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趙州公案語言的語篇功能分析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74-121)

第二章 趙州公案的語篇分析

2.3 趙州公案語言的語篇功能分析

2.3.1 語篇功能的分析進程:以「庭前柏樹子」為例

2.3.1.1 分析實例

師上堂謂眾曰:「此事的的(T),|沒量大人出這裡不得(R)。║老 僧到溈山,僧問:『如何(T)/是祖師西來意(R)﹖』溈山云:

『與我(T)/將床子來(R)。』║若是 (T1)/宗師 (R1)(T),|須

(T2)/以本分事接人始得(R2)(R)。║」

時有僧問(Q1) :「如何(T)/是祖師西來意(R)﹖」師云(A1-1):「庭前柏樹子(T)!」學云(F) :「和尚(T)/莫將境示人 (R)。」師云(A1-2):「我(T)/不將境示人(R)。」云(Q2) :

「如何(T)/是祖師西來意(R)﹖」師云(A2) :「庭前(T)柏樹子 (R)。」 (《趙州錄》則 13)

第一次發話:時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第一次回應:師云:「庭前柏樹子。」

第二次發話:學云:「和尚莫將境示人。」

143 並參《趙州禪師語錄》附文張文良〈庭前柏子翠依然〉,頁 232-233;

及上引《禪學講話》。

第二次回應:師云:「我不將境示人。」

第三次發話: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第三次回應(結論,呼應第一輪次回應之主位):師云:「庭 前柏樹子。」

2.3.1.2 主位的銜接與發展

如何 〔是祖師西來意〕

〔庭前柏樹子〕

和尚 〔莫將境示人〕

我 〔不將境示人〕

如何 〔是祖師西來意〕

〔庭前柏樹子〕

2.3.1.3 綜合評述

在本則的禪問答結構中,第三層問答的內容雖全同於第一層,但 是基本立場是涵攝在第二層──弟子語趙州:「和尚莫將境示人」、

趙州答弟子:「我不將境示人」之下的提問與答覆。因此,問答結構 的三層內容層層遞漸;而最後一層的問與答之間空白點較大,因為弟 子在第二層分述趙州保證「不將境示人」(不引用目前情境作答覆,

以免在境上生執著)的基礎上,再慎重的詢問話語的主題,結果卻得 到相同的回答,因此第三層的問答之間,學人心中的預期落差是很大 的。藉由這種突兀的回答,打破了一般直線進行的思考模式,有促成 學人放下執著.釋脫開悟的功效。

這一段問答,也正好呼應了前引趙州示眾中,「以本分事接人」

的宗師氣度與手腕。因而,朱自清先生在〈禪家的語言〉一文中,認 為「庭前柏樹子」公案之所以「流傳宇宙、震鑠古今」,是因為答話 裡是個常物,卻出乎常情;但又不出於禪家「無多子」的常理,這種 活潑無礙地運用想像力和語言的方式,就是所謂「機鋒」。144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是禪林非常流行的公案,自表面看,達摩 西來確有其意──感於東土多大乘根器,特來傳播自己的禪法。而學 生真正要的答覆,則是感覺自己的心不安,欲得禪師的點撥與明示。

因此,趙州禪師對「西來意」的禪問答主題,就有以下的 N 種的分述 方式。因為學人所問是抽象的義理,而禪師所答則是不相干的具體事 物,學人也不易從中得到相關的信息,所以可說禪師沒有回答,或是

「沒有對題的回答」。145

2.3.2 問答的輪次與組織分析

2.3.2.1 問答的輪次

在附錄一的《趙州錄》(《趙州和尚語錄》)點校中,第 1 至 521 則公案,主要為對話(或開示、演說)性質;而其後 522 則為〈十二

144 參《朱自清全集.禪家的語言》,頁 224-227,其中引顧隨於北京《世 間解》月刊第五期發表的〈揣籥錄〉,第五節中提及「如何是祖師西 來意」的許多答語。

145 並參淨慧法師編《趙州禪師語錄》(台北:圓明,1994 年)附錄:張 文良〈庭前柏子翠依然〉,其中說明分析式思惟及語言不能真正達意 的缺失:因為思維是構架性的、靜態的,但語言不但更形式化,而且 是平面展開的,是一維的;思維與語言間的維度轉換,使在思維中不 同層次的概念或思想在語言中疊加在一起,正像一個立體結構投影到 平面上各部分會紐結在一起一樣。這在語言中表現為大量歧義和悖 論。看似平常的「西來意」,其中潛藏的信息量很大,其「意」是在 不同層次上被使用的,而若在思惟領域上加以區分會離目標愈來愈 遠。所以趙州用種種不對題的回答截問者的思路,解除日常語言及思 維模式對修行者的精神束縛。

時歌〉,523 則為四首偈頌。因而對話分析止於 521 則。在分析中,將 一次發話和回應視為一輪,在全篇中,問答少則一輪,多至八輪。其 出現之次數與比例(計算至小數第一位)統計如下:

表 2-3 問答的輪次

輪數 出現次數/則數 比例 輪數 出現次數/則數 比例 1 輪:239 次/521 則 45.9 % 2 輪:174 次/521 則 33.4 % 3 輪: 44 次/521 則 8.4 % 4 輪: 17 次/521 則 3.3 % 5 輪: 1 次/521 則 0.2 % 6 輪: 1 次/521 則 0.2 % 7 輪: 1 次/521 則 0.2 % 8 輪: 1 次/521 則 0.2 %

其中,一輪問答和二輪問答的總比例,占 79.3 % ;可知趙州禪問 答中,多為一至二輪次的簡單問答;但從 4 至 8 輪問答的脈絡相貫、

反覆旋環看來,趙州除了善於在「一問一答」之急切處當機敲唱外,

對長篇問答的主軸也能掌握清楚、能縱能收,因而其隨問隨答的日常 話語,常成為禪林引為圭臬的篇章。

經由《趙州錄》的對話形態分析,可觀測趙州與學人互動的特殊 風格。以下的歸納,1 至 4 屬於分析的客觀原則,5、6 則屬於輪次的 分布結構與內容:

1.問答的輪次,以二人輪番對答的次數來計算;

2.各則內容可能針對同一主題,記載著不同場景中人物的應對,其中 趙州與學人的問答,可能是基於前修的八案再加以評述,在此的問答 輪次,只計算和趙州相關的部分。

3.若一則八案中列有二回以上的問答,則以問答輪次較多者為代表。

4.無答之問及以動作為覆者,在校注中列入標示,但不列於問答輪次 的計算分析之內。

5.輪次的序列,通常依發話- 回應- 後續的順序加以標號:Q-A-F;

而在二輪次(或以上)的問答中,出現不少跳離線性結構的變體,其 中問答形式較宋整的稱為「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及「分 岔序列」(side sequence)──其中「插入序列」在 Q1-A1 中,嵌入 了 Q2-A2 的第二次問答,而成為―Q1-Q2-A2-A1‖的形式;而「分岔序

列」則在對話中,受話者突然中止發話者的對答,提出疑問、補充或 要求澄清,例如 Q1-Q2-A2-F 的輪次序列,岔開了原來的問題重心。146 6.在《趙州錄》中,許多問答結構屬於「提問」→「回答」的類型。

由發話者提出問題,而受話者給予答覆。在趙州八案語言中,提問常 以「如何是」為開端,而「有…也無」的回答則常出現省略句的

「有」或「無」等。

以下,先就第 5 項的問答變體,進行輪次的分布的統計分析;再 就第 6 項的問答類型,進行重點歸納與類型統計:

2.3.2.2 趙州禪問答的插入序列與分岔序列

表 2-4 插入序列的則數與輪次分布

問答兩輪次(共 14 則) 三輪次(共 1 則)

插入序列 的則數

34,47,108,130,136,155,156, 163,168,188,192,196,230,352

99

輪次分布 Q1-Q2-A2-A1 Q1-Q2-A2-Q3-A3-A1

表 2-5 分岔序列的則數與輪次分布

問答兩輪次(共 9 則) 三輪次(共 2 則)

分岔序列則數 51,166,220,295,296,308, 321,365,458,476

338,343

問答輪次分布 Q1-Q2-A2-F Q1-Q2-A2-Q3-A3

丂輪次(共 1 則)

「分岔序列」

則數

454

問答輪次分布 Q1-A1-Q2-A2, Q3-Q4-

146 有關語篇分析中的話輪替換和插入序列,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第 八章 會話分析》(長沙:湖南教育,1988 年)較為詳盡。。並詳

《趙州錄》則 46。

A4-Q5-A5-Q6-A6-Q7-A7

以上問答輪次分布的統計中,「插入序列」或「分岔序列」共計 28 則;二序列中兩輪次的「插入序列」則數最多(14 則),屬於較有 軌則可循的問答變體;其次為兩輪次的「分岔序列」(共 10 則);另 外,從三輪次和七輪次的等分岔序列中,可以看出趙州深諳語言彈性 與問答表裡;長短掌控自如,綿密不盡與峻烈短截兼而有之。

在一輪次的公案中,也常見跳離一問一答的線性結構,在對話中 止前未回到原問題點的現象;但是,從上下文語境和語意中,仍可看 出模稜的語言策略中,巧妙穿接的工力和一語雙關的幽默。下面即透 過常見的問答形式:「提問與回答」之統計分析,來觀測趙州公案語 言中答非所問的形式和模稜回答的內容。

2.3.2.3 趙州公案語言的重要問答特質

在一般的語序中,問答的形式是相對應的。例如英文中,若提問 屬是非問句,則回答也是肯定或否定的(Yes or No);而若屬 wh-問 句,則回答要包含其提問成分,如 where 之後為場所副詞,when 之後 則為時間副詞。

《趙州錄》中,最常見的學人提問詞語如「如何」、「在什麼 處」;而「有……也無」等有無問句也常出現,趙州的大都是「有」

或「無」的省略句,但常常不是學人預料中的、合乎常理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趙州的答語在形式、內容上,常常未跟隨著相關 的提問成分;而學人回覆老師則多為嚴謹、直接的回答。此外,《趙 州錄》的 1-12 則為南泉與趙州的互動,可以看出南泉回答趙州的教示 十分直接而明確,顯示禪師的言教並不必然是模稜的。因應學人根器 之不同和語境的差異,各有其適當的教學方式。由於趙州是南泉的法 嗣,透過前 12 則有關南泉啟示的法語,可以側面了解趙州門風特質,

切入模稜背後的用心。

在下一節〈回應的組織〉中,將以圖表進行重點式的列舉,對問 答模稜性的脈絡作延伸分析。

2.3.3 回應的組織

2.3.3.1 問答結構及回應脈絡

在韓禮德及哈山《英語中的銜接》一書中,將問答結構及其他回 應脈絡,系統性地表列如下:147

表 2-6 問答結構及回應脈絡表

147 參韓禮德、哈山(1976),頁 206-207 ―4.4.3 Ellipsis in question-answer and other rejoinder sequences‖.此表附於子句省略一節中,原為說明省略 的重要類型:問答中的省略而設。其中評論(反問)、反對(斥 責)、准許(請求)中,括號內的回應類型,乃依《趙州錄》的內 容性質而調整增加,其餘均依上引書原文譯出。

回應

(任何其他談話者的後續銜接語篇)

(在問句之後的) (不跟隨問句的)

反應 其他回應

(回答) (不回答) (在陳述之後) (在命令之後)

直接反應 間接反應

(回答態度)(回避問題)(暗示答案) 贊成 反對 准許 拒絕

評論 放棄、否認 補助回答 (斥責) (請求)

(反問)

下文中對趙州公案回應類型之歸納,原則以趙州答語的語脈中,

與文意銜接程度的鬆緊程度而定;如放棄、否認的答語與提問完全 無關;而補助回答則可由前後答語的脈絡中,尋得一些暗示性的線 索。

在上表中,說明了在語篇的問句之後,除了形式上完整對應的

「直接反應」外,還有評論問題、回避問題、暗示答案等間接反應;

此外,在語篇中承接發話者的其他回應,還分就陳述句、命令句進行 回應分析。在下表《趙州錄》主體部分的問答分析中,可看出不少跟 隨在問句之後的回應類型,並未跟隨著問答的一般形式,反而跨類分 入敘述或命令句的回應類型中。諸如此類回應類型的有意錯置,及回 應內容的倒反突兀、直指問者的語言風格,都是呈現趙州公案語言模 稜性的形式、內涵與效應的重要依據。

在趙州公案的禪問答與上堂開示之後的答問中,以上的「回應類 型」可以提供對應良好的問答模式。因而承續上節進行的問答分析,

進行問答類型的重點分析及統計。由於趙州公案語言的提問與回應,

在句式上,有其固定推移的模式;因而下表中茲以《趙州錄》主體部 分為素材(《趙州錄》第 1 至 222 則,《古尊宿語錄》卷十三),就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7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