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處理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資料的蒐集為觀察時以數位攝影機拍攝受試者的溝通行為樣本,在將基 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所拍攝的溝通行為樣本轉錄成文字,以溝通行為觀察記錄表 記錄。

二、資料記錄

本研究以部分時距記錄(partial interval recording)的方式記錄,記錄時以一分鐘 為一個單位,共分為十五個單位,分別記錄每一個行為樣本資料中,受試者各項溝 通行為出現的次數。記錄的項目包含自發性溝通行為、適當回應他人的溝通行為的 次數。

三、觀察者間一致性

本研究以研究者為主要觀察者,為避免主觀因素影響以及提高觀察信度,邀請

另一名觀察者進行觀察記錄,因此需要先考驗觀察者間的一致性。另一名觀察者為 語言治療師,有教室觀察與記錄的經驗。在觀察者一致性考驗前,由研究者先說明 行為樣本中各項溝通行為的定義(附錄七)以及溝通行為觀察記錄的方式(附錄八) 等,再隨機抽取預試時拍攝的影帶,兩人同時觀看,在互不干擾的下記錄各項溝通 行為的次數,以下列公式計算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當觀察者間一致性達 80%,則 進入正式的觀察者間一致性考驗(王文科、王智弘,2006)。

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甲乙觀察者一致次數/甲乙觀察者一致次數+甲乙 觀察者不一致次數)x100%

(ㄧ)練習階段的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

在練習階段中選取預試對象的兩種溝通行為樣本中,兩位觀察者在「自發性溝 通行為」的次數之ㄧ致性均達到 92 %;「適當回應他人的溝通行為」的次數之ㄧ致 性達到 86 %。已達足夠的信度水準,因此進入正式實驗階段的評分與記錄。

(二)正式研究階段之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

正式進行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考驗時,分別抽取二位受試者在基線期、介入 期、維持期所拍攝的溝通行為樣本各兩次,由研究者與另一名觀察者同時觀看錄影 帶,互不干擾下分別做記錄。

以上述公式進行計算,兩位受試者的自發性溝通行為與適當回應他人的溝通行 為,分別於實驗三個階段的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表 3-3 與表 3-4 分別為受試者甲 和乙之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

表 3-3 受試者甲之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

觀察行為 基線期 介入期 維持期

自發性溝通行為 100 % 96.5 % 100 % 適當的溝通回應行為 93 % 86 % 96 % 信度範圍 93-100 % 86-96.5 % 96-100 % 平均信度 96.5 % 91.3 % 98 %

表 3-4 受試者乙之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

觀察行為 基線期 介入期 維持期

自發性溝通行為 100 % 93 % 93 % 適當的溝通回應行為 100 % 86 % 96 % 信度範圍 100-100 % 86-93 % 93-96 % 平均信度 100 % 89.5 % 94.5 %

由表 3-3 與表 3-4 可發現,兩位受試者在適當的溝通回應行為的介入期之觀察 者一致性信度數值均較基線期與維持期低。研究者分析可能的原因為:研究者和兩 位受試者接觸的時間與另一位觀察者相較之下頻繁許多,受試者產生的溝通回應行 為有時僅是些微的手勢、動作便放下結束,以上因素有可能係造成適當的溝通回應 行為的介入期之觀察者一致性信度數值較其他階段為低的原因,但因均達信度水準 因而不致影響觀察者信度。

表 3-5 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表

受試者 基線期 介入期 維持期

甲 96.5 % 91.3 % 98 % 乙 100 % 89.5 % 94.5 % 信度 98.3 % 90.4 % 96.3 % 信度範圍 96.5-100 % 89.5-91.3 % 94.5-98 %

總平均 95 %

茲將兩位受試者的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彙整為表 3-5「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 表」,藉此得知,基線期之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平均為 98.3 %(範圍 96.5-100 %),介 入期之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平均為 90.4 % (範圍 89.5 -91.3 %),維持期之觀察者間一 致性信度平均為 96.3 %(範圍 94.5-98 %),觀察者間一致性信度平均為 95 %。以上 資料均顯示本研究之每一階段皆達到足夠的信度水準。

四、資料分析

兩名受試者的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與適當溝通回應行為次數,主要採取目視分 析法(杜正治,2006;Tawney & Gast, 1984 )並輔以時間序列 C 統計(蔡美華等人,

1999;Warren, 1982)為本研究的資料分析方法。

(一)目視分析法

包括使用統計方法;另一種是藉由圖表資料的視覺分析。多數的研究者認為,在統 計考驗開始之前,目視分析法仍是主要的分析方法,同時目視分析法亦屬於應用行 為研究中最常使用的資料分析策略之一(杜正治,2006;蔡美華等人,1999;Horner et al., 2005;Tawney & Gast, 1984 )。在單一受試行為分析中,目視分析可用來決定 資料點之間是否有趨勢存在,分析時將依據各曲線圖,整理出基線期與處理期階段 內的水準範圍、階段內第一及最後一個資料點的數值差距、趨向預估等,之後做成 階段內變化分析摘要表。再比較階段內分析摘要表做出相鄰間變化分析摘要表,並 進行階段間變化分析。

在單ㄧ受試研究分析中,資料的視覺判斷經常以階段內和階段間資料點的水準 (level)和趨向(trend)決定,藉此提供證據以證實改變的結果源自於實驗的介入(杜正 治,1994;Horner et al., 2005)。除此之外,目視分析的重要組成因素還包含階段長 度以及資料點的重疊百分比(蔡美華等人,1999)。

1. 階段內變化分析:

包括趨向走勢、趨向穩定、水準穩定、水準範圍、水準變化等,分別說明如下 (杜正治,1994,2006;蔡美華等人,1999;Horner et al., 2005):

(1) 趨向走勢:為資料路徑的斜度。本研究使用中分法得出該階段之趨向走勢。

(2) 趨向穩定:以趨向線計算趨向穩定。趨向穩定係指階段內沿著趨向線,落在 預定範圍內的資料點數目;將範圍內的資料點數,除以總資料點數目,即得 到穩定百分比。ㄧ般來說,若有 80-90% 的資料點落在趨向線 15%的範圍 內,該趨向線可被視為穩定。

(3) 水準穩定:指階段內各個資料點在水平線上、下變動的情形。首先計算該階 段內各資料點的算數平均值,並以該算數平均值為水平線,再將範圍內的資 料點數,除以總資料點數目,即得到穩定百分比。ㄧ般來說,若有 80-90%

的資料點落在趨向線 15%的範圍內,該趨向線可被視為穩定。

(4) 水準範圍:指階段內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的差值。

(5) 水準變化:分為階段內和階段間變化兩種。階段內變化指第一個資料點和最 後一個資料點,此兩點的差值。

2. 相鄰階段間變化分析:

(1) 趨向走勢變化:指相鄰兩階段間趨向走勢的變化。

(2) 水準變化:指相鄰階段中,後面階段的第一個資料點與前一階段最後一個資 料點,此兩點的差值。

(3) 重疊百分比:意指後ㄧ個階段有多少資料點,落在前一階段資料點的範圍 內。ㄧ般而言,重疊的比率越高,表示兩階段之效果一致。若此現象出現在 基線期和介入期,代表實驗介入效果不佳;若是出現在介入和維持兩階段,

則表示實驗之保留效果佳。

重疊百分比 =(後ㄧ階段落在前一階段資料範圍內資料點數/

後ㄧ階段資料點數)x100%

(二)C 統計考驗

C 統計能幫助決定基線期是否包含一個穩定方向的路徑,同時經由比較基線期 與介入期斜率的趨勢,可以評估出兩者不同的地方,藉以說明是否達到統計上的顯 著差異(蔡美華等人,1999;Warren, 1982)。本研究採用以簡化時間序列分析法的 C 統計,來考驗各階段內以及階段間資料點的變化趨勢是否達顯著水準。

階段內資料的分析可瞭解基線期、介入期及維持期階段內資料的穩定程度。當 Z 分數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基線期的資料呈穩定狀態,則可進行介入期的處理;當 Z 分數達顯著水準,表示資料點有趨勢存在。階段間資料的分析是將相鄰階段的資 料合併以 C 統計處理,基線期與介入期的資料合併以 C 統計處理時,若 Z 分數達顯 著水準,則可以顯示介入處理的效果。而介入期與維持期的的資料合併以 C 統計處

理後,當 Z 分數未達顯著水準,則可以顯示介入的效果在維持期持續出現。公式如 下(杜正治,2006;Warren, 1982 ):

Σ:總合 X:觀察值

C 值:說明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指兩階段的斜率。

Sc:觀察值之平均數的標準誤

Z 分數:為 C 值與其平均數標準誤的比,為標準常態分配之分數。

1. 階段內的 C 統計考驗:

進行階段內的資料分析時,將該階段所有資料帶入公式,所得之 Z 值,達顯著 水準時,表示受試者在該階段的行為表現,產生變化,非呈穩定狀態。若未達顯著 水準,則代表行為呈現穩定狀態(引自杜正治,2006, p.89 )。

2. 階段間的 C 統計考驗:

進行相鄰階段間的分析比較時,若以基線和介入期相鄰兩階段的資料帶入公 式,所得之 Z 值,達顯著水準時,表示介入效果顯著;若未達顯著水準,則代表介 入效果不佳。若是將介入期和維持期相鄰兩階段的資料帶入公式,所得之 Z 值,達 顯著水準時,表示保留效果不佳;若未達顯著水準,則代表保留效果佳。(引自杜正 治,2006, p.90 )。

(三)其他觀察資料分析

兩名受試者的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與適當回應他人之溝通行為次數,除了以目

視分析與 C 統計進行評量之外,並輔以質性方面的觀察資料分析,以彌補資料量化 的不足(杜正治,2006)。因此,研究者將在實驗過程中,把受試者的表現加以記錄,

之後轉成文字進行深入之分析整理。

第四章 結果分析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輔助溝通系統對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幼兒自發性溝通、適當 溝通回應能力之影響。輔助溝通系統對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幼兒溝通能力的影響,係 比較兩位受試者在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所蒐集的溝通行為樣本的分析結果而 產生。資料蒐集的方式是經由攝影機拍攝兩位受試者在每一階段的溝通行為表現,

並分別記錄行為樣本中各項溝通行為樣本出現的次數。之後,研究者主要以目視分 析並輔以 C 統計進行資料處理,比較兩位受試者在各階段的資料進而驗證研究的成 效,之後進行其他觀察資料的分析。

本章分為以下四節,分別說明研究結果並進行分析說明。第一節為自發性溝通 行為之資料分析,第二節為適當溝通回應行為之資料分析,第三節為其他觀察資料

本章分為以下四節,分別說明研究結果並進行分析說明。第一節為自發性溝通 行為之資料分析,第二節為適當溝通回應行為之資料分析,第三節為其他觀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