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適當溝通回應行為之資料分析

兩名受試者在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的行為樣本中,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 的次數,以圖 4-2「適當溝通回應行為次數曲線圖」呈現。而為了能進一步分析研 究結果,研究者將圖 4-2 的資料,以表 4-4「適當溝通回應行為階段內變化分析摘要 表」呈現。同時以時間序列 C 統計考驗階段內與階段間的資料,以瞭解階段內和階 段間的行為差異是否達到顯著差異的水準。研究者並將考驗結果整理以表 4-5「適 當溝通回應行為 C 統計摘要表」和表 4-6「適當溝通回應行為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 表」呈現。

ㄧ、受試者「適當溝通回應行為溝通行為」出現次數曲線圖分析 (一) 受試者甲「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分析

由圖 4-2 可知,受試者甲在基線期時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為 2 至 3 次,

平均為 2.25 次,趨向為持平的走勢。研究者在介入期給予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其 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平均為 12 次;在介入期第二次時適當溝通回應行為明 顯有增加趨勢(將在第五章說明)。在維持期時受試者甲的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 數平均為 8 次,均明顯高於基線期。

(二)受試者乙「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分析

由圖 4-2 可知,受試者乙在基線期時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為 1 至 2 次,

平均為 1.25 次,趨向為持平的走勢。研究者在介入期給予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其 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平均為 16.6 次。在維持期時受試者乙的適當溝通回應行 為出現次數平均為 8 次,均明顯高於基線期。

0

二、受試者「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視覺分析

(一)受試者甲、乙「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階段內變化分析 1.受試者甲

由圖 4-2 可看出受試者甲在基線期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為 2 次到 3 次,

趨勢為穩定平行狀態;經由表 4-4、表 4-5 得知受試者甲的水準範圍是(2-3),最高為 3,最低為 2;水準變化為 0,第一次是 2,第四次是 2。因僅有四個資料點不宜以 C 統計進行考驗,但趨勢呈現穩定狀態,顯示受試者甲在基線期之適當回應溝通行為 已呈穩定,可進行介入期之輔助通系統訓練。受試者甲在介入期的適當溝通回應行 為次數介於 10 至 16 次之間,平均為 12 次,比基線期高;趨向走勢向上呈變動狀 態;水準範圍是(10-16),最低為 10,最高為 16;水準變化為+1,第一次是 12,第 十次是 13。由 C 統計結果 C=-.22,Z=.79,得知此階段內資料未達顯著水準,顯示 受試者甲之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呈穩定且有趨勢存在。在維持期時的適當溝通回應行 為次數介於 11 至 13 次之間,平均為 12 次,比基線期高;趨勢為穩定向上狀態;水 準範圍是(11-13),最高為 13,最低為 11;水準變化為+0,第一次是 12,第四次是 12,因僅有四個資料點不宜以 C 統計進行考驗,但維持期已呈現穩定向上之趨勢,

顯示受試者甲之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呈穩定且有趨勢存在。

2.受試者乙

由圖 4-2 可看出受試者乙在基線期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為 1 次到 2 次,

趨勢為穩定平行狀態;經由表 4-4、表 4-5 得知受試者乙的水準範圍是(1-2),最高為 2,最低為 1;水準變化為+1,第一次是 1,第四次是 2。因僅有四個資料點不宜以 C 統計進行考驗,但趨勢呈現穩定狀態,顯示受試者乙在基線期之適當溝通回應行 為穩定,因此可進行介入期之輔助通系統訓練。受試者乙在介入期的適當溝通回應 行為次數介於 12 至 20 次之間,平均為 16.6 次,比基線期高;趨向走勢呈變動狀態

先向上後平行;水準範圍是(12-20),最低為 12,最高為 20;水準變化為+7,第一 次是 13,第十次是 20。由 C 統計結果 C=-.01,Z=.04,得知此階段內資料未達顯著 水準,顯示受試者乙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呈穩定且有趨勢存在。在維持期時的適當溝 通回應行為次數介於 7 至 9 次之間,平均為 8 次,比基線期高;趨勢為穩定向上狀 態;水準範圍是(9-13),最高為 13,最低為 9;水準變化為+4,第一次是 9,第四次 是 13。因僅有四個資料點不宜以 C 統計進行考驗,但維持期呈現穩定向上之趨勢,

顯示受試者乙之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已經穩定。

綜合以上分析得知,受試者甲與乙之適當溝通回應行為的次數在基線期呈現穩 定狀態,於介入期時有顯著增加與改變,而維持期仍有穩定增加的趨勢,並達到保 留效果。因此,受試者甲與乙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介入後,其適當溝通回應行為 的次數有增加,且在輔助溝通系統教學結束後,受試者甲與乙之適當溝通回應行為 的次數亦能維持。

表 4-4「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階段內變化分析摘要表

表 4-5「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 C 統計摘要表 受試者 階段 統計值

n M C Z

A1 4 2.25 - -

B1 10 12 -0.22 0.79

A′1 4 12 - -

B1/A1 14 9.2 -0.22 0.89 甲

A′1/B1 14 12 -0.24 0.96

A2 4 1.25 - -

B2 10 16.6 -0.01 0.04

A′2 4 11.25 - -

B2/A2 14 12.2 0.02 0.08 乙

A′2/B2 14 15.0 0.14 0.56 備註:1. A 1 與 A2 為基線期;B 1 與 B2 為介入期;A′1 與 A′2 為維持期;

*p<.05,**p<.01。

2. A 1、A2 與 A′1、A′2 之資料點均為 4,不宜以 C 統計進行考驗。

(二)受試者甲、乙「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相鄰階段間變化分析 1.受試者甲

由表 4-6「適當溝通回應行為」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可看出受試者甲在基 線期到介入期是趨向為穩定上升的趨勢。受試者甲在基線期與介入期的階段間水準 變化為(+10),趨向為正向,重疊百分比是 0,顯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適當溝通回 應行為具有影響。由 C 統計結果 C=-.22,Z=.89 ,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適當溝通 回應行為表現呈穩定狀態。受試者甲在介入期與維持期的趨向為穩定上升的趨勢;

階段間水準變化為(+1),正向,重疊百分比是 40,顯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適當溝 通回應行為具有影響。由 C 統計結果 C=-.24,Z=.96,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 溝通系統訓練的效果對受試者甲在維持期時能持續保留。

2.受試者乙

由表 4-6「適當溝通回應行為」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可看出受試者乙在基 線期到介入期是趨向為穩定持平的趨勢。受試者乙在基線期與介入期的階段間水準 變化為(+12),趨向為正向,重疊百分比是 0,顯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適當溝通回 應行為具有影響。由 C 統計結果 C=.02,Z=.08 ,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適當溝通 回應行為表現呈穩定狀態。受試者乙在介入期與維持期的趨向為穩定上升的趨勢;

階段間水準變化為(+7),正向,重疊百分比是 20,顯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適當溝 通回應行為具有影響。由 C 統計結果 C=.14,Z=.56,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 通系統訓練的效果對受試者乙在維持期有保留的效應。

表 4-6「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

試者的基線期與介入期資料在C統計之值未達顯著水準,但是依據視覺分析資料 中,進行介入期與基線期相互比較後能瞭解,兩位受試者「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 現之次數以及穩定向上之趨勢與水準均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介入對適當溝 通回應行為的效果。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 助溝通系統訓練後,適當回應他人的溝通行為之次數能增加。

透過「適當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曲線圖與視覺分析資料,可知兩位受試者 在維持期的適當溝通回應行為次數均高於基線期,趨向有向上的趨勢,且經由C統 計得知,兩位受試者在維持期階段內資料未達顯著差異,表示其適當回應溝通行為 次數已呈穩定狀態。在相鄰階段間分析中,兩位受試者的介入期與維持期資料未達 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影響仍存在。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性麻痹多 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經教學褪除後,其適當溝通回應行為能有 維持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位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 後,其自發性溝通行為之次數能顯著增加並有維持效果,且適當回應他人的溝通行 為之次數能增加亦有維持效果。而國內以輔助溝通系統進行溝通訓練之研究雖然在 受試者的選取上有不同,但多數研究均能證實透過輔助溝通系統訓練能有效促進溝 通障礙兒童的溝通技能,例如:溝通技能提升、溝通意圖增加、社會互動能力增加、

口語能力提升等(王芳琪,1997;李甯,1999;林欣怡,2004;柯惠珠,2007;莊妙 芬,2001b;黃志雄,2002;許耀分,2003;董愉斐,2005;葉瓊華,1998;廖芳 碧,2003;廖雯玲,1996;謝淑珍,2002;羅汀琳,2004;蘇振輝,2001),上述研 究之結果均能與本研究相互驗證。雖然本研究是以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幼兒為研究對 象,但是研究結果亦頗能符合國外學者之研究結果( Blischak, 1995; Binger & Light, 2007; Dicarlo & Banajee, 2000; Langone & Mechling, 2000; Light et al., 1999; Sevcik, Romski & Adamson, 2004; Sevcik, Romski, Adamson & Cheslock, 2002; Yeh, 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