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本節將分別從新住民子女人口數之現況、生活與學習適應問題,以及 輔導策略三方面之研究,來探討目前國內新住民子女的生活與學習適應 之現況。

壹、新住民子女人口數之現況

近年來跨國婚姻現象日益普遍,新住民女性的人口數增加,使得臺灣 的社會與家庭結構產生了急遽的變化,根據內政部(2010b)公佈資料顯 示,至 2010 年 10 月為止,我國外籍配偶人數約達 441,314 人,與 2009 年 底的 429,495 人相較下,增加了一萬多人。內政部(2010a)公布國人結婚 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的統計資料顯示,至 2010 年上半年為止,

國人與東南亞地區,以及大陸籍人民結婚登記共計 8,729 對,占總結婚對 數之 12.70%,亦即平均每 8 對結婚登記就有 1 對為中外聯姻,新住民人口 數的增加,使得新住民族群的形成,而在這樣跨國婚姻的關係下所生的子 女,稱之為新住民子女。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10)統計,自 2000 年至 2010 年上半年止,嬰 兒出生累計 234 萬 4,167 人,其中有 25 萬 5,163 的嬰兒是由新住民女性所 生,所佔比例為 10.88%(如表 2-1 所示)。至今,平均每 10 個新生兒中就 有 1 個為新住民女性所生,這樣的比例顯示出國內新住民女性子女的人口 數逐年攀升,每年進入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童亦是逐年增加。

表 2-1

2000 年至 2010 上半年國內嬰兒出生人數統計

年(月)別 出生數 生母為本國籍 生母為新住民女性 2000 305,312 282,073 23,239 2001 260,354 232,608 27,746 2002 247,530 216,697 30,833 2003 227,070 196,722 30,348 2004 216,419 187,753 28,666 2005 205,854 179,345 26,509 2006 204,459 180,566 23,903 2007 204,414 183,509 20,905 2008 198,733 179,647 19,086 2009 191,310 174,698 16,612 2010 上半年 82,712 75,396 7,316

總計 2,344,167 2,089,014 255,163 百分比 100% 89.12% 10.88%

資料來源:修改自內政部戶政司(2010)。99 年上半年嬰兒出生狀況統計

【原始數據】。取自: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4.xls

相較於臺灣,美國的跨國婚姻與移民現象已非常普遍,Hernandez、

Denton 與 Macartney(2008)指出美國目前每 4 位兒童中就有 1 位為跨國 婚姻子女,這些逐年快速增加的跨國婚姻子女,將會領導與改變美國的人 口結構,因此跨國婚姻子女的相關福利政策與教育資源倍受重視,以促進 跨國婚姻子女未來的成就發展。而國內亦隨著新住民子女就學人口數的增 加,開始關注於新住民子女的相關教育政策。根據教育部(2010)統計自 92 學年度至 98 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從 3 萬 40 人提升至 15

萬 5,144 人,對照 97 與 98 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小人數由 11 萬 3,182 人增加至 13 萬 3,112 人,增幅 17.61%;國中人數由 1 萬 6,735 人增加至 2 萬 2,032 人,增幅 31.65%(如表 2-2 所示)。教育部推估至 103 學年,國中、

小新住民子女在學學生人數將上升到 20 萬人。換句話說,未來任教於各 個階段之學校教師都有機會接觸與教育新住民子女,因此瞭解教師對新住 民子女之看法實有其重要性。

表 2-2

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增減比較

學年別 總計 國小(含附設國小部) 國中(含附設國中部)

98 155144 133112 22032 97 129917 113182 16735 較上年增減數 25227 19930 5297

增減百分比 19.42% 17.61% 31.65%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0)。國中國小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 數【原始數據】。取自: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4.xls

貳、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問題

隨著新住民女性與新住民子女人口數的增加,基於新住民女性所呈現 出來的語言問題、婚姻適應問題、子女教養問題、經濟壓力,以及社會負 面觀點等問題,研究者整理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如表 2-3 所 示。

表 2-3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校適應之研究

學者(年份) 研究結果

林璣萍(2003) 1.新住民子女具有整體學習弱勢之情況。2.新住民 子女具有身心障礙與資優比率皆較高,為特殊教育

(續下頁)

表 2-3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接前頁)

學者(年份) 研究結果

林璣萍(2003) 需關注之對象。3.父母的語文能力影響新住民子女 之學校適應狀況。4.新住民女性在原國的教育程度 會影響新住民子女之學習成就。

蔡榮貴、黃月純

(2004)

1.說話帶有口音而易受同儕取笑。2.易受種族歧視 與標籤化。3.無法自我認同,缺乏自信而產生疏離 感。4.學習適應不良多發生在國小一、二年級甚至 學前教育階段。5.語言學習與語言結構較差,其次 為數學。

許殷誠(2005) 1.新住民女性語言能力不足,無法參與子女之課業 學習。2.首次教導新住民子女的教師,對新住民子 女存有較多負面刻板印象。3.文化差異的身分隨著 年級增加,逐漸造成新住民子女受到標籤化的隱 憂。4.城鄉文化的差距,顯現在家長教養態度與文 化刺激程度的不同,對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與未來 發展有間接的影響。

張芳全等(2007) 1.家庭社經地位普遍較低,使新住民子女的家庭支 持性亦較低,學習適應不如預期。2.家庭教養態度 不一或新住民女性需獨自承受管教子女的壓力,而 影響新住民子女之學習適應。3.不同的家庭文化背 景而導致學校同儕間的差距,影響學習適應狀況。

4.家庭文化與經濟相對弱勢,使得新住民子女的文 化刺激較為貧瘠,整體的學校學習適應亦較為困

(續下頁)

表 2-3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接前頁)

學者(年份) 研究結果

難。5.社會污名化所帶來的歧視,使新住民子女在 生活適應上更加困難。6.教師缺乏多元文化教育之 訓練,容易忽略對不同文化的關切與公平性。

魏麗敏(2008) 1.語言問題:新住民女性的語言能力影響新住民子 女語言、文化、課業以及人際方面的學習。2.社會 負面觀點:社會大眾對新住民女性的負面觀點,形 成對新住民子女的偏差觀念與不友善態度,造成自 尊與人際關系上的適應問題。

Shields & Behrman

(2004)

1.父母的教育程度較低因而無法協助教育子女課 業,此外也缺乏資源與學校教師進行溝通協商。

2.父母多從事低技術性工作,家庭收入較低因此所 獲得的資源與福利較少。3.語言不利而導致求職困 難、與教師互動困難以及錯失社會福利申請等潛在 問題。4.面臨歧視與刻板印象之影響,尤其在學校 中教師較低的期望與較少的教育資源,皆為壓迫新 住民子女之來源。

Fortuny, Hernandez,

& Chaudry(2010)

1.移民子女接受學齡前教育的比例較低,其中逾半 數的父母英語能力不足。2.父母的學歷較本國籍父 母低。3.移民子女的家庭多為低收入戶,甚至低於 一般家庭的兩倍。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時間排序)。

根據上述國內外有關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研究者 依新住民子女所面臨之困境分別整理如下:

一、 個人層面:新住民子女具有整體學習弱勢之情況,且身心障礙的比 例較高,是特殊教育需關注的對象。

二、 家庭層面:新住民子女之父母普遍社經地位較低,新住民女性在語 言、親職能力上的不足而影響親子間互動,種種家庭弱勢之因素造 成新住民子女的學習適應不良。

三、 學校層面:學校教師與新住民女性彼此間的溝通、教學配合,因語 言與文化差異增加困難。此外,學校教師對新住民子女透露出較低 的成就期待,以及新住民子女與同儕間的關係亦會影響其生活與學 習適應之情況。

四、 社會文化層面:由於文化差異、社會污名化所帶來的歧視造成新住 民子女在生活與學習上的困難。

叁、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輔導策略

李明堂、黃玉幸(2008)提出近十年國內有關新住民子女之研究主要 在國小階段,教育部所推動之政策亦著重在國中、小階段。基於新住民子 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現況,教育部(2005)有鑑於新住民子女被貼上「先 天素質較差」之刻板印象,調查發現新住民女性之語言能力與新住民子女 的學習適應有密切關聯,因此政府單位致力於新住民女性語文能力之提 升,強調學校教師應加強新住民子女之學習動機,並關注新住民家庭之生 活扶助事宜。此外,教育部(2009)實施新移民子女教育改進方案,規劃 有關新住民子女之教育政策,其內容包含:實施諮詢輔導方案、辦理親職 教育研習、舉辦多元文化或國際日活動、辦理教育研討會、辦理教師多元 文化研習、實施華語補救課程、編印或購買多元文化教材或其他教學材

料、辦理全國性多元文化教育優良教案甄選、 辦理母語傳承課程等。由 此可知,教育部對於新住民子女提出許多政策與輔導方案以協助生活與學 校適應。

魏麗敏(2008)提出新住民家庭的輔導策略有:(一)加強親職教育,

提供新住民女性在生活、文化與子女教養等方面的知能;(二)多元文化 的瞭解與社會教化,透過政府與媒體的宣導以建構多元文化的環境,降低 文化隔閡種族的成見;(三)終身教育與生涯教育,透過政府單位辦理的 生涯相關活動,以促進新住民家庭建立良好的生涯規劃,增加新住民家庭 的教養能力與子女成就;(四)身心靈輔導與經費補助並重,強調政府除 了對新住民家庭提供經濟補助、語言訓練之外,亦能在各縣市建立專業心 理諮商網絡以提供新住民家庭之服務;(五)加強新住民子女的輔導與重 視;(六)教育優先區的補助與資源提供;及(七)政府當局之重視與法 律保障。謝寶梅、顏佩如(2008)指出國小教師面對新住民子女的教學困 境,在於家庭功能喪失而衍生的課業與行為問題,以及教師多元文化的專 業訓練不足,在考量時間因素與學生課業負擔之下,提出建議為:(一)

相關單位應主動為教育新住民子女的教師辦理研習課程,包含認識新住民 原生國家之文化、掌握社會支援系統、自我覺察,以及設計多元文化課程 知能等;(二)學校辦理國際日或國際週的活動,由學校方面統一辦理活 動,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亦可培養全校學生尊重與包容的態度;(三)

相關單位應主動為教育新住民子女的教師辦理研習課程,包含認識新住民 原生國家之文化、掌握社會支援系統、自我覺察,以及設計多元文化課程 知能等;(二)學校辦理國際日或國際週的活動,由學校方面統一辦理活 動,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亦可培養全校學生尊重與包容的態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