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難相間:高中體育班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差異之敘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為難相間:高中體育班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差異之敘事研究"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卯靜儒 博士. 為難相間:高中體育班 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差異之敘事研究. 研究生:曾祥瑞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七. 年. 八. 月.

(2) 當我們一起走過—謝誌 除了一年來任教體育班像是行駛阿里山火車、在之字形路線裡拗折外,我的 在職專班生涯也是。仿若是八年抗戰般的歷程在種種溫柔而堅定、或急促但善意 的陪伴與支持下,總算要畫下句點。從小被教育要當個乖寶寶、在學校為人師的 我,卻在面對自己進修時特別「不乖」 ,6 年前的大年初一凌晨寫了兩千餘字的 email 拜託卯老師擔任指導教授後,在與自己的交戰下歷經兩次改題後總算定錨,寫作 期間又與自己的身心思緒拉扯,記得我在口考完後除了感到不可思議外,在臉書 上寫下第一個感想是「謝謝你們總是願意當我任性背後的支持者」。 謝謝你們總是願意當我任性背後的支持者—我的爸媽一向對我的教育甚為 在意要求,他們總是讓我在不虞匱乏的穩當下學習,而就讀在職專班與完成碩論 如果不是爸媽殷切地叮嚀,這一步恐怕還離得遠!我平日身口拙於表現情感,此 處寥寥數語無法寫盡內心的澎湃,但真心無限感恩;其次,感謝一直(以上 2 個 詞語請各乘以 6 次)願意等待我的卯老師,除了不時得面對我在團 ME 裡天外飛 來一筆的發散外,常得接招我在寫作時的各種困境,還得從我的對話(多數是抱 怨)裡透過耐心傾聽引著我看見彷彿若有光,尤其這一年來的山窮水盡總在老師 的指點下靈光乍現,於是柳暗花明地完成了這篇碩論,很抱歉耽擱老師太多時間, 非常謝謝老師這樣陪伴;不得不感謝的,還有兩位口委—麗君老師和美慧老師, 總是在我非常匆促地送出口試資料後,仍然非常有耐心、很鼓勵地支持與提點我, 無論是在論文計畫口試或者最後的口考時,美慧老師的提問總幫助我撥雲見日、 麗君老師溫柔而堅定的學術關懷則讓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但不管我表現得 怎麼差強人意,老師們都相當正向關愛地給我肯定,從寫作到口試更扎實了我的 思辨與邏輯;也要感謝一開始曾陪我聊聊論文寫作的淑華老師,和老師的激盪總 讓我非常有收穫,感覺自己一路上相當幸運地遇到非常多的貴人相助。 當然這一年來的主角,莫過於山陽高中(化名)高一體育班的 33 個孩子,我 們在各種拉扯裡看見了彼此的困境,而我們也想在這教學或甚至人生的功課裡替 i.

(3) 自己找到「最佳解」 ;你們在我一次又一次的奮發或氣餒裡學著一起找尋平衡,而 我也希望能夠透過論文與訪談更認識過去我不熟悉的體育班,這一百初頭頁並不 是終點,卻是我們一起走過。感謝 S1、S2、S7、S11、S19、S20 等 6 位同學,以 及辛苦帶領體育班的 T1、T2、T3 老師陸續利用課餘課後接受我的訪談,沒有你們 的協助,我想我也完成不了這篇碩論,這說法雖然是俗套,卻也是千真萬確。 也謝謝這段「抗戰期間」一起陪我走過的同儕伙伴們,包括碩班修課彼此相 互砥礪的芝嫻、秋貝及韻冬,想念當時合作報告的默契;804 團 ME 一輪又一輪的 伙伴,讓我覺得學習還來自於許多彼此的回饋與激盪,這真的是碩班修課以外的 精彩(特別謝謝微萍和敬和常受我私下詢問) ;感謝曾在論文寫作時給我意見的菲 莉校長、政學與文藍老師,以及幾位校內好友如 T4、T5 與 T7 老師總是願意聆聽 並給我建議,協助我完成論文細節的亞珊、憶慈、校友昀成與偉恩,以及舒瑩、 濬維、雅真、偉呈、嘉娟(其實還有很多人)種種的幫忙等等。 到此,我總算可以理解大型典禮獲獎人的心情了,但我並不想像陳之藩先生 一樣「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 ,我還想感謝寫作期間曾擔任教務 行政時的友校伙伴—「風雲再起」群組,特別是麗吉、桂光洸源兩光哥、憶娟、 智鈞等前輩,身為菜鳥卻能被大家這樣關愛,滿滿的感恩不會忘記;感謝時不時 一起討論教學與日常、同時幫忙我記錄兩回口試的庭葦;感謝要我提到他但真的 一直很關心我的仁展學長,尤其當年若不是與學長和孟芩、惠茵學姐、啟綸學長 一起努力,恐怕我還困於教甄苦海中;感謝轉換角色不適應困頓時陪伴我的 Blue 與 Xuan,以及最後不得不提的,之所以大學時會從國文系雙主修教育系、進而報 考課程研究所,林建福老師、洪仁進老師、王秀玲老師、林逢祺老師與甄曉蘭老 師的課程都讓我受益良多於是起心動念,而國文系裡的楊如雪老師則是一直很鼓 勵我能夠在不同領域裡學習,真的只能說我的生命裡遇到太多貴人了! 這篇碩論並不是盡頭,我會繼續陪伴這群體育班的學生,希望能在論文的理 解後,以堅持與接納的信念與行動,繼續攜手走過汗水以外的青春正甜。. ii.

(4) 為難相間:高中體育班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差異之敘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臺北市山陽高中(化名)106 學年度高一體育班為研究對象,以敘事 研究的方式透過訪談、觀察與文件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企圖瞭解高中體育班 學生在必頇同時面對學校課業學習、專長訓練暨體育競賽的情況下,其學習經驗 與生涯升學進路的差異為何,而這些差異與經驗將如何影響與轉化教學現場中體 育班學生與一般學科教師在教學實踐間的互動關係,進而檢視與反思其背後所隱 含的意義與價值觀,藉以進一步瞭解高中體育班在課程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與限 制,並提出結論與建議,希冀作為未來高中新課綱體育班體制規劃及其課程與教 學安排的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身份上的差異,讓學生必須有所選擇,卻容易造成負面 影響;而因為不被理解的現況容易成為教師教學實踐的絆腳石,無法真正落實適 性教學,班級經營管理也不易掌握,體育班成為學校師生的鴻溝,學生學習困境 更嚴峻、教師教學實踐也更為艱辛。因此,有鑑於體育班學生校園作息相差甚大, 建議任課教師宜規劃適用體育班各學科之教材,以及相應的評量暨升學規準,進 而提高學習動機,更可以讓學生在校園中不會感受被邊緣化。而當學習的價值意 義得以確認後,升學進路的規劃與輔導才能跟進,讓體育班學生做出最適性的選 擇,為自己努力。. 關鍵字: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差異、教學實踐、敘事研究. iii.

(5) Moving forward through Ups and Downs : A Narrative Study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a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implemented in a first-year athletic class in Shan-yang (pseudonym) High school from fall semester in 2017 to spring semester in 2018. Based on Narrative Study,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worksheet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ey had to deal with academic subjects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se differences and experiences impa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hletic class students and subject teachers during teaching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 embedded meanings and value judgments of the study are displayed to further perceive the difficulties and limit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a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discussed for future athletic class curriculum mapping of high-school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because of the students’ different identity, they have to choose between different options: joining regular class or athletic class, spending more time on academic subjects or 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however, this circumstance easily has a bad impact on them. For not understanding the circumstance, the teachers usually find it hard to realize adaptive instruction, and make it difficult to manage the class. The iv.

(6) existence of the athletic class becomes the gap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making both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 teachers much tougher. Therefore,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timetable the students have at school, suitable materials and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athletic classes in every subject are recommended, which can trigger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to ensure they are not loners at the campus. Once the meaning and the value of learning are set, students’ pursuit for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 Besides, students in athletic class will make the best choice to them and fight for themselves.. Keywords: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teaching practice, narrative study. v.

(7) 目次 當我們一起走過—謝誌 ............................................................................................... i 摘要 ................................................................................................................................. iii Abstract .......................................................................................................................... iv 目次 ................................................................................................................................. vi 表次 ............................................................................................................................... viii 圖次 ................................................................................................................................. ix 關於對焦—起心動念與題目釋義 .............................................................................. 1 前進,讓路更清晰—研究展開與取捨 .................................................................... 18 第一章. 從這裡開始—任教背景與班級說明 ........................................................ 21. 第一節 接手體育班任教的過程 ............................................................................ 21 第二節 體育班的成立與對體育班的刻板印象 .................................................... 23 第三節 對體育班的粗淺了解 ................................................................................ 27 第二章. 為而後難—任教進場後的差異與累積 .................................................... 31. 第一節 初次見面,請多指教 ................................................................................ 31 第二節 我們是「體育班」耶 ................................................................................ 36 第三節 「體育班」的日常課堂風景 .................................................................... 44 第三章. 有難而為—教學設計的抉擇 .................................................................... 51. 第一節 課程進度與教材選擇 ................................................................................ 51 第二節 考試領導教學的破框可行性 .................................................................... 58 第三節 雙線成績下的拉扯 .................................................................................... 63 第四章. 為難的頓挫—學習差異的檢視與教學實踐的思考 ................................ 69. 第一節 分流差異下的自我與他者詮釋 ................................................................ 69. vi.

(8) 第二節 師生彼此作用的為難相間 ........................................................................ 77 第三節 生涯進路的選擇為難 ................................................................................ 83 第五章. 看見,在為難之間—研究省思與結論建議 ............................................ 87. 第一節 拗折的「之字形火車」風景 .................................................................... 87 第二節 因為差異,所以困難 ................................................................................ 89 第三節 擁抱差異,走出困境 ................................................................................ 93 參考文獻 ........................................................................................................................ 98 附錄一:研究參與者(教師)受訪題綱 .................................................................. 100 附錄二:研究參與者(學生)受訪題綱 .................................................................. 101 附錄三:研究參與者(教師)訪談同意書 .............................................................. 102 附錄四:研究參與者(學生)受訪同意書 .............................................................. 103. vii.

(9) 表次 表 1-1:我的體育班「之字形火車」教學「行經路線」 ............................................ 4 表 1-2:正式訪談受訪學生基本資料 .......................................................................... 10 表 1-3:正式訪談受訪暨參與本研究相關教師基本資料 .......................................... 12 表 1-4:研究資料蒐訪管理說明 .................................................................................. 15 表 2-1:山陽高中高一體育班學生第二學期課表 ...................................................... 45 表 4-1:普通班常態與體育班觀察比較 ...................................................................... 70. viii.

(10) 圖次 圖 1-1:為難相間的圖像意涵 ........................................................................................ 2 圖 2-1:第一學期第一次期中考課內試題舉隅 .......................................................... 38 圖 2-2:第一學期第一次國文科期中考課外閱讀篇章試題舉隅 .............................. 39 圖 2-3:第一學期第一次國文科期中考加分題試題 .................................................. 40 圖 2-4:第一學期第二次國文科期中考課堂活動試題舉隅 ...................................... 41 圖 2-5:第二學期第二次國文科期中考課內閱讀理解試題舉隅 .............................. 43 圖 3-1: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 106 學年度第 2 學期課表 .......... 62 圖 3-2:學科與專訓術科成績對體育班學生的拉扯示意圖 ...................................... 63 圖 4-1:師生彼此作用導致為難相間的意象圖 .......................................................... 78 圖 4-2:體育班之生態系統圖 ...................................................................................... 82 圖 4-3: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進路 .............................................................................. 84 圖 5-1:研究結論歸納 .................................................................................................. 92. ix.

(11) 關於對焦—起心動念與題目釋義 任何旅行最初的祕密在於:旅行者一開始怎麼來到起點的? 我怎麼到這窗口、這牆邊、這火爐、這房間? 我怎麼會正好站在這天花板下和這地板之上? 啊!那是讓人臆測,值得正反兩面辯論,讓人研究、猜測、推論的問題! 我已記不清何以如此。 我不像在黑暗大陸非洲邊緣的大探險家李文斯頓(Livingstone), 我手上沒有地圖,沒有陸地或天體的球儀。 沒有山嶽湖泊的圖表,沒有六分儀座,也沒有飛行水平儀。 如果我曾擁有指南針,則它已失蹤良久。 然而,我之所以在此,必有某種合理的解釋。 我為何舉步朝此,而非地球上其他任何地點? 我必須思考,我必須找出原因。 —波根(Louise Bogan)《環屋之旅》(Journey Around My Room)1 碩班走到第八年,扣除生涯與生命歷程的選擇外,長時間的停滯還有一個主 因是想尋找真正能夠說服自己下筆的動機。因緣際會下首度長期執教的體育班, 從陌生到如今的浸潤,大異於過去任教經驗的課室景貌2,這趟仍在進行式中的「之 字形火車」之旅,在前進與折返之際,不禁令我反思這樣的教育現場中師生彼此 應該如何堅持與接納,促使我想試著透過論文書寫的方式,耙梳裡頭觀察到的不 同與面對,希望透過故事分享經驗,讓經驗成為詮釋教育的媒介,並在時空穿越 中重新被賦予意義(康玉琳,2006) 。身為一個學科教師、現在進行式的教學現場, 真實生猛地上演著脈絡與特例,於是敘事研究中對待故事的包容溫潤成為我研究 方法的好選擇。 何謂「為難相間」?選擇論文副標時,一直思考有沒有較為精鍊的語言或說 法可以呈現我在研究擺盪間相關的意象和價值?對我而言,這是一條從待解決問 題開展的路,在面對裡我嘗試同理與破框去處理現況的困境,然後又再遇到新的 1 2. 文本轉錄自《感官之旅》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 (莊安祺譯,2018) 。 目前任教經驗中,除了一般的普通班級外,也教過學校的學術傾向英文資優班與藝術才能音樂資 優班。 1.

(12) 困難與阻礙,於是有如「之字形火車」的往折試驗,並且有了更多的觀察與蒐集。 對學生與課堂有期待卻又並不如所願,於是對遭遇與現況想回返自身與學生做一 番梳理反思,論文書寫成為我靜心沉澱的方式,帶我回顧經驗、看顧當下與顧望 未來。曾經我也想把標題訂成在教學歷程裡一直很喜歡的「最苦與最樂」五字, 但這箇中涵義卻又無法說服自己,因為日日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尚無收割而樂, 每週每天課堂上演的「習以為常」或「驚心動魄」常常更多是無奈與心疼;甚且 為了選擇副標文字,我還在臉書上向大家徵求靈感3,雖然引起一些回覆但始終不 是我心嚮往。最後,我選擇回到最單純的「為(ㄨㄟˊ)、難(ㄋㄢˊ)」二字, 並取其交錯綜合的情境謂之「相(ㄒㄧㄤ)間(ㄐㄧㄢˋ) 」。. 圖 1-1. 為難相間的圖像意涵 論文的起心動念來自於每每進班上課後的心情,面對學生的學習樣態,我努 力嘗試作「為」 ,但課後的我往往是憤怒也帶著心疼,憤怒是現實上對學生「身心. 3. 當時(2017.12.24)為了避免讓臉書上加我好友的該班學生誤解,所以去脈絡化地拋出了以下的 疑問:「 【集思廣益的求救】想請大家幫忙一起想,有沒有什麼的成語或短句可以詮釋: 『事情接 手做了發現很難,但感覺很難又繼續做下去的情境?』」得到的答案雖然不如我預期可以直接取 用或刺激靈感,卻意外獲得一些有趣的迴響。大家的回應文字裡,比較著重的部分是什麼是「難」 、 什麼樣的工作是「難」 ,但論文中我希望凸顯的意象是「難」中有可為之處,實踐(為)了之後 又有其困難,在做(為)與遇到困境(難)之間有所拉扯又是一種希望一起走向正向的感覺,所 以最後我將副標題取名作「為難相間」 ,雖然也不十足貼切,但相對靠近一點我的想法就是。 2.

(13) 分離」的課堂窘境感到「不可理喻」,而正是這「不可理喻」,每當理出頭緒後總 叫人心疼; 「難」字在此處不解釋成「禍患」或「災難」4,若是這樣詮釋感覺上論 文僅成了師生抱怨的出口,並無積極意義,恐怕頂多只能宣洩不滿的情緒,所以 我要純粹取用常見的「困難」之意,目的想討論在這段時間以來,師生彼此在體 育班體制裡應對與遭遇的困難為何,也因為這些難處因此對彼此的處境和被規劃 有些「為難」 ,那種「為難」是一種心疼、一種掙扎的選擇,雖然未必普通班的學 生沒有普通班會遇到的問題和格格不入,但此處我想挺身呈現的則是專屬於體育 班的不同。對體育班學生的觀察其實是一種挑戰,看起來開朗不羈後的不被看見, 是作為裡的為難,努力為自己拚出一條想要的路卻有不同受限於先天與體制的阻 礙,而教師在這些參與中面對為難後的作為也是「難為」 ,雖然也有可能可以把危 機轉化成契機,但新的狀態、新的顧慮背後相關的脈絡仍然是相關要把握的。 這樣教學型的論文產出,很常使用的研究方式為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動研究的目標,在於把研究方法,應用於特定學校或教室情境中的教育問題, 以改進學校的實務、把研究的功能與教師的工作結合,藉以提昇教師的素質、改 進教師的研究技巧與思維習慣、促使教師與他人和睦相處、並強化教師的專業發 展(王文科、王智弘,2010) 。行動研究對於教學現場來說,其優勢在於鼓勵教師 縮短教育實務與他們願景之間的落差,雖然我在研究中的確也有上述的企求、在 教學實踐上的轉化歷程也略能切合實用行動研究的模式,但最後選擇採用「敘事 研究」的方式進行,一則我並非擬定一個大型行動方案,並在執行後嘗試寫出結 果分析,我是一次又一次地試驗而後再改變試驗,歷程性相對複雜,以致於在這 樣日日為難拉扯的教學互動裡, 「之字形火車」路線成了最好的意象詮釋,回顧這 一年的教學與研究歷程,隨著從進班前的準備,到進班後遇到困難也許停頓、也 許回返的種種,內心戲裡常常上演的彷彿是之字形火車上焦急的人群,擔心學生. 4. 如果解釋為「禍患」或「災難」,則「難」字讀音為ㄋㄢˋ。任教體育班雖然為我帶來了許多的 困難和辛苦,但一則是誰能保證手上接的倘若是另一個普通班就不會有困境需要解決?二來是我 希望打破舊有對體育班學生的刻板印象,這些學生需要眾人支持,而並非學校裡的禍患災難。 3.

(14) 的學習能否再更好(有如登山客擔心趕不及看到日出) ,但正向地支持自己與學生 則可以把每一個停頓與折返當成是教學互動的契機,檢視在意與被在意的觀點或 行動,因此,順著時間軸線,我試著將這一年的行經路線整理如下5: 表 1-1 我的體育班「之字形火車」教學「行經路線」 行進屬性. 時間與事件. 歷程說明 確認任教體育班、思考課程與教材(是否訂購. 出發. 106.07 月底 課本、課外閱讀教材的選擇、進度的拿捏等). 106 學年度第 1 學期 課程說明(與普通班相同設計—希望除了進 起點 106.08.31. 度可能不同外,學習的內容與本質同樣回到一. 前進 個「人」的學習) 賽程陸續展開,課堂出席人數少,課堂秩序也 折返. 106.09 不易掌握,課程進度比預期大大落後 第一個課本課次只講了 2/3,學生對考試範圍. 折返. 106.10 月初 有疑問與擔心,並抗議沒有「必勝卷」 第一次期中考題型以非選題為主,範圍較落於 106.10.12. 前進. 賽程期間的課外共讀,題目著重能有邏輯地閱 第一次期中考 讀、判讀與創發 (續下頁). 5. 在表 1-1 中的「行進屬性」,我總共使用了「出發」 、「起點」、 「前進」 、「停頓」 、「折返」及「契 機」等 6 種詮釋。 「出發」與「起點」兩者很明確地對應時間性, 「前進」則相應論文副標的「(作) 為」 ,基本上是指能針對體育班學生做比較適性的教學或評量安排; 「停頓」則指師/生對教學設 計有疑義或遇到困境待解決; 「折返」則是指耗損有所作為的「前進」或「契機」帶來的轉變, 需要再花時間經營課堂或回顧、省思與重擬教學設計;「契機」則是遇見「前進」所帶來的積極 可能可為,抑或「停頓」/「折返」所帶來的省思與重擬,進而與學生再有不同的正向互動。 4.

(15) 行進屬性. 時間與事件. 歷程說明 診斷班上學生在寫作(故事、經驗)以及生活. 前進. 觀察與觀點上可以有表現的機會,白話文閱讀. 契機. 相對也較能掌握文意與重點,希望未來能朝這 方面加強優勢,彌補過往文言學習的容易失分 106.10 感受到體育班教學現場的為難與拉扯,正式對. 契機. 第一次期中考後 學生說明希望能夠以班級的學習情況作為論. 前進 文研究,請求學生同意 進行「給未來的禮物」生命教育活動6,希望 前進 學生思考自我生命的選擇與意義 第二次期中考題型仍以非選題為主,並包含總 106.11.27 前進. 算上完的第一個課內課次與「給未來的禮物」 第二次期中考 生命教育活動課堂記錄與闡發等 第二次期中考後有學生發難,提及班上其實有. 停頓. 106.12.08. 好幾位同學非常擔心自己的未來,特別是我用. 契機. 第二次期中考後. 這樣的方式上課,課內進度很慢、考試不以課 內進度為主,與大考相悖. 契機. 和部分學生討論如何替有學科增能需求的學 106.12.13 中午. 前進. 生額外加強. 契機. 和部分有學科增能需求的學生額外加課,但之 106.12.19 晚上. 停頓. 後很難再湊齊上課時間 (續下頁). 6. 「給未來的禮物」生命教育活動主要透過臺灣男女平均壽命下的「可掌握時間」來讓學生規劃自 己未來種種的想望與行動,並藉由人生的無常思考存在與把握的價值為何。 5.

(16) 行進屬性. 時間與事件. 歷程說明 對進度規劃感到壓力,期末考前努力趕課上完. 107.01.16 折返. 兩個課內課次,並針對其中的文言課次考了 1 期末考前 次平時考 期末考以課內課次為出題範圍,題型則以傳統 107.01.18. 折返. 選擇題為主,多數學生並未認真複習應付考 期末考 試、答案猜得很俐落,但考試成績低落. 106 學年度第 2 學期 契機. 對學生說明論文計畫口試的經過與回饋,希望 107.03.05. 前進. 與學生一起討論和努力經營課堂 第一次期中考期間,因應學生陸續參加不同的 比賽,課堂進度少,考試題目近一半為課內課 107.03.29. 前進. 次選擇題,另一半為課外非選發想(其中一題 第一次期中考 想藉由學生的回答,試著作為下次期中考期間 教「九宮格曼陀羅思考法」的預備7) 課堂秩序不佳,每天課後身心疲憊,想約學生. 折返. 107.04-107.05 訪談卻思緒混亂難以聚焦. 停頓. T7 老師的當頭棒喝: 「你會生氣是因為你不了 107.05.08. 契機. 解他們!」 (續下頁). 7. 之所以想要安排教授「九宮格曼陀羅思考法」給學生,主要是幾次考試觀察下來,覺得學生如果 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思考的發散與聚斂,將更有助於他們在非選擇題的作答表現;此外,期中考後 恰逢網站「科技報橘」刊載出〈 【拆解凡人成為神的方程式】日職棒怪物大谷翔平,成功因素只 靠一張「目標達成表」 〉(詳見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8/04/19/japanese-baseball-player-ohtani-shohei/) ,其中敘寫到 大家對於近日棒球界職棒選手大谷翔平如何做到「投打雙全」感到好奇與討論,其中便有網路文 章貼出了大谷翔平高中時對自己的「目標達成表」 ,而這張表即是以「九宮格曼陀羅思考法」為 本去製作的,所以我也想藉這張表讓體育班學生們能夠思考自己,作為一種取徑之道。 6.

(17) 行進屬性. 時間與事件. 歷程說明 因著替轉學的學生上個別課的啟發8,考試進 度以課內課次為主,設計新的課內非選題型,. 前進 107.05.15. 不要學生記憶死背,但希望學生重視理解文意. 第二次期中考. 及段落間的脈絡安排,所以仍以全部非選題但. 又 折返 附有原文與範例的方式出題,結果分數高低落 差懸殊 停頓. 主動在課堂上請學生給予我關於定期考查出 107.05.18. 契機. 題的回饋 預備進行與學生的訪談,偶爾利用課餘課後透. 契機. 107.06 月初 過閒聊進行非正式談話. 契機. 107.06.11-107.06.26. 陸續進行與學生、教師的訪談 期末考以課內課次為主,題型則依照文本屬性. 107.06.27 前進. 夾雜選擇題與非選題,仍舊希望學生知其然也 期末考 要知其所以然. 也因為我同時任教這個班的關係,致使我們的關係並非單純研究者/被研究 者而已,我還希望透過敘事研究的細節抓到學生的差異性(如學生在自身的差異 下對教/學改變的感受、歷次的教/學差異有些什麼學習上的不同) ,主要來說是 希望透過敘事時人事間的相互交映與拉扯,在有機的故事中舒展、呈現裡頭較為 細膩的脈絡與檯面下的不被看見,讓體育班學生作為研究主體的價值能夠得以彰 顯。體育班學生除了冠上「體育班」的學籍身份外,和普通班學生還有什麼樣的 8. 我的靈感來自於幫轉學生(請參見註腳 15)在轉學考前補強過去進度不足的教學經驗,雖然個 別上課的時間較短,但透過問答討論的方式,竟然比起他在私立學校學習的情況清楚,於是我就 揣想是否可以透過評量中的問答讓學生更能把課文重點聚焦、立體起來,結果分數高低懸殊甚 大,有的分數高分破表,也有學生非常抗拒, 「覺得為什麼全部都給我非選擇題」 ,最後只寫了自 己的名字,整份空白交卷;也有學生一直抱怨寫不完、這麼少的時間然後要寫這麼多題目、這麼 大量的文字。也因為這樣的拉扯、折返,讓我在評改完後,在課堂上請給予我關於此次考試出題 的回饋。 7.

(18) 差異?這樣的差異形塑不同的教學文化形成脈絡,以致於在研究中這裡頭有些通 案可以呼應現行各高中體育班,有些則是在大環境下的相對個案,各有其意義與 追尋。至於敘事的方式則多以師生「自我敘說」的方式呈現,透過自我敘說將處 理與面對生命的學問、理解與建構生命經驗的方法展現出來(李文英,2000) 。選 擇體育班學生為論文主題,其實與我自身在任教經驗上的不足與反省有很大的關 係,因此透過師生的敘事敘說,在日常的積累下參與又抽離地在主、客觀之間有 機地伸展出行動與省思。 為了呈現敘事敘說中在體育班學生學習差異與教學實踐間的影響與轉折,我 希望能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來分析,藉由敘事敘寫直接呈現研究參與者(學生、 教師)的感知與行動。而我身兼學科教師與研究者的角色,參與在他們的生活情 境(高中體育班)中,同時感受他們的生活世界,並檢視他們如何看待己身與所 處的情境,藉以剖析體育班學生內在的觀點,更透過與帶隊老師的訪談確認,旁 及研究者身邊諍友的觀察與提醒,以提高研究的質地。本研究蒐集資料的方式包 括正式訪談與非正式訪談,並輔以參與其中的觀察(課堂記錄、課後回饋) ,再加 上相關文件分析(評量試卷) ,以及研究者的省思日誌筆記,將所獲得的幾種資料 相互進行補充、驗證。以下分別敘述訪談、觀察、文件及省思筆記等相關資料的 蒐集及處理。 一、訪談 為了瞭解研究參與者在主題上的經驗歷程,研究者欲透過訪談捕捉受訪對象 對待特定場域或經驗事件的主觀感受與觀點,在對話中亦可藉以釐清研究者對研 究參與者暨研究主題的瞭解;同時,透過訪談可以補充觀察資料的不足,並有助 於確認研究者對於研究參與者或研究現象的瞭解程度,因此訪談是個不斷建構與 累進意義的過程。 就本研究來說,教師與學生在教學現場課程與教學的真實經驗如能有效理 解,才能了解學生在體育班體制差異下的態度與行為,進而看見教學實踐中的互. 8.

(19) 動差異。為達研究目的,在研究進行前,研究者已事先徵求研究參與者(體育班 學生、帶隊教師、體育班導師等)的同意,告知其本研究目的及所欲進行的方式, 再主動邀請本研究的參與者協助。此外,本研究為俾使立場不因自己既是教學者 又參與研究而流於個人情緒主觀,另邀請兩位任教同校的諍友在過程中協助檢視 並提供意見,以利研究者能維持研究基準來進行研究。 (一)訪談實施、對象暨匿名說明 本研究訪談的對象主要包含 6 位體育班學生及 2 位專訓帶隊教師暨體育班導 師,另和研究班級第 2 學期的代理導師,與 2 位研究者諍友額外針對相關議題進 行討論對話。訪談時間每次約 1-2 小時、每人進行 1-2 次,安排於受訪者午休、課 後或沒有課務的時間。訪談過程經研究參與者同意全程錄音,並輔以文字隨記訪 談的重點或待釐清的問題;訪談結束根據錄音打字成稿,整理出訪談的重點。此 外,文中還記錄到兩位教師同儕:1 位是文中敘述到(第二章第一節)、曾教過體 育班的英文科教師,1 位則是校內同事好友,因為她的回應而使我「打開研究者的 眼界」(第三章第一節)。 基於研究倫理的考量,為保護研究參與者,在論文中均使用代碼編號呈現。 代碼編號的設定本身沒有特別的意象9,不過在體育班學生、導師及專長訓練教練 (帶隊教師)的人選方面,為能詮釋研究主題,因此有其選擇的用意,以下使用 表列說明。此外,本研究中為求提高研究的質地,另邀請兩位諍友協助檢視研究 過程,將一併匿名表列說明。 1. 學生部分(請見下頁表 1-2). 9. 學生匿名代碼不連續的原因,主要是配合本研究另有「國文課堂記錄」與「課後回饋記錄」會使 用到其他沒有接受訪談的學生陳述,因此一開始我便針對全班學生進行匿名代碼的編制,並考量 區隔學生的座號,避免讓學生因為研究記錄或訪談有壓力。 9.

(20) 表 1-2 正式訪談受訪學生基本資料 代碼. 性別. 專長. 相關說明. S1. 男. 武術. 國中小均就讀普通班,但參加學校社團練習,觀察 他上課覺得是「百無聊賴」,自承過去學業成績不 佳、對學科學習沒有成就感,未來想朝向選手之路 前進,正努力衝刺術科表現。. S2. 男. 武術. 來自彰化,國小參加社團練習,國中就讀體育班, 不過該國中體育班對學科的教學操作與普通班無 異,因此班上有同學是靠著體育項目加分在國教升 學裡取得成績進入中一中等名校。 S2 在第 1 學期時上課相對積極,不過接近期末時開 始對於課堂中較為細瑣的知識記憶表示無關未來 不實用,進而在第 2 學期時就不那麼投入參與課 堂,也曾在期中考試時直接交白卷,訪談時則堅毅 地表現出他努力朝向選手訓練邁進。. S7. 男. 擊劍. 國中時開始加入擊劍隊練習,學科會考成績在過去 所待的國中班級裡大約是中間位置,但擔心自己無 法填上心目中能接受的公立高中,因此透過擊劍專 長進入山陽高中。 目前在班上被暱稱「學霸」,學科表現在班上相對 優秀,對專訓有興趣,也對其他生涯進路有所考慮。 (續下頁). 10.

(21) 代碼. 性別. 專長. 相關說明. S11. 男. 足球. 國小校隊、國中體育班,對於讀體育班感覺課業壓 力比較少、可投入練習的時間比較多,課堂對學科 學習參與較少,喜歡與隊友討論參賽策略,嚮往成 為選手,但擔心自己無法順利達成,也因著自己的 家庭環境而對未來發展有所擔憂。. S19. 男. 田徑. 原住民學生,上課相對沉靜、課堂參與較低,對學 科不太有學習動機,喜歡所以對田徑專訓持續加強 練習,不過也表示開始想慢慢唸書,擔心大學後的 表現和生涯發展。. S20. 男. 田徑. 國中即在體育班進行田徑專訓,對田徑有熱情,但 考量未來生涯發展,充滿濃濃的焦慮,因此學科課 堂中非常在意課程進度與考試表現,週間課後或週 末也打起精神、硬撐去補習,未來有考慮以一般科 系為主要努力方向。. 2. 教師部分(請見下頁表 1-3). 11.

(22) 表 1-3 正式訪談受訪暨參與本研究相關教師基本資料 代碼. 性別. 任教專長. 相關說明. T110. 男. 擊劍. 含代課至今年資 15 年,在山陽高中除擔任體育班 導師暨擊劍帶隊教師外,亦曾擔任體育班召集 人、學務主任等職,日前則被左訓中心借調訓練 國家選手。國小、國中是學校校隊,籃球、足球、 田徑隊甚至棒球隊都曾加入,後來先主訓田徑, 高一下時轉入擊劍隊學習擊劍,而後取得世錦賽 國手資格,從此開始了一段 22 年的擊劍生涯。 在行政歷練下,對學生有接納、有堅持,也很在 意學生未來發展,很願意多給學生歷練的機會。. T2. 女. 田徑. 求學階段過去沒有體育班,過程中均接受田徑校 隊訓練,自 1991 年任教至今(年資 27 年) ,目前 為山陽高中體育班導師暨田徑帶隊教師。對學生 嚴格中有柔情,除了勤管嚴教的帶隊外,也是學 生的防護員和諮商師,中暑刮痧或者遇到瓶頸都 是學生的「防護網」 ,學生在老師的威嚴下卻是另 份安全感的茁壯。 (續下頁). 10. 其中,因為 106 學年度第 2 學期 T1 老師被借調至左訓中心培訓國手,欲排定訪談的期間隨選手 出賽不在國內,因此藉由通訊軟體(Line)以通話與文字說明交錯訪談完成;其體育班導師職務 則由 T3 老師接替。 12.

(23) 代碼. 性別. 任教專長. 相關說明. T3. 男. 排球. 為山陽高中普通班畢業校友,考上師範大學體育 系、所,大學畢業後即回山陽高中進行教師實習, 目前在山陽高中擔任體育代理教師並帶領男排球 隊(任教年資 4 年),因 T1 老師學期間被借調, 因此由學校請託接替該班導師。 T3 老師過去的導師實習是由我協助,因此我和 T3 相對熟識,對這個班的學生課堂參與及人際互動 的表現有比較多的討論;也因為他既有普通班與 體育系的求學經驗,因而對體育班學生的觀察和 管理與帶隊教練略有不同。. T4. 女. 地理科. 任教年資 22 年,平日喜歡經營教學,也常與社群 同儕一起研發設計課程,並參與新課綱素養導向 課程發展;小兒子今年就讀臺北市國中八年級體 育班(網球專長) ,忙碌之餘,課後假日盡量陪伴 兒子出賽照護,抑或平日功課複習等。 在本研究裡,T4 老師既可以以國中體育班家長的 身份提供意見,也能以其任教經驗給予研究提醒。. T5. 女. 國文科. 2003 年起於山陽高中任教,平日與研究者同屬國 文科校訂必修社群的伙伴,相當投入於開發課程 與議題融入,對學生相對在嚴格中有其柔軟拿捏。 T5 老師也曾教過 1 年高三體育班,平日因共同備 課之故,也時常與研究者討論體育班的教學情 況,可藉此提供本研究建議。 (續下頁) 13.

(24) 代碼. 性別. 任教專長. 相關說明. T6. 男. 英文科. 任教年資 12 年,與研究者同年正式考入山陽高中 並一起兼任行政組長職,有革命情感。T6 老師學 養深厚、教學十分靈活,但不純流於活動形式, 對學生的基本學習要求相當嚴格。. T7. 女. 公民科. 自 2011 年起於山陽高中任教,曾在 2017 年的暑 假與 T4 及其他老師一起合組教師讀書會,並常因 為校訂必修研討會議見面討論。. (二)訪談題綱 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並依據研究目的、訪談對象的差異,來設計訪談 題綱,詳如附錄一與附錄二。主要希望瞭解受訪談者經驗體育班教/學差異前的 背景、經驗後的概念價值與影響,並從訪談題綱隨著訪談者的回答,針對相關的 內容作更進一步的探詢。 二、參與觀察 本研究的參與觀察對我是一種「天時、地利」 ,藉由平時授課即能相對即時瞭 解研究情境、參與者及其行為,從 106 學年度第 1 學期開學至今為期將近一年的 研究期間,既是師生、也是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從陌生為熟悉,中間也 曾經歷過「見山是山」在課後明顯感後為難、 「見山不是山」質疑學生拋棄學習的 責任,再又因為研究分析與結論的撰寫而「見山又是山」地較為理解差異下的不 同實踐。為難「相間」卻又彼此「相見」下透過持續反省、檢視與質疑自己,甚 至在學生與諍友的當頭棒喝下,有助於不迷於現場觀察的表象、理解受訪者相關 人事物的連結,拼出較具全面的情境脈絡。相關記錄分成兩部分:一則是國文課 堂進行中,學生自行或與老師互動而產生的對話或表達;另外則有學生因為相關 討論或研究者邀請,而於課後留下的回饋化與或文字記錄。. 14.

(25) 三、文件檔案 敘事研究中,研究者宜運用多種資料,對研究參與者進行整體且深入的探討, 如此才能在豐富的累積中看見情境脈絡與深藏的細節。因此,本研究除以訪談及 參與觀察的方式蒐集資料外,另輔以文件檔案來增加研究資料的豐富性(如歷次 期中考試題舉隅等) ,使各資料間可相互驗證與互補,進而提高研究資料的可信賴 度,有助於研究者更進一步釐清體育班學生內在想法,俾使本研究更趨於完整。 四、研究者省思筆記 每天進班上課,其實也就是每天進研究現場觀察,任教的互動多於僅是一般 研究進場的體驗,因而本研究的省思筆記更多的是與學生在當下或課後即時性的 互動記錄與反省,從而可以觀察與詮釋包括學生的想法以及我在過程中遇到的困 難等,作為補充撰寫的解釋。透過省思筆記的記錄,可使研究者對發生事件中的 人事物等重新順過脈絡並進行反思,以作為研究結果分析詮釋的重要依據之一。 五、資料建檔說明 本研究為利資料彙整分析,依照蒐集的途徑分為正式/非正式訪談記錄、國 文課堂記錄、課堂回饋記錄及研究者省思筆記等,並依照研究參與者暨資料的類 型、蒐集時間等進行命名編號。根據上述資料累積,彙整資料編號通例如下表11: 表 1-4 研究資料蒐訪管理說明 資料類型. 資料編號舉隅. 編號意義說明. 學生正式訪談. 學訪-1070621-S20. 1070621 正式訪談 S20 同學的記錄. 學生非正式訪談. 學非訪-1070621-S20. 1070611 非正式訪談 S20 同學的記錄. 教師正式訪談. 師訪-1070622-T2. 1070622 正式訪談 T2 老師的記錄. 教師非正式訪談. 師非訪-1070611-T2. 1070611 非正式訪談 T2 老師的記錄. 11. 在「國文課堂記錄」與「課後回饋記錄」兩項,部分記錄因為無法即時反應,因此有些沒能記 下出自於哪位/哪些同學的發言或確切時間。 15.

(26) 資料類型. 資料編號舉隅. 編號意義說明. 國文課堂記錄. 課記-1070611-S28. 1070611 國文課堂記錄 S28 同學的發言. 課後回饋記錄. 課饋-1061028-S11. 1061028 課後回饋,S11 同學的發言. 研究者省思筆記. 研記-1070508. 1070508 研究者省思筆記節錄. 諍友對談記錄. 諍談-1070621-T4. 1070621 和諍友 T4 老師對談的記錄. 不過,歷來研究體育班的文獻並不少,無論是從課程經驗或校園文化等切入, 都各有所長,研究期間我也一直思索著在茫茫論文書海中我的研究價值究竟為 何?走索嘗試之間,我不禁想起某次在研究室團體討論後學弟妹們給我的回饋, 她們提及有認識的同儕在擔任代理教師期間也任教體育班,未來或許可以藉由我 的論文—以一個週間每天都有一堂課的國文教師身份在場中真實碰撞體會— 不同於多數研究體育班的論文撰寫者多為體育科教師、專訓術科教練,抑或校外 研究者的身份在不同的主客觀立場上觀察體育班學生,又或者不純以任教學科本 質的方式去研討教學現場的執行方針12,從學生的差異本質討論學習差異,進而提 供教學實踐上可能/可以的作為,翻轉部分體育班學科學習現場上的格格不入, 讓體育班學生被正視為「教室裡的主人」 ,這就是論文的價值存在,因此我相對期 待在研究中能萃取屬於學科任課教師面對學生差異、進而實踐差異教學的教學現 場切面。 而造就研究的展開便來自於本質上的差異—因著身份上的差異,致使體育 班學生在校園參與上往往是不被理解的,在不被理解的境遇裡,教學現場裡的師 生自然常常出現不合宜的現況與應對。因此,我想透過這份研究討論高中體育班 學生究竟因為什麼樣的本質差異,以致於在教學現場中,因著這些差異在學習上 產生了什麼樣的不同?表現在什麼地方?而任教高中體育班的學科教師在學生的 差異下是否得以理解?理解之後的教學實踐又應該或可以符應哪些差異的狀態?. 12. 在職學科教師任教體育班書寫相關研究者目前較少,如陳靜子在 2017 年的《一個高中體育班學 生英文學習經驗之探究》 ,即以學生英文學習經驗與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反應及滿意度為研討,提 出十項結論歸納出良好有效的高中體育班英文教學法則。 16.

(27) 在「為」 、「難」兩個向度彼此作用的情況下,師生互動關係裡產生了什麼樣的互 動與轉化?甚至凸顯出什麼現實或體制上的矛盾?而歷來研究與學生訪談最緊密 扣合的問題—學、術科學習不平衡—進而呈現在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的 進路上,其中發生了什麼樣的問題?是否有機會克服或調整?綜合以上的想法與 累積,最後我決定以「為難相間:高中體育班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差異之敘事研 究」為題進行書寫與研究。. 17.

(28) 13. 前進,讓路更清晰 —研究展開與取捨 陳向明(2002)指出,質性研究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透過與研究參與者 的接觸,以傳達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與日常生活對他們的影響。為了幫助自己觀 察與思考進而研究任教的體育班學生學習,因此選擇用一個正在進行式的方式參 與這個研究場域。 山陽高中(化名)是一所位於臺北市的公立學校,學校校地廣闊,校齡約 50 年,具有歷史與文化傳承,近年學生來源大多居住在鄰近區域,為北北基升學志 願中上區塊的社區型高中。全校約有 70 個班級,每個年級各設置有一個體育班(另 有音樂、美術、舞蹈班各一),自成立以來有將近 12 年的歷史,目前發展的專項 有田徑、武術、足球、擊劍及舉重共 5 項,學生素質與紀律受學生與家長肯定。 山陽高中體育班的課程作息安排大約是週間每天早上有一小時左右的晨訓, 基本上每種專長的學生都要參加晨訓,主要以培養體能為主,然後每天銜接以一 般學科為主的課程約五至六節;由於安排了大量的時間從事專項訓練,因此體育 班比起普通班級在一般課程的學習時間相對減少14;每天下午最後的兩到三節課則 融貫課後的專長訓練,預計晚上 5 至 7 點結束課程返家,但各專訓隊伍因應著比 賽或個人操練課表另有不同的設置規劃。在教室安排上,考量學生參與專訓的便 利性,因此選擇離操場和重訓室較近的大樓裡不同樓層的邊間,讓學生可以利用 旁邊的樓梯進出,上下樓要聯絡其他年級的體育班同儕也很方便;教室設備則與 普通班教室沒有差別,僅是班級人數略少於同年級普通班,教室內的桌椅較少而 可利用空間較大15。站在我希望自己進行的是一個「有訓練的主觀」的研究,加以. 13 14. 15. 副標引自蔡傑曦《謝謝你走進我的景深‧前進,讓路更清晰》標題。 體育班課程時數上調整的科目主要以非考科及校系採計比例較低者為主,前者如音樂、美術, 後者如社會領域等,這部分也摻雜了升學考試中的考科組合取向。 第一學期剛開學時的班級人數共有 32 人,但 1 位女同學因故休學;而寒假時轉出 1 位因受傷影 響生涯規劃的男同學(田徑專長)、透過體育班轉學考新收入 1 位女同學(田徑專長) ,另有 1 位復學生(足球專長) ,所以第二學期仍為 32 人(目前山陽高中高一普通班則約在 37、38 人左 右) 。因為教室內不需要擺放那麼多課桌椅,省下來的空間往往成為學生用睡袋和瑜珈墊鋪臥在 地上休息的地方。 18.

(29) 和學生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學生也尚未立刻面對強大的升學與畢業壓力,因此直 接以目前正在任教的高一體育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期較能提供豐富的訊息作 為研究之用。目前高一體育班的 32 人裡,共有 5 種專長的學生,田徑 14 位、武 術 5 位、足球 8 位、擊劍 4 位及舉重 1 位,田徑隊學生佔大宗,參與校外競賽的 次數與時間也比較多,其次則為足球隊,各隊均有專任教練進行管理與帶隊。學 生國中小的求學背景大多以「就讀普通班、課後參加校內社團/校隊訓練」 ,抑或 「直接就讀相關專訓體育班」為主,少部分透過校外組織培訓(如武術道館、足 球俱樂部等) ,也有少數同學是因著家人從事相關工作、或有天賦接受師長推薦等 而報考與就讀山陽高中體育班的。 身為一個直接參與觀察的研究者,除了利用我每週授課 5 節國文課的時間進 行課堂記錄外,透過訪談學生與專訓教練、體育教師等協助我釐清識疑與梳理歸 納;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並同時進行,內容包括研究者日誌、課堂札記、學生 課堂回饋、正式或非正式訪談記錄、課程設計(如評量試題)等,逐漸透過蒐羅、 追蹤與釐清,確定研究主題的焦點與範圍,進而再針對主題進行更深刻的訪談與 資料分析。為了檢驗資料詮釋的真實性、盡可能摒除研究者偏見的產生,除了希 望透過不同的資料蒐集方式,藉由訪談以不同的角度梳理各項資料外,我也希望 透過挑選不同時空情境的訪談對象與記錄,相互對照以求資料的豐富與完整。 然而,研究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恐怕是身兼教師與研究者角色的我如何在蒐 集及分析資料的過程裡,有訓練地主觀呈現資料,以中立描述研究的班級現場; 面對觀察與訪談的紀錄,如何有效地彙整後抽絲剝繭,並藉由非正式訪談的課後 閒聊或關心,在不斷的來回拉扯中,真正了解到學生內在對於體育班學習方面的 感受。我試圖在不同的資料間穿梭,以身為任課教師的身份,也用假如我今天是 體育班學生的角色去觀看這些資訊,冀望在研究產出後能讓學生感覺被了解、被 認同,進而描述出更真實、更貼近的學習經驗。. 19.

(30) 在研究倫理上,當決定以這個體育班作為研究場域、與指導教授討論前,我 已特別利用課堂時間對學生說明自己的想法,並徵求他們未來能夠同意我的訪談 與資料使用;此外,我也分別在不同的時機點上,請求校長與該班導師的同意, 並陸續邀請專訓教練、體育教師協助我進行論文研究。至於研究場域裡的相關資 料,我會統一以匿名的方式呈現,避免對研究對象等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更甚者, 如遇到具有敏感性的現場資料,寫與不寫的取捨對應著日後任教時與學生的互信 價值,我將以不傷害相關對象作為衡量的底線,甚至如有抵觸法律之餘的行為或 事件,縱使屬於研究關鍵我也會選擇隱匿不談,而在論文書寫告一段落後,我也 會將相關內容尋求訪談或參與對象的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發生。. 20.

(31) 第一章. 從這裡開始—任教背景與班級說明. 為求將研究脈絡配合時間線更清楚地呈現,第一章中我將透過接手任教的過 程,以及對體育班的印象與事前理解,形塑在進場教學實踐前的觀感與準備,進 而在後續展開教學後,可以有前後對應的分析與反思。. 第一節 接手體育班任教的過程 和體育班之間的緣分,要從擔任教師兼行政職時說起。最早擔任教學組長時 (96 學年度)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和學校拉扯著是否得為國中體育班學生升學途徑 考量在山陽高中成立新的體育班,當時校內一片譁然,主要是既有的各種特殊班 級16已經讓學校在人力與課務上的負擔相對複雜沉重,不過最後在政策考量之下最 後還是從新學年度(97 學年度)起招收一班。 成立體育班之際,因為校內並沒有太多經驗,收進來的學生在管理上也有些 磨合的問題,加上課程進度與生涯進路和平日習慣任教的普通班或已經有一定經 驗值的藝術才能資優班、學術傾向特殊班(資優班、實驗班)等有異,因此多數 校內教師並不習慣也相對沒有意願擔任體育班的任課教師。這樣的現象,也發生 在後來我接任教務主任(102-103 學年度)、規劃教師授課配當時遇到,以國文科 為例,當時一則因為初期教師配課出現畸零數17,二則考量到班級的獨特性,最後 邀請了兼擅國文科專長的圖書館主任協助課務,但後來卻又因為主任另有行政要 務被指派,所以原先設想希望可以讓同一位老師連續、完整任教完三整學年到學 生畢業的考量,最終仍舊為現實所迫而中斷,圖書館主任前後任教的兩個體育班 分別於高一下、升高二時換了任課老師。 當時因為這件事,我對體育班是有些心疼的,總覺得比起其他的藝術才能班 或學術資優班,體育班學生被校內老師接納的程度相對較低、教師配課的「排列 16. 17. 當時設立的特殊班別計有數理實驗班、英文資優班、音樂班、美術班、舞蹈班,每個年級各一 班。 此處所謂「畸零數」意思是,初步配當後剩餘的班級與授課時數不足以安排給一位專任教師任 教,且考量到學校的整體教師員額控管,無法再多聘任一位專任教師擔任課務。 21.

(32) 組合」裡有時被放在比較後面考量,行政端或各科內部協調時也常可能將體育班 最後安排給代理老師任教,雖然代理老師並非因為代理的身份就絕對顯得懈怠或 經驗不足(有些老師甚至積極用心得比起某些專任教師來得令人感佩) ,但如果同 屬於三年一貫、不另分班的特殊班級來比較,這樣不斷變動的師生互動,其實演 變為學生必須一直適應新的老師進班來授課,學會因應著同一科但不同老師的規 矩與評量。因著這樣的經驗,幾年前(104 學年度)辭兼行政工作時,最初也答應 學校行政擔任體育班的國文課教師,甚且開始利用暑期準備進班的心態和差異化 教學的前置作業,但後來因為臨時出現更棘手的「留職停薪後母班18」,於是由我 幫忙先接下這個後母班的導師,考量到初任特殊班級導師的工作負荷後,也就讓 學校行政再安排改由其他科內老師擔任體育班的國文教學工作了。 兩年之後, 「留職停薪後母班」的學生高三畢業,科內老師再度於六月期末協 調下學年度各個校內特殊班的配課安排,看著同事的為難(如即將生產或罹患重 病) ,再加上曾任行政工作的同理,於是首先同意學校在七月初徵詢繼續幫忙留職 停薪的老師擔任該特殊班的高一新生導師,而後又在七月底接近新學期之際,為 著沒有被定案的體育班國文配課發聲:我當時的想法是,因為已經有兩年特殊班 導師的經驗了,倘若真要找不到其他老師願意接手體育班的國文課,而我私心又 不願意新學年度的體育班新生再度交給代理老師交替任教的前提下,我願意承擔 這份工作,只是要請學校趕緊確認,我才能進一步探詢有經驗的老師與思考教科 書的使用和相關課程設計,最後在與教務主任商討後,我應允了這個配課,開始 了我為難相間的日常風景。. 18. 「留職停薪後母班」是指當時因為高一音樂班的導師接連請產前假、產假與育嬰假,加上校內 音樂科專業老師各有任務,無法分身,卸任教務工作之際與新任的教務主任討論,如果新學期展 開還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擔任的話,不然就由我披掛上陣吧,否則事情卡關、許多新學年度相關的 行政作業也無法繼續進行。職是之故,權衡之下經校長同意,我就接下了這個即將升高二的音樂 班導師任務,並搭配一位音樂科代理教師權充術科方面的導師,以補位我在音樂專業上無法給予 適當建議的不足之處。 22.

(33) 第二節 體育班的成立與對體育班的刻板印象 雖然不是體育人,但因為曾經擔任教學組長職務而與成立體育班一案有些接 觸,96 學年度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與學校協商,希望在本校每個年級逐年成立一個 體育班19,培養「田徑、足球、武術、擊劍」等項目20的專長選手暨提供國中體育 班相關專項學生升學路徑。當時校內的反彈聲音非常大,但教育局的命令也很強 大,考量到相關專項的國中畢業生較缺乏相對應的高中職學校可以升學21,所以最 後我們還是因應成立了。成立體育班固然會因此獲得相對的資源、設備挹注,不 過校內老師擔心的是不同群體學生之間的融合與管理問題,加上剛開始學校裡對 體育班接觸得少,自然在處理與面對學生方面,無論是學生生活管教問題或者校 園人際互動問題(如:與普通班學生的言語或行為衝突)當時都顯得較為有壓力。 說實話,我一直沒有想過我會有任教體育班課程的一天,除了我在辦公室裡 相對屬於情緒管理不佳的人,心裡會擔心是否教了體育班後得有常常狂吼發飆的 日子?另外也與我從小到大先後因為生理及心理因素與經驗,對體育課、體育老 師等管教與身份一直有陰影,甚至還為此寫了一篇短文〈我真的是男生:談求學 經歷中的性別壓力〉 ,雖然任教體育班雖然不是教體育專業,但直覺我若不懂得他 們的日常背景或者運動術語等,總覺得和學生會更有隔閡而互動卡關。 再從求學經驗說起,除了國中時被體育很好的田徑隊同學欺負了很長的時間 以外(但這是另外的情況,暫且不把兩者混在一起談) ,其實我讀高中時,完全不 知道體育班到底是什麼情況,雖然教室就在附近(尤其讀高一時) ,但學校並沒有 讓體育班同學和讀普通班的我們有什麼互動交流,所以高中時我只知道學校有體 育班、走廊上會遇到體育班同學,但如果讓我被問到譬如「校內體育班的專項有 哪些」 、「一個班有幾個人」等這些基本問題,我是答不出來的。讀大學時前兩年. 19 20 21. 以不增加班級數的方式,每個年級由一個普通班轉為設置體育班,從高一開始逐年調整。 山陽高中後於 102 學年度聘入 1 位舉重專任教練,並自 103 學年度開始新招收舉重項目學生。 當然還有一些客觀因素,例如本校操場廣闊、距離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昔臺北體院)比較 近,如由體院支援相關訓練人力與器材、場地等比較方便。 23.

(34) 住在男生宿舍裡,去其他樓層找同學時曾經遇過一群體育系學生在走廊,學長站 在板凳上、學弟們或蹲或坐在地上聽學長說話(訓話?) ,氣氛感覺很嚴肅;也曾 經聽聞體育系同學曾經有幾回在宿舍裡與工教系學生起爭執打起架來,因為我不 喜歡這種群體拳腳衝突的場景(不管誰對誰錯) ,所以我的確因此對這兩系的同學 留下點不好的印象,也稱得上是對體育人的刻板成見吧。 至於目前任教的體育班中,學生又是怎麼看待自己被形塑的刻板印象呢?除 了學生很關切我對他們的看法, 「因為國中有遇過刻板印象的老師,所以很好奇老 師你的感覺」(課饋-1061028-S11)外,學生自己也曾說到自己覺得體育班可能給 人的印象是22:. 「很多時候作錯事,因為是體育班的嘛」(課記-1070611-S28) 「功課上活潑/情緒上想法比較直接/個性較單純/體育班比較在意旁人的 眼光/抗壓性較強 」(課記-1070611-S22) 「普通人以為體育班只會運動沒有腦」(課記-1070611) 「不被人理解的是功課/因為大多數的人都覺得體育班的人,只會運動,不 會念書」(課記-1070611-S13) 「上課為什麼那麼吵/為什麼不愛上課/頭腦簡單但四肢卻發達/滿嘴髒 話」(課記-1070615-S20) 「因為在別人的眼裡體育班可能就是笨,就是不會讀書或是壞學生」(課記 22. 其實另外還有一個對體育班的印象是他們團隊性,甚至學生在課堂上趴睡讓巡堂的教練抓到 了,抑或課堂秩序不佳以致於惹怒任課教師,除了當下被痛罵外,當天下午的專長訓練連帶也會 被更嚴格地要求,以「連坐法」的方式進行相關訓誡。學生一開始非常抗拒排斥,但久了似乎也 就承接下來,雖然難免在遇到時又會有所擔心與怨言。在某一次處理學生突發狀況後,我忍不住 詢問了從普通班考上體育系的 T3 老師,很想理解他在跨越不同領域的學習初始是否也對這樣的 文化脈絡不適應,以及如何面對與因應這樣的情況。也許是 T3 老師相對樂觀正向,他雖然一開 始有所不適應,但久了也就習慣,並用自身的學習和任教經驗說明了這樣的管教方式,這是「幫 助體育班學生學習團隊紀律的重要操練,特別是體育班學生往往需要整體參與校外比賽或移地訓 練,無論是何者,安全與校譽、隊譽都需要靠強大的管理來維繫,以致於權威的管理、學長學弟 制的管束不僅能幫助養成團隊意識,讓學生明瞭身為一個體育班學生不能僅是獨善其身,包括行 為處事上甚至比賽成績等,都應該要十足自我要求,投入心力。」 (師非訪-1070109-T3)不過這 部分因為跟後來的主題,以及訪談時學生並未再提及,在此僅簡單記錄,不往下處理。 24.

(35) -1070611-S1). 但有學生更進一步地替大家對體育班的印象有些解釋與辯護:. 「脾氣很衝,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脾氣完全是個人的問題,不是只有我們才會這樣」 「在場上一定要思考,球員不可能頭腦簡單,只是沒有在學業上看那麼重」 (課 記-1070611-S12) 「都是另類版的聰明23,就是體育班學生課業不一定很厲害,可是其他的事可 能很會,不是課業的那種」(課饋-1070622-S22). 也有學生對自己班級給老師留下的印象比較有想法:. 「我覺得有些學科老師常常會覺得我們不愛上他的課,因為我們會一直有比 賽所以有時候不能去上課」 「上課與老師們的互動比較多元,因為我覺得體育班都很熱情」(課記 -1070611-S23). T1 老師在訪談時也有提及,體育班學生一開始很容易被認為是學習成就較差的學 生, 「之所以(學科)學習差,主要是他們在學校運動能力比別人好,所以常常被 學校派出去比賽,也希望他們(比賽)成績好,也就在其他時間付出的比別人多, 當身體體力與精神,已無法負荷時,再也無心力專注在學業上。」 (師訪-1070625-T1) 因此,多數體育班外的人(包括教師、家長甚至同校學生等)可能看得見的表象. 23. 我曾針對這句「另類版的聰明」 ,又私下問了 S22 同學她的詮釋,她說她的意思是,體育班學生 「考試可能不怎麼樣,但在別的事情(像是遇到新的事情)可以反應比較快也不較不怕。」 (學 非訪 1070622-S22) 25.

(36) 是他們上課精神不佳、上課秩序躁動、學科課業成績不好,甚至常常因為外界誤 解而起衝突,上述的體育班學生印象,的確也呼應著山陽高中體育班成立的過程 與脈絡。一開始成立體育班時,的確在制度、配套和師生的磨合適應上,並不是 太周全,學生當時也陸續發生了些許事端,所以老師們對教體育班有一段時間其 實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而以我來說,多年前我管教學生比較嚴厲、對升學成績很 要求,會用比較激進的方式要求學生達到學業與生活行為的標準,所以也滿容易 跟學生起衝突,或許學校一開始沒有考慮讓我教體育班的原因也在這裡吧? 只是,隨著教學年資比較長、遇到各種背景和想法的學生積累不同的經驗轉 化,加上曾有機會到日本參訪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後對「學生學習」有更多不同 的想法,聆聽與共好的教學情境下,透過教材、教學的鷹架往上攀援、挑戰,這 也回應著上述體育班學生對自己的解釋,很多時候印象僅來自於表象,體育班體 制裡的作息與習慣讓學生比較無法有完整且普遍的學習情境,因而大眾沒能看見 其心智思考的展現抑或者內在的幽微,以致於成為不能理解的常態。這也影響我 後來接任教務主任、身份視角不同於一般學科教師的觀察體會,我會覺得學生的 因材施教(譬如不同的班,也許屬性不同,像是教材教法的對應)之外,其實學 生的本質是人、山陽高中是公立學校,理應有社會責任要把學生引導到良善的那 一邊,否則大家一直都在抱怨臺灣很亂,可是以後臺灣的主力就是下一代年輕學 子,如果學生沒有被教好,那臺灣豈不是繼續亂著?而這更是耗費社會成本的問 題。另外,幾年前因為南投高中拔河隊校友們想參加國外比賽卻苦無資金可以出 國,以致於需要透過民間募資平台甚至藝人號召民眾來成就夢想的事件,即便經 過 2017 年世大運選手們光彩奪目的表現,我覺得運動員在臺灣似乎被普遍正視、 關注或者理解的程度其實很薄弱,很多既有的印象或許是莽撞爆衝或不切實際 的,但是不是有人可以去看見運動員們的專注投入、勤奮執著,不只是對選手們 到底能不能得獎牌獎金這些「業績」很在意。而運動員站在比賽場上的前身—體 育班學生—他們的教育正是我目前可以關懷與著力的,所以我選擇從這裡開始。. 26.

(37) 刻板印象不會真像在木板上刻劃了就無法改變的結果,人的腦筋是活動的, 從開始接下體育班的課務後,我開始思考:體育班的師生們也許無法立刻改變別 人對體育班的種種印象,但我們可以做好自己,至少不會心裡頭提心吊膽,時時 刻刻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我們無愧於心。那就「好」了!因為這個「好」, 好難又好重要! 此外,在幾年前初次應允接下體育班課務時,當時因為課程準備的關係,也 試著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些體育班教師、專項教練的訓練與生活記錄,除了覺得體 育教師、教練們簡直是幾近割捨了自己的生活、無私地奉獻給學生隊伍的培訓外, 學生從早到晚的操練和付出、自我要求在日記或訓練手札裡的字裡行間、臉書照 片裡的血汗斑斑,抑或滿滿的術科課表與目標,還有一個又一個得獎選手似若遙 不可及的記錄,像是「不可能的任務」電影(Mission Impossible)般要化作「Mission Possible」,如此折磨身心的一切卻是體育班學生的習以為常,我沒有辦法身歷其 境,但我心感同身受。. 第三節 對體育班的粗淺了解 而七月暑假間最後答應教務主任接下體育班國文課的那天,辦公室同事聽聞 後的驚嚇程度反而更叫我吃驚,同事們知道後和我的第一段對話泰半是「你要教 體育班喔?你要小心你不要被氣炸了?」 「你真的要教喔?你要小心不要被他們氣 死。」古人樂音、唱書聲是「繞樑三日,不絕於耳」,這接連看似平凡的問句,一 句句地反覆徘徊在我的耳腔竟讓我也起了許多內心的「小劇場」:. 「體育班不也是高中生嗎?有這麼難搞到需要如此驚訝嗎?」 「這麼『唱衰』我?我有這麼不適合帶體育班嗎?」 「怎麼好像一副教體育班就是要從容就義的感覺?我是知道教體育班會比較 27.

(38) 不一樣比較累,但現在是怎樣?」. 而接下來的對話,大多也都會夾雜著勸我趕緊打消主意、把體育班「丟給」代理 老師教就好,抑或是要我自己小心身體,別被學生氣壞了。我開始想的是,體育 班學生彷彿是老師們的魔咒般,「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感覺實在很可憐。 任教過體育班學科課的老師分享經驗時,總似乎不脫歷來文獻裡提到的教學 現場觀察,多數集中於學習狀態不佳,體育班學生在老師眼中像是停不下來的馬 達,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但課業上都一直是體育班的詬病,學生平日除了上 課外也要接受體能及專長訓練,訓練時間為晨間早操及下午專訓時間,早上練習 的疲累感導致學生在上課時無法專心甚至想睡覺,有些以成為選手為職志的學生 為了追求運動成就,偏重於操練而造成學業荒廢的情況,加上外出比賽可能導致 課程的耽誤,所以學科課時往往呈現低迷狀態,一到下課則馬上恢復熱鬧的氣氛。 (張榮升,2010;湯子葳,2014;劉志偉、倪子翔,2013) 不過,好在有個轉機,可以讓我不那麼繼續「陷溺」在眾人的「過去式」裡。 從參與教師社群一路變成摯友、諍友的 T4 老師聽到我接下體育班的課程時, 竟與旁人說了不同的話:「我替體育班的小孩謝謝你。」 因為長期一同在社群裡討論,甚至在生活裡一起互動,T4 老師其實在先前我 首次答應學校行政接下體育班課程時,就已經聽我敘說過我的蒐集、觀察和考量, 尤其是過往任教特殊班級的經驗,更讓我在課程與教學互動的對待上,想撕去那 張專有名詞似的標籤,因為雖然在教學現場裡,課程進度和教材選擇上因應特殊 班級各有所不同,但人與人的相處對待還是在身為「人」的角色上,當我們認真 細究標籤下的言談舉止是否容易偏離了「因材施教」 ,而這會不會是形塑了另一種 的學生階級對立?所以,在我和 T4 老師的歷來對話裡,我曾提及我正希望利用體 育班學生因為參與校外比賽而不易追上普通班進度的可能彈性,當成是一種不一 樣的教育機會,試著讓學生在學、術科升學的衝浪下,透過文本與人生的激盪,. 28.

(39) 重拾感性與建構理性。 T4 老師家中有兩個孩子,小兒子目前正就讀臺北市某國中體育班,從國小加 入球隊,一直訓練到現在國中八年級,T4 老師陪同孩子見證了體育班學生學習的 辛苦與不足,在球場上揮灑汗水、得到名次的光榮感,回到學校卻疲於應對學科 進度跟不上、基礎不夠穩固,以致於孩子要求自費報名補習班並且利用學校下課、 術科練習後擠壓出的時間,犧牲自己的休息與睡眠到補習班上課。她的孩子甚至 有別於其他同年齡的學生可能對讀書、升學考試的壓力與緊迫產生煩厭,對於在 南征北討的賽程後總算可以「見著補習班老師上課/補課」是非常興奮喜悅的, 更且因為擔心自己未來升學到底要讀哪一間高中,所以覺得自己不能不讀書,不 然國中會考會沒有辦法應付。所以,T4 老師對於我願意接下這難為的擔子,試著 在學科專業裡陪伴學生找到條條大路,縱使未必每個人最後都通達「羅馬」 ,但至 少努力讓學生有機會成為他想成為的人,T4 老師她身為家長的心情是鼓勵且期待 我的,而這也讓我這答應學校行政後的一個月裡,有了動力繼續向前行。. 29.

(40) 30.

(41) 第二章. 為而後難—任教進場後的差異與累積. 進場後的教學實踐可以說是我的「震撼教育」 ,體育班圖像除了腦海中仍被滲 入的刻板印象抑或同事與諍友的「前情提要」外,更多的來自於教學實踐與師生 互動中還有許多的不習慣、不明就裡,但這些差異卻正是大大影響教學現場中師 生互信的關鍵,因此第二章我將從進場後觀察的學生學習差異,偕同體育班學生 與教練的想法進行說明與分析。. 第一節 初次見面,請多指教 進班前經過一些評估與請益後,在體育班的教學上我設定在希望體育班的學 生可以在部分升學、部分文學的立基點上進行學習。抱著預設的決心和暑期的教 學準備,在開學隔日進到班上進行第一堂課。對我而言,班級裡的第一堂或前幾 堂課其實是老師與學生互動互信的建立,透過課程詮釋與原則說明,構築這門課 的框架與可能發展。於是,除了在一開始的課程說明談到學期進度與教材使用方 式異於普通班外,我用了與普通班幾乎一樣的方式帶著學生思考我們的國文課。 首先,我請學生將 A4 大小的白紙對折成四等分,並分別利用四等分的空白對 應我先後的提問與影片播放寫上答案: (左上角). (右上角). 請問你為何選擇進入山陽高中?是因. 請問你過去在國中時對國文課、國文老. 為這所學校哪一部分特別吸引你?是. 師的印象為何?你想像中的國文課應. 國中會考分數剛好符合分數門檻?學. 該是怎麼進行的?. 校離家很近或交通便利?學校傳統的 口碑或評價?爸媽要我填就填?還是 其他?.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問你當前的序列裡的第 k個人是誰 (區間詢問?). •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This study analyzes high school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processes in different problem representations (Verbal, Drawn-Verbal) on graph of function using Schoenfeld’s

This study has analyzed 13 bidding cases of different bidding mechanisms in high tech pla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past, and hoping to establish a fair mechanism in

Therefore, a new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data mining technique, is proposed to classify driving behavior in multiclass user traffic flow.. In this study, driving behaviors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