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罹難/受害者家屬很少是攝影記者採訪報導與後製剪輯的主動者,他們被動 地被嵌入呆板的攝影取鏡裡,如:遠調攝影鏡頭、以細部動作取代特寫表情。所 謂尊重與同理心若僅改變、微調拍攝方式,而缺乏在現實環境直接徵詢罹難/受 害者家屬、討論如何的採訪報導方式才是尊重、達成協議。這些拍攝方式就永遠 只是記者個人立場觀點,僅顧及不帶給觀眾過於衝擊的影像,卻未考慮受創傷者 感受的失衡。更遑論貼近攝影、集體鏡頭暴力指向受創傷者的自私行徑。

同理、關懷受創傷者的攝影記者採訪報導方式,是傳統專業意理未曾提及的 價值,在創傷新聞裡必須強調,亦是臺灣新聞記者努力的方向。綜觀攝影記者在 颱風報導場域的專業意理展現,大多傾向於利用新聞報導的本質特性,以記錄真 實、快速傳遞新聞訊息,發揮媒介助人、批判、動員、反映民生需求、關懷弱勢 的功能。新聞記者的專業意理基模如同立體球狀,逢現場情境變化而滾動,並從 點狀、線性、軸面的微調、組合為球心的意理主軸,適時適地的發揮。

至於在捨身救人與恪守記錄者角色間,衡量報導情境條件後,斟酌出適用於 情境的採訪報導順序,可能跳脫絕對倫理的道德秩序,其結果無論是身為記者的 報導倫理、或為人的道德正義,適用於當下情境的實踐而導引出正向媒介功能或 結果,便是良善的判斷與選擇。反之,完全脫離絕對倫理秩序的專業偏差報導行 徑,是新聞記者干預、介入、安排與調整受創傷報導者的自然情緒。記者會將「介 入者」角色,以「助人」、「社會責任」的正向媒介功能,如:募得善款、解決問 題等,緩和身陷人情衝突的角色混淆。完全輕忽採訪報導過程正當性,僅重視目 的與結果的本末倒置思考。

再者,從攝影記者克服颱風環境侷限的應變之道裡,顯見記者時常只為應付 災難影像競爭、編輯室偏離常規的影像敘事宰制,以半介入或完全介入災難影像 的產製新聞手段,操作大眾對於災難的想像與期待。當市場價值驅力凌駕於專業 意理之上,偏差的採訪報導行為敲響新聞專業價值淪喪的警鐘。

另一個等待被敲響的警鐘,是被攝影記者歸類為工作後的身體疲憊,而忽略 心理情緒壓力的可能。新聞記者視為麻木、麻痺的情緒,正是經年累月採訪報導 創傷新聞的警訊,期望這道警鐘敲響而讓新聞業正視新聞工作者的身、心健康。

第二節 理論與實務工作建議

新聞記者專業意理研究期待被未來廣泛延伸,建議納入「新聞情境特性」檢 視專業意理價值的媒介功能內涵,將更為周延與多樣。研究者認為,即使在一則 新聞故事裡,隨著不同採訪報導對象與編輯室壓力,專業意理的維持、衝突或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化都可能發生,流動不固定的多元價值展現在細緻情境上,記者如何挪用、組合 或轉變意理價值的過程應該被凸顯。進一步地,從新聞記者產製新聞的情境作業 裡創建與發展專業意理新價值,尤其是災難、創傷新聞類型場域值得後續研究,

期待逐漸豐富並導正新聞行業的偏差報導風氣。

採訪報導颱風新聞並不容易,即便是身經百戰的資深記者,在變化莫測的風 險環境裡有時仍躲不過襲來的危險。因而資深記者的採訪智識莫過於常年累積的 實戰經驗,在受傷或躲過危險後,身體經驗提醒攝影記者必須為下次的採訪預先 準備,如:受訪者 K 藉由受傷經驗習得服裝改變;被瘋狗浪打傷後的受訪者 A 會事先觀察環境變化。以肉體換來的經驗成為記者的專業資產,卻必須付出極高 的身體代價。

新手記者總有進入颱風報導場域磨練的一天,他們聽過土石流、山崩、海浪 卻不見得親眼見過,受訪者 I 曾言當攝影記者後,才真正看過海浪。有時資淺攝 影記者對採訪颱風的影像畫面內容、品質要求,會更勝於自身安全衡量。如果沒 有充足在職訓練及預防,貿然行動可能遭致危險卻不自知。

有鑑於此,新聞業第一步需提供完善的在職訓練與經驗傳承,無論新手、資 深記者,甚而是主管階層人員都必須納入訓練,預先認識採訪報導颱風可能面臨 哪些風險類型、風險特性、易在哪些地理環境與天氣下發生、盡早感知風險的辦 法、預估躲避時間與準備克服、輔助的工具等,有系統認識自然環境可能帶給記 者的潛在傷害。並且透過資深新聞記者傳承實戰經驗,應證或補充書本上的知識、

分享個人發展與創造的避險智識,豐富整體風險判斷的知識。

與自身安全息息相關的輔助設備、工具,是新聞媒體和記者得預先設想的環 節,在雨衣、救生衣和安全帽外,末端協助如:手套、頭燈和手電筒、雨鞋、溯 溪鞋、防水衣物、護膝套、特殊工具,甚而是急救箱、藥品、糧食、水等必須隨 身攜帶或設置於臨時產製點 SNG 車上。常備應變背包放置個人所需物品,補充 新聞組織供給外的工具,是新聞記者經驗累積後的設備汰換與升級,會有新聞組 織意想不到更能應付環境的工具,需藉由經驗者的傳承與建議。

再者,颱風新聞產製流程與例行跑線不同,從消息來源、新聞時段、回報體 系、同業協助、競爭到影像傳遞等,每一次實戰的應急模式不全然一致。預先獲 知報導流程架構、可諮詢協助的救援單位、在地政府層級單位名冊等,或許不至 於在緊急時刻時不知所措,急尋不到應對窗口,是初入行新聞記者建立採訪報導 颱風資料庫的第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職訓練不可忽略新聞記者可能面臨「創傷風險」,是在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體風險外的心理健康考量。颱風報導的創傷情境,面對遺體、受難者與罹難者家 屬交織而成的悲傷、沮喪氛圍,增加新聞記者採訪報導困難度。尤其新手記者在 尚未做好面對悲傷之人、遺體準備下,無法立即應對而慌亂,不僅不利於新聞報 導品質,也會傷害當事人與自己。因而培養創傷情境的採訪智識相當重要。

首先為創傷情景認識,了解報導現場可能面臨哪些情境,如:預先知悉遺體 情況,並提前做好心理準備、配戴口罩降低襲來的屍臭味、斟酌不同年齡層的罹 難者家屬對於喪親之痛的反應差異、如何適當接近與開啟詢問的第一步、預先達 成訪問內容與畫面協議、協調與化解雙方溝通衝突、及應付意外的情緒展現,避 免二度傷害當事人。

第二為創傷識讀,理解悲傷情緒、表情的不同展現,冷靜理性也是一種悲傷,

錯誤解讀將對受創傷者造成傷害。同時自我解讀新聞記者內心情緒為何,感到失 落、沮喪與身體疲憊不應該被視為軟弱、無法擔負起創傷採訪任務,而否認自己 的能力價值。相同的識讀方法也應實踐於編輯室主管對前線記者的情緒感知、察 覺。研究者在訪談期間深刻感到攝影記者對創傷認識的陌生,無論是採訪對象與 記者的「創傷壓力」應該被正視。

除此之外,在職訓練後給予新聞記者後續支持、回饋系統相當重要。編輯室 主管對經歷創傷報導後的記者主動提供關心和鼓勵,是讓記者傾吐與察覺情緒壓 力的第一步。上層主管擔任發展、維繫新聞室正向氣氛的前線角色,具備識讀下 屬創傷壓力的敏感度,主動關心、分享記者經驗,透過新聞室正向的討論風氣提 供調適之道,定期寄信鼓勵、肯定新聞記者的工作表現,逐漸打破新聞室男子漢 文化須從內部做起。

支持面向當然也包含主動關心前線新聞記者的採訪安全。受訪者 A 說到初 次接到編輯室主管的關心慰問電話,是平宗正記者遭洪水溺斃後、主管對受訪者 D 近十天採訪報導八八風災,不慎扭傷腳踝的傷況毫不知情。編輯室與前線記者 公事公辦的內、外聯繫溝通裡,身、心安全的慰問經常因趕時間、講重點而被遺 忘。適當的方式可透過新聞記者主動回報傷害,或建立主管關心前線記者的習慣,

在最後加上一句問候話語,或以「記者」角度與之討論面對危險的進退方式,不 將因躲避危險未獲取畫面的責任歸咎於記者,「信任」是很大的背後支持與回饋。

颱風新聞影像訴求應該改變,視覺震撼與衝擊影像風氣下,攝影記者汲汲營 營追逐超越真實、戲劇性的自然環境變動瞬間,不僅造成時效工作壓力,亦威脅 記者生命安全。新聞媒體經常以公眾知權及擔當災難期間服務大眾、迎合閱聽眾 口味等理由,合理化產製颱風衝擊影像的腳本與敘事手法。又當新聞記者沒有拍 出衝擊影像,以介入手段達致衝擊目的時,他們無法說服自己是專業報導者,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能產生負向工作壓力。因而影像價值不只是利益價值,新聞影像可以帶給社會什 麼正向發展與協助,值得深思。

媒體自律守則與監督機制也應加強。新聞頻道內部大多訂有自律公約,如:

TVBS 採訪報導災難、死亡與悲劇新聞的「新聞道德與採訪守則」,提及保持距 離,尊重受害者家屬有不被打擾的權利,避免二度傷害(TVBS,無日期);「民 視新聞自律規範」的災難與意外事件處理,以記者人身安全為最高考量、不採訪 未經同意的罹難者家屬與傷者、不過度使用家屬情緒激動影像等(民視,無日期);

TVBS 採訪報導災難、死亡與悲劇新聞的「新聞道德與採訪守則」,提及保持距 離,尊重受害者家屬有不被打擾的權利,避免二度傷害(TVBS,無日期);「民 視新聞自律規範」的災難與意外事件處理,以記者人身安全為最高考量、不採訪 未經同意的罹難者家屬與傷者、不過度使用家屬情緒激動影像等(民視,無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