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語篇功能中的修辭效應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125-134)

第三章 趙州禪問答的模稜謀篇與修辭

3.2 語篇功能中的修辭效應

T R

(第一輪)不明不曉/你在阿那頭 T R (我)/不在兩頭 T

(第二輪) 與麼 /即在中間也 T R 若在中間 /即在兩頭

T R

(第三輪)這僧……不出得三句裡。然直饒出得,也在三句裡。

/你作麼生﹖

T R 某甬 /使得三句

上述的代號表示第一輪的答句上承問句的述位,整句「我不在兩 頭」成為了第二輪的主位指稱的對象(與麼)。第二輪問句的述位

「在中間」又成了答句的主位;第三輪問句的選擇式主位「(不出得

/出得)也在三句裡」,則直接推移至答句的述位「使得三句」。其 間的循環交錯、否定肯定並行的形式,充分顯示了上引「禪宗慣用句 型」中禪宗語言模稜的特質。

通的藝術和技巧」。希望由語篇功能的結構組成中,觀察趙州禪問答 的修辭;進而透過訊息符號的解讀,一探趙州門風中,語言的溝通和 運用之妙。

3.2.1 問答語序岔出與回應類型的錯置

在上一章的問答序列分析中,提及了二輪次以上的禪問答,有岔 出主題的跳接狀況;在一輪次的公案中,也常見脫離一問一答的線性 結構,在對話中止前,尚未回到問題原點的現象。而由《趙州錄》重 要回應類型的分析中,亦可見原應直接答覆的問題,趙州卻有評論式 的、迴避問題的、暗示答案的回應;或是根本使用敘述句或命令句的 回應作答。如下文中「A且置,B什麼」的句式,即屬於典型迴避問 題的修辭策略。

3.2.2 主位推移中句式的循環和反覆

趙州禪問答的主位結構中,問答間語篇的銜接,有兩種常見的模 式:循環和反覆。194 趙州禪師「平常心是道」的禪觀,在語言形式上 的的對應,一方面更為突顯了馬祖「洪州禪」以降的語言遊戲三昧,

更為突顯;而本小節所述之循環、反復的問答形式,亦屢為後來禪門 問答之典範。

「反復」是漢語傳統的重要修辭方式,在修辭專著中亦稱「覆 疊」(陳介白、陳望道等)或「類疊」(黃慶萱等)。其定義為:為 了強調語意,將詞語或句子作接二連三的重覆,又分連續的和間隔的 反復。195在趙州公案中,循環反復的教學策略,多運用於問與答之 間、前問和後答之間、前答與後答之間,作巧妙的意念複製和迴旋,

進而營造出其不意的幽默與禪機。

194 參周裕鍇《禪宗語言.下編 第四章 打諢通禪:禪語的遊戲性》,

頁 308-310。

195 此定義參成偉鈞等《修辭通鑒》(台北:建宏,1996 年),頁 838。

3.2.2.1 問答的循環性

承接上述六祖的〈付囑品〉中,以相對法立教、二道相生,趙州 也善用問答的空隙,製造來去相因的循環性。透過上述的主位結構分 析,對趙州禪問答的循環性,可以掌握較清晰的視角。例如上文曾引 述的「柏樹子有佛性」公案:196

問(Q1) :「柏樹子(T)/還有佛性也無(R)?」答(A1) :師云:

「有。」

云(Q2) :「幾時(T)/成佛(R)﹖」

師云(A2) :「待(T)/虛空落地(R)。」

云(Q3) :「虛空(T)/幾時落地(R)﹖」

師云(A3) :「待(T)/柏樹子成佛(R)。」

以上三個輪次的禪問答中,主位述位環環相扣;而在第二、三輪 次的問答中,柏樹子成佛的前提是虛空落地,而虛空落地的前提是柏 樹子成佛,二者互為因果,形成無盡的循環。此一循環可以視為一種 問答句式──答句的述位不斷回歸問句的主位;這種循環不竭的語言 遊戲,也因而彰顯了繞路說禪、二道相因的幽默。

3.2.2.2 回應的重覆性 (1) 同一問題的重覆回答

(基本結構)問: 如何是A 答:B 問:B不是C嗎? 答:是 又問:如何是A? 答:B

【例一】問:「如何是法身﹖」師云:「應身。」

云:「學人不問應身。」師云:「你但管應身。」 (《趙州 錄》則 135)

196 參《趙州錄》則 309,及本書第二章、四章的引介。

【例二】問:「如何是畢竟﹖」師云:「畢竟。」學云:「那 箇畢竟是﹖」師云:「老僧是畢竟,你不解問者話。」學云:

「不是不問。」

師云:「畢竟在什麼處?」 (《趙州錄》則 171)

在例二中,除了以重覆問句主題作答外,也巧妙地變換了重覆詞 彙「畢竟」的詞性:名詞-語助詞-動詞-名詞。

(2) 異問同答

(基本結構)問:A如何? 答:B 問:C如何? 答:B

【例】師問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間否﹖」云:「不曾到。」

師云:「吃茶去!」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云:「曾 到。」師云:「吃茶去!」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 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麼教伊吃茶去﹖」師云:「院主。」

院主應諾,師云:「吃茶去!」 (《趙州錄》則 462)

在上述結構的第一種回應模式裡,學人的第一次提問得到不滿意 的回答,因此產生對禪師回應的質疑,而趙州對此質疑也表認同;當 學人再次提問時,趙州的答案卻沒有改變。第二種回應模式中,學人 從相反的立場論述主題,趙州的答覆卻是一致的。據周裕鍇《禪宗語 言》的分析,這些重複的戲言藉由回應學人追問 ABC 的執著分別,暗 示了禪宗的「無差別境界」。

以上兩個回應類型,有時演變為複合的形式,如下例:

問(Q1) :「萬境俱起時(T)/如何(R)﹖」

師云(A1) :「萬境俱起(T)。」

云(Q2) :「一問一答是起(T),|如何是不起(R)﹖」

師云(A2) :「禪床(T)/是不起底(R)。」

僧(F) 才禮拜次,師云(Q3) :「記得問答(R)﹖」

云(A3) :「記得(R)。」師云(Q4) :「試(T)/舉看(R)。」

僧(A4) 擬舉,師問(Qn)。 (《趙州錄》則 145)

上引文中,第一輪次的答語中,重覆了問句的主位:萬境俱起;

第二輪次中,師以禪床回覆「如何是不起底?」,從三輪以降至n 輪,學人與趙州以下的問答一再循環:

學人問 趙州答

○一問一答是起,如何是不起? 禪床是不起底。記得問答﹖

記得。 試舉看!

○一問一答是起,如何是不起? 禪床是不起底。記得問答﹖

記得。 試舉看!………

這種問答的無盡循環,除了暗示問題的無可言說外,也以問答的 起落象徵「萬境俱起」時不起不滅的自性,在不立言說中方見真空妙 有。

3.2.3 回應類型中否定與反問的模稜效應

《趙州錄》和其他禪宗語錄相同的,在參禪對話中,大量運用

「反語」為答。承前所言,反語與六祖付囑之「二道相因,生中道 義」的教學策略有關。以下即列舉趙州禪問答中常見的否定與反問特 質。

3.2.3.1 陳述式與反問式的否定:模糊問者意旨、強化回應焦點 以否定的語氣來強調回答的焦點,是漢語古今常見的特色,尤以 禪門問答為然。197 若將一般陳述式的否定與反問式的否定相比,後者 的否定強度和聚焦的功能顯然較高。

197 參張伯江、方梅《漢語功能語法研究.第九章 焦點的強化:反問和 否定》,頁 130 至 136,以為問話人在認為答話人對預設不持異議的前 提下發問,答話人先做了一個一般的否定回答,再進而把預設也否定 了;這對問話者當然是意外的打擊,否定效果也因而得以強化。

在《趙州錄》中,陳述式的否定與反問式的否定(或質疑)兼 存,其用意除了對參學者問話主題的有意模糊化外,也藉此強化了回 應的強度與對話的張力,並間接體現解執去縛的禪門意旨。以下即引 二式之例句,分別呈現其特質:

(1) 陳述式的否定

○學云:「(此事)如何辨得﹖」師云:「我怪你不辨。」

(《趙州錄》則 52)

○問:「如何是趙州一句﹖」師云:「半句也無。」 (《趙 州錄》則 57)

○問:「……如何是自照?」師云:「不稱他照。」 (《趙 州錄》則 175)

(2) 反問式的否定

○有俗官問:「佛在日,一切眾生歸依佛;佛滅度後,一切眾 生歸依什麼處﹖」師云:「未有眾生。」學云:「現問次。」

師云:「更覓什麼佛?」 (《趙州錄》則 59)

○問:「如何是道場﹖」師云:「你從道場來,你從道場去;

脫體是道場,何處更不是﹖」 (《趙州錄》則 217)

上文的(1) 型的陳述式否定,除了直接否定外,還附帶了責備的語 氣,強化了答語否定的語氣;而(2) 型的反問式否定,更有透過否定疑 問句,推出答案的氣勢,不容擬議。

3.2.3.2 反語的運用:以贊許語氣表現非難的立場

「反語」一詞的使用範疇十分廣泛;從語意學的角度立論,本文 酌參湯廷池《英語認知語法》中,所引述 Cutler (1974) 之言,從語意的 角度探求「反語」的必要條件如下:198

「反語」的字面意義(言內之意)必須表示贊許(approbation)

198 參湯氏該書〈英語詞句的「言外之意」:語用解釋〉(台北:學生書 局,1988 年),頁 369。

或合意的事態(a desirable state of affairs);而其反面意義(言外 之意)則必須表示非難(disapprobation)或不合意的事態(an undesirable state of affairs)。

在《趙州錄》裡出現的反語,多為回答問句時的單純直述句。上 引書中將之視為「引發的反語」(provoked irony),在此類反語中,

藉由重複對方全部或部分的言語,並以調侃的口氣表達對方的失誤。

下面即以相關的銜接詞彙,引入分析:

(1) 「大好+問句」的主題

○問:「學人才到,總不知門戶頭事如何﹖」師云:「上座名 什麼﹖」學云:「惠南。」師云:「大好不知。」 (《趙州 錄》則 155)

○問:「不見邊表時如何﹖」師指淨瓶,云:「是什麼﹖」學 云:「淨瓶。」師云:「大好不見邊表。」199 (《趙州錄》

則 167)

○問:「不掛寸絲時如何﹖」師云:「不掛什麼﹖」學云:

「不掛寸絲。」師云:「大好不掛寸絲。」 (《趙州錄》則 172)

○問:「靈苗無根時如何﹖」師云:「你從什麼處來﹖」云 (A2) :「太原來。」師云:「大好無根。」 (《趙州錄》則 192)

以上的「大好」相關反語,通常在二輪插入問答的末句,以內嵌 不相干的問答為模糊主題的手段,最後再以肯定問句主題的方式,暗 示主題的不可言傳。

(2) 含有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的反語200

199 「邊表」為表露於外的、依言句生解的。而「淨瓶」是現實界的物 象,師指此答彼,也有暗示學人勿執外象與言句之意,故反讚「大好 不見邊表」。

a. 含明喻(似、如)的反語

○問:「如何是趙州主人公﹖」師咄云:「這箍桶漢!」學人 應諾。師云:「如法箍桶著!」 (《趙州錄》則 30)

○既不從外得,更拘什麼﹖如羊相似,更亂拾物孜口中作麼﹖

(《趙州錄》則 228)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一似獵狗相似,專欲得物吃。佛法 向什麼處著﹖ (同上)

b. 含暗喻的反語

○ 問 : 「 如何 是 靈 者﹖ 」師 云 : 「 淨地 上 屙 一堆 屎! 」

(《趙州錄》則 69)

○學云:「和尚(家風)既不說似人,爭奈四海來投﹖」師 云:「你是道,我不是海。」 (《趙州錄》則 147)

上文中含有明喻、暗喻的反語,其比喻的具體事象,多為動物的 動作或趣向。如 228 則反諷學人向外馳求,如羊取物、狗覓物放口中 一般;而 30 則以被法桶套牢,寓主人公的蒙蔽不見。147 則倒反的譬 喻:表示學人是道人、老僧無海量……,均能使人產生印象鮮明,生 動易解的表現張力。

3.2.3.3 以選擇式的詰問作答,引起下一輪次的問答 (1) 以「A即不無,B是什麼」為例

○問:「明珠在掌,還照也無﹖」師云:「照即不無,喚什麼 作珠﹖」 (《趙州錄》則 191)

○問:「用處不現時如何﹖」師云:「用即不無,現是誰﹖」

(《趙州錄》則 198)

200 「明喻」、「暗喻」之定義,參湯廷池上引書,頁 379。該文中,先 定義比喻為:將兩不相關之事物加以比較,指出其相似性(兩種形象 的內在關聯)。其中「明喻」直接點明甲像(如)乙,而「暗喻」則 將明喻加以濃縮,以各種句式結構來代替單純的比較句結構。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1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