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分布式領導理論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論述分布式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 究,共分為四節加以闡述。第一節探討分布式領導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 節分析學校組織健康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研析學校效能理論與相關研 究;第四節探究分布式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

第一節 分布式領導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以分布式領導理論之源起與發展及其意涵進行論述;其次,

就分布式領導的構面予以探討;最後,探究分布式領導的相關研究。茲分 述如下:

壹、分布式領導理論之源起與發展及其意涵

新領導定義、理論或模式的探索,不一定是推翻之前學者的看法,而 是加入新的想法與思維,將領導理論進一步統整與精緻化,而分布式領導

(distributed leadership)正是在這個脈絡下滋長的產物(賴志峰,2008a)。

Gronn(2000)認為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富有理想色彩的魅力領導 與轉型領導是有缺陷的,分布式領導的時代已經來臨。經過長時間的醞 釀,分布式領導已逐漸發展,並有付諸實施的可能性。

西元 2000 年,在美國州教育行政長官理事會的重要文獻《21 世紀的 學習領導》正式使用「分布式領導」一詞後,這個概念開始頻繁出現在西 方國家的政策文獻中。馮大鳴(2012)指出,分布式領導在西方教育界興 起的時代背景與思想基礎,有如下因素:1.學習型組織理論與道德領導將 領導人定位為「領導者的領導者」其思想的影響;2.西方國家的教育管理 體制變革;3.教學領導實踐的不力。促使西方社會與政府對分布式領導充 滿了期待,從而形成了分布式領導研究的繁榮以及分布式領導實踐活躍的 局面。

臺灣地區自從教師法通過及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實施以來,學校領導 的環境已產生明顯的變化,領導責任逐漸地分布於學校的相關成員,已不 再是單一領導者的威權或英雄式領導。

故將分布式領導理論之源起與發展及其意涵分述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一、分布式領導理論之源起與發展

整理與分析文獻相關資料,將分布式領導理論之源起與發展區分為:

萌芽、成長及擴展三個階段,分別說明如后:

(一)萌芽階段(1990 年以前)

根據 Gronn(2002)的考證,分布式領導的概念最早出現於 1950 年 代的社會心理學文獻中。在1951年Gibb、Platts和Miller所著之《參與式團 體 的 動 態 》( Dynamics of Participative Groups ) 一 書 中 提 出 : 獨 裁 式 (autocratic) 、 家 長 式 (paternalistic) 、 個 人 式 (individualistic) 和 參 與 式 (participative) 等四種領導環境(吳清山、林天祐,2010)。在獨裁式、家 長式、個人式的領導環境中,由領導者決定組織環境的氣氛;但在參與式 的環境下,組織環境的氣氛是由組織內所有的成員來決定。這說明群體內 所有成員的成長與發展,並非只有單一的領導者,領導是分布的狀態

(Lucia, 2004),分布式領導的概念,更加明確。

Harris(2009)提出,分布式領導的概念可以回溯到廿世紀中期,或 更早的時期。分布式領導已經成為當下的一種領導思想,其部分原因在於 理論和實證研究已不再聚焦於個別領導者。Spillane(2006)認為,分布式 領導的理論來自「決策共享」(shared decision-making)的觀點,不單指 個人的個別活動,較像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Spillane, et al., 2001)。

從 1960 年代以後,分布式領導的概念便以各種形式存在於組織理論 與教育行政的理論中。1967 年 Thompson 便主張,領導不只是由上而下 發揮其影響力,而是科層體制平行間與組織體系的上下循環。Dewey 更提 出公立學校應該組織起來,每位教師應定期以推派代表的方式,判斷對教 育具重要性的事務,並確保這些判斷可以影響學校組織。Barnard也於1968 年指出,領導並不限於管理的職位,也可以由組織中的成員來執行(引自 Hargreaves & Fink, 2006)。分布式領導為教育管理文獻所使用,則始於廿 世紀九0年代中後期(馮大鳴,2012)。

綜上所述,分布式領導的概念始於1950年代的西方世界,且對領導環 境造成影響,其後十年,則已在教育行政的理論中受到注意及運用,逐漸 生根萌芽。

(二)成長階段(1990年~2003年)

Gronn(2002)表示,直到 1990 年代起,分布式領導又再次浮現在 組織的理論中,也開始受到許多的教育學者及專家的青睞。伴隨著學校權 利分享、學習型組織與校本管理之新浪潮,分布式領導之理念,方在英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與澳洲等國的教育領導研究中再次崛起,並在理論發展和實務應用上蓬勃 發展(秦夢群,2010)。Barry(1991)所撰〈管理沒有首長的團隊:分布 式領導的課題〉(Managing the Bossless Team:Lessons in Distributed Leadership),是第一篇以分布式領導為主題之論文,主要在探討自我管理 團隊運用(self-managed teams, SMTs)的實際情況。其主要的概念為,領 導是可以分散、共享及轉移的,並可同時或不同時,運用個別的或集體的 領導角色和行為。換言之,在任何一個時間、一個團隊中可以存在多位領 導人,而每一位領導者,可互為領導角色。

Clift 與 Thurston(1995)所編著《分布式領導:透過合作改進學校》

(Distributed Leadership: School Improvement through Collaboration)一書,

則是最早以分布式領導為題的專書,其論述重點,在強調領導已從科層體 制轉移並分布至組織系統中,但其內容仍偏向傳統理念的發展,對理論的 內涵尚未有完整體系的呈現。

2001 年 Spillane 、 Halverson 和 Diamond 於 《 教 育 研 究 者 期 刊 》

(Educational Researcher)發表《學校領導實務調查研究:分布式觀點》

(Investigating school leadership practice)一文,開啟學校分布式領導研究 的先河(吳清山、林天祐,2010)。Gronn(2002)即主張,校園中除校 長外,成員尚有教師、家長、社區代表人士等,可以共同扮演領導的角色。

故其認為,分布式領導的時代已經來臨,可作為思索當前學校領導的一種 新興途徑(Gronn, 2003)。Camburn、Rowan 與 Taylor(2003)亦認為,

越來越多領導的永續概念,已逐漸取代位於科層結構頂端的單一英雄領導 者,並以分布於多位成員與情境之活動與互動來界定領導。

如是觀之,西方學者致力於分布式領導的研究,不論專書或論文,皆 已具實證研究的結果,並肯定其必為學校領導的新興理論,此階段發展,

較萌芽期更為蓬勃,值得重視。

(三)擴展階段(2003年以後)

分布式領導開啟了組織中民主與集體領導的可能性(秦夢群,2010)。

Lucia(2004)認為,高度的績效責任與改進學校的強烈企圖心,將分布式 領導帶入最前線並受到廣泛的重視。探究不同的分布方式,如何影響組織 的結果及組織變革,現在已有大量的研究(Spillane & Camburn, 2006;

Harris, 2008a; Leithwood, Mascall, Strauss, Sacks, Memon & Yashkina, 2009;

Mayrowetz, Murphy, Seashore & Smylie, 2009)。在高度複雜及以知識為基 礎的組織裡,每位成員的知識對於組織而言都是有幫助的,此種「集體的 智識」是無窮的、多面向的,所以,愈來愈多分佈式的領導逐漸取代個別 的領導者(張明輝,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Spillane (2006 )所著《分布式領導》(Distributed Leadership)一書,

為探討分布式領導理論較完整的專書,尤其,該書描繪分布式領導之觀點 與領導實踐之圖像,將分布式領導的理論架構予以具體化及清晰化。書中 提出領導包括「多位領導者」(the leader-plus)及「領導實務」(the leader practice)兩部分。此所指「多位領導者」為組織中各種成員皆可配合組織 情境的需求,成立領導團隊,擔任領導的角色,以行使職權及領導責任;

而「領導實務」則指領導者將日常生活的事務,如:學生評量工具、分析 學生的反應,以及因應學生評量結果而決定的教學策略等,與實務中被拿 來表示想法的資料,如學生的學業成績、評鑑老師的教學計畫等,在實際 執行中所產生交互作用的結果。

Spillane 與 Diamond(2007)所著《分布式領導的實踐》(Distributed

Leadership in practice)。本書以廣泛研究為基礎的分布式角度,及該領

域的專家所發展的豐富理論觀點,來檢驗分布式領導於實務上的意涵。

Harris ( 2008b ) 所 著 《 學 校 分 布 式 領 導 — 培 育 明 日 的 領 導 者 》

(Distributed school Leadership:Developing tomorrow's leaders)。本書 是關於學校青年領袖的發展。表明學校必須產生具有校內、校際間及跨校 為廣泛基礎的分布式領導,以確保學校的持續轉變及進步。

Leithwood、Mascall 與 Strauss(2009)所著《依據實證的分布式領導》

(Distributed Leadership according to the evidence)。本書的目的是針對 學校分布式領導的特質、成因和影響進行最佳效果的呈現及統整。書中還 釐清對分布式領導的常見誤解,並提出對實行及未來研究的正向意涵。

Harris ( 2009 ) 主 編 《 分 布 式 領 導 : 不 同 的 視 角 》 ( Distributed

Leadership:Different perspectives)。本書的目的是提供挑戰、辯論和批

判,以及用最新的實證研究結果來說明分布式領導於組織變革的衝擊和影 響。該領域的主導作家將提供當代的分析及主題性回應,並考慮分布式領 導未來的問題、挑戰和方向。

當今的學校領導必須是一種責任的分享,它形成一種主動與機會的文 化,而當分布式領導完全發揮影響力時,屆時學校成員、學生和家長將共 同負起永續革新的責任。故而,分布式領導強調組織非單一領導者,成員 具有專門知識,領導責任分佈於組織的成員,領導實踐是由領導者、追隨 者和情境三者的互動所構成,領導者和追隨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賴志 峰,2008a)。學校分布式領導重視著強調每個人皆能成為領導者,而在學 校中的每位教師皆能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來促進同仁間教師同僚的專業互 享,亦能改善學生的學習表現與學習能力(何建霖,2009)。分布式領導 研究者普遍主張要在領導權責分布的同時,著力構建實踐共同體或學習共 同體,即不是將領導權責分布給一個個互不關聯的個體,而要將權責分布 給一個互惠式互依的團隊,以便達到協同增效的結果(馮大鳴,20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Spillane, Halverson and Damond(2004)也強調,校長在分布式領導中 仍居主要角色與位置。秦夢群(2010)也提出,學校共同領導者仍須透過 校長之認可後,才有一定之權威來進行分布式領導。因此,賴志峰(2008a)

即提出,分布式領導可說是因應時代需要而產生,凸顯單一領導者的不 足,既是補足領導研究的缺點,又具有永續領導的概念。

即提出,分布式領導可說是因應時代需要而產生,凸顯單一領導者的不 足,既是補足領導研究的缺點,又具有永續領導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