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書中「模稜」的界定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35-40)

1.2 語言與文學中的模稜

1.2.2 本書中「模稜」的界定

本書的分析素材為趙州公案語言。禪宗公案素有不立文字、直指 人心的特質,在禪問答情境的書面記錄中,少有刻意對仗與言思雕琢 的痕跡;而在趙州公案語言的問答情境中,屬於趙州本人的語句多為 簡單句式,其模稜性的產生主要源於句法的省略、雙關的修辭與表達 的錯置等因素。因此,本書的分析角度,主要從對話語境中展現的歧 義現象著手(即語篇功能分析);而不同傳釋所引起的語言.書寫及 本質上的變化(即篇章研究),也是本書研究的範疇。

吳言生禪學三書的《禪宗詩歌境界》中,曾引季羨林之言,以為 作詩與參禪的關係,屬於我國文學史、美學史、藝術史、思想史等的 重要問題;而「這些機鋒的語言,看來五花八門,但綱只有一條:中 國漢語的模糊性。」而「模糊性」中的禪悟內涵,則是研究者想要解

77 引文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九本,上冊,1969 年),頁 83-124。

78 The Hague: Mouton, 1957。中譯本為王士元、陸孝棟編譯《變換律語法 理論》。

79 在梅祖麟的上引文中,主要使用律詩中兩兩對仗的結構,來比較文法 的假平行,並使用變換律語法來適當切入並詮解此種現象。梅祖麟先 生在上引文中,特別強調在駢比的律絕形式下,語法模稜的雙重印 象;此外,由於有些基本問題非文法學所能解決,梅先生也嘗試著超 越文法學的領域,從美學文藝心理學中求解。以上大致說明了梅祖麟 先生在上引文中的分析界定方式與範疇。

讀的關鍵。理和悟的統一,可鑄成理性悟性兼利的雙刃劍。80而禪問 答的歷時循環現象,更增添了研究主題本身的多重對話模稜特質,因 而書中希望透過語篇的分析,更周延地解讀禪師的機鋒轉語,了解其 答非所問的用心;並從而體會在平常心的觀照下機智應答的對話藝 術。

本書中模稜的研究,主要採廣義的定義,並將模稜的分析層面置 於語篇功能的分析上。81 在對話中,模稜性常是潛存於交談者心中,

在對話的書面記載中,自然交談以及特定的獨白語篇,意義模稜的上 下文常導致讀者對訊息的重新詮釋;而當重新界定的線索已難以掌握 時,吾人為了再次確認正確的意旨,消除歧義的解碼過程也將應運而 生。基於以上的概念,在進行《趙州公案語言的模稜性》研究時,一 方面從不同情境的立場,提供語意解釋的多重可能性,另一方面也經 由語意相反相成的觀點,一窺禪家觀機逗教、來去相因的設施。因而 也認同艾柯在《符號學原理》中,有關於美學信息中「模稜」的轉化 歷程:82

……接受者必須參與填充語義裂隙,以減少或增多所提出的多 重解讀,去選擇他自己編好的讀解路徑,去同時考慮若干條路 徑(即使他們並不相容),去反複讀解同一本文,每次都檢驗

80 參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導言》頁 2-3,引季羨林〈作詩與參禪〉

之言(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並參阿部正雄《禪與西方思想》

(台北:商務,1996 年)。

81 模稜的範疇,此處的語言層次概念,主要參考並拓展自王維成〈從歧 義看句法.語義.語用之間的關係〉及張寧〈語境等級與歧義〉.王 建華〈語境歧義分析〉和呂叔湘〈歧義類例〉等專文(引自西槙光正 編《語境研究本書集》(北京語言學院,1992 年)。此一界定詳待後 續歸納,並參本頁之注釋引書,及實際分析時主要運用的界定方式。

82 引述自 Eco, A Theory of Semiotics (Bloomington: Indiana UP, 1976), p. 276:

―On the one hand the addressee seeks to draw excitement from the ambiguity of the message and to fill out an ambiguous text with suitable codes; on the other, he is induced bycontextual relationships to see the message exactly as it was intended, in an act of fidelity to the author and to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message was emitted.‖ 以及李幼蒸:《哲學符號學》(台北:

唐山,1997 年),頁 102-103 的譯介。

不同的和矛盾的前提……於是美學本文變為不可預測的「言語 行為」的多重源泉,其作者始終不確定,有時他為信息發出 者,有時他又為信息接收者。

綜上所述,經由語境、篇章的整體視角,觀察趙州禪問答中的銜 接與照應,進而嘗試解讀趙州模稜中的機趣,即為是書「模稜性」的 探索途徑及用心:83

表 1-2 禪問答中模稜性的解碼途徑

禪問答  悟道  模稜  文化語境 不模稜 遊戲三昧的呈現

1.2.3 《趙州錄》語篇功能的模稜性探索

在本書中,主要以系統功能語法中的語篇功能為研究方法,針對 趙州公案的模稜特質,以趙州公案語言為素材,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 的詞彙、語法及修辭的模稜特質;此外,同時代相關禪者及不同時代 的禪典中,相關公案偈頌之比較,也透過語篇功能的視角,一探歷時 傳釋之模稜及歧義。

謹以下表的模稜類別歸納中,對趙州在一問一答之間,以簡單的 語言素材,運用語法不完整的地帶,達成模稜而「展轉不失宗旨」84的 用心,作概括地呈現:

83 此表之概念延伸自徐立新:《幽默語篇研究》(開封:河南大學,

2003 年),頁 177。

84 參《壇經.付囑品第十》中,有關說法不失本宗的二道相因之教授。

表 1-3 模稜類別的形式結構與內容特質

模稜類別 形式結構 內容特質

問答句式

主述結構

一、問答的輪次

組織分析

○插入序列與分岔序列

○重要問答特質

○重要提問與回答形式

○常用疑問詞及回應類型分布

○問答中的主位推移現象

○問句、答句的模稜對應 二、問答的主位推移

與述位對應

語篇銜接 照應:主述銜接的主題照應 ○問答中的替代與省略 省略:主詞或受詞

修辭功能 (一)問答語序岔出與 回應類型的錯置

(二)主位推移中 句式的循環和反覆

(三)回應類型中 否定與反問的模稜效應

1. 問答的循環性 回應的重覆性

2.陳述式與反問式的否定 3. 反語的運用:以贊許表現非難 4. 以選擇式詰問作答,引起下一 輪問答

傳釋歧義 歷代禪師的語言傳承 歷時循環傳釋的歧義現象

1. 詞彙銜接:對比詞組 2. 句子銜接:主述推移 3. 回應類型:反問與否定

在以上的模稜類型中,前四類(問答句式、主述結構、語篇銜 接、修辭功能)屬於共時結構的分析(主要參見本書第參、肆章),

而第五類(傳釋歧義)則屬於歷時結構的考察。在共時、歷時的分析 中,均先經由形式的觀測,延伸至內容的詮釋;一方面展現趙州公案 語言的模稜現象,一方面推求其模稜語言的用心。進而,由公案模稜 性之特質,上溯相關師承,下推後世禪風,以觀趙州公案模稜性的語

言傳承;此外,在禪錄的展轉流通中,真偽與異同的考辨,其重要性 亦不可忽視;因而在本書中將列舉「歷時循環傳釋的歧義現象」的幾 個重要案例,以為思考和後續研究之資。

因應前述「模稜性」的形式與內涵之銜扣,在本書中除了形式之 外,對於公案的內涵詮釋也試作地毯式的處理,用意是在語篇功能之 外,一探趙州禪師在語言的戲謔中,「平常心是道」的用心。

萬松老人評唱《請益錄、二十三則 趙州有無》85 即曾精確地描 敘趙州語言的戲謔特質:

【評唱】……趙州道:「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雖 治其沈空滯跡、立玄附物之病,而不除把定放行、隨流得妙,

游戲神通自在之法。

此種語言的戲謔特質,在趙州公案語言中,顯示的形式特質為:

問答語序岔出與回應類型的錯置、主位推移中句式的循環和反覆、回 應類型中否定與反問的模稜效應等。在禪宗語錄中,呈現了靈活自在 而又不失純粹忠厚的語言風格。而以上老婆心切的策略運用與詼諧戲 謔的語言遊戲,其實是以深切的用心和真實的悟境為背景,無怪乎趙 州眼見其同代禪者徒務言詞葛藤之失,上堂示眾:

師又云:「老僧九十年前,見馬祖大師下八十餘員善知識,箇 箇俱是作家,不似如今知識,枝蔓上生枯蔓,都大是去聖遙 遠,一付不如一付。只如南泉尋常道:『須向異類中行。』且 作麼生會﹖如今黃口小兒,向十字街頭說葛藤、博飯曈、覓禮 拜 、 聚 三 五百 眾 , 云: 『我 是 善 知 識, 你 是 學人 。』 」

(《趙州錄》則 14)

85 引自該書(台北:廣文書局,1971 年),頁 53,其先評唱的公案原文 及天童拈古為:「舉:趙州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天童拈云:『沈空滯跡、犯手傷鋒,俱未是衲僧去就。真須莫入人行 市 , 坐 他 床 榻 , 正 不 立 玄 、 偏 不 附 物 , 方 能 把 住 放 行 , 有 自 由 分。』」。

推此可知,吳怡在《禪學的黃金時代》中,認為趙州晚年時,禪 的黃金時代已過,並推崇趙州禪師為唐代最後一位大禪師──也是最 重要的一位;這樣的論斷,的確並非空穴來風!86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