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綜合討論

如前所述,本節進行綜合討論。首先討論本研究結果是否支持研究假設,因目 前國內並無針對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幼兒進行研究的相關資料,所以本研究選取國外 相關文獻以進行比較與相互驗證。最後則討論可能影響本研究成效的影響因素,並 進行歸納與說明。

一、討論研究結果

(ㄧ)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自發性溝通行為之次 數變化為何?

本研究所界定的自發性溝通行為,包含所有未經提示(包括口語、姿勢、動作 等),受試者自發地產生的溝通行為,可藉由口語、發聲、手勢、動作或藉由輔助溝 通器材等表達方式。受試者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以溝通行為觀察記錄表觀察 其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當自發性溝通行為出現次數越多時表示實驗處理具有 效果。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兩位受試者在介入期的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均高於基線 期,趨向有向上的趨勢,且經由 C 統計得知,兩位受試者在介入期階段內資料皆達 顯著水準,表示其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已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在相鄰階段間分析 中,兩位受試者的基線期與介入期資料已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 介入效果。因此顯示,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其 自發性溝通行為之次數能顯著增加。

此項結果顯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對於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幼兒的自發性溝通行 為 具 有 處 理 效 果 , 且 與 Blischak (1999) 、 Binger 與 Light(2007) 、 Dicarlo 與 Banajee(2000)、Ganz 與 Simpson(2004)、Harris 與 Reichle (2004)、Light,Collier 與 Parnes (1985)、Millar(2006)、Romski, Sevcik, Adamson 與 Bakeman(2005)、Schlosser 與

Raghavendra(2004)、Sevcik 等人(2002)、Sevcik 等人(2004)以及 Yeh(1994)等多位學 者的研究結果頗為相符。

(二)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經褪除教學後,其自發性 溝通行為是否具有維持效果?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兩位受試者在維持期的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均高於基線 期,趨向有向上的趨勢,且經由C統計結果得知,兩位受試者在維持期階段內資料 未達顯著差異,表示其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已呈現穩定狀態。在相鄰階段間分析 中,兩位受試者的介入期與維持期資料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 效果持續存在。因此顯示,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經 褪除教學後,其自發性溝通行為能有維持效果。

此項結果顯示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有助於增加並維持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幼 兒的自發性溝通行為的次數,且能與Blischak (1999)、Binger與Light(2007)、Dicarlo 與Banajee (2000)、Ganz與Simpson(2004)、Harris與Reichle (2004)、Millar(2006)、

Romski等人(2005)、Schlosser與Raghavendra (2004)、Sevcik等人(2002)、Sevcik等人 (2004)以及Yeh(1994)等多位學者之研究結果頗為相符。

(三)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適當回應他人的溝通 行為次數變化為何?

本研究所界定的適當的溝通回應行為,包含受試者在提示下或提問要求下產生 的溝通回應行為,回應方式可藉由口語、發聲、手勢、動作或藉由輔助溝通器材等 進行表達。受試者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以溝通行為觀察記錄表觀察其適當的 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當適當的溝通回應行為出現次數越多時表示實驗處理具有 效果。

由研究結果得知,兩位受試者在介入期的適當溝通回應行為次數均明顯高於基 線期,趨向有向上的趨勢,表示其適當溝通回應行為次數有明顯增加。雖然在相鄰 階段間的資料經C統計考驗分析得知,兩位受試者的基線期與介入期資料未達顯著 水準,但經由視覺分析資料顯示該行為已呈穩定向上之趨勢與達穩定水準。因此研 究結果顯示,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後,適當回應他人的 溝通行為之次數能增加。

此 項 結 果 與 Blischak(1999) 、 Charlop-Christy 等 人 (2002) 、 Dicarlo 與 Banajee (2000)、Ganz與Simpson(2004)以及Schepis等人(1998)的研究結果頗為相符。

(四)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經褪除教學後,其適當回 應他人的溝通行為次數是否具有維持效果?

由研究結果得知,兩位受試者在維持期的適當溝通回應行為次數均高於基線 期,趨向有向上的趨勢,且經由C統計得知,兩位受試者在維持期階段內資料未達 顯著差異,表示其適當回應溝通行為次數已呈穩定狀態。在相鄰階段間分析中,兩 位受試者的介入期與維持期資料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出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的影響仍 存在。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性麻痹多重障礙之學前幼兒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經教 學褪除後,其適當溝通回應行為能有維持效果。

依據研究結果可知,兩位受試者在維持期的適當回應溝通行為次數均高於基線 期,趨向有向上的趨勢,顯示接受輔助溝通系統訓練有助於增加並維持腦性麻痹多 重障礙幼兒的適當溝通回應行為的次數;此項結果與Blischak(1999)、Charlop-Christy 等人(2002)、Schepis等人(1998)的研究結果頗為相符。

二、影響研究成效的因素探討

以下將討論可能影響本研究成效的幾項因素,茲將其分述如下。

(一)溝通輔助器材對受試者溝通技能的影響

本研究所使用的溝通輔助器材是語音溝通板,特性為具備語音輸出、耐摔、防 水、有提把可攜帶、具備隔板劃分溝通內容避免因精細動作不佳而誤觸的特性。因 為具有語音輸出功能,對兩位受試者而言相當有吸引力。首先,在自發性溝通行為 的觀察記錄中,受試者甲在介入期第二次開始,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顯著並穩定增 加;進入維持期時亦然,除了第二次維持期時因受試者甲服了感冒藥,精神狀況較 差。而受試者乙從一開始就對語音溝通板表現出高昂的興趣,所以溝通行為次數穩 定增加;維持期初始,因褪除教學,自發性溝通行為次數較介入期時略減。兩位受 試者在介入期施予十次教學後,即習得該技能並維持,並能擴增以兩種或兩種以上 的溝通方式進行互動。

而在適當溝通回應行為的觀察記錄中,語音溝通板對兩位受試者也產生正向影 響。受試者甲在進入實驗教學後,適當溝通回應行為的次數亦明顯增加,第三次的 介入時,因當天教保員亦在旁觀察,對受試者甲而言,除了增加溝通對象也渴望向 教保員展現並獲得鼓勵,因而溝通回應次數遽增。第四次時,適當溝通回應行為的 次數減少,之後便穩定持續增加;進入維持期時亦平穩。而受試者乙在前五次的介 入教學中,適當溝通回應行為的次數較不穩定但均較基線期高出許多,一方面是對 溝通板面內容不熟悉,處於學習試誤階段;介入期第六次開始,適當溝通回應行為 次數便呈穩定增加的趨勢;進入維持期時,因褪除教學,適當溝通回應行為次數較 介入期時略減但亦穩定。兩位受試者在介入期施予十次教學後,即習得該技能並維 持,更能擴增以兩種溝通方式進行互動。

(二)溝通板的內容編排之影響

本研究所製作之溝通板面內容,係選擇與教室內生活自理時間之活動內容進行 教學。對兩位受試者而言,溝通內容具備功能性並且符合切身需求。但是在研究進

行過程中,曾發生過受試者乙不斷重覆按壓「玩玩具」的版面內容而不做其他選擇。

因此,溝通板內容對受試者的溝通動機的持續度亦具有影響。本研究僅進行四次的 維持期追蹤觀察,不易得知長期的維持效果。因此,為了探究溝通板內容對受試者 的溝通動機的影響,增加追蹤時間應是可行的辦法。

(三)研究時間之影響

本研究進行的時間為早上教室內的生活自理時間,但教學介入僅十次,基線期 與維持期的追蹤各為四次。雖然對兩位受試者的自發性溝通與適當回應的溝通行為 次數均有增加與維持的效果。但若是能再增加觀察次數,能長期追蹤兩位受試者所 習之溝通技能維持的效果,才能使研究結果更為深入。

(四)訓練情境之影響

本實驗僅針對較室內的情境進行處理與觀察記錄,並未對教室以外的環境或其 他課程時間進行觀察比較。但兩位受試者均會在下課時間使用輔助溝通器材和教保 員溝通,進行物品的索求。因此可知,兩位受試者能對情境進行類化。受試者甲的 家長亦在聯絡簿中表示,受試者甲在家中的口語以及自發性溝通行為增加許多。因 此,若能將研究情境拓增至其他課程或家中環境,對於兩位受試者的溝通技能、親 子關係與手足互動應會有所改變。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