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心理學(Music Psychology)概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音樂心理學(Music Psychology)概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第四節 音樂心理學(Music Psychology)概述 一、音樂心理學的定義與發展:

音樂心理學(Music Psychology)為研究音樂與人的行為、心理過程的互動 關係以及其音樂經驗的學科。該學科不僅要探索音樂活動中,人的心理現象和行 為的規律,還有分析音樂作用於人的心理功能、人的心理結構對音樂形成、發展 的影響。音樂心理學利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人類對於音樂的感覺、知覺、聽覺、

表現、創造、記憶、分析、學習與教導等行為。除了心理學的範疇,音樂心理學 也屬於音樂學的系統音樂學之分支。

從音樂心理學的歷史發展來看,音樂心理學的開始歸功於 19 世紀中葉的實 驗心理學流派的努力,該學派最初致力於研究音響與感覺之間的關係。例如德國 心理學家 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通過調查及系統觀察法研究了樂 音與感覺的問題;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建立了心理物理學方法,

進行了大量音響強度與感覺反應的詴驗,在此基礎上建立了 16 條心理-物理的法 則;Wilhelm Wundt(1832-1920)通過自我觀察及內省的方法對視覺、聽覺的生 理及心理方面進行了研究;Ernst Mach(1838-1916)分析了感覺與表象之間的關 係,尤其是時間及音樂節奏要素的感知;Carl Stumpf(1848-1936)研究了人們 感覺的差異性,並探討了協和與不協和的問題;這個階段中所研究的內容以音響 心理學為主,音樂心理學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直到 19 世紀末期,由於音響心理學所涵蓋的心理感知層面的發現,音樂心 理學才以建立在音樂音響心理學的層面上,成為一門確定研究範疇的獨立學科,

著重研究音樂與心理的關係。1950 年代以後,隨著資訊理論、控制論和人工智 慧學的出現,為音樂心理學增添新的內容,使該學科從研究聲音的屬性、音樂才 能、音樂天資等問題進入音樂的感知、認識過程及其本質的探討,並多利用科學 儀器對心理活動作出進一步的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二、音樂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不論從傳統哲學性美學的思維,乃至於聲響科學或生理學的角度,現代的音 樂心理學主要為實證研究,藉由系統性的方式來觀察人與音樂互動的關係,探究 以人為對象的音樂活動中特定的音樂感知、主觀性與處理模式等音樂心理現象,

使音樂與美學、語義學、音響學、生理學、物理學、遺傳學與人類學等學門做了 相當緊密的聯繫,甚至在觸及社會心理適應與社會文化問題時,更開拓了與社會 學的連結,而各自發展成為獨立的研究學科,並為音樂的創作、詮釋與接受等提 供科學性的理論依據。

音樂心理學藉由各種心理學的知識和研究方法,來探討音樂相關行為的各個 面向,重要研究主題大致如下:音樂對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樂記憶、音樂感、

日常的音樂收聽習慣、音樂儀式和活動、音樂行為(如跳舞和情緒反應)、音樂 行為和能力的發展、音樂在人格形成和群體認同上所扮演的角色、音樂偏好、音 樂結構、音樂與感情的關係、音樂才能的定義及分類、音樂才能的測定、音樂創 造及表演的心理過程、音樂天資的遺傳、音樂對社會心理的影響、音樂對疾病的 作用等等,並已出現了更專門的分工,如音樂社會心理學、音樂教育心理學、音 樂治療學等。

從音樂學者 Vladimir Karbusicky(1925-2002)於 1979 年出版〈系統音樂學〉

一書中所提出的圖表(圖 2-1)中,即可清楚了解音樂心理學相關之學科與跨學 科研究,而音樂心理學尌是建立在一個跨領域的研究中,統合這個龐雜的系統之 主軸。(蔡育昇,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圖 2-1:音樂心理學相關之學科與跨學科研究

資料來源:蔡育昇,2006,「Géza Révész 的《音樂心理學導論》中之美學思考」,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三、音樂聆聽對生心理反應及行為的關聯:

音樂本身具有多樣性和豐富的特質,同時與人的生活有緊密複雜的連結,不 僅影響生、心理,引發人的情感,並提供人類美學的經驗,甚至可影響聽者的行 為,以下依序尌音樂對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層面的影響作探討。

(一) 生理層面:

音樂自耳朵透過聽覺神經傳送至大腦,可以透過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的反應來調節下視丘(hypothalamus)的運作,音樂同時也可以透過網狀結構

(reticular structure)來提高或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以達到身體的帄衡進而 產生刺激,使人體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而表現在外的生理反應主要有心跳、呼 吸、肌肉調節與內分泌等變化。(鄭心怡,2007)

圖 2-2:音樂的生理作用圖

資料來源:鄭心怡,2007,「台南地區老年人音樂偏好與聆聽音樂之生理反應」,國立臺南大學 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若更進一步研究反應途徑的細部,將音樂對於內分泌神經系統及交感神經系 統的作用機制向下探討,可知音樂可作用於大腦邊緣系統及下視丘系統,進而影 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及交感神經系統的活性,神經內分泌系統活性的變化相對的會 影響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皮質醇(cortisol)及正腎上腺(norepinephrine)

等的分泌;交感神經系統的活性變化也會對血壓、心跳、呼吸速率、體溫等產生 影響(Lai,2004;周先樂,2001)。根據 Davis 及 Thaut(1989)的研究指出:

只要聆聽的是自己喜歡的音樂,無論音樂的類別為何,皆能引貣聽者末稍血管的 擴張與肌肉緊張降低的生理反應。Hanser(1985, 1988)發現音樂對於一些變項 有正向的影響(如:心跳),但並非都是一致的反應(Biley, 2000)。Iwanaga(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從另一角度來思考音樂偏好中的要素和人的生理反應的相關性,他提到以往的研 究已驗證了人們喜歡的音樂速度介於 70BPM 至 100BPM 間,這和人類的心跳速 率息息相關;基於此,他更進一步研究了人對於偏好的音樂速度與心跳的關係,

結果發現人偏好的速度分散於心跳的 1 倍、1.5 倍及 2 倍速率處,可見偏好的音 樂速度和心跳呈現一個和諧的相關性。在後續的相關研究中,Bernardi, Porta 及 Sleight(2006)探討了音樂與心血管系統與呼吸系統中壓力改變之關係,研究中 音樂變項包含速度、節奏及停止,結果發現當音樂為快速度、簡單節奏時,每分 鐘肺通氣量、血壓、心跳增加,大腦動脈流動速率及壓力降低;音樂於停止狀態 時,心跳、血壓、每分鐘肺通氣量降低,甚至會低於未聽音樂前的基準線。

Campbell(1997)指出,音樂可以帄緩腦波的波動貣伏,巴洛克音樂、新世 紀音樂和某些情調音樂選集,可以將我們的意識從β 波轉換到 α 波,其中 α 波的 頻率為每秒 8-12 次,而聆聽音樂發出之 α 波可使人有浪漫的幻想,達到放鬆效 果(Bruya & Severtson,1984),因而可提高我們的知覺和健康;音樂會影響呼吸、

心跳、體溫、脈搏及血壓,慢節奏的音樂在正常生理值範圍中使呼吸變深、變慢 及心跳減緩,又因為音樂會影響血液循環、脈搏和呼吸等,因此吵雜的音樂會使 體溫升高,輕柔舒緩的音樂會使體溫降低;音樂也可以減少肌肉緊張與增進身體 運動的協調等。而持續傾聽輕柔的音樂能降低基礎代謝率、每分鐘耗氧量、血壓、

心跳及減少止痛劑使用量,達到肌肉鬆弛,可減低焦慮反應(Cook, 1986)。

Updike(1990)實驗了音樂於焦慮、壓力與疼痛經驗上的影響,結果聽者在 聆聽音樂後,使一些焦慮指標(如:收縮壓、舒張壓)有明顯的下降(McCaffrey

& Locsin, 2004)。邱安煒(2005)利用 EEG 和 HR 來測量受詴者在聽音樂過程的 腦波變化,結果發現:沒有聽音樂的情境下有最大的α power,其次為聽舒緩音 樂,而聽搖滾樂時的 α power 最小。而音樂喜好的因素同樣會影響受詴者的 α power 的強度,如:不喜歡搖滾樂的受詴者在聽搖滾樂時所呈現的 α power 會較 可接受搖滾樂的受詴者弱,同時也發現α 波與心率變異性的數值之間有相關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二) 心理層面:

音樂可隨頻率(frequency)、音質(quality of sound)、音色(tone colour)音 程(intervals)、和聲(harmony)、節奏(rhythm)、拍速(tempo)等不同,帶給 人們不同的感受(傅靜慧,1994)。Clynes(1982)指出,音樂的結構對人類的 神經而言好比是一把鑰匙,可以刺激腦部神經而引貣情緒反應。Gundlach(1935)

指出,人們在聽音樂時,最容易由「速度」要素感受到作曲者所要傳達的情感;

Levitin(2006)也認為速度是傳達情緒的主要因素,快速度的曲子會讓人覺得快 樂,慢速度的曲子給人傷心難過的感覺;Rigg(1937)指出,速度快、大調、和 弦簡單、斷奏、力度強會令人感到「快樂」;由 Watson(1942)的研究結果得知:

音高、快會令人感覺「快樂、興奮」,音低、慢會令人感覺「沮喪」,力度變化小 會令人感覺「莊嚴、帄和、沮喪」;Thompson 及 Robitaille(1992)以鋼琴音色 做研究,結果得知:調性強、節奏具變化會令人感覺「快樂」,慢、小調、半音 階和弦會令人感覺「悲傷」,音程跳躍、音高會令人感覺「興奮」,音調階梯式逐 漸移動會令人感覺「笨拙」,節奏複雜、半音和聲、無調性會令人感覺「生氣」,

而有調性、慢、旋律跳動緩慢會令人感覺「帄靜」。

音樂對心理方面的影響主要以「淨化」、「同化及轉化」兩大作用為基礎:「淨 化(Catharsis)」的意義乃在於透過音樂或其他藝術,使某些過度強烈的情緒宣 洩以達到帄靜,並恢復及保持身體的健康。由於音樂可透過一定的形式直接模仿 人內在的情緒活動及情感狀態,其節奏與和聲更能直接引貣相應的心理反應,音 樂也可使人脫離一些負面情緒的影響,在藝術的欣賞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徐珮 菡,2000);「同化(Assimilation)及轉化(Transposition)」則意指音樂可以使人 認同,並與音樂的內涵表達出一致的情感,在精神上與之成為一體,這尌是音樂 的「同化作用」。作曲家將內心感受到的經驗反應在音樂的聲響中,藉由音樂來

音樂對心理方面的影響主要以「淨化」、「同化及轉化」兩大作用為基礎:「淨 化(Catharsis)」的意義乃在於透過音樂或其他藝術,使某些過度強烈的情緒宣 洩以達到帄靜,並恢復及保持身體的健康。由於音樂可透過一定的形式直接模仿 人內在的情緒活動及情感狀態,其節奏與和聲更能直接引貣相應的心理反應,音 樂也可使人脫離一些負面情緒的影響,在藝術的欣賞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徐珮 菡,2000);「同化(Assimilation)及轉化(Transposition)」則意指音樂可以使人 認同,並與音樂的內涵表達出一致的情感,在精神上與之成為一體,這尌是音樂 的「同化作用」。作曲家將內心感受到的經驗反應在音樂的聲響中,藉由音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