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溝通」是生命中基本的要件亦是一個歷程,所有的生物都會進行訊 息的傳遞。簡而言之,溝通即是從一位發訊者(sender)傳遞訊息(message) 給予接收者(receiver)進行接收理解並回應的完整過程。隨著生理的成熟與 認知能力的成長,溝通能力在生命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一環。傳遞訊息的 方式有許多種,例如:人類從出生開始的哭泣、高興時的笑聲、表達需求 的呢喃等皆是。溝通的方式不僅是聽、說、讀、寫,也包括口語與非口語 的行為表現。人們透過溝通得以表達需求、情緒喜惡、意見交流與資訊分 享等(林寶貴,2004;劉麗容,2000;Owens, 2000)。因此,具備溝通互動 的能力對生命而言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溝通能力的發展與聽覺、視覺、智力、記憶力、注意力和生理機能等 的功能息息相關(林寶貴,2004;曾進興,2002;Browder, 1991 ; Easterbrooks, 1998 ; Hamaguchi, 1995 ; Owens, 1999 )。一旦個體的溝通技能出現缺陷,

就會面臨許多窘境,例如在構音、語言、聲音或說話流暢性等發生缺失,

就會影響日常生活以及學習效能,產生所謂的溝通障礙。美國聽語學會 ( American Speech and Hearing Association,﹝ASHA﹞)早在 1976 年針對溝 通障礙下的定義為:「對口語、非口語或讀寫符號系統之概念,無論是接 收、傳遞、處理或理解上的能力缺陷,均稱為溝通障礙」。之後,ASHA 在 1993 年補充說明使溝通障礙的意涵更加完整,其定義為:「溝通障礙係 指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個體對口語、非口語或符號系統在接收、傳遞、處 理或理解上的能力缺陷;溝通障礙的嚴重度可從輕度到極重度障礙;個體 可能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溝通障礙;個體的溝通障礙可能是主要障礙或因

認知的缺陷,或是肢體能力的受限而導致在其它各方面發展有明顯的遲 緩。而這些缺失除了讓障礙幼兒面臨不同領域的發展落後,更是影響了溝 通能力的發展。相關文獻也認為:個體溝通能力的受限,亦會影響其在社 會互動、認知學習以及心理層面的發展(林寶貴,2004;莊妙芬,2001b;

曾進興,2006;劉麗容,2003a;Sevcik, Romski, & Adamson , 2004 )。因此,

一旦幼兒面臨溝通障礙,他們就無法表達需求,更遑論表達內心的情緒喜 好等。

患有腦性麻痹多重障礙的幼兒係因先天或後天因素所造成的中樞神 經系統損傷,使得整體神經、肌肉的運動控制出現障礙,甚至合併有其他 障礙等,其所需面臨的困境就更加複雜。這些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幼兒除了 需面對不同程度的發展障礙或遲緩,最常見的特徵就是溝通技能受限(林寶 貴,2003;徐道昌、吳香梅、鐘玉梅,2005;曾進興,1999;傅秀媚,2000)。

腦性麻痹多重障礙的幼兒常見的溝通障礙類別則還有吞嚥進食障礙、發聲 困難與構音障礙等(徐道昌等人,2005)。若大腦損傷程度較嚴重者,對其 整體語言的發展和學習就更加不利;通常他們的發聲行為、語言理解與需 求之表達也比一般兒童落後許多 ( McLean, Brady, & McLean, 1996 ; Sigafoos, 2000 )。因此,導致家長與教師實在不易了解腦性麻痹多重障礙 幼兒的需求與情緒,甚至因為溝通管道的匱乏,衍生出各種行為問題,例 如:自傷行為、情緒障礙和注意力不足等(黃志雄,2002;Romski, Sevcik, Adamson & Bakeman, 2005 )。

根據 ASHA(2002)的調查:學齡前的溝通障礙發生率推估為 2-3%;且 一旦溝通技能有缺失就會影響兒童整體的發展(Sevcik et al, 2004)。再者,

早期語言介入能促進整體溝通能力發展,透過溝通訓練能幫助特殊幼兒將 所學類化至其他生活情境,進而提升其學習與身心發展(曾進興,2002;

藉由專業人員以個別化的課程設計進行教導,就能促進腦性麻痹多重 障礙幼兒的溝通效能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其中透過輔助溝通系統進行溝 通訓練,就是一項具備效率的策略( Schlosser, 2003 )。對於「擴大與替代 性溝通」( Augmentative &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 ),ASHA 於 1989 年提出如下的定義:「輔助溝通屬於一種臨床語言治療的領域,使用的目 的是提供一個有效且便利的溝通方法給予暫時或永久患有嚴重表達性的 溝通障礙者」( ASHA, 1993, 2004 )。AAC 主要的功能是幫助使用者透過輔 助溝通系統滿足其基本需求並拓展學習管道,用來表達使用者的想法,幫 助說話和寫作能力的溝通方式。此系統能有效輔助個人藉由肢體表達、口 語、書寫文字等的溝通能力( ASHA , 2004, 2005 )。所以,ㄧ旦腦性麻痹多 重障礙幼兒在聽說讀寫各方面產生溝通障礙時,應可考慮使用 AAC 進行 溝通訓練。

近來,隨著法令的推展與科技輔具的廣泛運用,有許多研究證實輔助 溝通系統能有效促進溝通障礙兒童的溝通技能,經研究者蒐集過去相關文 獻,整理出國內曾有:王芳琪(1997)、李甯(1999)、林欣怡(2004)、柯惠珠 (2007)、莊妙芬(2001b)、黃志雄(2002)、許耀分(2003)、董愉斐(2005)、葉 瓊華(1997)、廖芳碧(2002)、廖雯玲(1996)、謝淑珍(2002)、羅汀琳(2004)、

蘇振輝(2001)等以研究支持此論點;國外則有 Blischak(1995)、Beukelman &

Mirenda(2004)、Langone & Mechling (2000)、Light, Binger, Ramsay & Agate (1999)、Romski, Sevcik, Adamson & Bakeman (2005)、Romski & Sevcik (2005)、Sevcik, Romski & Adamson (2004)等多位學者。

在上述研究中,國內以輔助溝通系統聚焦於學前幼兒進行訓練的卻僅 有下列四篇,分別為:謝淑珍(2002)針對四至六歲發展遲緩兒童;許耀分 (2003)選取四歲之自閉症幼童;董愉斐(2005)以五至六歲之自閉症兒童;梁

多重障礙的幼兒以輔助溝通系統進行溝通訓練之研究至今仍闕如。

有學者證實,為了促進有表達障礙的幼童發展溝通技能,早期使用多 樣化的 AAC 的確有幫助(Cress & Marvin, 2003; Romski & Sevcik, 2005;

Warren & Kaiser, 1988)。但是,在溝通障礙的高危險幼童族群中,常因文 化觀念或認知的差距,例如:「大雞慢啼」等,而延遲早期溝通技能的開 發(林寶貴,2004;Romski & Sevcik, 2005 )。其中,Cress 與 Marvin(2003) 分析以 AAC 進行早期溝通訓練所面臨的困境時指出,有溝通障礙之特殊 幼兒之家庭,在幼兒期對於醫療和物理治療的關注度高於溝通技能;因 此,在學齡前的時期,父母親常以特殊幼兒現有的能力維持溝通,造成特 殊幼兒有限的溝通能力與接受 AAC 系統時能力受到限制。除了 Cress 與 Marvin 所提出的論述之外,Romski 與 Sevcik(2005)亦提出影響學前幼兒使 用輔助溝通系統進行溝通訓練時的迷思,例如:使用 AAC 會限制口語產 生、AAC 是昂貴的設備等,這些論點都值得深入探討之。

學者 Sigafoos 於 2000 年指出:使用輔助溝通系統進行溝通訓練的過 程中,專業人員必須提供詳實的評量、個別化的設計與具體執行的策略才 能提供 AAC 使用者最大的幫助。因此,語言治療人員的專業角色就顯得 相當重要。目前國內使用輔助溝通系統進行溝通訓練相關研究的人員,以 特殊教育領域人員為多,例如:林欣怡(2004)、柯惠珠(2007)、莊妙芬 (2001b)、黃志雄(2002)、許耀分(2003)、董愉斐(2005)、葉瓊華(1998) 、廖 芳碧(2003)、廖雯玲(1996)、謝淑珍(2002)、羅汀琳(2004)、蘇振輝(2001)、

等均屬之,而以語言治療人員的觀點進行此類研究目前仍尚缺乏。本研究 之研究者係為語言治療人員,在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中服務,深切了解腦性 麻痹多重障礙幼兒溝通技能缺陷之影響以及早期進行溝通訓練的重要 性。因此,期盼以實證研究的視野,應用輔助溝通系統針對學前腦性麻痹

能有效促進溝通障礙幼兒發展溝通能力(曾進興,2002;Drager, Light, Speltz, Fallon, & Jeffries, 2003; Sevcik, 2006 ),相信這是大家共同認定的事實。對 於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幼兒而言,早期提供溝通訓練與相關輔助溝通系統就 更為重要。因此本研究欲探討輔助溝通系統是否能提供腦性麻痹多重障礙 幼兒適切之溝通管道,進而提升其溝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