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有難而為—教學設計的抉擇

第三節 雙線成績下的拉扯

在前述提及眾人對體育班學生的刻板印象中,其實少了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 部分,那就是他們非常在意「成績」的表現。

圖 3-2. 學科與專訓術科成績對體育班學生的拉扯示意圖

「成績」一詞對他們分成兩大向度,一是術科專業表現,看的是他們的專項 是否能夠在紮實的訓練中突破重圍,取得選手資格進而競爭得到獎項,甚至超越 前人紀錄、頭角崢嶸;另一方面則是學校裡的學業成績,有些學生因為希望考取 更好的體育系學校,抑或在高中三年後離開體育領域,選擇普通科系就讀,因此 在學科上的表現相對更加講究,希望能與普通班的學生有相競逐的實力。而這樣 的「成績」取向,發酵於學生內在,也似乎隱然成為專項教練們被轉嫁的業績壓 力。

從學生的面向來觀察,除了沒有太多學/術科企圖心、目前僅想求得高中學 歷畢業的部分同學外,其餘大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對於體育專業有興趣,並且想考取更好的體育校系(如臺灣師大),這 樣的學生除了需要維持術科表現有相當的水準外,同時在學科的要求上也比較

高,才能有機會透過除了獨立招生外在申請入學的方式超越相關校系的門檻、獲

這資格一路從校內同隊伍的學長姐、同儕開始競爭起,校內必須「出頭天」才有 都要跑出來到走廊讀書寫考卷」(課饋-1070620-S20)、「他們真的很強,房間門打 開來都是○○國中的學生坐在走廊看書,教練在巡」(課饋-1070622)。關於學生對 學科學習的焦慮,T2 老師在訪談時便提到自己過去也是這樣苦過來的,她並不苟 同體育班的學生老師就要教得比較簡單,「他們以後還是要出去跟人家拼啦」(師 非訪-1070611-T2)、「他們又不是不行,都是看他們自己要不要而已」(師訪 -1070622-T2)。

是以,在意學科成績、擔心自己沒有競爭力的學生們從開學以來,一直對於 訪-1070620-S1、S2,學訪-1070620-S11)。

考常見的選擇題及其敘述,學生認為我泯滅了他們面對升學的需求。因為專心聆 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詞:「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同樣的,學生們為了被教練要求及格的考試成績、為了三年

實困境,而老師們這些作為,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學習真正的價值是否在 於這些義利之間的攻防,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揣測與作為成了我當 一個老師的另一種社會化歷程,也是我面對學生「重視成績」的拉扯。

於是整體看下來,在學生作為教與學的主體中,課程與教學的設計與過程是 否得以一致地被體制接納、在課程設計上被理解、在教師教學中被關照,以及學 生自己是否能自我覺察正在進行式的學習狀態為何。因而作為一個研究者我想方 設法的部分不再只是想如何站在學科專業上想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帶動學習品質 的方法技術(How),更想站在更為深刻的動機與覺察(Why)上來處理。所以,

除了「成績」帶來的為難外,回到教室裡的主人—學生—來說,當學生因為 成績而演變出許多投機取巧時,需要兼顧學術科的為難心疼在缺口中出現,但怎 麼樣的課程與作息安排才是一貫性的合理?

若讓我們從「成績」一項往回推演,學生如果需要好的成績,相對地在課堂 的學習需要更為專注投入、擁有可以消化學術科課程的時間也需要更多,但這兩 項在現況其實是無法回應學生需求與目標的。學生除了每天在學校接受學術科的 課程之外,假日也幾乎馬不停蹄地需要到校練習,甚至部分賽程會利用假日舉辦,

抑或需要利用假日作為交通往返的車程時間,以致於學生在練習後、回到家的睡 前時間運用上,多數學生在我詢問有關於「累」的議題上回應,因為太累,所以 處理緊繃的身心和生理的復健常常是當日要務,當然無法用這段剩餘的時間消化 課業,也就無法負荷學科課程老師所指派的作業或進度溫習等。所以,一群在入 學時多數學力情況並不理想的體育班學生,在專訓與賽程間剩餘的些許課堂時間 常常又因為體力不支或者學習的斷裂,抑或沒有學習動能等因素而暫停或放棄學 習,當這些「解離」逐漸演變成為常態之際,對比手邊相對自在生活的普通班學 生,抑或自己尚稱穩當的求學生涯,感嘆與揪心時常伴隨在與教師同儕間的省思 對話裡。

再者,因為平日強度甚高的訓練與時間壓縮,許多青少年次文化的流動除了 藉由離校後的時間在社群網站媒體間流動外,課堂的「垃圾話」彷彿成了另一個 宣洩的管道,加上以男學生為組成大宗的班級,社會上漂浮的性議題就成了習以 為常。混亂的班級秩序或許不是體育班的專利,但從這樣的常態下可以看到除了 社會媒體的習染外,是否可以作為另一個教與學的反省—我們究竟提供了什麼 樣的「菜色」讓學生能夠養好學習的「胃口」?以致於學生的學習動機應該如何 被看見與被提升?山陽高中在 103 學年度起針對高一普通班實施「探索式選修課 程」,類同於大學的通識課程,學生透過選課系統填選志願再進行分發,讓學生每 學期可以自選 2 門各 2 學分有別於傳統必、選修/各科課綱規定下的課程,一學 年下來學生順利的話可以修習到 4 門他所感興趣的主題課程,並藉以探索與深化 自己的專長領域或開展視野。過往在體育班課程發展委員會的討論下也曾有委員 提出,是否也能提供相關時數讓體育班的學生和普通班的學生有所融合和相互學 習,並且也可以打開學生學習的視角,不光只是單純的學術科分野,只是在討論 時數有些受限的情況之下,這樣的提案暫時被擱置著。而在一定時間的浸潤後,

看見體育班學生兼顧學術科的為難心疼,卻也同時看見學生沒有出口與宣洩的種 種,不禁使人思考在體育班課程體系的重心(專項術科)與偏軸(一般學科)是 否能夠與時俱進地回應學生的需求和面對多元社會的競爭?

普遍擁有對於學術科成績的雙線壓力,體育班學生在同樣的高中三年卻要擠 壓出各種表現,或許是術科精湛、或許是學科穩固,更有要求兩者兼擅,不管需 求如何,回頭看顧著這群雖然說著苦但也仍舊在各種拉拔中求生存的學生,因為 心疼所以為難。從接下了體育班課務的重擔(有難),像是被眾人視為「勇者屠龍」

的決赴沙場,接承挑戰的積極替我生發施作教學設計的勇氣(而為),期待「教而 得天下之英才」的與之共舞,希望在一同參與體育班學生生命的處境後,在共生 共好的課室風景裡育新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