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有難而為—教學設計的抉擇

第二節 考試領導教學的破框可行性

是以,如果在彈性的進度、多元的教材選用下,考試評量當然無法不跟進調 整,於是在第一學期初我的想法主要搭配著教科書的進度與課外文本的安排來進 行考試題目的設計。教科書的進度配合上課的節奏,上得少自然考得少,至於考 試的題型,一開始因為避免學生投機作弊,加上希望能夠配合教學方式傾向不要 學生花時間死背純粹知識記憶的資料、與大考越趨思辨的題型跳開純粹選擇題應 答的模式,因此設定以非選擇題的模式進行,配合填空、問答與詮釋的方式進行。

另外,為了想破除不少學生在國中時用純粹記憶的方式學習國文36,考卷的最後將 附上出題應用到的文章(包括課文),我的揣想是:假使學生沒有足以完備的課後 時間可以溫習、熟悉與記憶相關課次和文本內容,但他能夠用他學到以及過往累 積的能力,透過考卷附錄原文的讀取,來判斷題目的答案為何,雖然不甚符合學 習目標的對應,但考量到體育班學生的特殊生活作息、情境,這也未嘗不是一種 語文能力的展現?同時因為多數問題並不限制絕對的標準答案,因此學生可以盡

36 歷來對高一學生的觀察,發現不少學生在國中遇到的國文老師會要求學生背誦注釋等,並且要 求與課本上的說明一字不漏,如果有多/錯/漏字,則該題以零分計,有的甚至離譜到必須連標 點符號都完全一致,以致於一開始進行期中考試時,也曾聽到學生詢問我「標點符號是否算分」

的問題。姑且不論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因此降低,但學生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心力成本在背誦記憶

「一樣的答案」上,尤其是對時間分秒必爭的體育班選手們,在我看來甚為可惜。

可能地挑戰與嘗試運用自己的能力,在這之中也可以累積不同的成就感,回饋自 己長期在刻板印象中所受到的創傷、修補各種忽略差異所導致的沒自信。不過,

非選題之外,我仍然也配合升學考試的題型,依照進度適當地安排部分選擇題給 學生作答,尤其是不同於國中的「多重選擇題」題型,由 5 個選項選出 1 至 5 個 合乎題意的答案,看似容易但需要精細的判斷,甚且為了獲得高分也必須「鬥智」

地思考該不該把不那麼篤定的答案填入,填入與不填入可能的分數落差練習判 讀,也是一種升學現實上的「生存遊戲」。以上,是以課內教科書為題材的出題選 擇與方向。

至於關於課外閱讀《有種,請坐第一排》一開始的考試設定是:文章除了故 事外,多數有其討論的領域與議題,除了試著在合適的時間點挑選給學生先後閱 讀外,考試題型一樣採非選擇題命題,由於議題的討論通常因著個人的主、客觀 及生命歷程影響而更難有標準答案,因此題目多半是請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的申論 形式,或者藉由引導文字請學生進行短文寫作,試著讓學生能夠回頭思考自己的 生命決定,這樣的設計除了讓學生不要誤以為課本以外的課程無關乎己37外,更希 望他們在磨練文字的基本功中,還可以不受限地耙梳自己的想法並且試圖有邏 輯、有條理地表達出來,而這部分的題目因為考量到課程進行時並非全部的學生 都在現場,也許學生因為白話文的關係能夠有一定程度的自學和理解,但畢竟不 如課堂裡在講述與問答間深刻,所以一樣是附上文章原文,希望國文學習不再只 是考驗記憶,而是真的能在理解中讓文字和思考活下去。

只是,上述的理念在升學體制下的學生需求破功後,我開始思考的問題是:

考試領導教學是教學現場的現實也是手段,但學生學習的本質應該以教學出發,

所以「教什麼」、「學什麼」、「怎麼教」、「怎麼學」,是否才是扣合體育班差異的四 項大哉問?我也曾經思考過,體育班與現行其他特殊班級有何差異,在資料搜尋 中,我發現一處可以作為對應的班級體制,那就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

37 這似乎是很難避免的「考試領導教學」策略。

七年一貫制」的設置。過去擔任教務主任工作時,也曾經接手北區高中舞蹈班聯 招主委學校的工作(103 學年度),期間與各北區舞蹈班學校開會時,便曾被提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因其歷屆在舞蹈系志願的優勢排行、

大學資源的豐厚,而且考入之後如能順利直升就不用再與外界同儕相互角逐少少 的北藝大招生名額,於是成為高中各校招生的勁敵。此處姑且不論招生的危機,

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其學制學生修畢一至三年級課程後,

依學系直升考試辦法參加直升考試。通過直升考試,修畢應修科目、學分數,成 績及格者,便得以繼續修讀四至七年級課程。在這樣的學制下,自外於學測考試 的門檻,雖然如同課表所示(參見頁 62),仍舊有傳統科目的課程開設(如國文),

但根據幾位老師在臉書組成的「故事:高中國文 365」粉絲頁中分享的教學經驗,

其課程設計的主題性與連貫性較強,教師也能針對學生的先備知識與求知需求來 設計課程。以「故事:高中國文 365」粉絲頁〈041ˍ專欄:金針撥障渡人術ˍ執筆:

棉花老師〉為例38,教師提到學生一年級時已經由另外兩位老師引導她們閱讀過魏 晉風華,除了王羲之、陶淵明的作品與審美哲思外,也讀了一系列的《世說新語》

與《博物志》。對照該班上學期「古典文學」課程的教學脈絡為古典散文,師生已 共讀明清小品文、唐宋古文、先秦哲理散文等類型的作品;這個學期,經過學生 們的討論,決定以「古典小說」為題材,預計由唐代文本開始開展,並先從小說 的元素開始談起,透過小說元素的構築,彰顯文學美的作用。這樣的課程規劃,

除了略能兼顧學科本質的知識體系(文學史)外,同時藉由文學組成的要素與主 題,呈顯作家下筆時的時代背景或寫作動機,如此迥異於多數教學現場裡在教科 書中受限於當冊 13-15 篇課文的搭配,僅能偶爾做 1-2 個主題的串連,卻總是有漏 網之魚的課次(意即「凡分類必有例外」之意),抑或傳統從第 1 課開始上起,依 照定期考查的週次、每次上/考 4-5 課來推估進度。

38 以上資訊整理、分析自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59715698060488&id=115664705798921

如果體育班的升學考試也得以有所掙脫,這甚或是普通班教學現場的夢想,

不受限於現有的升學體制或教科書,教學設計是否得以真正回歸教/學者的立意 取向,是否學生的心神能夠更回到教室裡來、對文學更有感,考試將不再只是 ABCDE 的排列組合填空遊戲,而是用心權充放大鏡的關照與聚焦,無論文本情意 遑論道德論述都能在(體育班)學生的思考裡藉由文本分析比較綜合,屆時進度 可能也不再是絕對的問題,因為不有絕對邊際的課程教材將是不受限的教學風景。

圖 3-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 106 學年度第 2 學期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