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國內外相關研究發現,成功的學校校長認為,單一的領導取向有其限 制,並將領導角色的主要功能,視為彰權益能賦予他人(Day, Harris, Hadfield, Tolley, & Beresford, 2000; Harris & Chapman, 2002)。分布式領導 可達改善學校整體環境、增進教師之權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果(Glickman, Gordon, & Ross-Gordon, 2001;Spillane, et al., 2004)。其能協助教師改進 教學活動,因為領導責任由多位領導者共同承擔,所以領導者之間必須互 相依賴、協同合作(Harris, 2005; Spillane, et al., 2004)。對於教育領導所 產生之模式已有一定數量與複雜度。其多半以領導者、追隨者、情境脈絡 三者間的動態互動,與產生之成果績效,形塑領導的基本架構(秦夢群,

2011)。分布式領導的興起,可作為思索當前學校領導的一種新興途徑,

其領導強調學校領導並不只是校長個人所為,而是一組人貢獻其主動開 創、專門知識給學校所形成的整體效果,學校領導的實踐是構築在學校領 導者、追隨者和情境三者共同交互作用(賴志峰,2008a)。

國內因教師法通過後,教師組織興起,教師專業自主意識抬頭,教師 參與學校事務日漸普遍;校長遴選制度確立後,遴選委員包含教師會或教 師代表,所以校長平日的領導風格倍受檢驗;教育基本法和家長參與學校 事務辦法實施後,家長依法可參與學校事務。學校的領導環境已有重大改 變。部分領導權已明顯分散在組織的各種成員中,所以分布式領導對國內 目前中小學的領導型態,有不少的適切性和應用的可能(徐吉春,2008)。

Sentocnik 與 Rupar(2009)指出,分布式領導與學校改進有關聯之實 證證據是有限的,但分布式領導已被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紐西蘭等國使 用,做為改革學校教育的策略。在當前校園民主化的趨勢下,分布式領導 值得校長做為領導實踐採用之參考,也有待研究者進行更多的實證研究,

以便更清楚地界定其內涵與成效。

教育改革中,集體的智慧和努力是變革的最大動力,學校中的事務都 與校長及老師脫離不了共同的關係,這是學校教育實務本身的特色,因 此,學校不是由單一個人控制而決定,校長只是被賦予領導老師的角色,

如果校長分布領導能夠讓老師受其領導的影響,在能力和承諾的層次上,

符合被領導的假設角色,領導就能夠實踐(鍾佳容,2013)。

據此,私立高中職學校在組織運作的過程中,領導角色如何隨情境變 化、分享與轉換,學校組織內的全體成員皆應主動積極的學習,協同校長 迎接挑戰,集眾志成城,方為上策。故,瞭解分布式領導在私立高中職學 校實際運作的現況,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在教育界日趨多元開放的情勢下,如何保有學校特色,並營造有活力 及健康的組織氣候,應是校長最關心的議題。其中,如何讓在教學第一線 的教師於繁重的教學工作中保有持續的熱忱,是極為重要的。(秦夢群、

吳勁甫,2006)。Miles(1969)樂觀的認為,一個組織的健康與否,最重 要的,不只是關心學校內部成員的互動,當學校面對內、外在環境的威脅 時,能成功地去克服困難,以維持生存與持續成長;同時校長、行政人員、

教師、學生與社區之間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及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能順利 地適應各種內、外在的挑戰,促進組織的成長與發展,更要將組織中影響 人際關係發展的阻礙消除。

Hoy 與 Sabo(1998)認為,樂觀的學生、教師和行政人員互動的關 係,表現出健康的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喜歡他們的學生、同事和工作,並 追求學術上卓越的表現。他們信任學生,並提升其學習目標。學習的環境 是嚴謹且有秩序的。學生勤奮用功,尊重學業表現優異的同儕。校長展現 正面、友善、開明且支持的態度,對教師持有很高的期望,讓他們能盡其 所能,放手一搏,以達目標,並確保資源充足。在健康的學校中,有其最 高原則—老師受到保護,抵制外界無理、不友善的介入。誠如 Miles(1969)

所言,任何組織皆會歷經繁榮與蕭條的循環週期,一個健康的組織懂得避 免處於狀態不佳的泥淖中,並將繁榮的景象不斷延續。

組織要成功,就必須獲得充分的資源來適應他們所處的環境與達成他 們的目標,在組織內要團結一致,以及創造和保有獨一的組織制度價值 觀。一個健康的學校組織中,為了提升學校效能,在相互依賴的關係壓力 下,各層面相互合作的必要性相對必須提高,社區、行政人員和教師這三 方面是和諧共處、相互協調的,組織不但能適應外在的需求,也會為了達 成教育基本功能和任務,而努力與外界合作,並且將力量投注在成功的道 路上(范慶鐘,2011)。顏童文(2007)提出私立學校教師所知覺的整體 組織動態能耐、組織健康氣候及學校創新經營的程度較公立學校為高。

由於私立學校的經費自給自足,校長與教師的聘任不似公立學校較具 保障。在董事會的最高指導方針下,全校師生自當全力以赴,因而產生同 舟共濟、共存共榮的團結力與使命感,是可以理解的。校長要求高,教師 投入多,對學生勤管嚴教的付出與關懷更是不遺餘力,同事間相互溝通、

協調與良性的競爭,皆為使學校正常的運作,屢傳佳績,獲得社區的支持 與肯定,提升學校聲譽,使招生順利,達永續經營的目的。因此,探討私 立高中職學校校長採用分布式領導後,會形成何種學校組織健康的氛圍,

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西諺有云:「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As is the principal, so is the school.)。又云:「有些不好的學校卻有好校長,但不好的校長不會 有好學校」(There are some bad schools with good principals, but there are no good schools with bad principals)。有效能的學校不應只有學生具備較高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育的單一表現,同時亦應具有普遍而共同的多元特性,包含校長領導、課 程與教學、學校組織氣氛、學校文化和價值等層面(Purkey & Smith, 1983)。學校經營者為達成學校教育目標,透過各種有效的領導、經營管 理及學校內部的反省與改進,使學校在學生學業成就、校長領導、學校氣 氛、學習技巧和策略、學校文化與價值及教職員專業發展等方面,符合教 育行政機關及社會大眾的期望與要求,在眾多資源投入與既有的組織氣候 中,所表現出來的整體績效,即為學校效能(張奕華、蔡瑞倫,2010)。

校長領導學校,首先必須與學校成員共同塑造願景,訂定校務發展計 劃,使用最適宜的領導策略,組織學校團隊,發揮良好決策能力,激勵成 員合作,營造良好學校文化與氣氛,制定學校自我考核的評鑑機制,提升 學校效能。然而,學校教育的主體為學生,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並實現 其理想與抱負,教師的態度具有關鍵性的影響。透過教師的共同學習與分 享,可達到更好的教學品質及提升教師的士氣與效能(Harris, 2005)。

分布式領導的研究者普遍主張,要在領導權責分布的同時,著力建構 實踐共同體或學習共同體,不是將領導權責分布給一個個互不關聯的個 體,而是要將權責分布給一個互惠式互依的團隊,以便達到協同增效的結 果(馮大鳴,2012)。因為,分布式領導關注的是領導活動的共同績效,

關注的是能對共同績效做出貢獻的各種互動的本質特徵。學校內部、學校 與學校之間與多所學校間,分布模式的不同,必然帶來組織不同的結果與 效能(Leithwood, Mascall, Strauss, Sacks, Memon, Yashkina, 2009; Spillane, Halverson, & Diamond, 2001; Harris, 2008a)。

傳統的印象中,私立學校的行政單位具有較強的權力與威嚴,行政主 管在賦予任務與傳達使命時,定會要求限期及需達到何種成效,且皆回報 一定程度的績效。這樣的因果關係,可從消極面與積極面來探討,從消極 面來看,教師的投入,表現對工作的需要,為五斗米折腰;若,從積極面 來看,對工作的熱忱、學生的關懷、輔導與無私的付出,無疑是理想與抱 負的實踐,達到自我實現的層次與價值。綜此,瞭解私立高中職學校校長 實施分布式領導後,所形成的組織健康氣候,對學校效能的影響如何,為 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臺灣教育領導在1990年代邁入多元開放的改革時代,教育鬆綁之後,

教育管理權力下放,教師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教育組織也進入全新之管理 文化。組織由正式、嚴謹、機械,轉而重視彈性、有機與環境適應性。教 育領導從傳統的特質論、行為論與權變論,進而轉為以尊重授權為基礎的 整合型領導理論(如轉型領導、分布式領導等)(秦夢群,2010)。然而,

「追求卓越,提升教育品質」一直都是教育努力的方向,也是國家教育政 策擬定與改革的重點,更是學校教育研究與創新的依據。因此,教育必須 掌握時代的脈動,與時俱進,並不斷的改革與創新,達到提升教育的品質,

滿足大眾的需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分布式領導不僅帶來一種強勁的理論框架,亦形成一個更加令人信服 的論證基礎(Harris, 2009),其首要關注的是,領導的共同績效及形塑領 導實踐的互惠互依(Spillane, 2006)。再者,組織健康是用來探究或詮釋 學校組織氣候的觀點之一,Miles(1969)認為,健康的組織並非僅能存活 於環境中,更須不斷地成長並能維持其榮景。根據秦夢群與吳勁甫(2009)

之研究結論,就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的關係而論,組織健康對提升學 校效能有所助益,組織健康為影響學校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再透過吳清

之研究結論,就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的關係而論,組織健康對提升學 校效能有所助益,組織健康為影響學校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再透過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