以教材分析為條件篩選後,整理出 16 篇以國中國文教科書為對象的相關研 究,檢視下表各篇國文教科書研究可發現,在 1989 年、2004 年、2005 年,都各 只有一篇研究,2006 年雖有三篇研究,但到了 2007 年、2008 年、2009 年卻各 只有一篇研究,不過在 2001 年後至今有七篇研究,可見在 1989 年之後,對於國 中國文教科書的研究漸多,可見國中國文教科書研究風氣之盛。以下先就研究年 代的先後順序,依次排列敘述,並就研究者、研究名稱、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成果,

彙整後如表 2-4 所列:

31 政治性高出 1972、1980 及 1983 年版甚多。

32

33

34

35

36

37

38

一、國中國文教科書中以性別意識為主題的研究

以「性別意識」為主題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篇:

呂美蓮(2008)在《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中,以三大版本 (南一、康軒、翰林)作為分析對象,採內容分析法,針對教科書中內文及圖片,

將性別偏見的類型分為:語文偏見、刻板印象、比例不均、以及偏差失衡四大類 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在教科書中,對性別的用語,仍以單一性別為 主。(二)在男女人格特質上的表現,在外表形象上有明顯的差異,存在著刻板 印象;在性格特質上,彼此仍有差異,唯在男性偏向女性化特質上,有顯著的差 異。(三)職業角色分工明顯存有刻板印象:男性職業多元化,女性職業形象被 窄化。(四)家庭角色仍呈現男外女內的分工型態,女性幾乎扮演照顧家庭、受 支配的角色,仍舊呈現出傳統社會性別刻板與僵化的情形。(五)在作者人數、

插圖以及題文與內文主要男女比例上,男性出現的次數遠多於女性,女性受到忽 視是明顯的,整體上性別比例呈現性別懸殊的現象。(六)教科書傑出人物的舉 例,多半以男性為主。(七)女性在社會貢獻所舉的範例與被提及次數以及對社 會的貢獻,明顯被忽略與排擠。

周素碧(2010)在《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以九十七學年度 南一、康軒、翰林三版本為例》中,探討九十七學年度南一、康軒、翰林版國中 國文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型態,是否存在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歧視。研究結果 發現:(一)國中國文教科書中課文與圖片的人物出現「重男輕女」。(二)國中 國文教科書課文中家務分工呈現「男主外、女主內」。(三)國中國文教科書課文 中的男女職業具性別分化。(四)國中國文教科書課文中的男女人格特質呈現「男 強女弱」。(五)國中國文教科書的課文與圖片中衣著特色顯現「男冷女暖」的性 別區隔。(六)國中國文教科書課文中的夫妻關係呈現「男為主、女為輔」。(七)

39

國中國文教科書課文中的異性關係顯現「男尊女卑」。(八)國中國文教科書課文 中人物社會貢獻的敘寫偏在「男性主導」。

戴秀娟(2010)在《九年一貫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性別意識研究》中,藉由南 一、康軒、翰林版本教科書之內容分析比較,了解目前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性別意 識情狀。研究結果發現:(一)父權再製的現象並未消失。(二)文言課文的性別 意識比較嚴重。(三)性別意識互有優缺。(四)社會貢獻領域與楷模學習男女不 均。(五)兩性分化現象明顯

王麗紅(2012)在《父親的「背影」與母親的「教誨」—國中國文教科書親 職角色的性別分析》中,以女性主義的觀點分析九十七至九十九學年度南一版、

康軒版及翰林版共 18 冊國文教科書中的親職角色,試圖在教科書文本當中挖掘 更深層的性別意涵。研究結果發現:(一)國文教科書中的父/母角色和傳統的 性別二分並無二致,父親的形象以養家、保護者居多,以文字書寫來教導孩子是 父職參與的重要方式,偶爾選擇性的參與家務工作;母親呈現節儉顧家的形象,

母職參與以從事家務勞動為主,較少母親是職業婦女的形象。(二)偏重女性替 代親職主中饋的描述,男/女替代親職大抵呈現男外女內的分工模式。(三)男

/女親職角色並沒有隨著時代進步呈現明顯變遷的趨勢,二分軌跡依舊明顯。

(四)國文教科書內容偏重核心家庭中的父/母親形象,在單親家庭形態中只呈 現母親而沒有呈現父親的形象。

檢視以上各篇針對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性別角色的研究可發現:在國中國文教 科書中,仍存在著性別意識的偏見,尤其是在男女職業類別、夫妻關係、角色特 質上,仍存在著性別的刻版印象,其實教科書應順應時代潮流與社會變遷做適度 修改,才能忠實的反映社會的真實狀況,學生有正確的性別觀,才能共創一個性 別平權的社會。

40

二、國中國文教科書中以環境為主題的研究

侯佩君(2005)在《國中國文教科書「生物多樣性」內容分析之研究》中,

探討國中國文教科書中「生物多樣性教育議題」的出現情形與內容呈現方式。研 究結果發現:(一)課文的主要主題與段落的次要主題均以「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為主。(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方面,以「美學價值」所占篇幅最多。(三)生物 多樣性的組成成分方面,以「物種多樣性」出現最頻繁。(四)生物多樣性消失 的原因方面,以「資源的過度利用」出現較多。(五)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方面,

只有「復育」出現過。(六)國中國文教學在達成環境教育五大目標中,以培養 學生具備「環境倫理價值觀」為主。

廖麗卿(2005)在《環境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國中國文教科書之研究》

中,探討目前實施之九年一貫課程中,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各版本國中教科書之現 況,以及分析其中所包含之環境教育實質內容。研究結果發現:(一)人類行為 對環境之衝擊主題:讓學生覺知由於人為的因素,已危害到動植物以及生態環 境。(二)自然與人為環境之體驗主題:對自然環境體驗的描述極為詳盡,題材 非常豐富,在人為環境體驗方面呈現的篇章較少。(三)生態學基本概念主題:

以概括性的介紹為主,著重描述在生物的生態環境以及生物與環境的互動。(四)

環境議題內涵主題:提及核污染、九二一震災與水災三項議題內涵。(五)生活 環保主題:呈現撿拾垃圾以淨化環境的篇章。(六)環境倫理主題:人類中心倫 理理念的呈現較少,主要著重在闡述生命中心倫理和生態中心倫理。(七)社會 正義與永續發展主題:在社會正義方面,介紹原住民文化以及闡述對待弱勢族群 應有的態度,但有關永續發展的教材卻甚為缺乏。(八)環境議題調查主題:在 統整活動中呈現物種數量減少、流浪貓狗以及地方文物存留與否等三項議題。

檢視以上兩篇針對國中國文教科書中環境議題的研究可發現:在國中國文教

41

科書中,皆有考量到環境倫理的議題,並且提到共通目標是讓學生能體會到,人 為因素將會危害到生態環境,其實教科書範文內容是學子精讀的材料,若能藉此 材料傳達環境教育的議題,更能創造一個與自然共處的世界。

三、 國中國文教科書中以台灣文學為主題的研究

王碧蓮(2004)在《國中國文教科書中台灣文學作品之編選及詮釋研究》中,

探討部編本與審定本編選台灣文學作品之比例分析,以及如何詮釋台灣文學作品 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一)課程標準與課程綱要仍存在中國意識型態與文化 霸權之現象。(二)台灣文學學者或作家擔任教科書之編輯者仍然相當少。(三)

台灣文學作品在教科書中有增加趨勢,中國文學作品仍是教科書之選材範文。

(四)語體文與文言文之比例分配大致符合課程標準與暫行綱要之規定。(五)

台灣文學作品在各版本以散文之記敘文為主。(六)台灣籍作者在國文教科書比 例甚少,大陸作者仍佔多數。(七)台灣文學作品多以「台灣自然地理與生態環 境」為主要內容題材。(八)台灣文學作品之詮釋在教科書多以「鄉土」呈現主 題多元視角,以散文新詩、小說、歌詞文類為表現形式。

袁紫嵐(2009)在《國中國文教科書中台灣文學作品編選之內容分析研究》

中,探討國中國文教科書中有關台灣文學作品編錄之內容研究,以「文獻分析法」

與「內容分析法」,分析九十七學年度所發行之南一版、康軒版及翰林版三種版 本的國文課本課文內容、台灣文學作品分布的情況、及其所編重的類目與趨向。

研究結果發現:(一)台灣文學作者被編選入教科書的比例增多。(二)各審定本 共同選文部分仍以中國作者為主。(三)各版本的選文,其語體文與文言文的比 例分配不符合九二課程綱要之規定。(四)在狹義的台灣文學定義下,台灣文學 作品在各版本的選文均以記敘文為主。(五)在狹義台灣文學定義下,各家國文 教科書中選錄台灣文學作品的比例趨於增加,但教科書中的選文仍偏向中國文學

42

作品。(六)台灣文學作品以「台灣自然環境」為主要內容題材。(七)各版本所 編選之台灣文學作品,部分課文仍以「鄉土文學」觀點詮釋課文內容。

檢視以上兩篇針對國中國文教科書中台灣文學作品的研究可發現:國中國文 教科書中台灣文學作品收錄的選文均以記敘文為主,且選文作者皆以中國作者為 主,題材方面多以台灣自然環境為主要題材,這些選文能讓學生了解台灣的歷史 與脈絡,以及不同族群的文化及特色。

四、國中國文教科書中其他主題的研究

根據研究者整理之國中國文教科書相關研究主題,除了性別意識、環境、台 灣文學之外,其他主題皆為單一研究主題,包括政治內容、故事、修辭、流行文

根據研究者整理之國中國文教科書相關研究主題,除了性別意識、環境、台 灣文學之外,其他主題皆為單一研究主題,包括政治內容、故事、修辭、流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