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採訪安全與資源不足的應變之道

三、 其他涉險因素下的應變之道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去就好。(受訪者 I)

當你不知道,無法衡量它的安全性的時候,我覺得站在最安全的地方遠 調畫面這樣才好。(受訪者 B)

攝影機可以遠調拍,這是大台攝影機的好處,因為還是會拍,可是不 一定會涉入,還是人命重要。(受訪者 K)

儘管「遠調攝影鏡頭」是避開危險的方式,但在受訪攝影記者的話語中,研 究者仍然感受到他們身處地理環境限制、編輯室內控壓力、記者使命感等,使他 們仍會傾前拍攝更具「臨場感」的影像。而且有些情景不僅需要視覺震撼畫面,

「聲音」搭配畫面的感官刺激亦是重要元素。換言之,有些災難事件或情景本身 有「新聞主題」限制,遠調畫面拍攝無法完整呈現記者欲拍攝出的「畫面感受」, 使得靠近現場成為侷限下的選擇。

自身安全很重要,可能有些攝影記者家裡會希望他的畫面角度、或是 畫面呈現上,他希望聳動一點。所以在聳動下不可能遠遠拍,可能會 需要靠近一點拍,……那個聲音震撼力不一樣。比如我在這邊看就看 到水量很大,當走近一拍會看到水量大的時候,水裡面的石頭是硿嚨 硿嚨的……(受訪者 B)

一個崩塌的現場遊覽車掉下去,整個新聞重點就在那部遊覽車啊,你 沒有拍到就覺得沒有達到那個重點,……那部車子到底卡在什麼地方、

掉在哪邊、現在變得怎麼樣,那是觀眾想要知道的。所以你天生的宿 命就是非得要去拍那部車不可,你一定想要找一個讓自己不會掉下去、

很安全的地方拍到那部車子……(受訪者 A)

因而災難影像競爭在颱風場域,會更加彰顯電視新聞文字、攝影記者的不安 全環境。記者的應變有時僅解決「獲得衝突影像」的辦法顯然不夠,解決人身安 全問題更必須被納入辦法的思考裡,有時相同的解決方案難以應付差異環境,因 而記者的涉險決定、採取的應變之道會適時適地變化、微調,以致受訪攝影記者 經常會打破生命重於新聞的價值觀。

三、 其他涉險因素下的應變之道

颱風新聞現場不安全與欠缺足夠資源的侷限環境裡,電視新聞攝影記者應對 環境的辦法與權衡冒險的因素,適時適地的衡量不可忽略個人層次面及攝影和文 字記者的配合程度,是研究的另外發現。此兩項因素會同時進入颱風自然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並參雜編輯室內控壓力下的涉險多方考量。

(一) 攝影記者個人層面因素

攝影記者個人背景、工作態度、工作年資會被納入複雜的生命安全與新聞報 導價值權衡中。個人因素端視每位受訪攝影記者的經驗、背景和價值觀而定。研 究者最常從受訪攝影記者口中聽到的字眼為「使命感」。「使命感」之於攝影記者 是對工作的「態度」及「價值觀」。新聞行業對攝影記者的任職要求,影像與拍 攝技術絕對是必要考量,也是社會加諸於攝影記者這份工作的既定印象與職業角 色。受訪攝影記者亦認為這是工作與生俱來的職責。

當我扛著攝影機以後,我必須做得事情就跟我沒有扛攝影機的時候不一 樣……我們就是對影像構成跟電影語言各方面的東西,我們的要求跟養 成、速成,會訓練我們必須去找最有利最好的角度,這東西已經變成一 種職業反應跟本能……(受訪者 A)

我們要去拍到土石流在發生當中,其實很少,那就我是攝影我的角度來 講,當然會去想要捕捉這個畫面,所以我又往前去了……(受訪者 D)

但是,攝影記者對工作的價值觀絕非只有「靠近危險」一種態度。新聞業與 社會對攝影記者的觀感,烙印著以影像為目的的刻痕。攝影記者對工作態度的認 知來自行業與社會的印象塑造,使得記者認為自己應該被符合什麼樣的角色,因 而盡力扮演好角色以符合社會期待。換言之,當攝影記者做出不符眾望,以不靠 近危險的方式獲取「衝擊程度小」的畫面時,反而會被同事、主管認為是懶惰、

不盡責的行為。

事情就歸咎到你這個人的使命感,有些攝影記者很懶,他可能就在車子 門口拍一拍,那他的畫面不好,長官就是罵罵他幾句。(受訪者 H)

攝影記者的涉險判斷,工作態度是影響因素外,研究發現「工作資歷」亦是 涉險評估的考量點。隨著年資不同階段,記者對安全的判斷呈現動態變動。工作 資歷 18 年的受訪者 C,回想民國 86 年白曉燕命案時,沒有安全配備便與同業鍥 而不捨地半夜摸黑、走山路尋找陳進興。直到現在,他坦言由於自家新聞台愈來 愈不重視攝影記者冒險獲得的獨家新聞,再加上已成家立業,對涉險不再衝動。

不像以前不管是氣爆、火警都會衝在很前面。這幾年會想說幹嘛這麼衝,

有老婆有小孩,反正沒拍到也不會記過,拍到也不會有什麼嘉獎……。

不像早期大家跑新聞那麼拚,我那時候獨家拍到白米炸彈客,獎金五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塊……(受訪者 C)

以獎金鼓勵新聞記者冒險犯難、獲得獨家新聞,無非不是以金錢變相地驅使 記者涉險。如今依受訪者 C 所言,幾乎沒有新聞頻道再以報酬獎勵新聞記者,

新聞組織卻依然以聳動、戲劇性的畫面競爭,期待記者衝向報導前線。是已陷入 不安全勞動環境的攝影記者,又在欠缺新聞室鼓勵下油然而生的工作倦怠感。

相較之下,工作資歷 19 年的受訪者 D,在經歷採訪報導颱風新聞扭傷腳踝、

受困於深山後,對可能的危險指派依然會挺進。他以「助人」工作態度採訪報導 新聞,並相信多年累積的颱風採訪經驗,讓他在判斷危險時更有「智識」。

其實越危險的地方我們越要往前走,那我只覺得說可以幫到他們,還滿 開心的。以前我很衝,我現在還是會,雖然有家庭有小孩,應該說可能 會隨著年紀的經驗,還有一些以前的教訓,會更加小心、更加準備。(受 訪者 D)

至於資淺攝影記者入行初期,危險的指派任務反而會被他們認為是累積業績、

榮譽表現的工作場域。他們對影像的考量不只在「新聞價值」,其中亦希望主管、

同業肯定自己的「能力價值」。工作資歷 5 年的受訪者 E,認為自己入行以來只 有一件新聞代表作,他希望有更多被其他新聞台主管青睞的機會。如此一來,新 手記者會將危險視為新奇、英雄式的經驗,而資深記者是更實際地看待風險的傷 害本質。

衡量過後如果說情況太危險,除非編輯台長官那邊會特別去 push,原 則上我不會那麼挺進。但是如果說是編輯台長官要,加上我自己也認知 到說,這個應該是可以拿來作為我個人代表性的一個業績的話,我會去 衝衝看。(受訪者 E)

工作資歷的軸線上,單純以時間作為攝影記者的涉險評估判斷,顯得過於狹 隘。個人家庭因素、工作態度、新聞行業風氣、自我價值提升應放置到工作資歷 的養成過程。

另方面,前述提過報導環境侷限下,攝影記者有諸多的避險應變方式,這些 方式多傾向記者身處颱風新聞現場的拍攝方式變化、突破環境侷限的方法等。以 攝影記者個人層面而言,他們在尚未出發前往颱風新聞現場,初在新聞室接收主 管的出差任務時,便會有一套不讓自己涉入現場的避險策略。如:受訪者 H 會 以身體不適為由,躲開颱風出差任務;受訪者 K 在落水意外後,特別排斥颱風 新聞採訪指派,曾以受傷經驗和平均分配採訪颱風次數為由向主管抗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長官交代任務,就技巧性的閃開,但是那很難啦!基本上他要你就得做 了嘛,……可能就臉皮厚一點,說我沒辦法,這邊痛……就騙嘛!但是 用一次還好,用兩次、三次不可能!(受訪者 H)

我說還有別人啊,我抗命過。因為這是一種工作分配公平性的問題,……

而且我已經有落過水了……(受訪者 K)

除此之外,受訪者 K 後來甚至轉換新聞頻道和新聞路線:

因為拍了太多這種東西,我後來去了非凡新聞,去了快三年,跑一些財 經賺錢的。(受訪者 K)

(二) 攝影與文字記者配合程度

新聞工作是高度分工的職業團隊,由文字記者構思文稿內容、新聞結構與採 訪發問;攝影記者負責拍攝現場狀況、記錄受訪者影像畫面及剪輯新聞帶,兩人 協力完成影音故事。文字記者在新聞作業上通常扮演與編輯室溝通後,轉達給攝 影記者知悉主管要求的角色,再由攝影記者抓取符合的畫面,或文字記者所想配 合文稿的影像、或攝影記者知覺重要的畫面等。兩人的合作互動,經楊子毅(2006,

頁 89-90)對新聞影像製作的守門者分類出三種情形:

(1)攝影記者主導:攝影記者在新聞現場攝錄的影像內容,人、事、物的露出 程度由攝影記者把關。後製剪輯階段時,除非是過度暴力、血腥與不雅影像 是由新聞編輯台、主管篩選、及文字記者的文稿有特別要求配合的新聞畫面 外,大多數由攝影記者握有主要畫面守門決定。

(2)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共同討論:新聞影像後製剪輯階段,文字記者與攝影 記者會共同討論畫面取捨,文字記者會在旁「盯剪」、「跟剪」。

(3)以工作年資決定守門者:由資深者指導資淺者,資淺者聽從資深者的影像 判斷、經驗傳承。

雖然此三種文字和攝影記者的互動方式,是以新聞後製剪輯階段做討論,但 至少可以理解有三種工作關係存在。當獲取新聞影像之目的過程涉及災難環境風 險,攝影記者對畫面取捨和涉險判斷,端視風險程度而有不同選擇。由於文字記

雖然此三種文字和攝影記者的互動方式,是以新聞後製剪輯階段做討論,但 至少可以理解有三種工作關係存在。當獲取新聞影像之目的過程涉及災難環境風 險,攝影記者對畫面取捨和涉險判斷,端視風險程度而有不同選擇。由於文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