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刻板印象的定義、形成與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刻板印象的定義、形成與影響

本節首先說明刻板印象之定義,接著探討刻板印象之形成,最後論述 刻板印象所造成之影響。

壹、刻板印象的定義

Walter Lippmann 最早提出刻板印象一詞,並將刻板印象描述為「腦中 的圖案」(picture in our head),圖案亦即基模(schema)之概念,為過去 經驗所衍生已組織的知識型態。當刻板印象被激發後就如同基模一樣引發 個人自動化的信念與行動,Lippmann 將刻板印象視為負面的詞,他認為這 是個人在社會中保護自己相對地位的方法(引自楊語芸譯,1997)。

Baron、Byrne 與 Branscombe(2006)指出刻板印象是一種信念,認為 社會中特定團體裡的成員具有某些特質或特徵。刻板印象會形成一種認知 架構,影響我們處理與接收外在的訊息。Smith 與 Mackie(2007)定義刻 板印象為個人對社會中特定團體的一種知識表徵(knowledge

representation),亦即將特定的特徵、情緒反應與此特定團體相互聯結,換 句話說,刻板印象係指對特定團體所持有的看法與情緒。Devine(1989)

認為刻板印象是指個人對特定團體的看法,當個人與特定團體見面或互動 時,刻板印象便會自動化且無意識地浮現,但是當個人覺察到自身內在的 刻板印象後,便會加以處理或忽略捨棄,讓自己不致於表現出刻板印象之 行為反應。張春興(1994)認為刻板印象是指對人或事所持的觀念或態度 中,像鉛字一樣固定不變的傾向,並且刻板印象是形成偏見的主要因素。

關於刻板印象的定義,研究者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於刻板印象的定義如 表 2-4。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刻板印象的定義

學者(年份) 定義

李美枝(1982) 刻板印象是將一些概括性的特徵附加於具有特別 標記的團體與團體成員之過程。

張春興(1994) 刻板印象是指對人或事所持的觀念或態度中,像鉛 字一樣固定不變的傾向,並且刻板印象是形成偏見 的主要因素。

黃德祥(2000) 刻板印象是對人或事僵硬、主觀、武斷的看法。

Lippmann(1922) 刻板印象是一種信念,認為社會中特定團體裡的成 員具有某些特質或特徵。

Devine(1989) 刻板印象是指個人對特定團體的看法,並提出刻板 印象認知處理的二階段模式:第一階段為自動化處 理;第二階段為控制處理。

Baron, Byrne &

Branscombe(2006)

刻板印象是一種信念,認為社會中特定團體裡的成 員具有某些特質或特徵。

Smith & Mackie

(2007)

刻板印象為個人對特定團體的一種知識表徵,亦即 將特定的特徵、情緒反應與此特定團體相互聯結,

故刻板印象包含個人對特定團體所持有的看法與 情緒。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時間排序)。

綜合國內外學者之觀點,研究者認為刻板印象是個人透過經驗或是外 在環境資訊而形成對特定團體的一種信念,此信念包含個人對特定團體的 看法與情緒反應。刻板印象是內心捷徑的一種,亦即個人會自動化反應出 對團體的看法與情緒反應,但經常是過度簡化、較無根據而扭曲事實,也

是個人形成偏見(prejudice)與歧視(discrimination)的來源。

貳、刻板印象的形成

Allport(1954)指出刻板印象的形成受到認知簡化特性的影響,亦即 使用最快速且相對省力的方式來處理、組織大量的訊息,透過這樣簡化的 認知特性,可以快速地對特定團體形成印象,但也因此容易出現過度簡 化、不符現實的情況。Devine(1989)更進一步指出,刻板印象形成後再 次面對特定團體成員,刻板印象便會自動化的浮現,換句話說,一旦刻板 印象形成後,便會無意識地影響個人對特定團體的看法。

Smith 與 Mackie(2007)指出刻板印象主要透過個人經驗,以及社會 學習兩方面形成。個人經驗亦即個人直接與特定團體進行互動後所產生的 看法與情緒感受,社會學習係指非個人直接與特定團體互動,而是間接地 透過身邊的重要他人或傳播媒體之描述,形成對特定團體的看法與情緒感 受。Greenberg 與 Psyzczynski(1985)指出社會學習包括文化中傳播媒體 對特定團體的描述方式,以及父母、同儕與學校社會化的教導過程,建立 出對特定團體的看法、行為與情緒反應。尤其兒童非常容易受到同儕、父 母的影響,透過角色模仿、增強效果,以及團體規範而習得刻板印象,因 此這些刻板印象便會從文化中不斷複製下去。然而,無論是個人經驗或是 社會學習所形成之刻板印象,一旦印象形成後,即便訊息不完整都會堅持 原本的看法。

由上述可知,刻板印象主要透過個人經驗,以及社會學習兩方面的資 訊而形成,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又因為個人認知簡化的特性,忽略掉特 定團體內成員彼此之間的差異,而產生錯誤、過度類化之情況。因此,個 人的經驗以及透過社會學習所接收到的資訊,都有可能影響個人對特定團 體的看法。本研究主要欲探討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故教

師與新住民子女直接互動的個人經驗,或是透過社會學習(如傳播媒體)

所形成的看法,皆有可能是影響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的重要因素。

叁、刻板印象的影響

本研究整理刻板印象之影響,分別從自我應驗預言、玻璃天花板效 應,以及刻板印象威脅三個部分來論述。

一、自我應驗預言

Snyder、Tanke 與 Berscheid(1977)指出刻板印象是一種特殊的人際 知覺,並且透過實驗證實,持有刻板印象者會直接影響與刻板印象對象的 人際互動,最後又以互動之結果應證自己所持有的刻板印象。Snyder 與 Swann(1978)指出知覺到刻板印象者亦會表現出應證刻板印象之行為,

表現出刻板印象中的特徵與行為。由上述可知,無論是持有刻板印象者或 是知覺到刻板印象者,皆會產生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表現出符合且應證刻板印象的行為。

二、玻璃天花板效應

Cotter、Hermsen、Ovadia 與 Vanneman(2001)指出玻璃天花板效應

(glass ceiling effect)是一種人為的隱形障礙,此障礙影響了女性與少數 族群(例如白人女性、黑人女性,以及黑人男性)在職場上的表現,更妨 礙女性與少數族群無法升遷至公司的最高地位。Langlands 與 Simpson

(2004)指出在職場上存有玻璃天花板效應,亦即阻止女性成為職場上最 高地位的隱形障礙。主要原因源自於當女性成為最高的領導者時,便違背 了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應有的特質與應扮演的角色。Butler 與 Geis(1990)

研究便指出女性高階主管即便表現優異,反而會遭受排斥以及受到更多員 工負面非口語行為的對待,尤其在男性的領域中,所受到的歧視會更加嚴 重。

國內亦有許多關於玻璃天花板效應的相關研究,但是都以研究性別刻 板印象為主,並橫跨各種不同職業領域。其中吳政弦(2010)指出女性教 師在兼任行政職務上受到玻璃天花板效應的影響,產生行政職位上的隔離 現象。胡賢仁(2007)研究亦指出玻璃天花板效應確實存在,並阻礙了女 性軍職人員的升遷機會。

由上述可知,玻璃天花板效應的存在源自於對特定團體的刻板印象,

由於刻板印象僵化、窄化特定團體的角色,因而限制了在職場上發展。近 年來新住民族群在臺灣的人口數逐年增加,其第二代新住民子女未來的成 就發展與職涯發展更是不容忽視,未來可進一步探究玻璃天花板效應是否 存在於不同族群上。

三、刻板印象威脅

Aronson 與 Steele(1995)提出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研 究發現知覺到負向刻板印象的人會擔心自己被別人以刻板印象的方式看 待,然而在這樣的擔心下,刻板印象反而會影響人們的正常表現,無論是 學習或工作上的表現失利與挫折,最後反而表現出符合刻板印象的結果,

進一步影響人們的自我認同感與自尊。Ben-Zeev、Fein 與 Inzlicht(2003)

研究證明刻板印象威脅影響女性在數學方面的表現,當數學問題在能力可 處理的範圍內,女性的表現會比在無刻板印象威脅的情況下還要好,但是 當數學問題的困難度超出能力或在能力邊緣時,女性的表現會比原本的實 力還要差。換句話說,在困難度低、熟練的作業下,刻板印象威脅可能使 人們的表現更好,但是一旦評比的焦點在於能力邊緣或曾經挫敗的經驗,

反而使人們失去原本應有的水準。Aronson(2004)指出控制所有干擾變項

(例如:父母教育程度、社經條件、智商,以及入學前技能),黑人大學 生的學習成就依然低於白人大學生,而造成黑人與白人間的學習成就落差 即來自於教師的族群刻板印象-「黑人的智商較白人低」。這樣的刻板印 象威脅會透過學生解讀到教師較低的期望,而對於自己的犯錯或挫折變得

較沒有耐心。Schmitt 與 Branscombe(2002)指出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是他 人懷有刻板印象、偏見,以及歧視的對象時,會使人們覺得對自己的生活 缺乏控制感、自我的認同感與自尊下降,並在情緒、認知與行為上產生負 面的後果而影響心理健康。Aronson 與 Steele(2005)亦明確指出刻板印象 會抑制學生的學業表現、動機,以及造成負向自我概念。

綜上所述,刻板印象所產生的影響無論自我應驗預言、玻璃天花板效 應或是刻板印象威脅,皆因為刻板印象而形成與接收不當的期待,抑制個 人的反應與表現,最終表現出符合刻板印象的特徵與行為。這些現象皆反 映出刻板印象具有很高的破壞力,並威脅接受到刻板印象者的自我認同與 心理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