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案主題的循環傳釋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147-159)

第四章 趙州禪問答的循環傳釋

4.2 公案主題的循環傳釋

禪林的評唱之作,在北宋蔚為主流。而自南宋以降的古文、詩詞 及戲曲、小說之評點,未始不受其啟迪而生。如清初金聖歎評《重刻 繪像第六才子西廂記》文首之〈讀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羅列了八十一 種讀法,其中自第廿九至四十三則,即以「趙州無」為中心,力陳其 體悟:218

218 參該書卷首(台北:文光,1965 年影清康熙庚子呂世鏞重刻本),頁 29。

二十九、子弟解得「無」字,亦能為一章。因而回思初布之十 來多句為一章盡成撒吞,則其體氣便自然異樣高妙,其方法便 自然異樣變換,其氣色便自然異樣姿媚,其避忌便自然異樣滑 脫,西廂記之點化子弟不小!

三十、若是字,便只是字;若是句,便不是字;若是章,便不 是句。何但不是字,一部西廂記真乃並無一字,豈但並無一 字,真乃並無一句!一部西廂記只是一章。

三十一、若是章,便應有若干句;若是句,便應有若干字;今 西廂記不是一章,只是一句,故並無若干句,乃至不是一句,

只是一字,故並無若干字。西廂記其實只是一字。

三十二、西廂記是何一字?西廂記是一無字。趙州和尚,人門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曰:無!是此一無字。

三十三、人問趙州和尚:一切含靈,具有佛性,何得狗子卻 無?趙州曰:無!西廂記是此一「無」字。

三十四、人若問趙州和尚:露柱還有佛性也無?趙州曰:無!

西廂記是此一「無」字。

三十五、若又問釋迦牟尼佛:還有佛性也無?趙州曰:無!西 廂記是此一「無」字。

三十六、人若又問「無」字還有佛性也無?趙州曰:無!西廂 記是此一「無」字。

三十七、人若又問「無」字還有無字也無?趙州曰:無!西廂 記是此一「無」字。

三十八、人若又問某甬不會!趙州曰:你是不會,老僧是

「無」!西廂記是此一「無」字。

三十九、何故西廂記是此一「無」字?此一「無」字是一部西 廂記故。

……

四十二、趙州和尚,人不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他不知道有 箇「無」字!

四十三、趙州和尚,人問過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他也不記道有 個「無」字!

事實上,在金聖歎藉由「無佛性」表現《西廂記》之立意脫俗的 則次中,只有卅二、卅三則見於趙州語錄,其他則均為金聖歎的創意 的延伸。禪宗的機趣流布至此,不僅脫化為應世治文的才情;還頗寓 有當今歐美解構、後現代的前衛色彩。

而張素卿〈「評點」的解釋類型──從儒者標抹讀經到經書評點 的側面考察〉則將評點文類正式定位為經典詮釋領域的一環:219

評點關注於本文,運用標示符號、語言文字分析其脈絡,展示 一種定型的閱讀,通達特定之理解,使此一解釋的可能性甫隱 蔽而彰顯。……從閱讀以及引導閱的傳遞性質而言,評點的流 傳,未嘗不是經典延續和流衍的一個歷程。

若以趙州公案開始觀測點,審視(尤其是宊代)禪林評唱作品,

可以看出在公案敘述形式的異同外,歷代禪師拈提重心的迥異,及書 面記錄者撰述風格之模稜,較一般史傳之作更為耐人尋味。

下文的歷時分析,主要以趙州及相關公案之相似主題為軸,分析 其循環傳釋現象,以探測趙州公案在歷時的書寫下,呈現的詮釋歧義 與模稜效應。

4.2.1 〈庭前柏樹〉公案

○原文及出處:

序列 原文 出處

1 時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 云:「庭前柏樹子!」學云:「和尚莫 將 境 示 人 。 」 師 云 : 「 我 不 將 境 示 人。」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 云:「庭前柏樹子。」

《趙州錄》則 13。

2 【(大慧)舉】卷一下 《正法眼藏》143

219引自該文結語,鄭吉雄、張寶三合編:《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 初探》(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 年),頁 79-126。

趙州和尚示眾云:「此事的的,沒量大 人出遮裡不得。老僧到溈山,見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溈山云:『與 我過床子來。』若是宗師,須以本分事 接人始得。」

時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州云:「庭前柏樹子。」

僧云:「和尚莫將境示人。」

曰:「我不將境示人。」

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曰:「庭前柏樹子。」

後法眼問光孝覺和尚:「近離甚處?」

曰:「趙州。」

云:「承聞趙州有『柏樹子』話,是 否?」

曰:「無。」

云:「往來皆謂:『僧問:如何是祖師 西來意?州云:庭前柏樹子。』上座何 得道無?」

曰:「先師實無此語,和尚莫謗先師 好。」

2 【(無門)舉】趙州因僧問:「如何是 祖師西來意﹖」

州云:「庭前柏樹子。」220

《無門關》37

3 【(無門)評唱】無門曰:「若向趙州 答 處 見 得 親 切 , 前 無 釋 迦 、 後 無 彌 勒。」

《無門關》37

4 【(無門)頌】頌曰:

「言無展事,語不投機;

承言者喪,滯句者迷。」

《無門關》37

2 【(天童)舉】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從容錄》47 則

220 並參《趙州錄》12 及《聯燈會要》卷六.趙州禪師行誼 21 則。

師西來意?」州云:「庭前柏樹子。」

3 【(天童)頌】岸眉橫雪,河目含秓;

海口鼓浪,航舌駕流。撥亂之手,太帄 之籌。

老趙州,老趙州!攪攪叢林卒未休;徒 費工夫也,造車合轍,本無伎倆也圔壑 填溝。

《從容錄》47 則

5 【(萬松)評唱】天童用河眸海口故 事,成四句偈,如見活趙州指柏樹子相 似!眉如蘆花岸,眼如秓水碧,古句野 水淨於僧眼碧,遠山濃似佛頭青。……

《從容錄》47 則

○歷時分析

主題柏樹 問(發訊者)───→答(收訊者)

一重八案 學人 ─────趙州

二重八案 趙州問答 ─────大慧舉為八案 二重八案 趙州問答 ─────無門舉為八案 三重八案 趙州八案 ─────無門評唱

四童八案 無門評唱──────無門頌古 二童八案 趙州問答 ───天童舉為八案 三重八案 趙州八案 ───天童頌古 四重八案 天童頌古──────萬松評唱

以上由趙州禪問答,至各方舉唱,以至形成公案、頌古及評唱的 公案詮釋循環過程,會隨文化的傳承,織就一個循環相生的語意網 路。在上引原文中,就以《趙州錄》則 13〈庭前柏樹子〉為例,此則 公案中,記敘了趙州與學人禪問答的內容;在大慧的《正法眼藏》

中,就此事之前因後果作了完整的敘述。之後,又經歷了無門禪師及

《從容錄》的評唱過程,──包括引為公案、發為頌古,再針對頌古 作評的過程,如此「庭前柏樹子」之語,在公案、頌古、評唱中的使 用已達八次,在八次中,各形成了二重、四重的多元複合循環傳釋 網。

在此多元複合層次的循環傳釋網中,第一重、無門的二重及天童 的二重公案,分別屬於趙州當時、南宋、元代等歷時的公案敘述,因 而可比對出其敘事的增減和語彙的變化。例如,《趙州錄》開頭的

「時有僧問」,在《無門關》、《從容錄》中分別變為「趙州因僧 問」、「僧問趙州」;其後原文的第二輪對話:學云:「和尚莫將境 示人。」師云:「我不將境示人。」也因後代參究的重心在公案上,

而予以省略。而作為話頭參究核心的「庭前柏樹子」,其文字語義在 各方引述時,均無改變。

以上經由趙州「庭前柏樹」的相關公案為中心,而形成的禪家歷 時循環網路,除了可以作為各家評唱風格之說明(如上無門的三重八 案之評、萬松的四重八案之評,可比較峻烈和綿密典雅的不同家 風),也可成為詮釋禪宗公案語言模稜性的時間切入軸線;在不同時 空與風格迥異的禪者詮釋下,相同意義的不同用語、同一事件的不同 意見、對同一評論的先後補充,都是公案流傳過程中,形成多重指涉 的原因。

4.2.2 〈至道無難〉公案

○原文及出處:

序列 原文 出處

1 三祖〈信心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 然明白…」

引自《五燈會 元》卷一,東 土祖師,三祖 僧璨鑑智禪師 部分。

2 師示眾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 有言語是揀擇,是明白,老僧卻不在明 白裡,是你還護惜也無?」

引 自 《 趙 州 錄》則 106

3 【舉】趙州示眾云:「『至道無難,唯 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明白、是揀

以下引自《碧 巖 集 》 二 則

擇,是汝還護惜也無﹖」 舉、頌古及評 唱部分 4 【(雪竇)頌】「至道無難」(圓悟著

語)三重公案,言端語端;一有多種,

二無兩般。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 寒;髕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消未 乾。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引 自 《 碧 巖 集》一則頌古 部分

5 【 ( 圓 悟 克 勤 ) 評 唱 】 「 『 至 道 無 難』,言端語端」,雪竇知他落處,所 以如此頌。……。

引 自 《 碧 巖 集》一則評唱 部分

○歷時分析

主題:至道無難 前修(發訊者)───→後學(收訊者)

一重八案 三祖僧璨 ─────趙州 二重八案 趙州 ─────學人

三重八案 趙州問答 ─────雪竇舉為八案 四重八案 趙州八案────────雪竇頌古 五重八案 雪竇頌古 ─────圓悟評唱

本則歷時公案的主題,自趙州示眾時,引用三祖僧璨〈信心銘〉

中「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之言,作為啟發學人的話頭;而趙州與學 人又曾引用討論五次(參上文統計《趙州錄》中信心銘的引文)。在 圓悟《碧巖集》二則〈趙州示眾〉雪竇的頌古之前,先引此段問答為 公案;頌古中,又引「至道無難」之語,作為頌古的開端。而頌古第 一句「至道無難」之下,圓悟禪師的著語是「三重公案」,表示「至 道無難」之語,在公案、頌古中的使用已達二次,加上此語的原創 者,共同形成了三個複合層次的循環傳播網。

除了上述「三重公案」外,圓悟禪師亦針對針對此則公案及雪竇 的頌古,分別作了評唱的回應;若就訊息的授受而言,在《碧巖集》

第二則中,「至道無難」最少經歷了「五重公案」的歷時傳釋過程。

4.2.3 〈趙州洗缽〉公案

○原文及出處:

序列 原文 出處

1 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云:「吃 粥了也無﹖」云:「吃粥也。」師 云:「洗缽盂去。」

《趙州錄》則 295

2 【(大慧)舉】卷一上

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 示。」

州云:「吃粥了也未?」

云:「吃粥了也。」

州云:「洗缽盂去。」其僧因此大悟。

雲門云:「且道有指示、無指示?若言 有,趙州向伊道個甚麼?若言無,遮 僧甚悟去?」

雲峰悅和尚云:「雲門不識好惡,恁麼 說話,大似為蛇畫足;雲峰則不然,

遮僧恁麼悟去,入地獄如箭射。」

妙喜曰:「雲門老漢大似阿修羅王搬動 三有大城諸煩惱海。」隨後喝云:

「寐語作甚麼?」復云:「雲峰雖善 背手抽金鏃,翻身控角弓,爭奈蹉過 雲門何?」

《正法眼藏》

12

2 【(無門)舉】

趙州因僧問:「某甬乍入叢林,乞師指 示!」州云:「吃粥了也未﹖」僧云:

「吃粥了也。」州云:「洗缽盂去。」

其僧有省。

《無門關》7

3 【(無門)評唱】

無門曰:「趙州開口見膽,露出心肝,

這僧總事不真,喚鐘作甕。」

《無門關》7

4 【(無門)頌】頌曰: 《無門關》7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14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