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專業意理

一、 專業意理:正向媒介功能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第三節 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專業意理

電視新聞攝影記者採訪報導颱風新聞,隨著到訪各處「情境」不同可能維持 心中秉持一貫價值、或產生專業意理變化。專業意理會因不同情境而生,並再因 下一個情境而轉換,是故攝影記者專業意理是流動不固定的,多元專業意理在報 導場域展現。

研究者發現攝影記者採訪報導兼具、組合兩種以上的專業意理價值觀,與國 內、外研究獲致相似結果(蕭蘋,1989;楊志弘,1992;Hanusch, 2011; Johnstone, et al., 1976; Weaver & Wilhoit, 1986; Weaver, et al., 2007; Willnat & Weaver, 2003), 專業意理不會只以一種形象出現,而是透過組合、挪移不同價值觀而來,如:蕭 蘋(1989)研究環保記者在中立及參與價值間有互補作用。而非 Cohen(1963)

所言有截然分歧的兩種專業意理存在。

本節將藉由受訪攝影記者實踐經驗,與視颱風新聞現場情境特性發展出的專 業意理價值作為討論。但是,情境特性除了檢視攝影記者於颱風新聞現場實踐外,

研究者知悉受訪攝影記者會將颱風新聞情境的「採訪報導對象」連結至過往例行 性社會案件新聞、或其他重大意外災難報導經驗,有著跨越情境類型的聯想,是 在於專業意理價值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與過往採訪經驗息息相關。有些記者 經歷深刻的「轉折點」後,專業意理價值有所變化或微調。因而將納入足以顯見 攝影記者專業意理變化過程的過往重要經驗共同討論。

最後則詮釋攝影記者在颱風新聞報導侷限環境裡,採訪應變之道展現出有別 於專業意理的偏差表現─「介入者」,是以導演、擺佈攝影鏡頭、介入新聞事件 生成與發展而來。

一、 專業意理:正向媒介功能

回顧攝影技術誕生初期,(新聞)照片帶給社會的影響隨時間顯現。當時大 量的肖像照與攝影家遊歷在外拍攝的奇風異俗照片中,僅留有些許社會事件照片,

如:1842 年德國漢堡市區火災、1852 年英國威靈頓公爵出喪照片、與 1853 年英 國水晶宮搬遷重建照片。直至 1855 年攝影技術開始用於戰爭紀錄,進而真正將 攝影連結報紙的「新聞攝影」,始於一群社會改革家以社會寫實鏡頭、客觀記錄、

「揭露與解決」社會問題(徐忠民,2002,頁 16)。

19 世紀末,《紐約民報》記者 Jacob Riis 透過新聞攝影,報導、揭露紐約城 市自美國內戰後,受到不平等對待的貧民窟問題,最終促發州長羅斯福採取一系 列改善措施(徐忠民,2002),顯示新聞攝影體現「關懷社會」的本質。動態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影是照相攝影的延續與進步,無論照相機或攝影機,當攝影與新聞結合便使圖像、

影像本身具有「新聞性」,反映出當前社會處境,直指社會面臨的問題。在重大 意外災難事件裡,有助於透過新聞攝影引起社會輿論重視、改善環境(黃義書,

2004)。在颱風新聞報導環境工作的攝影記者,同樣有著如此的報導期許。

因而攝影記者以報導真實便會自然而然展現新聞攝影的「社會功能」意涵,

在於新聞本質如黃義書(2004,頁 27)所言,其有別於日常生活紀錄,具有「社 會聯繫與告知」功能。「反映真實」也是受訪攝影記者的重要價值觀,他們記錄 真實影像,盡快傳遞災害區域訊息,使救援單位、政府官員獲知災情、提供協助。

透過鏡頭去說話,我們說故事。不要去做作,我們就把現實跟真實呈現 出來。我覺得這對我意義很重要,實際上是可以造成一些影響……(受 訪者 D)

我們只是把真實的東西拍出來,相關單位就會知道說,原來這地方有淹 水,後續他們可能再去做一些幫助,或是可能派一些人來增援、幫助他 們。(受訪者 F)

記錄真實的攝影取鏡原則為「拍攝手法」及「嚴守記者身分」,是受訪攝影 記者的專業意理價值。受訪者 F 進一步說到,真實影像取決於攝影記者避免以「導 演擺佈」方式左右報導對象的自然反應,報導真實是順應受災居民的自然訪問動 作、語態,不刻意引導他們演出趨近新聞影像旨趣的動作或語意。

你去看他家有沒有電,冰箱打開來是沒有電的,這就是客觀。主觀是不 然你(受災居民)把肉拿出來,聞聞看是不是壞掉,然後讓人家覺得說 他家很可憐,就是沒電,他也沒東西可以吃,也沒有瓦斯可以煮菜,菜 都壞掉了。(受訪者 F)

另一項「嚴守記者身分」是在旁冷靜記錄的觀察者,順其自然地記錄受創傷 者的情緒。受訪者 A 經歷採訪報導日月潭船難,面對失去親人而傷痛、流淚、

內心煎熬的採訪對象,身為「人」的安慰想法於內心油然而生,卻無法付諸行動 之因,為秉持新聞記者不能介入新聞事件,影響採訪對象自然情緒。維持一貫「非 介入」的報導價值是受訪者 A 於任何災難現場的報導原則。

觀察那麼多家屬幾天下來不同反應都有,那你有時候覺得他要哭哭不出 來,情感上來講覺得替他更難過,因為其實他可以放聲大哭,可以宣洩 一下,卻哭不出來。就很想跟他講說你如果傷心,就哭出來,可是我都 不會講這個話,我不會去影響我的採訪對象該有的現實……(受訪者 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回憶起船難現場裡印象深刻的情境─罹難者家屬焚燒紙錢時,受訪者 A 坦 言對受難者的安慰,以不介入實際災難情境發展而將同理關懷,透過剪輯慢動作 方式移入報導中,類似於記者個人意見抒發。同時在連續報導數天後可能產生「同 理心疲勞」(compassion fatigue; Moeller, 2001)的閱聽眾身上,透過影像效果「動 員大眾情緒」,重新拉回社會對罹難者與家屬的關注。激發大眾感同身受、萌發 同理心情緒支持,使閱聽眾進入新聞事件,產生具體捐助行動或改善方案。

待了五天四夜,你說我怎麼會不同情他們,怎麼不會覺得悲傷,我連吃 飯都有點食不下嚥,……有一天看到他們買了金銀紙在那邊燒,我就拍 了一個鏡頭比較低角度,類似傍晚那樣子,風吹著那個紙,我就在後來 處理的時候用了一點點 slow motion。如果要說我這東西用了感情,對 啊,……因為人會麻木嘛,就不重視這個事情,那對他們來講不公平,

想要挽回一點大家對這個新聞的麻木感。(受訪者 A)

研究者認為受訪者 A 在報導裡的情緒為同理心抒發,正如 Dart Center(2005)

提到新聞記者報導南亞海嘯的「移情式」報導,有助於觀眾理解受難者心情。不 傾向在報導中強烈加入個人情緒,亦不全然分離個人情感。對比於颱風新聞,受 訪者 A 在颱風採訪報導經驗裡,未曾與同一群罹難者家屬共處過五天時間,且 一般來說有文字記者的協助採訪,攝影記者親身接觸受創傷者機會少。因而個人 情緒並未像單機採訪日月潭船難現場複雜,而顯得單純。

再者,被多數受訪攝影記者認知為顯露個人悲傷情緒、表情便與專業形象有 所距離的觀念,在受訪者 H 體現出表露悲傷並不與新聞作業過程產生衝突。他 在小林村採訪報導一位盡忠職守、搜救被掩埋受災戶的國軍,這位軍人執行勤務 命令搶救他人,卻來不及救出同樣被土石掩埋的親人,攝影記者邊拍邊流眼淚。

難過、想哭的生理反應難以壓抑,適當的在場情感流露不影響新聞客觀性。

我在八八風災也有,……受訪者他哭、喊,我也邊拍邊哭,但是你得錄,

那情緒的反應是沒有辦法控制的。……我覺得現場想掉眼淚那都是人之 常情,人都是七情六慾,你必須要有感情,但是要把賦予的採訪任務達 成。(受訪者 H)

颱風期間許多災害、救援、避難等公共消息,透過「傳遞新聞訊息」這項不 言而喻的攝影記者工作內容,自然地報導播送給閱聽眾,對受訪者 J 而言是採訪 報導過程中最迫切實踐的媒介功能。而受訪者 D 再以「速度」為先,能盡快傳 遞災難資訊,讓不為人知的災害區域曝光,獲得救援單位注意。因而憑藉攝影記 者的基本功夫,已足以體現新聞媒體告知、協助之媒介作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進災區我覺得除了拍以外,最重要是傳達訊息,譬如說這邊停電、沒水、

沒食物,那他們自然就會來,很快。那比什麼鄉長、公所,打電話去說 我們這邊沒物資要怎麼救?他們都不太理你,可是藉由新聞媒體報導,

訊息傳播速度很快。(受訪者 J)

畫面最先出去啊!別人沒有進去過的我進去了,可以把它呈現出來,我 就很開心了,……可是我的代價不是獨家,只是純粹說我做到了,可以 幫到這些人。(受訪者 D)

進一步以「傳遞新聞訊息」實踐出攝影記者的環境監督、守望角色,是因颱 風導致的災害區域,讓新聞記者可以「深入民間」,短則三、五天,長則可能半 個多月的時程,相較於例行性報導路線來說,會接觸更多陌生消息來源、踏入從 未到訪的區域。且報導題材多由記者自行尋找窗口獲得,如:在地居民和里長。

如此一來,攝影記者有機會透過民眾之口,獲知當地長久的生活問題,受訪者 E 便就此發掘出在地「社區公共問題」。

採訪過程中碰到一些當地人,有私底下問說這邊的狀況怎樣,他們也有 跟我們聊了很多,像是下游住在河岸邊的住戶,堤防已經壞了很多年,

反應很多次都沒有人來修。那這次暴雨成災地基都被掏空,他們不曉得 這個堤防什麼時候會塌。……有請駐地記者去追,可是後來追到什麼程 度我不知道。(受訪者 E)

或者如受訪者 H 觀察、尋找災難區域生活、交通問題,從這些問題現象指 涉該負責的權責單位、建築廠商、政府官員。設定在地報導議題,透過新聞串連 社區需求與期待相關單位採取回應的連結,帶動社會輿論,反映居民迫切的民生

或者如受訪者 H 觀察、尋找災難區域生活、交通問題,從這些問題現象指 涉該負責的權責單位、建築廠商、政府官員。設定在地報導議題,透過新聞串連 社區需求與期待相關單位採取回應的連結,帶動社會輿論,反映居民迫切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