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將整理各家學者文獻,梳理出研究脈絡。第一節探討公共選 擇理論的淵源,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了解政府自身的決策行為模式,簡述個人選 擇到社會選擇的轉變、為何轉變;尋租與官僚,並討論公共政策與特點與制定的 過程。第二節敘述公共資訊、政府資訊、學術資訊與知識各自的特性與之間的關 聯屬性。第三節分析學位論文電子檔公開閱覽之著作權相關法律問題,闡述圖書 館重製、合理使用、公開傳輸之問題;並就智慧財產權(以下簡稱智財權)的公 共性特質對學位論文數位化帶來之影響等議題論述。第四節剖析學位論文在商業 應用加值模式與 OA 平台兩種不同機制下,各自對的典藏策略、系統特色等,而 後進一步探討學位論文電子檔授權書的規範內容。

第一節 公共選擇理論與公共政策制定

本節將從經濟學與政治學的角度,闡述公共選擇理論。從公共選擇理論的發 展簡史,了解公共選擇理論「人是理性自利,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極大化」的核心 內涵,以及代表人物 Buchanan 為公共選擇理論所做的貢獻。另再以公共選擇理 論發展出的相關其他理論,例如社會選擇、尋租理論、官僚制度做一介紹。而後 對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作一描述說明。

公共政策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在民意的基礎上做到讓整體社會進步的公共 政策,從決策者、專家的利益考量、價值及經驗的判斷,到利害關係人、民眾彼 此之間共識或衝突,都存在公共政策的不確定性與變化。本節最後,再以公共政 策的制定過程加以描述。

一、 公共選擇理論發展與內涵

由 Adam Smith 開創的古典經濟學派,於其著作《國富論》中,從人「自利」

的天性為角度出發,認為與他人互相交換資源,即能達到社會勞動分工,進而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高生產效率與帶動經濟發展,並認為即使個人的交易行為是為追求自我利益,但 也需具有利己不損人的前提概念,不應排除基本的道德價值,方能間接達到促使 公共利益的發展。20 古典經濟學認為透過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社會資源即能達 到最適分配的境界,也就是說經濟的整體發展為一隻「看不見的手」,而政府在 經濟體系中應採取讓市場自由交易的態度。

不過,Arthur Cecil Pigou 卻認為市場機制並沒有古典經濟學派說的如此完美,

於其著作《福利經濟學》歸納三大類導致市場失靈現象的原因:21 1.外部效果和 社會成本的概念,表示當個體的經濟行為未考慮會對社會或他人造成有利或不利 的影響,就會產生一種社會負擔的成本,政府的干預,能矯正市場失靈的現象,

確保社會資源有效率的使用;2.公共財,由於公共財具有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的 特徵,若由私人企業提供,成本負擔將會變得很大,所以企業一般而言不願意投 入,且因為公共財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的特點,很容易發生搭便車的現象,因此 需要政府介入管制;3.資訊不對稱,指消費者在沒有獲得足夠的資訊或知識情況 下,為工作或服務的利弊無法做適當的評估判斷,而使消費者受到損失,因此需 要政府制定相關規定辦法進行管制。但是,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相對於市場失靈,

政府干預也會發生和市場機制一樣出現缺陷的問題,進而提出政府失靈的主張,

認為政府管制的結果可能造成反效果。由於公共選擇理論主張人是理性自利的,

而政治場域的官員其行動與經濟個人的行動並無不同,皆是為追求個人利益的極 大化,政府也會因政策、利益團體、財務赤字、行政組織等因素造成政府失靈,

認為非但無法解決市場失靈,反而使市場機能更加扭曲混亂。22 公共選擇並非完 全否認政府的功能,認為政治制度如同市場制度,旨在對政府的干預可能產生的 侷限性與缺陷,建立一制度行為規範,以非市場決策的方式,達到資源配置的最 適水準。

20 吳惠林,亞當‧史密斯(臺北市:五南,2017),75。

21 吳惠林,自由經濟的坎坷路(臺北市:卓越叢書,1990),134-136。

22 同前註,137。

Dennis Cary Mueller 認為,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可以被界定為:「對非 市場決策行為的經濟學研究」,或是「運用經濟學的方法應用在政治領域上。」23 Gordon Tullock 對公共選擇的定義:「對政府行為的科學分析,尤其是針對有關政 府的個人行為〔政府自身的行為〕的科學分析,主要是分析政府為了人民,運用 稱為「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或因為學科內容著重於以公共選擇或集 體選擇來分析個人行為,而被稱為「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或因 為公共選擇的基本假設為,經濟行為個人是理性的行為者,而有「理性選擇理論」

23 派翠克.麥克納特(Patrick A. McNutt),公共選擇經濟學,梁海音譯(長春市:長春出版社,

2008),1。

24 戈登.圖洛克(Gordon Tullock)、阿圖.塞爾登(Arthur Seldon)、戈登.L.布雷迪(Gordon L.

Brady),政府失靈—公共選擇的初探,徐仁輝、陳敦源、黃光雄譯(台北市:智勝文化,

2000),12、149。

25 James M. Buchanan, “Public Choice:Politics Without Romance,” POLICY Magazine 19, no. 3 (Spring,2003): 16, accessed August 17, 2018,

https://www.cis.org.au/app/uploads/2015/04/images/stories/policy-magazine/2003-spring/2003-19-3-james-m-buchanan.pdf.

26 徐仁輝、陳敦源、黃光雄,12、149。

規則、投票人行為;代議民主的政黨制度;尋租理論(Rent Seeking)、官僚制度

(Bureaucracy),到社會福利、社會選擇的應用,都為公共選擇研究的範疇。28 公共選擇從 60 年代開始發展,儘管學科歷史的發展不長,是一新興學派,

但卻對後世經濟學與政治學領域有重大影響。Buchanan 和 Tullock 於 1962 年合 著《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The Calculus of Consent: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一書,被視為公共選擇理論的經典,以 經濟學的理論架構分析民主憲政政府的運作與結構,提出政治學與經濟學的關係,

27 Patrick Dunleavy, Democracy, Bureaucracy, and Public Choice : Economic Explanations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 Prentice Hall,1992), 1.

28 丹尼斯.C.缪勒(Dennis C. Mueller),公共選擇理論,韓旭、楊春學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10),2。

29 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戈登.圖洛克(Gordon Tullock),同意的計算—立憲 民主的邏輯基礎,陳光金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0 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自由、市場和國家,吳良健、柔伍、曾獲譯(北 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而將個人理性選擇的概念轉化到集體選擇,假定個人能以同樣的選擇方法對公共 物品進行偏好排序,當個人決策透過某種特殊的決策規則,例如投票,而被結合 在一起,集體決策就成了個人決策的結果;而在市場選擇的情況下而言,個人在 充分了解所有的資訊之後,所作出理性行為的個人選擇,其選擇理由或原因通常 能與結果對應一致,而選擇結果也由選擇者承擔;然而,當個人處於政治過程中,

因為人數眾多,選擇方案也多,且人民所獲得的資訊並非完全完整,存在許多不 確定的因素下,每一個人的選擇不同,個人的選擇與最終結果並不再有一致的對 應關係,比起個人選擇,集體選擇的最終結果,在負責程度、成本、利益上都有 一些不明確,這也說明個人在集體選擇中的理性,不如在個人選擇中的理性。31 換言之,依照公共選擇的基本假設,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是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為目的,而因為社會永遠不會有利益一致的時候,所以會導致個人選擇與最終社 會選擇的結果不同。

尋租(或稱為競租)的概念最早由 Tullock 於 1967 年所提出,他對尋租的定 義為:「資源的使用為一些人獲取租金,而這租金的來源是一些會產生負的社會 價值的活動」。32 而尋租一詞源於 Anne Osborn Krueger 於《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 學》(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一書,他指出藉由賄賂、

腐敗、走私和黑市等非法、不公平的手段追求利潤,係為尋租。33 尋租之目的是 想透過尋租的手段,保有租金,例如壟斷。雖然尋租行為讓具掠奪能力的人,如 政府部門、廠商或媒體等,藉由投入大量資源以擴大自身利益與獲利,但卻會損 耗社會成本,以及對國家社會的人民產生不利的影響。

官僚制度是基於「法」為權威的基礎原則,屬於一種理想型的組織模型。德 國社會學家 Max Weber 提到六點官僚體系的特徵:34 1.「固定的、官方的管轄區

31 陳光金,33-37。

32 徐仁輝、陳敦源、黃光雄,55。

33 方福前,公共選擇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19。

34 洪麥爾(Ralph P. Hummel),官僚經驗:對現代組織方式之批評,史美強譯(臺北市:五 南,1997),132-1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域」,指的是理性、合法、有系統化的職務分工,每一機關的職務均由法律、上 級界定每一個人的工作內容與責任,每一職位都有清楚的職責;2.「職位層級節 制原則…有層級的權威…固定有序的上下體系」,強調有井然有序的控制與監督,

這種科層制度形成組織間的垂直分工,使行政組織能有效且順利運作,意即下級 須遵照上級辦事,對上級負責,上級管理下級,是一種金字塔的科層結構;3.「立 基於書面文件」,確實的以文字紀錄組織人員做了什麼工作,這些檔案紀錄會由 上級檢閱,或是受到社會大眾的監督,以文字管理文書檔案的優點在於能避免口 頭溝通產生的誤會,並能以文字檔案能當作證據,且能作為未來控制之目的;4.

「完全的專業訓練」,官僚的聘用須符合法律的規定,例如須通過考試或訓練方 能取得資格,維材是用;5.「公務員高效能的工作能力」,職員在職行行政責任時 均盡力而為,不帶任何私人情緒,一切依法行事,如此才能理性、公平、公正地 處理組織的公事;6.「遵守一般法規」,法規在官僚體系的設立是為了社會大眾的 公共利益,公務員必須秉持公正無私的態度依法行政,組織管理井然有序,組織 的行動是理性的。從以上特點可以得出,官僚體系強調依法行政、守法、理性行

「完全的專業訓練」,官僚的聘用須符合法律的規定,例如須通過考試或訓練方 能取得資格,維材是用;5.「公務員高效能的工作能力」,職員在職行行政責任時 均盡力而為,不帶任何私人情緒,一切依法行事,如此才能理性、公平、公正地 處理組織的公事;6.「遵守一般法規」,法規在官僚體系的設立是為了社會大眾的 公共利益,公務員必須秉持公正無私的態度依法行政,組織管理井然有序,組織 的行動是理性的。從以上特點可以得出,官僚體系強調依法行政、守法、理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