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為而後難—任教進場後的差異與累積

第一節 初次見面,請多指教

進班前經過一些評估與請益後,在體育班的教學上我設定在希望體育班的學 生可以在部分升學、部分文學的立基點上進行學習。抱著預設的決心和暑期的教 學準備,在開學隔日進到班上進行第一堂課。對我而言,班級裡的第一堂或前幾 堂課其實是老師與學生互動互信的建立,透過課程詮釋與原則說明,構築這門課 的框架與可能發展。於是,除了在一開始的課程說明談到學期進度與教材使用方 式異於普通班外,我用了與普通班幾乎一樣的方式帶著學生思考我們的國文課。

首先,我請學生將 A4 大小的白紙對折成四等分,並分別利用四等分的空白對 應我先後的提問與影片播放寫上答案:

(左上角)

請問你為何選擇進入山陽高中?是因 為這所學校哪一部分特別吸引你?是 國中會考分數剛好符合分數門檻?學 校離家很近或交通便利?學校傳統的 口碑或評價?爸媽要我填就填?還是 其他?

(右上角)

請問你過去在國中時對國文課、國文老 師的印象為何?你想像中的國文課應 該是怎麼進行的?

(左下角)

觀賞《Simon Sinek: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25》TED 短片後,請試著思 考想像一下為什麼國文老師想在國文 課的初始放這部影片給大家看?我的 用意可能是什麼?

其實這個表格雙斜線的問題是有些相互對應的,左上右下的部分主要希望從 學生思考自己選擇就讀山陽高中的立基點,並且透過 Simon Sinek 提出的 golden circle 理論,在學期之始記住那個內在深刻的 why;右上左下的部分一來想了解學 生先備的國文學習經驗,二則是想提示學生在高中國文的課堂裡,風景或許異於

24 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hMNRIKimE

25 影片網址 https://www.ted.com/talks/simon_sinek_how_great_leaders_inspire_action#t-70218

生:「老師,我們是體育班耶!」

師:「體育班又如何?然後呢?」

生:「體育班啊!」

師:「體育班怎樣啊?」

生:「體育班的學生就比較寫不出你們要的(答案)啊,我們就比較差不會咩」

(課記-1060904)

其實我沒有想到這段師生對話往返下來的後頭會長出這樣的答案,我的意思是「體 育班的學生自己也對體育班的學生有體育班學生的刻板印象」,而且「覺得你就是 因為沒有教過體育班所以不知道體育班的學生都長成怎樣」。類似的對話也在開學 後正式上課的前幾堂課出現,這反應我在這些當下給學生的回應似乎無法足以安 撫或滋養經驗累積的差異,無論我客觀地描繪當我收回各班學習單閱覽的感受、

除了錯字我覺得學生們都很真誠並且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過去與想像,或者我試著 把我想像教體育班是「回到一個『人』的學習」面向來設計課堂的理念傳達給學 生知道,但似乎都撕不開體育班學生意識到眾人貼在他們身上的「體育班」標籤,

先入為主並佔有著自己的身心。

這樣的沒有自信,也反映在定期考查的當下。因著考試進度與題型設計的不 同,我總是拜託教務處在安排監考時讓我監考體育班的國文考試,最常見的課室 現象大概會是這樣的順序:當我抱著考卷進班時,往往是各種喧鬧散落在各個小 團體間,少數人緊張看著筆記,少數人聊了聊天會揚揚課本對我說「我有在唸喔!

很給你面子了啦!」多數則是一直玩鬧到必須坐在應考位置時還靜不下心,然後 就會對著我說「我都會啦,你看我讚啦」或者是「你這樣不行,要出簡單一點啦」

的話語,但這一切往往在發下考卷後的哀鴻遍野聲之後,便會轉化成一個個舉手 問著「這是什麼意思?」「那我這樣寫可以嗎?」「我寫對了嗎?」「我這樣寫會拿 高分嗎?」在在意與不在意的表象間,更看到的是學生在不確定間想要獲得被肯

定的不自信,甚至考完後透過 Line 私下傳訊息告訴我:

「老師出太多了啦/我覺得我會很低分欸欸老師」(學非訪-1070627-S11)

從學生在訪談中談及他們選擇就讀體育班的原因也可以看得出端倪來:

「我學科不好,考不上好的公立高中我又不想念高職就乾脆來念山陽(體育 班)了」(學訪-1070622-S7)

「我對功課都沒興趣,我都不知道在學什麼,而且我喜歡跑步就來了」(學訪 -1070621-S19)

學生對於學科學習的不自信,產生了對於前(國中升高中)、後(高中升大學)生 涯進路的影響,也呈現在「為與不為」的學習風景裡,但體育班學生並非如刻板 印象中原先對課業是極為排斥而不想接觸的,曾有研究提到,學生對於學習是感 到期待的,但可能會因其學業基礎能力不佳而有所顧慮(張宏亮,1996)。這同樣 也呈現在學生 S11 的訪談裡,S11 自己說到他對課業也沒有真的排斥,只是

S11:「我的英文喔,啊我國小就放掉了,唉!是我自己啦!所以國中就沒在 學,現在只會看一點點單字句子就這樣」

師:「那如果我去拜託以前教過體育班英文的 T6 老師幫忙來帶你們,看看是 不是從背單字的方法開始咧?你覺得呢」

S11:「不用啦,我國小就不會了,我覺得我不行」(學訪-1060620-S11)

學習需要累積,而學習經驗因著心智成長階段與教材深淺難易有其發展的連貫 性,透過縱向的先後串連才有辦法將所學建構成自己的知識脈絡。學生過去的學

習經驗以及對課程的參與程度,影響著他們現在對於學業學習的看法,加上班上 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每個人對學業的解讀及重要性也不同(湯子葳,2014),但 錯失時機又來不及補救抑或沒有適性引導的體制教育彷彿卓別林《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中上演的機器履帶生產線般,在理性與效率之間犧牲了個人的質 地,逐漸失去自信以致於失落的體育班學生只得藉由不同的「生產軌道」邁向未 知的可能。

銜續著這段對話後開展的,是學生們另一個過往現實經驗的「驚心動魄」,從 我開始在學習單裡問到國中國文課的學習經驗,以致於開學後正式上課,甚至課 程已經進展到第一次期中考後(約開學後七週),都還常常被學生突如其來地問到 類似的問題:

生:「老師,你會不會下禮拜就不來教我們了?」

師:「怎麼可能?學期中哪有可能換老師?」

生:「我們國中就這樣啊!(同國中的學生們就開始交錯找到對方的眼神,然 後說)之前我們就有人把老師氣走啊,老師上了三天就不來教我們,學 校就找了一個代課老師來……」

生:「啊那個代課老師來沒兩個禮拜就不教了,我們就又換了一個老師,就一 直換一直換……」

生:「老師,你會教我們三年嗎?」

師:「會吧!除非有什麼意外,否則你們沒有分班的話,基本上學校都會希望 老師能夠繼續把你們帶到高三啊」

生:「可是學長姐高二和高三的時候不是就換了很多老師?那你會不會也不來 教我們?」

類似的對話很常發生在學期開始的第一個月裡26,每一次和學生問答「拉扯」完一 次,我就莫名地難受,看似「炫耀文」、好像表示學生很喜歡我的對話過程,裡頭 潛藏的是過往學生學習經驗上的斷裂與反覆適應不同的老師,以致於甚至對於老 師「想要什麼樣的答案」,他們都在經驗中被社會化地學著「枕戈待旦」。在刻板 與差異之間,我隨著學生擺盪於不自信與防衛姿態,而擺盪的眼前風景竟是一幕 幕地挫敗與衝突經驗。

這些我的體育班教學初體驗,一次次人心的近距離肉搏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