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趙州公案語言的觀測起點:「趙州無」公案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57-74)

第二章 趙州公案的語篇分析

2.1 趙州公案語言的觀測起點:「趙州無」公案

在趙州禪師語錄的歷時公案分析中,我們則將前修後學的循環 傳訊模式,以發訊者.收訊者的概念分析之,下面茲引「狗子無佛 性」的公案多重詮釋為說明,並以之為本書的觀測起點:

1〃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趙州)云:「無!」學 云:「上至諸佛,下至蟻子,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無?」師 云:「為伊有業識性在。」 (《趙州錄》則 134)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趙州)云:「家家門前通長 孜。」 (《趙州錄》則 367)

2〃【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有。」

僧云:「既有,為什麼卻撞入這箇皮袋?」州云:「為他知而 故犯。」

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僧云: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州云:「為伊有業 識在。」 (引自《從容錄》十兪則八案部分)115

3〃【(天童正覺)頌】狗子佛性有,狗子佛性無;直釣元求負 命魚,逐氣尋香雲水客。嘈嘈雜雜作分疏,帄展演、大舖舒,

莫怪儂家不慎初!指點瑕疵還奪璧,秦王不識藺相如。 (引 自《從容錄》十兪則頌古部分)

4〃【(萬松行秀)評唱】師云:「狗子佛性有,狗子佛性 無」,兩段不同,一併拈出,正如雪竇道:「一有多種,二無

115 此段引文本自元.萬松行秀(1166-1246)評唱、宋.天童正覺(1091-1157)頌古百則的禪門評唱作品《從容錄》,第十八則〈趙州狗子〉

(台北:廣文書局,1971 年);並參董群釋譯《從容錄》(高雄:佛 光,1997 年)。

兩般。」天童要與趙州相見,故如是頌。 (引自《從容錄》

十兪則評唱部分)

表 2-1 公案循環傳釋表 歷時分析116

主題:狗子佛性 問(發訊者)───→答(收訊者)

一重八案 學人────────趙州 二重八案 趙州禪問答八案───天童頌古 三重八案 天童頌古──────萬松評唱

這樣的公案詮釋循環過程,會隨文化的傳承,織就一個循環相生 的語意網路。在上引原文中,就以《從容錄》第十八則〈趙州狗子〉

為例,此則公案中,記敘了趙州與學人禪問答的內容;在天童的頌古 中,則又引「狗子佛性」之語,作為頌古的開端。而萬松禪師則針對 頌古作評,如此「狗子佛性」之語,在公案、頌古、評唱中的使用已 達三次,共同形成了三個複合層次的循環傳播網。以上經由趙州「狗 子無佛性」相關公案為中心,而形成的禪家歷時循環網路,除了可以 作為評唱風格之說明,也可成為詮釋禪宗公案語言模稜性的時間切入 軸線;在不同時空與風格迥異的禪者詮釋下,相同意義的不同用語、

同一事件的不同意見、對同一評論的先後補充,都是公案流傳過程 中,形成多重指涉的原因。

116 並參葉維廉有關「傳釋」的概念──據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

與作品對話-傳釋學諸貌》頁 17 的說法,不用「詮釋」而用「傳 釋」,是因為「詮釋」往往只從讀者的角度了解作品,而未兼顧到作 者通過作品傳意、讀者通過作品釋意(詮釋)這兩軸間所存在的微妙 現象。該文中,葉維廉把「傳釋」定義為「作者傳意、讀者釋意這既 合且分、既分且合的整體活動。」及拙著碩士論文:歐陽宜璋《碧巖 集的語言風格研究──以構詞法為中心》(台北:圓明,1994 年),

頁 41-47,以亞伯拉姆斯的「宇宙、作家、作品、讀者」的文學批評模 式,說明禪家語言的循環傳播過程及解碼方式。

2.2 「狗子無佛性」公案的語言分析

2.2.1 詞語分析

2.2.1.1 「無」的語義-否定與疑問

承前所述,「無」在中古是一個閉口雙唇鼻音(m 系明母字)。

117 據楊聯陞先生所言,漢語否定詞全是唇音(包括雙唇音和唇齒 音);自漢代《史記.平準書》中,「反唇」即有表達否定和反對的 意義。118 而在古漢語中,「無」的語義功能有二:

其一:否定──「有的否定」、「無指」和「命令的否定」。

其二:疑問──「正反問句」和「是非問句」(近於現代漢語的

「嗎」)。

以上否定的語義中,「有的否定」相當於現代漢語中「沒有」的 用法。而「無」和「沒有」的相同處,在於兩者都具有否定「存有」

的語義,當動詞用;而兩者的不同處是:古漢語的「無」具有「無 指」和「禁止」的語義,現代漢語「沒有」則具有助動詞的功能,如

「完成態」和「經歷態」。

依上述的字義分析,在趙州「狗子無佛性」公案中「無佛性」的

「無」,其語義功能屬於「有的否定」,當動詞用,其字義相當於現 代漢語的「沒有」。而「狗子有佛性也無」的句末疑問語氣詞

「無」,則屬於「正反問句」。

117 參張皓得《祖堂集否定詞之邏輯語義研究》〈第四章 m 系否定詞之 語義分析-「無」〉對各家有關「無」字釋義的歸納。政大中研所博 士論文,1998 年。

118 參上文中,楊聯陞〈漢語否定詞雜談〉,引《史記.平準書》「初令 下,有不便者,(顏)異不應,微反唇」,以證用反唇表否定,在漢 朝已有記載。並參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記.平準書第八》,三十卷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452 頁。

2.2.1.2 狗子「有」佛性「也無」-句末正反問句

依照疑問句的表達方式,可分為特指問句、是非問句、正反問句 和選擇問句。119 在張皓得《祖堂集否定詞之邏輯語義研究》裡,推論 漢語中否定和疑問詞關係密切,也指出疑問語氣詞「嗎」是由否定詞

「無」演變產生的。在《趙州禪師語錄》中,具有否定和疑問意義的

「無」字句比例甚高,可以作為漢語疑問句的演變史中的一個觀測 點。

本文的切入點「狗子有佛性也無」,屬於否定詞(無)出現在句 尾的「正反問句」。其句型可用「VP 也 Neg」120表示:

NP VP NP 也 Neg 狗子 有 佛性 也 無 ?

在上句中,「有…也無」是近古漢語的常用句式,其中的有、無 意義相對,造成正反問句。「也無」出現在句末成為疑問句,是唐宋 禪語錄的常見現象。在趙州語錄的問答中,「…也無」的句子是參學 者常提出的問句,其中的句尾疑問詞「無」字和前面的動詞相對,形 成『VP 也無』的句式,例如:

師(趙州)問南泉:「心不是佛,智不是道,還有過也無?」

泉云:「有。」 (《趙州錄》則 12)

問:「狗子有佛性也無?」師云:「無。」 (《趙州錄》則 132)

119 參范曉主編《漢語的句子類型》第十七章疑問句(太原:書海,1998 年),頁 277。而張皓得上引書則分類如下:

特指問句

非特指問句─是非問句

-非是非問句──正反問句、選擇問句

120 在本文的文法標誌中,NP=noun phrase(名詞片語),VP=verb phrase

(動詞片語),而 Neg 代表否定詞 negation。此處的歸納參上引張皓得 論文。

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錄》則 305)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錄》則 363)

在趙州禪師語錄中,值得注意的答話習慣是:通常疑問句式「也 無」的答案有二:其一是肯定的「有」,另一是迴避問題,並以實物 或實際情境作答。而趙州在禪問答中表示肯定的答話,又往往違反了 一般的思維和常理。在下文的話語形式、意義分析中,將作深一層的 探討。

2.2.1.3 州云:「無」──省略的否定句

從句法而言,「省略」是指句法結構中的必要成分沒有出現在具 體的語境中。因此,省略句是完整句在實際語言運用上的變體。121在 趙州「狗子有佛性也無」的會話語境中,答句「無」是個省略句,它 上承會話語境及學人問句,省略了主語「狗子」和賓語「佛性」──

表示「狗子無佛性」的完整語義。122 其基本句型可用下表說明:

(Np) Neg (Np)

(狗子) 無 (佛性)

這一類省略的否定句,常見於禪問答的答語,禪師的回答斬釘截 鐵,有力地切斷了學人思辨的心念。《趙州禪師語錄》中相關的例 句,可以看出其運用之妙:

問:「如何是趙州一句?」師云:「半句也無!」 (《趙州 錄》則 56)

上文中的「半句也無」是「趙州無半句」((NP) Neg NP)

的省略,「也」字在無之前,表示「連…都」的強調語氣。

121 參上引《漢語的句子類型.第二十一章 句法成分的省略》。

122 此處「主語」「賓語」的省略,在吳競存、梁伯樞《現代漢語句法結 構與分析》(台北:五南,1999 年)一書中,將之列為駢合結構的邏 輯省略,並將主賓語稱為「施事」、「受事」,見該書頁 404。

此外,中文的答語中若否定一種動作或狀態,常常在動詞前加上

「不」字,如:123

問:「鎮府來趙州多少?」師云:「不隔。」 (《趙州錄》

則 45)

問:「善惡或不得底人,還獨脫也無?」師云:「不獨脫。」

(《趙州錄》則 65)

上引二則公案的趙州答語中,「不隔」則是「不隔(道路)的省 略」,而「不獨脫」是「(善惡或不得底人)不獨脫」的省略。

2.2.2 語言邏輯

2.2.2.1 三切分法

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泊森(Otto Jespersen)在其《語法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 1999) 〈第 24 章 否定法〉中,以為「三切分理

論」有助於理解交談中的疑問和否定。以下針對交談雙方的語氣,分 為三類:

A.肯定(Positive)

B.有疑問(Questionable)

C.否定(Negative)

其中A和C是絕對的極端,含有確定性;而B則暗示不確定性。

以「狗子有佛性」一語為例,B乃是「狗子有佛性」和「狗子無佛 性」的對應疑問,其中的語意包含了:(B1)「狗子(真的)有佛性 嗎?」、(B2)「狗子(真的)無佛性嗎?」。因此,依照三切分理 論,「趙州無」的公案具有三種可能的表意層次:

123 據陳良吉教授指導博士論文時補充:「不」字的功能,有表示未完成 貌、將來時貌、意願意向等。

A.狗子有佛性 B.狗子有佛性也無 C.狗子無佛性

相對於 A(肯定)、C(否定)的對應否定:B1、B2,依《從容 錄》所述為:

B1: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B2:既有,為什麼卻撞入這個皮袋?(既然有佛性,為何成為狗?)

而趙州禪師分別回答有、無佛性的公案中,所呈現的次序如下:

(1) 狗子無佛性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云:「無。」

學云:「上至諸佛,下至蟻子,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無?」師 云:「為伊有業識性在。」 (《趙州錄》則 283)

○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

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州云:「為伊有 業識在。」 (《從容錄》卷二第十兪則)

問 答 再問 再答

(句型 1)BC,B1因為「有業識性在」,故佛性不顯,為C。

(句型 2)BC,B1因為「有業識在」,故佛性不顯,為C。

(2) 狗子有佛性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云:「家家門前通長孜。」 (《趙州錄》則 363)

○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有。」

僧云:「既有,為什麼卻撞入這個皮袋?」州云:「為他知而故 犯。」 (《從容錄》卷二第十兪則)

問 答

(句型 1)B因為「家家門前通長安」,故A(人人皆有)。

問 答 再問 再答

(句型 2)BA, B2因為狗子「知而故犯」,雖有佛性而不 見,故為A。

2.2.2.2 邏輯演繹

在上述語法哲學的三切分理論中,肯定(A)、否定(C)的語氣依 語境而有絕對互斥和程度不同的對比的狀態;但如果將上述公案合而 觀之,趙州既說狗有佛性,又說狗無佛性,將造成了傳統邏輯裡,思 維三定律中的「非矛盾律」(Law of Non-contradiction, NC):沒有命題 能既真同時又假(沒有同時為A又不為A的事物)。124 因此,如果我 們把A和~A分別以「有佛性」、「無佛性」代換,則上述趙州有關 狗子佛性的公案合而視之,會得到「狗子有佛性而且狗子無佛性」的 矛盾句,顯然是不合乎邏輯的。

關於此點,心理分析學者弗洛姆有另一番詮釋。125 他認為在西方 主流的亞里士多德邏輯中,A 和~A 不可能同時存在,但是在「困思邏 輯」(又稱「悖論邏輯」,Paradoxical Logic)裡,A 和~A 在做為X的 表詞時,並不互相排斥。126 而所謂「做為X的表詞」(as predicates of X)意為:做為X這一事物的描述。因此楊惠南先生在〈從般若到分

124 參考裴森、奧康納原著,劉福增編譯的《現代邏輯引論.第三章 命 題演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頁 55 所引。

125 關於禪超越邏輯或反邏輯的思辨,在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般若智與 分析智》、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主編《邏輯思想與語言哲學》都有 深入的思考,而在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一書 中,對中國人的思考特質,也有切當的分析。

126 此處的論述,參考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從般若到分別智》,頁 329,中引弗洛姆《禪與心理分析.心理分析與禪佛教》,頁 156、

159-160,台北志文,1983 年版。錢冠連先生審評時建議加注:「困思 邏輯」一詞,大陸學者常以「悖論邏輯」一詞代之。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