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利益區隔(Benefit Segmentation)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利益區隔(Benefit Segmentation)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第五節 利益區隔(Benefit Segmentation)

一、利益區隔的定義:

行銷的用意在於找出消費者的需求,並且藉此過程發展出適宜的行銷組 合(產品、價格、通路、推廣),達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目的。依照心理學 家 Maslow(1943)提出的需求層級理論(圖 2-4),人類主要有「生理、安 全、社會、自尊、自我實現」五種需求(Needs)。

圖 2-4:Maslow 需求層級

生理需求係指食物、飲水、性等生物之基本需要;安全需求係指資源或工作 之保障;社會需求係指個體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等 愛與隸屬的層面;自尊需求係指相信自己有自信、有能力,並受到其他人之 尊重;自我實現需求則是個人自我理想與目標的實現。需求的滿足是由下而 上發展的,較低層次的基本需求頇被滿足才會進入更高層次的需求。

因此,人們購買產品或服務而產生的消費行為,可視為消費者為滿足其需求 而發生的行為,藉由此種過程,消費者從中得到所欲追尋的利益並得到滿足。

利益區隔的觀點,認為消費者所追求的產品利益或重視的因素才是市場區隔 存在的根本原因,此區隔方式詴圖測量消費者的價值系統和消費者對各種品 牌的知覺,依此來解釋或是預測消費者實際之購買行為。

生理 安全

社會 自尊 自我實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Haley(1968)首先提出關於利益區隔的研究,認為利益區隔是泛指以「因 果性因素」(Causal Factors)而非「描述性因素」(Descriptive Factors)為區 隔基礎的市場區隔方式。他指出過去以地理變數、人口統計變數、使用量等 描述性變數做為市場區隔基礎,僅是分析過去的資料,對於消費者行為的預 測效果很有限。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之目的並非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其 所提供之功能或服務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對某產品追求之利益才是 市場區隔存在之原因。

利益區隔強調的是各利益在區隔的相對重要性,每一個區隔所代表的利 益必頇使其有別於其他區隔,任何一項產品或服務皆可視為一群利益的組合,

隸屬於同一區隔的消費者並非只對應至一種特定利益,相反地,其所追求的 主要利益可視為一種整體的型態。關於顯著性的衡量,他利用消費者對於不 同利益之間的相對重要性評量作為區隔的基礎。

此後,尚有其他學者提出利益區隔的相關研究,依序整理如下:

1. Calantone 及 Sawyer(1978)在 1972 年和 1974 年進行實證研究,藉以驗 證利益區隔在不同時期的穩定性,其研究結果顯示利益區隔的穩定性很 高,能在一定的時間內維持內部一致性,但利益的重要性會隨著時間而 改變。然而相較於其他傳統的區隔,利益區隔更能貼近消費者的心理與 行為表現。

2. Nickels(1978)認為,利益區隔有助於瞭解消費者主要購買動機及需求 為何,因而能進行更好的預測。

3. Wind(1978)認為利益區隔在工業品和消費品市場,均有良好的區隔效 果,為一種具有彈性且穩定性高的分析方式。又其區隔基礎為因果因素,

有助於了解消費者購買動機與選購類型之間的關係,可進一步輔助其他 行銷決策的擬定。

4. Dickson ( 1982 ) 認為 支 撐利 益 區隔的基 礎為使 用的情境( Situati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Segmentation)、穩定的個人特質(Person Segmentation)及此二者的交互 作用,即「人-情境(Person-Situation)市場區隔」的整合架構;利益區 隔會驅動消費者對於品牌或產品屬性的知覺作用,而產生了不同的消費 行為,進一步表現在品牌忠誠度、使用率、價格敏感度等。

5. Berkman 及 Gilson(1986)認為,利益區隔是「探索哪些產品和服務可 以符合不同消費者的需要和慾望。」

6. Weinstein(1987)認為利益區隔是指某一符合消費者需要或需求的產品 其優點及滿意度的總合,而利益是延伸於產品特性所致的實體滿意、情 感的或心理上的需求。

7. Robin(1987)認為,利益區隔是「認定群體中個別消費者所主要利益追 求的過程」。

8. Greenberg 及 McDonald(1989)認為利益區隔比其他區隔方式更能一致 且穩定地符合市場區隔要件,所以認定其為最佳的區隔方式。

9. Kotler (1998)把消費者對產品追求的利益,即利益追尋(Benefit Sought), 視為行為變數中的一種(表 2-8),而利益區隔是行為區隔中,以利益為 區隔基礎的一種市場區隔方式,他將利益分成為品質、服務、經濟、速 度。

表 2-8:Kotler 消費者市場主要區隔變數

資料來源:方世榮譯,1998,Kotler, Philip 著,『行銷管理學-分析,計畫,執行,與控制』,

臺北:東華

區隔變數 內容

地理變數 區域、城市大小、密度、氣候

人口統計變數 年齡、家庭人數、家庭生命週期、性別、所得、職業、

教育、宗教、種族、世代、國籍、社會階級

心理變數 生活型態、人格

行為變數 使用時間、利益追尋、使用者狀況、使用率、忠誠度、

購買準備階段、對產品的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10. Summers 等人(2009)認為「利益區隔為根據消費者自產品當中所尋求 的利益不同,來做為市場區隔的變數的一種方法」

然而,利益區隔仍有一些採用上的限制存在,相關文獻回顧如下:

1. Young 等人(1978)認為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以利益區隔基礎對行銷活 動的擬定所產生的效果不大。例如:當所有行銷活動皆根據價格水準來 擬定時、消費者追求的利益由特定情境或場合決定、當產品外型決定行 銷成功與否時。

2. Greenberg 及 McDonald(1985)認為以利益區隔來進行市場調查時,往 往需要很大量的樣本數,以便讓小量區隔群亦能得到有效的描述。調查 過程可能牽涉到個人訪談來蒐集資料,較花費時間和成本。若公司已經 有其產品、品牌忠誠度、定價或配銷的因素限制時,也會對區隔效果造 成影響。

3. Weinstein(1987)考量了人類行為的複雜性,亦即消費者可能一方面尋 求某些產品利益,而其實際的回答未必會與其真正的意圖一致,甚至脫 離被預期的購買行為,因此對於非理性的購買行為,可能無法提供合理 解釋。

綜合上述文獻回顧,利益區隔為依據消費者對於特定產品或服務的追尋利益 為市場區隔變數,除了少部分的特殊情況限制外,利益區隔仍具有可被廣泛 應用到各行銷層面的功能,且較能有效預測消費者行為,其實用性已經受到 諸多學者的認同,亦即是本研究採用此模式作為研究基礎的主要理由。

1. Aaker(1982,1996)將產品能夠提供給消費者的利益分為功能性利益、情感 性利益、自我表現的利益三大構面(表 2-9)。

表 2-9:Aaker 的產品利益構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 Haley(1985)認為消費者能從廣告中能得到一些有關產品的利益,而將利益 分為認知、知覺、情感、附屬利益構面(表 2-10)。

表 2-10:Haley 的產品利益構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利益構面 內容

功能性利益

(Function benefit)

基於一項產品性能直接提供給消 費者功能性的效用,即根據產品 內存屬性衍生而來。

情感性利益

(Emotional benefit)

當消費者購買或使用某特定品牌 產品時,若能產生正面的感受,

表示該產品能帶給消費者情感的 利益。

自我表現的利益

(Self-expressive benefit)

當消費者購買或使用某品牌產品

知覺利益(Sensory benefit) 產品外觀、印象及氣味等對消費者 所產生的吸引程度的利益。

情感利益(Emotional benefit) 消費者購買、使用或擁有產品或服 務時,心裡產生的感受。

附屬利益(Affiliate benefit) 公司形象、聲望等其他無形附加利 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Aaker 的功能性利益與 Haley 的認知與知覺利益相似,多由產品本身實體屬性所 衍生而來;而情感性及自我象徵利益則較傾向來自外加屬性之上。

由於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場所皆隸屬於服務業的一環,除了參考上述文獻的分類外,

另參酌 Baker(1992)的服務環境要素架構(表 2-11),其以整合的觀點將利益 區隔分為以下三大類:

1. 功能性利益(實體構面):產品、實體設備、安全等。

2. 情感性利益(非實體構面):環境氣氛、人際社交、享樂、內心感受等。

3. 自我象徵利益(其他構面):自我品味和象徵等。

表 2-11:Baker 服務環境要素

資料來源:Baker, J. (1986). 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 in marketing services: The consumer perspective. The services challenge: Integrating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hicago, IL: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p.80.

服務環境要素 內容

週遭因素(Ambient factors)

係指能夠影響潛意識的背景情境,例如空 調、溫度、照明、聲音、氣味、乾淨等,都 是可以影響顧客行為、願意停留或者再度觀 光的環境因素。

設計因素(Design factors)

係指對顧客較為明顯的視覺刺激,例如內外 部的建築、色彩、材質、配置和標示等,是 存在於知覺最前端的刺激。設計因素包括美 感和功能兩部分,美感如:建築、色彩等;

功能則指配置、標示等。設計因素可以同時 應用在外部和內部的服務設施上。

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

係指服務環境中的「人」,包括在服務環境中 的其它顧客和服務人員,他們的外表、行為 和人數,都會影響顧客對服務機構的認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三、利益構面相關研究回顧:

本研究目的之一在於探討電音夜店消費者所追尋的利益,而消費者所追尋的 利益與消費者的需求、動機息息相關,放眼與此領域相關的文獻,目前以國外期 刊和學術研究居多,以下依序列出相關文獻的整理:

1. Sellars(1998)以英國旅遊市場為研究對象,詴圖找出舞曲音樂的影響 力。研究結果顯示,音樂是年輕消費者尋求自我認同的重要因素,隨著 舞曲音樂的流行,年輕人多藉由渡假的方式來追尋對於舞曲音樂方面的 嗜好,也通常會追隨喜愛的 DJ 而移動。而夜店為了吸引顧客,通常會極 力爭取知名 DJ 駐場演出,甚至在旅遊業中出現以知名夜店為主打的套裝 行程。無論是在陽光下或是在夜店的舞池當中,年輕人主要的動機是從

1. Sellars(1998)以英國旅遊市場為研究對象,詴圖找出舞曲音樂的影響 力。研究結果顯示,音樂是年輕消費者尋求自我認同的重要因素,隨著 舞曲音樂的流行,年輕人多藉由渡假的方式來追尋對於舞曲音樂方面的 嗜好,也通常會追隨喜愛的 DJ 而移動。而夜店為了吸引顧客,通常會極 力爭取知名 DJ 駐場演出,甚至在旅遊業中出現以知名夜店為主打的套裝 行程。無論是在陽光下或是在夜店的舞池當中,年輕人主要的動機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