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自發性溝通行為之資料分析

兩名受試者在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的行為樣本中,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的 次數,以圖 4-1「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曲線圖」呈現。而為了能進一步分析研究結 果,研究者將圖 4-1 的資料,整理後以表 4-1「自發性溝通行為階段內變化分析摘要 表」呈現。同時以時間序列 C 統計考驗階段內與階段間的資料,以瞭解階段內和階 段間的行為差異是否達到顯著差異的水準。研究者並將考驗結果整理以表 4-2「自 發性溝通行為 C 統計摘要表」和表 4-3「自發性溝通行為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

呈現。

ㄧ、受試者「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曲線圖分析

(一) 受試者甲「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分析

由圖 4-1 可知,受試者甲在基線期時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為 1 至 0 次,平 均為 0.25 次,趨向為往下的走勢。研究者在介入期給予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其自 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平均為 14.9 次;在介入期第六次時自發性溝通行為明顯有增 加趨勢。在維持期時受試者甲的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平均為 22.75 次,均明顯 高於基線期。

(二)受試者乙「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分析

由圖 4-1 可知,受試者乙在基線期時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為 0 次,趨向為 穩定往下的走勢。研究者在介入期給予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其自發性溝通行為出 現次數平均為 16.5 次。在維持期時受試者乙的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平均為 15 次,均明顯高於基線期。

二、受試者「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視覺分析

(一) 受試者甲、乙「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階段內變化分析 1. 受試者甲

由圖 4-1 可看出受試者甲在基線期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為 0 次到 1 次,趨 勢為穩定向下狀態;由表 4-1、表 4-2 得知受試者甲的水準範圍是(0-1),最高為 1,

最低為 0;水準變化為-1,第一次是 1,第四次是 0。因僅有四個資料點不宜以 C 統 計進行考驗,但趨勢已經呈現穩定狀態,所以可進行介入期之輔助通系統訓練。受 試者甲在介入期的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介於 7 至 21 次之間,平均為 14.9 次,比基 線期高;趨向穩定性呈變動狀態;水準範圍是(7-21),最低為 7,最高為 21;水準 變化為+10,第一次是 7,第十次是 17。由 C 統計結果 C=.58,Z=2.07 (p<.05),得 知此階段內資料達顯著水準,顯示受試者甲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有顯著增加的趨

勢。在維持期時的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介於 20 至 25 次之間,平均為 22.75 次,比 基線期與介入期高;趨勢為穩定向上狀態;水準範圍是(20-25),最高為 25,最低為 20;水準變化為+3,第一次是 22,第四次是 25。因僅有四個資料點不宜以 C 統計 進行考驗,但是經由視覺分析資料得知維持期內資料之趨向呈現穩定(100%),得知 受試者甲之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已呈現穩定狀態。

2. 受試者乙

由圖 4-1 可看出受試者乙在基線期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為 0 次到 0 次,趨 勢為穩定狀態;由表 4-1、表 4-2 得知受試者乙的水準範圍是(0-0),最高為 0,最低 為 0;水準變化為 0,第一次是 0,第四次是 0。因僅有四個資料點不宜以 C 統計進 行考驗。但趨勢呈現穩定狀態,可進行介入期之輔助通系統訓練。在介入期的自發 性溝通行為次數介於 12 至 20 次之間,平均為 16.5 次,比基線期高;趨向穩定性呈 變動狀態;水準範圍是(12-20),最低為 12,最高為 20;水準變化為+5,第一次是 12,第十次是 17。由 C 統計結果 C=.49,Z=1.96 (p<.05),得知此階段內資料達顯著 水準,顯示受試者乙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在維持期時的自發性 溝通行為次數介於 13 至 18 次之間,平均為 15 次,比基線期高;趨勢為穩定向上 狀態;水準範圍是(13-18),最高為 18,最低為 13;水準變化為+3,第一次是 13,

第四次是 16,因僅有四個資料點不宜以 C 統計進行考驗。經由視覺分析資料得知維 持期內資料之趨向呈現穩定(100%),顯示受試者乙之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已呈現穩 定。

綜合以上分析得知,受試者甲與乙之自發性溝通行為的次數在基線期呈現穩定 狀態,於介入期時有顯著增加與改變,而維持期仍有穩定增加的趨勢,並達到保留 效果。因此,受試者甲與乙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介入後,其自發性溝通行為的次 數有顯著增加,而在輔助溝通系統教學結束後,受試者甲與乙之自發性溝通行為的 次數亦可維持。

表 4-1「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階段內變化分析摘要表

表 4-2「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 C 統計摘要表 受試者 階段 統計值

n M C Z

A1 4 0.25 - -

B1 10 14.9 0.58 2.07*

A′1 4 22.75 - -

B1/A1 14 10.7 0.58 2.32**

A′1/B1 14 17.1 0.55 2.2

A2 4 0 - -

B2 10 16.5 0.49 1.96*

A′2 4 15 - -

B2/A2 14 11.7 0.49 1.96*

A′2/B2 14 16.0 0.4 1.6 備註:1. A 1 與 A2 為基線期;B 1 與 B2 為介入期;A′1 與 A′2 為維持期;

*p<.05,**p<.01。

2. A 1、A2 與 A′1、A′2 之資料點均為 4,不宜以 C 統計進行考驗。

(二) 受試者甲、乙「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相鄰階段間變化分析

1.受試者甲

由表 4-3「自發性溝通行為」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可看出受試者甲在基線 期到介入期是趨向為穩定向上的趨勢。受試者甲在基線期與介入期的階段間水準變 化為(+7),重疊百分比是 0,顯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自發性溝通行為有影響。由 C 統計結果 C=.58,Z=2.32 (p<.01),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介入效 果。受試者甲在介入期與維持期的趨向為穩定向上的趨勢;階段間水準之變化值為 (+5),重疊百分比是 50,顯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自發性溝通行為有影響。由 C 統 計結果 C=.55,Z=2.2,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效果持續存在。

2.受試者乙

由表 4-3「自發性溝通行為」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可看出受試者乙在基線 期到介入期是趨向為穩定向上的趨勢。受試者乙在基線期與介入期的階段間水準變 化為(+12),重疊百分比是 0,顯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自發性溝通行為有影響。由 C 統計結果 C=.49,Z=1.96 (p<.05),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介入 效果。受試者乙在介入期與維持期的趨向為穩定向上的趨勢;階段間水準之變化值 為(+4),重疊百分比是 100,顯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自發性溝通行為有影響。由 C 統計結果 C=.4,Z=1.6,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效果持續存在。

表 4-3「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

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介入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性麻痹多 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自發性溝通行為之次數能顯著增加。

透過「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曲線圖、視覺分析與C統計處理資料中,可 知兩位受試者在維持期的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均高於基線期,趨向有向上的趨勢且 呈現穩定(100%),表示其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已達到穩定狀態。在相鄰階段間分析 中,兩位受試者的介入期與維持期資料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 效果持續存在。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 訓練經褪除教學後,其自發性溝通行為能有維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