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其他觀察資料之分析

本研究除了以視覺分析和時間序列 C 統計分析來評量兩位受試者在每一階段的 溝通行為表現之外,研究者並將觀察資料進行質的分析。研究者將研究階段中的錄 影帶觀察資料轉成文字,進行溝通內容的記錄,同時將研究過程中兩位受試者整體 表現記錄進行整理和分析,依序說明如下。

一、實際溝通方式

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驗證輔助溝通系統訓練能有效增加兩位受試者自發性溝 通行為與適當回應他人的溝通行為的次數外,並針對兩位受試者實際溝通的方式進 行以下分析整理。

(一)受試者甲

1. 受試者甲「自發性溝通行為」實際溝通方式分析

由表 4-7 受試者甲「自發性溝通行為」實際溝通方式分析表得知,受試者甲在 基線期時,僅有一次以發聲進行自發性溝通的行為,除此之外,基線期之自發性溝 通行為極少。開始介入輔助溝通系統後,受試者甲的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與溝通方 式皆產生明顯的改變,不但增加口語表達的次數,也能藉由輔助溝通器材產生自發 性溝通行為;其中,更有極頻繁的次數係採取兩種以上的方式進行溝通互動。在維 持期時,受試者甲仍維持的實際溝通方式有口語、動作、輔助溝通器材與兩種以上 的溝通方式持續產生自發性的溝通行為。整體而言,受試者甲的主動溝通次數明顯 增加,亦能比介入前採取較多種溝通方式進行自發性溝通行為。

表 4-7 受試者甲「自發性溝通行為」實際溝通方式分析表

行為之次數與溝通方式皆產生明顯的改變,不但增加口語表達的次數,也能藉由輔 助溝通器材產生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其中亦有多次係採取兩種以上的方式進行溝通 回應。在維持期時,受試者甲仍維持的實際溝通方式有口語、動作、輔助溝通器材 與兩種以上的溝通方式持續進行適當溝通回應行為。整體而言,受試者甲的適當溝 通回應行為之次數不但明顯增加,亦能比介入前採取較多種溝通方式進行適當的溝 通回應。

(二)受試者乙

1. 受試者乙「自發性溝通行為」實際溝通方式分析

由表 4-9 受試者乙「自發性溝通行為」實際溝通方式分析表得知,受試者乙在 基線期時,完全無自發性溝通的行為產生。開始介入輔助溝通系統後,受試者乙的 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與溝通方式皆產生明顯的改變,主要是藉由輔助溝通器材產生 自發性溝通行為,以及包含動作與輔助溝通器材等兩種以上的方式產生自發性溝通 的行為。在維持期時,受試者乙仍維持的實際溝通方式有動作、輔助溝通器材與兩 種以上的溝通方式持續產生自發性的溝通行為。整體而言,受試者乙的主動溝通次 數明顯增加,亦能比介入前採取較多種溝通方式進行自發性溝通行為。

表 4-8 受試者甲「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實際溝通方式分析表

表 4-9 受試者乙「自發性溝通行為」實際溝通方式分析表

能藉由輔助溝通器材產生適當溝通回應的行為;其中亦有數次採取兩種以上的方式

二、受試者溝通能力的變化

研究者係以錄影帶進行觀察記錄書寫,在整理觀察資料後,除了發現兩位受試 者在溝通行為次數上產生變化之外,在溝通能力上亦產生改變,以下依研究者對兩 位受試者的觀察分析敘述如下。

(一)受試者甲

1.增加主動溝通的意願

在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尚未介入前,受試者甲的主動溝通意願較低,在基線期的 主動溝通次數極少,在教室內均需要教保員的多次呼喚才能以動作回應教保員起始 的溝通(例如:坐下、走過來、放好等)。而在輔助溝通系統開始介入後,受試者甲 自發性的溝通行為次數明顯增加,主動傳達想要的食物或玩具等訊息,並且主動使 用口語、發聲、肢體動作與輔助溝通器材進行溝通互動。在維持期的觀察中,受試 者甲仍有穩定的主動溝通行為次數,能自發性的啟始溝通、傳達訊息與表達意圖等。

2.提升溝通行為的效益

在基線期時,受試者甲傳達訊息的方式不易被理解,偶爾發出的聲音也無法正 確傳達其欲傳達之訊息,當溝通對象要求其澄清溝通訊息時,受試者甲很容易就放 棄,轉而生氣或原地不動。在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後,藉由輔助溝通器材的運用,受 試者甲能啟始溝通、清晰傳達、澄清所述、索求物品、問候與回應他人的溝通行為。

同時研究者也觀察到,受試者甲還能將結合溝通版面內容,例如:當按下「我要玩 玩具」後再按下「謝謝老師」。在溝通效能提升後,受試者甲的表情更是充滿愉悅。

3.增加口語表達能力

在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前,受試者甲僅能以極少數單詞或無法被理解的發聲來表 達或回應他人。而在教學介入後,除了研究者提供的口語刺激之

外,受試者甲每次按下的溝通內容所發出的語音回饋也擴充了口語表達能力,例

如:受試者甲想要玩玩具時,除了按下「我要玩玩具」也會再發出「具」的音,當 研究者給予玩具後再次複述該訊息時,受試者甲會跟隨仿說,到維持期時已經能搭 配溝通輔助器材傳達訊息並說出「ㄢˊ 具」、「吃乾」、「好棒」、「ㄠˇ安」、「喝」

等。

4.減少不當的溝通行為

在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前,受試者甲因缺乏良好表達管道且較依賴家人,所以在 教室內常會無端哭叫。而在教學介入後,受試者甲能藉由輔助溝通器材、口語、肢 體動作等進行正向的溝通互動,進而減少無端哭叫等不當的溝通行為。對於課程的 學習或教室內的活動參與度也提高許多。

(二)受試者乙

1.增加主動溝通的意願

在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尚未介入前,受試者乙的主動溝通意願低弱,在基線期的 主動溝通次數為零,在教室內即使教保員多次呼喚也極少回應教保員的指令。透過 輔助溝通系統教學後,受試者乙自發性的溝通行為次數明顯增加,能主動藉由輔助 溝通器材傳達索取食物或玩具等訊息,並且增加了發聲、肢體動作來和他人進行溝 通互動。在維持期的觀察中,受試者乙仍有穩定的主動溝通行次數,會藉由輔助溝 通器材啟始溝通、索求物品、問候與回應他人的溝通行為等。

2.提升溝通行為的效益

在基線期時,受試者乙有一至二次的溝通回應行為,但其所回應的訊息不易被 理解,也因而他回應的次數極少。當溝通對象要求其澄清溝通訊息時,受試者乙常 是原地不動或充耳不聞。在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後,藉由輔助溝通器材的運用,受試 者乙能產生啟始溝通、索求物品、問候與回應

他人的溝通行為。

3.減少不當的溝通行為

在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前,受試者乙因缺乏溝通管道且溝通意願低弱,因此在教 室內常是我行我素,不易聽從指令。透過教學介入後,受試者乙能藉由輔助溝通器 材與肢體動作進行正向的溝通互動,進而減少不當的溝通行為。同時對課程的學習 和教室活動的參與度也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