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冷戰前後中共海權戰略思想演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中共海權發展之因素與進程

第一節 冷戰前後中共海權戰略思想演進

中共建政以來,其國家的軍事戰略一直是遵行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思想指 導,一直到鄧小平時代後,其戰略指導才演變成「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而 中共軍事戰略的改變也同時向下指導其海軍戰略的轉變,因為一個國家的海權是 海軍戰略實現的結果,並指導著海軍的建軍與備戰,而海軍戰略也會隨著海權力 量實現的過程不斷的發展與修正。1由於鄧小平上台後的改革開放政策, 使的中 共在經濟發展及軍事戰略的轉變和以往有極大的不同,因此,以下將以改革開放 前後為區隔,探討中共建政以來海權思想發展的過程。

一、改革開放前的海權戰略思想-近岸防禦

中共在 1949 年竊取政權後,考量當時國內外的情勢,自覺並沒有能力將軍力 投射至周邊地區,但中共在當時與蘇聯緊密的軍事合作關係,受其影響也開始防 範美國可能從海上對中共造成威脅。毛澤東曾言:「在防禦海上外侮的同時,要從 保障海道運輸的安全,建立海上通路的戰略高度,考慮海軍建設問題著手」,1949 年 8 月 28 日他特別為解放軍題詞:「我們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 們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可能的侵略。」2

蘇聯在中國海軍發展上仍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1949-1950 年間,毛澤東赴 莫斯科訪問時,即要求蘇聯提供海軍裝備,並派遣顧問協助海軍建設。因此基本 上,中共海軍建設理論依據可說是完全師承蘇聯海軍思想;就如同大衛‧穆勒(David Muller)認為中國海軍在創始之初並沒有所謂的「國家」海洋戰略,因為當時的領 導階層無法憑空的產生出一種海洋戰略,所以中國海軍的發展與運用準則會依下 列幾項關鍵性因素而定:中國的地理及經濟特性、預期外來的威脅、解放軍的傳

1 翟文中,臺灣生存與海權發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年),頁 45。

2 袁偉,毛澤東軍事活動紀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 年),頁 21-25。

6 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23.

7 Bernard D. Cole,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eople’s Libaration Army Navy”, i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s Organization, ed. James C. Mulvenon, Andrew N. D. Yang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3):p.466

8 大衛‧穆勒(David Muller)著;李長浩譯,前引書,頁 37-39。

9 John Wilson Lewis and Xue Litai, China Strategic Sea Pow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p.2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加上中國國家安全需仰賴數量龐大的地面部隊。此外,與蘇聯的決裂導致蘇聯斷 絕了給予中國的軍事顧問協助。這種狀況下,現代化程度較低的陸軍得以大舉擴 張,使得海軍發展幾乎完全停頓。

毛澤東主政期間影響中國海權思想轉變最鉅的,就是 1956-1985 年出任前蘇 聯海軍總司令的高希可夫(Admiral Sergei Gorshkov)元帥,高氏是前蘇聯「海權派」

的代表性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馬漢」。與馬漢的海權觀點相較,高氏偏向從制 海權著手,重視海軍力量的大小。在國家海權論一書中,高希可夫分析了 20 世紀 以來各國海軍戰略的轉變,闡述了在現代條件下,國家如何運用海上力量控制海 洋的理論。10將現代海權詮釋為「國家海權乃經濟及軍事實力的表徵,代表世界舞 台的地位。海權的遂行包括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前者為軍事因素,後者為經濟 因素,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因此,如何發展和運用海權,維護國家海洋權 益,支持國家政策,達成國家目標,均有賴於海上的強制武力。」11

高希可夫強調控制海洋的重要性,為了加強對於海洋的控制,蘇聯海軍在他 掌權時進入快速發展的時代。他認為蘇聯海軍與美國海軍競爭已難取的優勢,故 不應跟隨西方的腳步,反以花費較少國家資源且可迅速形成戰力的潛艦為優先發 展項目。12

蘇聯海軍在高希可夫的積極建設下,從 1960 年代開始,短短 20 年間,蘇聯 海軍就從原本以近岸防禦為主的海軍,經由潛艦及導彈的發展,並在 70 年代之後 擁有航空母艦戰鬥群,終於成為一隻具全球性部分兵力投射的海軍,並達到世界 第二的規模。13因為中國在建政初期與蘇聯的軍事合作密切,加上中國亦派遣海軍 軍官至蘇聯留學,其中包括前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劉華清上將,均受到高希可夫的

10 鞠海龍,亞洲海權地緣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頁 17。

11 高希可夫(Admiral Sergi Gorshov);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 74 年),

頁 1。

12 劉陽,「蘇聯的馬漢─高希可夫」,當代海軍,11 卷 6 期(2004 年),頁 56。

13 Donald Chipman, “Admiral Gorshkov and the Soviet Navy,” Air and Space Power Journal, cited from http://www.airpower.maxwell.of.mil/airmhronicles/aureview/1982/jul-aug/chipman.html(July-August, 1982)(2014 年 5 月 26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響很深,這對劉華清促進解放軍海軍發展的思維產生了重要影響。14使得中共的 海權發展也承襲了前蘇聯的海軍發展模式。

近岸防禦(Coastal defense)的思想佔據了整個毛澤東時期,然而在面對 1975 年 蘇聯的海洋 75 號演習下,毛澤東不得不於同年批准了海軍發展計畫,但由於四人 幫基於中國是個陸權國家,不需要一支龐大海軍的理由下而加以阻撓。直到 1976 年毛澤東去世,四人幫被整肅後,海軍的戰略思想才重新被提出來。15到了 1983 年中國海軍戰略,重新修訂以現代化海軍的近海作戰取代過去的近岸式的游擊作 戰。16在毛澤東主政時期,中國海軍戰略係為近岸型的積極防禦。究其原因,其一 為毛時期中國幾無海權觀點,只重國土之防禦;其二,海軍之發展受陸權派壓迫,

相對未受重視,致使海軍無論是在軟硬體之發展,都停留在近岸防禦之層次。

二、改革開放後的海權戰略思想-近海防禦及積極近海防禦

1978 年後改革開放的國家戰略形成,使得中國必須將重心從陸權轉移至海 權,進入 1980 年代後,中共對於來自海上威脅的看法及發展海上武力的目標,主 要是在遏止北方的蘇聯及日本的海上勢力擴張、加上中國所認知到美國與其西太 平洋的戰略夥伴所形成對中國的威脅,另外就是臺灣問題及南海的主權問題也日 漸浮現。所有問題的核心,皆從「海上而來」。歸納了這些經濟、能源、政治與軍 事等安全威脅元素,使中國對海洋必須更加依賴與重視。另一方面,由於改革開 放的政策帶動了國家整體經濟蓬勃發展,也使得海軍有更多資源從事現代化。

鄧小平認為在國際戰略情勢和緩的變化下,較長時間內不會發生世界戰爭。

基於此一判斷,主張中國的戰略應由毛澤東時代的「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

的臨戰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的建設軌道上,希望在「相對和平時期」爭取時間,

吸收外國先進科技,改善軍備,厚植力量。17他執政後起用了海軍出身的劉華清為

14 Se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China’s Navy 2007(Washington D.C.: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2007),p.13.

15 金德基(Duk-Ki Kim)著;吳奇達、張台航譯,東北亞海軍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4 年),頁 235。

16 平可夫,僵局—兩岸情勢(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頁 169。

17 郭壽航,鄧小平國防現代化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 年),頁 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海軍司令員。

1985 年底,劉華清上任海軍司令員三年多後正式提出中國的「海軍戰略」,認 為海軍作為一種戰略軍種,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戰略,因為在其作戰任務、條件、

環境、和作戰模式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也唯有一套明確的海上作戰指導原則,

才能更加實現“積極防禦”的總體戰略。18他主張中共海軍戰略應從原本的「近岸防 禦」改變為「近海防禦」以至於「積極近海防禦」,其後在 1986 年的海軍黨委大 會上,劉華清更確立了中共的海軍戰略為「積極近海防禦」。劉華清的海軍戰略主 要內容有以下幾點:19

(一)中國的海軍戰略是近海防禦(offshore defense),認為美蘇海軍行的是遠洋的進 攻戰略,而英、法、義、德、日等國家採的是區域型防禦戰略,近海防禦不 是沿岸防禦而是屬於區域型的防禦類型。

(二)中國海軍戰略的性質是防禦性的,中國海軍現代化之後,防禦性質也不會改 變。

(三)今後的比較長的時間裡,海軍的作戰區域主要將在第一島鏈(日本、琉球、

臺灣到菲律賓。)包括該島鏈外的沿海,以及島鏈以內的黃海、東海、南海 區域內。劉認為這一個區域的劃分意義在於包括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內所確 定歸中國所有的海域,也包括了南海諸島等中國固有領土。與近岸防禦相較,

作戰概念區的擴大,有利於海軍組織海上防禦作戰。

(四)在將來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不斷強大後,海軍作戰區域將逐步擴展到太平洋 北部至第二島鏈,並採取積極防禦的構想。

而鄧小平於 1985 年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宣示:「在未來,長期與蘇聯作戰 的可能性不再,因此解放軍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準備狀態必須停 止,取而代之的應是和平建軍。」20這項指示對中國海軍戰略有相當重大的影響。

在 1985 年以前,中國戰略重心置於大陸或海洋的爭辯一直存在,不過在鄧小平於

18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年),頁 436。

19 同前註,頁 437-438。

20 彭光謙、姚有志主編,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 年),頁 256。

22 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2001),p.166.

23 Bernard D .Cole, “The PLA Navy and Active Defense,” i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 ed. Stephen J. Flanagan and Michael E. Marti(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2003),p.136.

24 Hwang Byong-Mo, “Chang Military Doctrines of the PRC: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War and Technology, ”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11,no.1(1999):p.2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將中國的海洋戰略區劃分為各個階段,也是參考蘇聯海軍防禦區的概念。25依據劉 華清的規劃預計在 2000 年時達到第一階段,目前雖然離完全控制第一島鏈內的制 海仍有一段差距,中國意欲控制的廣大海域,僅就地理而言即是一項困難的任務,

且其它國家必然反對中共海軍控制第一島鏈附近的海域。26但從中共目前的海上活 動觀之,中共海權發展目前仍是朝向劉華清所勾勒的未來方向前進。請參見圖 2-1。

圖 2- 1 第一島鏈及第二島鏈示意圖

資料來源:林文隆,「兩岸的海上防衛政策與軍事力量」,<http://pal.csie.ntu.edu.tw/~xflash96 /policy/sites/default/files/page/Lesson12%20ppt2.pdf>(2014 年 6 月 10 日)

另外在 1989 年 3 月由海軍前副司令員張序三,發表「近海積極防禦」新戰略,

另外在 1989 年 3 月由海軍前副司令員張序三,發表「近海積極防禦」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