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趙州公案語言的問答思辨歷程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159-188)

第四章 趙州禪問答的循環傳釋

4.3 趙州公案語言的問答思辨歷程

承前所述,自馬祖提倡平常心是道起,不述經教的洪州禪道蔚然 成風;而由馬祖再傳弟子的趙州從諗禪師上堂示眾之語:「金佛不度 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裡坐。」222 中,亦可略識中晚

221 參歐陽宜璋點校:《碧巖集點校》,頁 43-45。

222 參《趙州錄》則 228。

唐以降,呵佛罵祖禪風之一般。而自一問一答中消經解教、直指人 心,則是禪宗「語妙天下」的特質。在周裕鍇的《禪宗語言》中,對 禪門問答的策略,有如下精要的敘述:

晚唐五付禪宗的機鋒,最常見的形式尌是問答之間的語言矛盾 與衝突,或是答非所問,或是問答脫節,或是問答背反,或是 重複問題,或是反題作答,或是答語倒序,或是循環答覆,或 是循環肯定,或是循環否定,利用無意義的言句讓人覺悟到語 言的荒謬性質,發現那個絕對本體「第一義」只有通過與語 言、思辨的衝突或隔絕才能領會和把握。223

以下即以趙州相關法系的禪問答及示眾的史料為據,探索禪門問 答形式的歷史淵源及問答句型的傳承線索:

4.3.1 教學設施與用心:目前生死、意句殺活

禪宗語言的「模稜性」,其用心原出於禪者的體悟是超越知見意 解的層面的;而一旦涉及宗教的傳承,又不得不借助語言來表述。因 而禪師若想破除人們對語言邏輯的執著,只有用背離常規的言句來誇 大語言的荒謬和虛幻。這樣的「模稜性」語言,在一些禪師的語錄中 表現為純真的隨問隨答,而有些則呈現出有意的和人為的思考痕跡。

在此略舉其特色如下:

4.3.1.1 參活句不參死句

「活句」意指有語言形式而無語言指義功能的句子,宗門或稱之 為「無義語」(參洞山守初禪師之言:「語中有語,名為死句;語中 無語,名為活句。」),224 如夾山善會禪師回答僧問「如何是夾山

223 參周裕鍇《禪宗語言.第三章 分燈禪:禪門宗風的確立》,頁 64。

224 引自宋惠洪編《林間錄》卷上引洞山守初語錄、《禪林僧寶傳》卷一 二《荐福古禪師傳贊》。

境?」曰:「猿抱子歸青嶂裡,鳥銜華落碧巖前。」225 問答之間,至 少從字面看來毫無邏輯關係;此種不舉提宗門話語、不稱述佛祖言句 的傳法方式,是晚唐五代以來的時尚;尤以臨濟、雲門二家最為突 出。諸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或「如何是和尚家風」等「問頭」,

答案可能有千百個,只有一個不成答案,就是死死扣住問題的、合乎 邏輯的直接回接。因為這種回答容易使人將重心轉移到言辭表面的意 義;而不著邊際的、不相應的答案,則較能讓人警覺到問題的虛妄 性。

自宋代以降,「但參活句,莫參死句」成為宗門的典則,和宗師 傳道的基本技巧;同時也成為後世詩歌創作及詩評的重要圭臬(參嚴 羽《滄浪詩話.詩法》「須參活句,勿參死句」)。而對禪宗而言,

對理性語言的長期顛覆,使無理性的語言漸漸有了自己的規則,解構 本身成了結構,致使許多參禪者仍然未脫離語言的窠臼。

4.3.1.2 反語:問有答無

「反語」是禪門另一語言特色。當學人正面提出一個問題時,禪 師故意從反面作回答,答與問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可稱為「反 語」。

「反語」的矛盾不合理處,產生於問答的上下文之間。例如:

問:「如何是佛?」師曰:「乾屎橛。」(《景德傳燈錄》卷一五

〈雲門文偃禪師〉)相對於西方修辭學的「反諷」(irony)而言,反 諷的基本性質是假相與真實間的矛盾,和對這矛盾的無所知,反諷者 口非而心是;而禪宗的反語則是宗教概念在修辭學上的體現。226

225 參《五燈會元》卷五(台北:文津,1991 年),頁 295。

226 參沈謙《修辭學》(台北:空中大學,1991 年)定義,頁 261-263:

「反諷,即表象與事實相違的表達方式,包括言辭、場景的反諷」,

在本書中,主要研究趙州公案語言的「言辭反諷」(言與意反的矛盾 語);而自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1987 年)列「倒 反」辭格後,一般分為「倒辭」(正意反說,無嘲諷意味)、「反 語」(語意相反,且含有嘲弄譏刺之意)二類。在本書中的「反 語」,兼具二者之義。

如前所述,「反語」的宗教背景,首先和禪宗「二道相因」的思 維方式有關,其次,它和佛教的二諦(真諦、俗諦)思想有關。其 三,禪宗吸收了華嚴宗萬法平等的觀點,如圓悟克勤禪師所言: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羅湖野錄》

卷上)。禪師之所以用背反的話回答問題,用意在暗示矛盾對立的雙 方本來毫無差別,因為一體的真如是通過語言的命名才出現諸多矛 盾。最後,某些反語和禪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觀念有關。如 永嘉玄覺《證道歌》「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 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景德傳燈錄》卷三 0)即展現了趙 州一以貫之的不二之道。

因此,禪宗的反語可看作正話反說,似非而是;或是反言以顯 正,並非真正的悖謬。而大慧宗杲《正法眼藏.卷一上》中引錄羅山 和尚的開示,則可詮釋禪者在反語開示、泯絕心跡之上,老婆心切的 用心:227

臨時布取,意句有主宰。所以道:意中句,句中意;意中不停 句,句中不停意。意句不同倫,合麼生會?意能剷句,句能剷 意,意句交馳,是為可畏!意句不明,事理不通,只是個無孔鐵 鎚,古人喚作流俗阿師。

上士相逢,如擊石火,如爆龜紋,迅速如風,捷辯如電。……

聲前有路,從汝洞明;句後不來,猶虧一半。……大凡唱教,

須會目前生死、意句殺活,方可褒揚殺人刀、活人劊。228

其中的「目前生死.意句殺活」是禪問答應機施教的關鍵點,同 樣的,在該書的引錄中,也強調泯絕「兩頭句」的概念:

227 參見南宋.大慧宗杲著,董群譯釋:《正法眼藏.卷一上 7.羅山道 閑》(高雄:佛光,1997 年),頁 53。由於大慧禪師在摘錄禪德懿言 之初,即有「無尊宿前後次序〃宗派殊異之分,但取徹證向上巴鼻,

堪與人解黏去縛,具正眼而已」之申明,由此可見其引文的不偏不 黨,具禪門思想的代表性。

228 引自上引《正法眼藏.卷一上-7.羅山道閑》部分。

辟觀辟句,外不放入,內不放出,截斷兩頭,自然光烯烯地,

不與一物作對……欲出不出,便須轉;一口咬斷後,不用尋伊 去住 底,遠近但放卻,自然露裸裸地。229

此段巖頭和尚的示眾中,揭示以禪問答對治「是病非禪」的設施

──學道者要避開刻意觀心與言句知解,由根本處體會到將出而不出 之境;兩頭截斷,自然得悟。

4.3.2 問答形式中的經教消長

早期禪宗尊經以釋禪,雖有別於教下的疏解經教的傾向,但仍奉 行佛典以開宗立派。如達摩以《楞伽經》傳宗,六祖惠能雖提倡頓悟 自性,但仍勸人奉持《金剛經》,並廣引《維摩》、《法華》、《涅 槃》諸經以明宗旨。惠能門下的法達禪師雖盛讚「經誦三千部,曹溪 一句亡」;但覺悟後仍堅持讀經,不輟誦持。神會一系「荷澤宗」亦 主張禪教合一。

中晚唐以降,禪師務為消解經教。如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二系,

尤其是馬祖道一,將禪宗傳統的「即心即佛」改造為「非心非佛」,

更促使呵佛罵祖、離經慢教蔚成趨勢,在此解構運動中,形成了鄙語 俗言的風格。230

懷讓一系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制定禪門規式:「不立佛殿,唯樹 法堂」,把佛教的外在信仰徹底地轉變為向內修持及自心覺悟。以簡 樸的傳教方式體現農禪一貫、自證自悟的精神。而大珠慧海禪師《頓 悟入道要門論》的語言風格,很接近早期的祖師:一面引證佛經原典 本身來說明語言文字的虛幻,另一面則引伸莊子「得意而忘言」的觀 點,提出拋開佛經、直契佛理的習道方式。書中重新解讀佛法僧三寶 的含義:「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 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231 而懷海弟子黃檗希運則進一步表

229 參上引書卷一上一 2.巖頭全歲,頁 36。

230 參上引書〈第二章 祖師禪:走下如來聖殿〉。

231 參上引書卷下,頁 71。

述:「不著佛求,故無佛;不著法求,故無法;不著眾求,故無 僧。」(《古尊宿語錄》卷三〈黃檗希運禪師宛陵錄〉)以無佛、無 法、無僧消解了三寶的一切價值。

至晚唐五代,禪林離經慢教。其時青原行思一系石頭希遷(700-790)的門徒蔑視佛法的傾向,更落實在行動表現上。如丹霞天然

(739-824)取木佛焚燒以禦寒。又如德山宣鑒(780-865)曾精研律 藏,後卻成為「呵佛罵祖」的先鋒。其上堂云:

這裡無祖無佛!達磨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 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菩提涅槃是繫驢橛,十二 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孚古冦鬼,

自救不了! (《五燈會元》卷丂〈德山宣鑒禪師〉

其所說的每一個判斷句的主語都是佛菩薩和經教名相等外來名 詞,而謂語則是污穢粗鄙、低賤卑下的侮辱性的本土名詞。諸如此類

「呵佛罵祖」的言詞,在中晚唐禪師的語錄裡隨處可見。而上述丹霞 天然(石頭希遷的弟子)燒木佛烤火的行徑和趙州的上堂示眾「木佛 不度火」如出一轍;由禪師傳記中可追溯希遷的湖南禪與馬祖的洪州 禪有密切的聯繫(如《祖堂集》裡希遷曾問道懷讓,丹霞曾參拜馬 祖),其後百丈懷海的再傳弟子臨濟義玄也有德山式的言詞:

十地滿心猶如客作兒,等妙二覺擔枷鎖漢,羅漢辟支猶如廁 穢,菩提涅槃如繫驢橛。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大正藏》第四十丂卷)232

臨濟義玄禪師進而在上文開示中號召「毀佛毀祖,是非天下,排 斥三藏教,罵辱諸小兒,向逆順中覓人。」較德山的言詞更為激烈。

其後,雲門文偃禪師(864-949)也繼承了臨濟的作風。臨濟曾答 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以「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而雲門亦回

232 周裕鍇《禪宗語言》詮釋此段文義,以「十地滿心」等修行境界為迷 失自性的雇工、自縛心性的囚徒、污染心性的糞便、拘執心性的木 椿。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15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