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新聞記者專業意理

一、 專業意理概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將環境因素納入權衡過程,救人並不等於是最好的判斷。

採訪報導受創傷者與死者的新聞倫理考量,在新聞攝影上涉及對死者與家屬 的尊重、隱私、二度傷害(許瓊文,2009;Hight, 2007; Morse, 2014);採訪方式 的同理心思考、折衷且有益雙方的辦法(許瓊文,2009)、以尊重為採訪界線(陸 逸馨,2008)和獲取信任(Brown, et al., 2009),又或者是既可以達成新聞報導 職責與兼顧記者個人價值、發揮人道精神的方式,如:拍攝死者時以長鏡頭、具 有意象的其他畫面替代、降低遺體辨識度(Morse, 2014)。當攝影記者拍攝受創 傷者與死者,是以兼顧個人情緒價值與新聞報導發揮人道關懷精神、或是不加思 考倫理層面後的衝動行事,情境特性應該被考量。

特殊報導情境裡,適時適地的新聞專業意理概念被強調,也就是在考慮報導 情境特性後,做出符合新聞記者認為適當的行動與專業意理趨向(Dart Center, 2005; Kim & Kelly, 2010)。無論是攝影記者的情緒涉入或應對受創傷者、死者的 拍攝方式,是「新聞專業與情緒價值」的兩難,有時新聞專業不能被放大解釋,

有時情緒價值應該被強調,當各種涉及此難題的情況發生,攝影記者如何判斷與 做決定、他們的採訪應變為何。而且無論是資深或新手記者對這些情境的不同報 導方式值得探析。據此,研究者提出第三個研究問題:

問題三:電視新聞攝影記者採訪、報導颱風新聞,在「新聞專業與情緒價值」間 如何選擇?採訪的應變方式如何?

第二節 新聞記者專業意理

本節先依循過往研究對新聞記者專業意理作出定義,隨後回顧專業意理的源 起和發展,歸類出四種專業意理角色價值觀念後,理解四種角色在國、內外研究 的分布情形,並進一步提出跳脫「角色類型」的其他專業意理研究方向。再以攝 影記者專業意理相關研究理解出新聞記者「攝影災難」的特殊情境,及過往研究 至今的不足之處。

一、 專業意理概念

專業意理是經過長期培養出來的價值系統,內化成為新聞記者日常新聞製作 的一種指引,雖然偶爾和新聞組織的功能互相牴觸,但大抵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且專業意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性,有它自己的規律(李金銓,2005,頁 35)。新聞 記者的專業意理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時代背景不同、新聞教育、個人採訪經驗的 累積與人際接觸,新聞記者與報導環境互動後,所處之環境成為預測新聞記者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業意理轉變之變項,因而專業意理態度會適時適地變化(郭姵君,2010;管婺媛,

2008;蔡士敏,2008;Weaver & Wilhoit, 1996)。

關於新聞記者的專業意理內涵,Weaver 與 Wilhoit(1986)提到包含新聞記 者的角色、價值與倫理三項概念。Johnstone、Slawski 與 Bowman(1976)說明 新聞記者的態度、價值與責任,是彰顯新聞成為「專業」的重要評判要素,且他 們以「媒介功能」區分新聞記者的專業角色。此「媒介功能」檢測量表被後續研 究多所沿用與發展(楊志弘,1992;蕭蘋,1989;Beam, Weaver, & Brownlee, 2009;

Brill, 2001; Cassidy, 2005; Chung & Nah, 2013; Weaver, Beam, Brownlee, Voakes, &

Wilhoit, 2007; Weaver & Wilhoit, 1986, Willnat & Weaver, 2003)。國內新聞記者專 業意理相關研究,多將此定義為:「記者對於媒介功能及記者角色的信念系統」

(郭姵君,2010;管婺媛,2008;蕭蘋,1989)。

因而本研究的專業意理內涵採用與國內研究之相似定義,探究對象為電視新 聞攝影記者,而「信念系統」包含「攝影記者的角色/媒介功能」、「攝影記者的 責任」與「攝影記者的實踐倫理」。同時著重於攝影記者對自身專業意理的解讀,

如同 Shoemaker 與 Reese(1991)探討新聞記者專業性觀點來看,從學者辯論認 定出的專業性意義不全然與記者的實踐目的相期待,而是新聞記者所共享、認知 的新聞專業意涵,與其會如此認知的原因才更為重要。

尤其當電視新聞攝影記者處在危險性高、資源有限及目睹創傷情景的颱風新 聞報導場域,專業意理的實踐有場域獨特性。他們如何拿捏報導分寸與採訪應變,

對於專業意理認知、變化又是如何,是本研究目的所在。

新聞記者專業意理研究,從美國 1970 年代初期後大量出現(Beam, et al., 2009)。Cohen(1963, p. 22, 31)最早對各國駐華盛頓的外交記者進行專業意理 研究,發現記者對自我角色有兩種解讀概念,分別為「中立報導者」與「參與型 記者」。Janowitz(1975, pp. 618-619)提出「守門人」及「鼓吹者」兩種角色,

前者強調新聞記者客觀性,力求區隔報導事實與個人意見,為純粹的資訊傳遞者;

後者是對中立客觀報導者的反動,提倡新聞記者必須主動揭露社會不正義之事、

報導符合公眾利益的政府機密且積極介入與調查新聞事件。

Elliott(1977, p. 149)稱兩種角色為「純淨的報導者」與「主動的參與者」

或「意義的傳播者」,前者重視新聞組織的專業規範、儀式化流程與共享的新聞 價值,以達致新聞正確、迅速;後者傾向挑戰新聞組織的專業規範,不惜與組織 或上級主管發生衝突,亟欲強調新聞蒐集、調查、提供背景與分析,在報導中放 進個人觀點與新聞判斷。此兩種新聞記者專業意理角色的呈現,如 Merrill(1977

/周金福譯,2003)截然二分為「客觀」和「主觀」新聞立場,並說到新聞記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的想法、世界觀、報導行為與寫作風格源自於此意識形態趨向。

Johnstone 等人(1976, p. 114)在美國 1,313 名新聞記者中,發現「中立」與

「參與」的專業記者意識,為 1970 年代早期美國新聞記者普遍的專業意理型態。

在此兩種專業意理之外,Culbertson(1983, p. 2)藉由過往研究分類與定義,將 專業意理角色分為「傳統型記者」、「理想型解釋者」與「行動者」三類。直到 Weaver 與 Wilhoit(1986, p. 116)擴展 Johnstone 等人的媒介功能態度量表對新聞 記者專業意理的兩種分類基礎,透過分屬在日報、平面媒體、廣播與電視的 1,001 名新聞記者之調查結果,將「參與」型記者正式地再區分出「解釋/調查者」與

「對立/鼓吹者」兩種類型。

隨後國內研究將三種新聞記者專業意理角色類型,即「資訊傳遞者」、「解釋

/調查型記者」和「對立/鼓吹型記者」,應用在臺灣環保記者(蕭蘋,1989)、 報社編輯職業角色(楊志弘,1992)、政治記者(李祖舜,2004)、社會運動線記 者(管婺媛,2008)、獨立記者(郭姵君,2010)與報社一般新聞記者(蔡士敏,

2008)之研究,其目標群體相當多元。

新聞記者專業意理角色研究持續不斷,Weaver 與 Wilhoit(1996, p. 137)有 感於學者認為新聞報導應試圖往公共新聞學轉向,創造出第四類新聞記者專業意 理角色─「大眾動員者」(populist mobilizer)。因此,藉由過往對新聞記者專業 意理研究,可歸類四種新聞記者專業意理的角色類型,分別為「資訊傳遞者」、「解 釋/調查型記者」、「對立/鼓吹型記者」和「大眾動員者」,以下將個別分述之。

(一) 資訊傳遞者

這一類新聞記者是 Cohen(1963, p. 22)所言的「告知者」(informer)、Janowitz

(1975, p. 618)的「守門人」、Elliott(1977, p. 149)「純淨的報導者」、Culbertson

(1983, p. 2)的「傳統型記者」和 Weaver 與 Wilhoit(1986, p. 137)所提之「資 訊傳佈者」,具 Johnstone 等人(1976)所說之中立價值。他們非常強調客觀,並 力求據實傳遞資訊給閱聽眾,讓閱聽眾自行對資訊內容作判斷,意即「新聞記者 必須超越事件之外,排除個人對於事件的偏見及價值觀」,此角色產生源自於美 國自由報業的哲學思維(楊志弘,1992,頁 47-48;Cohen, 1963)。以 Johnstone 等人(p. 230)檢測新聞記者專業意理的媒介功能量表為基礎,強調新聞傳遞「快 速」、「正確」、「娛樂」給「最大群眾的閱聽人」。

為達致客觀報導理想,新聞記者在報導內容呈現上經常以倒金字塔寫作模式、

第三人稱報導立場、兩面並陳及引述當事人說法(郭姵君,2010),無形之中這 些新聞寫作方式,成為此類型新聞記者群體的共有價值與依賴的儀式化工具。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新聞記者遵從新聞組織規章、服從上級指揮,依照新聞專業主義信條行事(Elliott, 1977),新聞是為反映現實。Cohen(1963)對此提出警告,過於中立的新聞記 者將侷限於消息來源的資訊餵養,僅能記錄真實而無法理解、解釋資訊意義的內 涵與重要性,易淪為政府的工具。因此,新聞記者傾向過於依賴政府、權勢消息 來源的單一訊息而缺乏自主性。

(二) 解釋/調查型記者

Cohen(1963)對各國外交記者的專業意理研究,已發現由於國家間外交情 形與政策制定背景複雜,若要讓閱聽眾理解外交新聞與政策報導,適當的背景與 脈絡解釋、政策分析是必要的。因此,儘管 Cohen 並未將新聞記者的「解釋性」

角色置於參與型專業意理中,卻已彰顯解釋型新聞記者的存在功能。雖然這一類 新聞記者可以陳述個人意見,卻不意味著將這些意見強加給閱聽眾,這也是「解 釋/調查型」記者與「對立/鼓吹型」記者的不同點(Weaver & Wilhoit, 1986)。

Johnstone 等人(1976)說明此類型記者具參與價值,及 Culbertson(1983, p.

2)稱為「理想型解釋者」。新聞記者會加入個人詮釋、對事實加以分析顯示出新 聞的重要性,且記者具備主動性與創造性地參與新聞價值的發展(楊志弘,1992;

Johnstone et al., 1976)。他們並不以呈現新聞真實而滿足,而是力求揭發出所有 的真實,並尋求具有「關聯性」的所有新聞,以社會科學或其他不同學術方法分 析、解釋與調查新聞的意義(蕭蘋,1989;Johnstone et al., 1976)。如同 Argyris

(1974;轉引自 Culbertson, p. 4)所言之「研究型記者」,尋求新聞報導的因果 關係與所有涉入的事件為目的,再以 Johnstone 等人(p. 230)分類的媒介功能,

包含積極「調查政府的宣稱與陳述」、「對複雜的問題提供解釋、說明」、「討論正 在發展中的國家政策」。

(三) 對立/鼓吹型記者

「對立/鼓吹型」記者與「解釋/調查型」記者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強 調後者所沒有的積極參與過程,如 Cohen(1963, p. 39)所研究的外交記者已是

「過程的促動者」,試圖影響決策者與閱聽眾觀點、Janowitz(1975, p. 619)提出 之「鼓吹者」、Elliott(1977, p. 149)的「主動參與者」、Culbertson(1983, p. 2)

「過程的促動者」,試圖影響決策者與閱聽眾觀點、Janowitz(1975, p. 619)提出 之「鼓吹者」、Elliott(1977, p. 149)的「主動參與者」、Culbertson(1983, p.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