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究"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麗敏. 博士. 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  刻板印象之研究. 研究生:陳冠華. 撰. 中華民國 一百 年 七 月.

(2) 致謝 大學時期懷抱著研究所與心理師的理想,促使著我努力地往這個方向 前進,大學畢業至今已過了八年,歷經了幾番波折與轉變,終於在此刻準 備將碩士生涯劃下句點,句點並不代表結束,而是與理想更靠近。在這段 與理想靠近的路程中,感謝許多給予我指導、陪伴、支持的師長、朋友與 家人。 感謝指導教授魏麗敏老師,以及口試委員楊銀興老師、翁福元老師在 論文上的指導與建議,讓我提升信心並使此篇論文臻於完善。感謝碩士班 求學過程中的潘貞妮老師與李淑敬老師,在諮商專業上的督導與訓練,開 拓我的視野,更清楚追尋理想的意義。 感謝一路走來陪伴我的朋友們。謝謝北家同事玉敏、儀珊、美芳、延 超、麗真、珮毓、瑞翔,無論是報考研究所、在職進修或是留職停薪期間, 謝謝你們陪伴了我走過焦慮與低潮,並且帶給我充滿歡樂與感動的教職生 活。謝謝研究所同學世樺、顗帆、惠振、筑凡、欣蓮、利雅,研究所一路 走來許許多多的甘與苦,只有你們才能讓我感受到無須言傳的無比支持與 力量。謝謝大學同學惠君、怡涓及時的協助與鼓勵,助我一臂之力完成論 文。 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爸爸、媽媽與弟弟,家是我永遠的後盾,讓我有勇 氣、無虞地往理想前進。最後,感謝自己的堅持與努力,Keep going!. 冠華 100.07. I   .

(3) 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現 況。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問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問卷調查部分,以中部 地區的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共抽取 25 所 學校得有效樣本 350 份。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為教師個人基本資料與新 住民子女生活經驗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進行分析。訪問調查部分,訪談 4 位高中職教師,所使用之研究工具 為訪談大綱,整理問卷調查與訪問調查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問卷調查方面 (一) 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整體刻板印象情形為中等程度。 (二) 不同學歷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在部分層面上有顯著 差異。 (三) 不同任教經驗的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在整體與部分 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學制的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在部分層面上有顯 著差異。 二、訪問調查方面 (一) 受訪教師認為新住民家庭為弱勢家庭,連帶影響新住民子女在學校 之學習狀況。 (二) 有任教過新住民子女之教師,會依個人教學經驗直接反應新住民子 女在學校之學習與人際之情況,而無任教過新住民子女之教師,則. II   .

(4) 會加入個人對新住民家庭的想像,推測新住民子女在學習、人際上 之情況。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家長與未來研究提出各項建議。. 關鍵詞:高中職教師、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 III   .

(5) The Study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Stereotype to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eachers’ stereotype to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at senior high school in central Taiwan. In order to examine those aspects of factor that influence high school teachers’ stereotype,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incorporating in primary data obtained from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In questionnaires, 25 schools were stratified randomly sampled form central Taiwan. There were 350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this research.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two parts: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living experiences.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Further, the project us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 i.e. interviewed with 4 high school teachers to formulate a close-to-reality story and to examine the findings. The conclusion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Questionnaire (1) The performance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stereotype to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was in average. (2) Parts of stereotype levels to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high 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level.. IV   .

(6) (3) All stereotype levels to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high 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experiences. (4) Parts of stereotype levels to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 2. Interview (1) The interviewees agreed with that new immigrant family equals to disadvantage family, and which was a factor influencing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situation. (2) Those teachers who had the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can determine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learning situ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 in school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s. On the contrary, those teachers who had no related experiences always predict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learning situ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 in school based on their imagination.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ors, parents and further research based on the findings.. Keywords: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 stereotype. V   .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9  第二節 刻板印象的定義、形成與影響 ...................................................16  第三節 新住民刻板印象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教師與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 .......................................................29 .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7 .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問卷調查之結果與討論 ........................... 59 第二節 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訪問調查之結果與討論 ........................... 74. VI   .

(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 81 第二節 建議 ............................................................................................... 83. 參考文獻 ......................................................................................................... 86 壹、中文部分 ..............................................................................................86  貳、英文部分 ..............................................................................................89 . 附錄...........................................................................................................92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92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96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 99 附錄四 前導性研究訪談大綱 ................................................................. 100 附錄五 正式研究訪談大綱 ..................................................................... 101.        .               VII   .

(9) 表次 表 2-1 2000 年至 2010 上半年國內嬰兒出生人數統計 ............................. 10 表 2-2 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增減比較 .................................... 11 表 2-3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校適應之研究 .............................................. 11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刻板印象的定義 ........................................................ 17 表 2-5 教育領域對新住民女性與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究 ................ 24 表 2-6 新住民女性被形塑之形象 ................................................................ 26 表 2-7 教師與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 ............................................................ 30 表 3-1 預試研究樣本 .................................................................................... 37 表 3-2 正式施測樣本學校分配 .................................................................... 38 表 3-3 正式施測樣本人數分配 .................................................................... 39 表 3-4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基本資料摘要 ............................................ 40 表 3-5 正式研究訪談對象基本資料摘要 .................................................... 41 表 3-6 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 .................................................................... 44 表 3-7 預試問卷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 ........................................................ 47 表 3-8 預試問卷第二次因素分析摘要 ........................................................ 49 表 3-9 預試問卷第三次因素分析摘要 ........................................................ 50 表 3-10 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成分矩陣 ...................................................... 51 表 3-11 預試問卷信度驗證 .......................................................................... 52 表 3-12 資料編碼格式範例 .......................................................................... 58 表 4-1 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調查結果等級區分 ........................................ 59. VIII   .

(10) 表 4-2 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各層面次數分配摘要 ............ 60 表 4-3 不同性別高中職教師在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各分量表上之差異考 驗摘要................................................................................................. 62 表 4-4 不同學歷高中職教師在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各分量表上之差異考 驗摘要................................................................................................. 63 表 4-5 不同教育年資高中職教師在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各分量表上之差 異考驗摘要......................................................................................... 64 表 4-6 不同職務高中職教師在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各分量表上之差異考 驗摘要................................................................................................. 66 表 4-7 不同任教經驗高中職教師在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各分量表上之差 異考驗摘要......................................................................................... 67 表 4-8 不同生活經驗高中職教師在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各分量表上之差 異考驗摘要......................................................................................... 68 表 4-9 不同縣市高中職教師在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各分量表上之差異考 驗摘要................................................................................................. 72 表 4-10 不同學制高中職教師在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各分量表上之差異考 驗摘要............................................................................................... 73.  . IX   .

(11)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 ............................................................................................ 34 圖 3-2 研究流程 ............................................................................................ 56. X   .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 名詞釋義,以及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分別說明如下。. 壹、研究動機 近年來,國內的跨國婚姻現象日益普遍,新住民女性的人口數增加, 使得臺灣的社會與家庭結構產生了急遽的變化。根據內政部(2010a)公佈 資料顯示,國內平均每 8 對結婚登記約有 1 對配偶為外籍與大陸配偶,內 政部戶政司(2010)公佈資料亦顯示,國內至今平均每 10 個新生兒中就 有 1 個為新住民女性所生,這樣的比例顯示出國內新住民人口數增加,新 住民族群的形成,而新住民子女每年進入國民教育階段的人數亦是逐年增 加。根據教育部(2010)統計 98 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為 15 萬 5,144 人,對照 97 學年度之人數增幅達 17.61%。教育部推估 103 學年 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將達到 20 萬人,換句話說,隨著新住民子 女的人數增加,未來在各階段學校任教的教師都有機會接觸到新住民子 女,因此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議題,以及生活與學習適應狀況也逐漸受到大 眾的關注。 基於新住民女性所呈現出來的語言、婚姻適應以及子女教養等問題, 研究者歸納整理出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的四個問題層面: (一)個 人層面:新住民子女具有整體學習弱勢之情況,並且身心障礙與資優的比 例較高,此層面突顯新住民子女在特殊教育以及補救教育的需求性(林璣 萍,2003) ; (二)家庭層面:新住民家庭普遍社經地位較低,新住民女性. 1.

(13) 在語言、親職能力上的不足而影響親子間的互動,種種家庭弱勢之因素造 成新住民子女的學習條件較低(張芳全等,2007;Shields &Behrman, 2004) ; (三)學校層面:由於新住民家庭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學校教師與 新住民女性彼此間的溝通、教學配合困難度較高,同儕關係也因家庭文化 的差異增加距離感,進而影響生活與學習適應狀況。此外,教師對於新住 民子女較低的期望亦成為影響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的一大困境(吳巧琳, 2006;魏麗敏,2008) ; (四)社會文化層面:社會污名化所帶來的歧視造 成新住民子女在生活與學習上的困難(張芳全等,2007) 。教育部(2009) 為因應新住民子女所面臨的生活與學習適應問題,推動許多與新住民相關 的政策,尤其是新住民女性的生活適應和語文訓練,以及加強新住民女性 對新住民子女的教養輔導,此外更將學校單位與第一線教師納入提供新住 民教育輔導之重要對象。謝寶梅與顏佩如(2008)以及魏麗敏(2008)亦 針對新住民子女教育提出許多輔導建議,其中包含提升教師的覺察力與多 元文化素養之訓練,以及尊重新住民家庭自身文化的保留等策略。李明堂 與黃玉幸(2008)更進一步指出,國內近年來對新住民子女教育議題非常 重視,近十年有關新住民子女之研究主要著重在國小階段的生活與學習適 應議題,政府所推動之政策亦著重在國中小階段,高中職部分卻鮮少探 究,因此研究者擬探究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以瞭解目前 高中職教師對於新住民子女持有之看法。 Smith 與 Mackie(2007)指出刻板印象主要是透過個人經驗與社會學 習而形成,尤其來自大眾傳播媒體的觀察學習。國內學者便提出大眾傳播 媒體報導新住民的相關新聞突顯出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例如:新住民女 性被視為買賣婚姻、破碎家庭、降低臺灣人口素質、製造社會問題等負面 刻板印象;新住民子女方面則被冠上先天素質差、發展遲緩等負面刻板印 象(林照真,2003;夏曉鵑,2002;張敏華,2005)。除了大眾傳播媒體 所透露出來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外,許雅蓉(2008)調查一般民眾對新住 2.

(14) 民女性之印象,主要為以經濟作為條件的婚姻關係,以及新住民女性私生 活不佳。查玲俐(2007)指出警專學生對於新住民女性普遍存有弱勢貧窮、 文化素養差、教育程度低落之刻板印象。由許雅蓉與查玲俐的研究可發 現,一般民眾與警專學生對新住民女性的刻板印象與大眾傳播媒體所傳遞 之印象相符,如此更不能忽視大眾傳播媒體對新住民型塑出來之形象所帶 來的影響。Schmitt 與 Branscombe(2002)指出,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是他 人懷有刻板印象的對象時,在情緒、認知與行為上均會產生負面的後果而 影響心理健康。Aronson 與 Steele(2005)亦明確指出教師的刻板印象會抑 制學生的學業表現、動機以及造成負向自我概念。由於中等教育為新住民 子女發展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若在此階段接受到來自學校教師的負面刻 板印象,對新住民子女的生活與學習適應狀況亦會有負面影響,因此,充 分了解刻板印象是否存於校園之中,實有其重要性。 學校教師與新住民子女相關的研究變項中,許殷誠(2005)與劉茹敏 (2006)發現教師會因為性別、學歷、學校所處地區,以及有無與新住民 接觸之經驗,而影響對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吳韶雯(2007)及董季樺 (2005)則指出教師的性別、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規模,以及學校 所在地,會影響教師看待新住民子女的適應問題。因此,探究教師的性別、 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有無與新住民接觸經驗等個人背景變項,以 及學校所處縣市、學校規模等學校資訊變項,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影 響實有其必要性。 研究者於研究所期間修習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諮商技術研究、心理 衛生研究、人格心理學,以及心理衡鑑、質性研究等相關課程,目前為彰 化縣高職學校專任輔導教師,參加教育部所舉辦新住民子女的相關研習, 深刻地感覺到教師態度對於學生的影響,也發覺高中職教師對於新住民子 女的接觸經驗與瞭解並不多,尤其當新住民子女人數不斷上升,教師面對 以及教育新住民子女的機會也相對提升,因此預先瞭解高中職教師對新住 3.

(15) 民子女刻板印象之情形甚為重要,並透過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學 校輔導工作、相關實務工作者之參考,期望建立一個無刻板印象的友善校 園環境,使新住民子女在學習過程中得以適性發展。.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擬探討高中職階段學校教師對新住民子女 刻板印象之情形。因此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目前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的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的差異情 形。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高中職學校輔導工作之建議與參考。.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之問題與研究假設如下:. 壹、研究問題 一、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歷、教學年資、現任職務、是否任教過新住 民子女、是否有親朋好友迎娶新住民女性)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 女的刻板印象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學校背景變項(縣市、學制)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刻板 印象是否有差異?. 4.

(16) 貳、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達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達顯著差異。 1-2. 不同學歷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達顯著差異。 1-3. 不同教學年資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達顯著差 異。 1-4. 不同職務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達顯著差異。 1-5. 有無任教過新住民子女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達顯 著差異。 1-6. 身邊有無親戚朋友迎娶新住民女性的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 刻板印象達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學校背景變項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達顯著差 異。 2-1. 不同縣市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達顯著差異。 2-2. 不同學制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達顯著差異。.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涉及之重要變項分別界定如下:. 壹、高中職教師 高中職係指實施中等教育後三年教育之機構,高中職教師(high school teachers)為任教於此階段之教師。本研究所指高中職教師為任教於中部地 區(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之公私立高級中學與職業學校的合格正式 教師。. 5.

(17) 貳、新住民子女 新住民子女(the 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為透過婚姻管道與臺灣人 民結婚而移民至臺灣的東南亞籍女性,其婚生子女即為新住民子女。本研 究之新住民子女係指目前就讀中部地區之公私立高級中學與職業學校之 學生。. 叁、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人們透過個人經驗或是外在環境資訊所形成 對特定團體的一種信念,此信念包含個人對特定團體的看法與情緒反應。 刻板印象是內心捷徑的一種,亦即個人會自動化反應出對團體的看法與情 緒反應,但經常是過度簡化、較無根據而扭曲事實,也是人們形成偏見與 歧視的來源。本研究所指刻板印象於教師方面係以研究者自編之「新住民 子女之生活經驗問卷」了解中部地區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是否存有刻 板印象,其中得分越高代表擁有越高的刻板印象;得分越低代表擁有較低 的刻板印象。.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所採用之研究方法、研究所涉及範圍,以及研究限制,分別說 明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所採行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問卷調查法,再輔以 訪問調查來了解目前中部地區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 一、問卷調查 本研究為了獲取較多數的量化資料,故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中部. 6.

(18) 地區高中職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使用研究者自編「新住民子女生活經驗 問卷」作為本研究之調查工具,以了解目前中部地區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 子女之刻板印象。問卷內容包含二個部份:第一個部份為教師個人基本資 料;第二個部份為新住民子女生活經驗問卷。 二、訪問調查 本研究為顧及資料蒐集之完整性,以問卷調查結果中達顯著差異之變 項,作為訪談對象選取之依據,進行訪談與記錄,訪談資料主要用以豐厚、 輔助問卷調查結果之用。研究者於研究所期間修習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 諮商技術研究、心理衛生研究、人格心理學,以及心理衡鑑、質性研究等 相關課程,並參與教育部所舉辦新住民子女的相關研習,以增進對新住民 子女現況之瞭解。 基於上述對新住民子女現況的瞭解與諮商專業訓練,研究者嘗試運用 專注傾聽、開放式問句、重述、自我揭露等談話技巧進行訪問調查,以蒐 集到有效之研究資料。. 貳、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分別就研究對象以及研究變項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受限於時間、人力與經費之故,本研究以中部地區(臺中市、彰化縣、 南投縣)的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採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出具有代表性 之樣本。 二、研究變項 (一)教師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任教經驗 與生活經驗。 (二)學校背景變項:包括縣市、學制。. 7.

(19) (三)刻板印象:分別為身分差異、學習期待、弱勢家庭、母職功能、人 際困擾,五個層面。. 叁、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別從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以及研究變項三方 面說明: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問卷調查法瞭解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問卷題 項涉及受試者個人主觀感受與看法,因此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出現防衛或 保留現象而影響調查之結果。本研究為提升研究結果之解釋,輔以訪問調 查蒐集資料,然而對於個體的觀察資料以及訪談內容深度仍有不足之處, 而形成研究限制。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中部地區(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的高中職教師為研 究對象,並無對全國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僅推論至中部地 區之高中職教師,無法推論其他地區與其他學制之教師。 訪問調查的部份,以本研究設計之問卷篩選出高度刻板印象者,作為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因受限於研究人力,故以彰化縣高中職學校教師為訪 談選取對象,因此在訪談結果的觀察與解釋上宜更加謹慎。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探討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僅以身分差異、學習期待、弱勢家 庭、母職功能、人際困擾等五個層面來代表,然而影響刻板印象之變項眾 多,本研究所考慮之變項仍有不足,如父職功能、區分父親與新住民女性 之原生家庭功能等變項,以上可列入未來研究之考量。.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研究;第 二節為刻板印象的定義、形成與影響;第三節整理新住民刻板印象之內涵 與相關研究;第四節著重於教師與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本節將分別從新住民子女人口數之現況、生活與學習適應問題,以及 輔導策略三方面之研究,來探討目前國內新住民子女的生活與學習適應 之現況。. 壹、新住民子女人口數之現況 近年來跨國婚姻現象日益普遍,新住民女性的人口數增加,使得臺灣 的社會與家庭結構產生了急遽的變化,根據內政部(2010b)公佈資料顯 示,至 2010 年 10 月為止,我國外籍配偶人數約達 441,314 人,與 2009 年 底的 429,495 人相較下,增加了一萬多人。內政部(2010a)公布國人結婚 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的統計資料顯示,至 2010 年上半年為止, 國人與東南亞地區,以及大陸籍人民結婚登記共計 8,729 對,占總結婚對 數之 12.70%,亦即平均每 8 對結婚登記就有 1 對為中外聯姻,新住民人口 數的增加,使得新住民族群的形成,而在這樣跨國婚姻的關係下所生的子 女,稱之為新住民子女。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10)統計,自 2000 年至 2010 年上半年止,嬰 兒出生累計 234 萬 4,167 人,其中有 25 萬 5,163 的嬰兒是由新住民女性所 生,所佔比例為 10.88%(如表 2-1 所示) 。至今,平均每 10 個新生兒中就 有 1 個為新住民女性所生,這樣的比例顯示出國內新住民女性子女的人口 數逐年攀升,每年進入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童亦是逐年增加。. 9.

(21) 表 2-1 2000 年至 2010 上半年國內嬰兒出生人數統計 年(月)別. 出生數. 生母為本國籍. 生母為新住民女性. 2000. 305,312. 282,073. 23,239. 2001. 260,354. 232,608. 27,746. 2002. 247,530. 216,697. 30,833. 2003. 227,070. 196,722. 30,348. 2004. 216,419. 187,753. 28,666. 2005. 205,854. 179,345. 26,509. 2006. 204,459. 180,566. 23,903. 2007. 204,414. 183,509. 20,905. 2008. 198,733. 179,647. 19,086. 2009. 191,310. 174,698. 16,612. 2010 上半年. 82,712. 75,396. 7,316. 總計. 2,344,167. 2,089,014. 255,163. 百分比. 100%. 89.12%. 10.88%. 資料來源:修改自內政部戶政司(2010)。99 年上半年嬰兒出生狀況統計 【原始數據】。取自: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4.xls. 相較於臺灣,美國的跨國婚姻與移民現象已非常普遍,Hernandez、 Denton 與 Macartney(2008)指出美國目前每 4 位兒童中就有 1 位為跨國 婚姻子女,這些逐年快速增加的跨國婚姻子女,將會領導與改變美國的人 口結構,因此跨國婚姻子女的相關福利政策與教育資源倍受重視,以促進 跨國婚姻子女未來的成就發展。而國內亦隨著新住民子女就學人口數的增 加,開始關注於新住民子女的相關教育政策。根據教育部(2010)統計自 92 學年度至 98 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從 3 萬 40 人提升至 15 10.

(22) 萬 5,144 人,對照 97 與 98 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小人數由 11 萬 3,182 人增加至 13 萬 3,112 人,增幅 17.61%;國中人數由 1 萬 6,735 人增加至 2 萬 2,032 人,增幅 31.65%(如表 2-2 所示) 。教育部推估至 103 學年,國中、 小新住民子女在學學生人數將上升到 20 萬人。換句話說,未來任教於各 個階段之學校教師都有機會接觸與教育新住民子女,因此瞭解教師對新住 民子女之看法實有其重要性。 表 2-2 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增減比較 學年別. 總計. 國小(含附設國小部) 國中(含附設國中部). 98. 155144. 133112. 22032. 97. 129917. 113182. 16735. 較上年增減數. 25227. 19930. 5297. 增減百分比. 19.42%. 17.61%. 31.65%.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0)。國中國小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 數【原始數據】 。取自: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4.xls. 貳、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問題 隨著新住民女性與新住民子女人口數的增加,基於新住民女性所呈現 出來的語言問題、婚姻適應問題、子女教養問題、經濟壓力,以及社會負 面觀點等問題,研究者整理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如表 2-3 所 示。 表 2-3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校適應之研究 學者(年份) 林璣萍(2003). 研究結果 1.新住民子女具有整體學習弱勢之情況。2.新住民 子女具有身心障礙與資優比率皆較高,為特殊教育 (續下頁) 11.

(23) 表 2-3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接前頁) 學者(年份) 林璣萍(2003). 研究結果 需關注之對象。3.父母的語文能力影響新住民子女 之學校適應狀況。4.新住民女性在原國的教育程度 會影響新住民子女之學習成就。. 蔡榮貴、黃月純. 1.說話帶有口音而易受同儕取笑。2.易受種族歧視. (2004). 與標籤化。3.無法自我認同,缺乏自信而產生疏離 感。4.學習適應不良多發生在國小一、二年級甚至 學前教育階段。5.語言學習與語言結構較差,其次 為數學。. 許殷誠(2005). 1.新住民女性語言能力不足,無法參與子女之課業 學習。2.首次教導新住民子女的教師,對新住民子 女存有較多負面刻板印象。3.文化差異的身分隨著 年級增加,逐漸造成新住民子女受到標籤化的隱 憂。4.城鄉文化的差距,顯現在家長教養態度與文 化刺激程度的不同,對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與未來 發展有間接的影響。. 張芳全等(2007). 1.家庭社經地位普遍較低,使新住民子女的家庭支 持性亦較低,學習適應不如預期。2.家庭教養態度 不一或新住民女性需獨自承受管教子女的壓力,而 影響新住民子女之學習適應。3.不同的家庭文化背 景而導致學校同儕間的差距,影響學習適應狀況。 4.家庭文化與經濟相對弱勢,使得新住民子女的文 化刺激較為貧瘠,整體的學校學習適應亦較為困 (續下頁) 12.

(24) 表 2-3 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接前頁) 學者(年份). 研究結果 難。5.社會污名化所帶來的歧視,使新住民子女在 生活適應上更加困難。6.教師缺乏多元文化教育之 訓練,容易忽略對不同文化的關切與公平性。. 魏麗敏(2008). 1.語言問題:新住民女性的語言能力影響新住民子 女語言、文化、課業以及人際方面的學習。2.社會 負面觀點:社會大眾對新住民女性的負面觀點,形 成對新住民子女的偏差觀念與不友善態度,造成自 尊與人際關系上的適應問題。. Shields & Behrman. 1.父母的教育程度較低因而無法協助教育子女課. (2004). 業,此外也缺乏資源與學校教師進行溝通協商。 2.父母多從事低技術性工作,家庭收入較低因此所 獲得的資源與福利較少。3.語言不利而導致求職困 難、與教師互動困難以及錯失社會福利申請等潛在 問題。4.面臨歧視與刻板印象之影響,尤其在學校 中教師較低的期望與較少的教育資源,皆為壓迫新 住民子女之來源。. Fortuny, Hernandez,. 1.移民子女接受學齡前教育的比例較低,其中逾半. & Chaudry(2010). 數的父母英語能力不足。2.父母的學歷較本國籍父 母低。3.移民子女的家庭多為低收入戶,甚至低於 一般家庭的兩倍。.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時間排序) 。. 13.

(25) 根據上述國內外有關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研究者 依新住民子女所面臨之困境分別整理如下: 一、 個人層面:新住民子女具有整體學習弱勢之情況,且身心障礙的比 例較高,是特殊教育需關注的對象。 二、 家庭層面:新住民子女之父母普遍社經地位較低,新住民女性在語 言、親職能力上的不足而影響親子間互動,種種家庭弱勢之因素造 成新住民子女的學習適應不良。 三、 學校層面:學校教師與新住民女性彼此間的溝通、教學配合,因語 言與文化差異增加困難。此外,學校教師對新住民子女透露出較低 的成就期待,以及新住民子女與同儕間的關係亦會影響其生活與學 習適應之情況。 四、 社會文化層面:由於文化差異、社會污名化所帶來的歧視造成新住 民子女在生活與學習上的困難。. 叁、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輔導策略 李明堂、黃玉幸(2008)提出近十年國內有關新住民子女之研究主要 在國小階段,教育部所推動之政策亦著重在國中、小階段。基於新住民子 女生活與學習適應之現況,教育部(2005)有鑑於新住民子女被貼上「先 天素質較差」之刻板印象,調查發現新住民女性之語言能力與新住民子女 的學習適應有密切關聯,因此政府單位致力於新住民女性語文能力之提 升,強調學校教師應加強新住民子女之學習動機,並關注新住民家庭之生 活扶助事宜。此外,教育部(2009)實施新移民子女教育改進方案,規劃 有關新住民子女之教育政策,其內容包含:實施諮詢輔導方案、辦理親職 教育研習、舉辦多元文化或國際日活動、辦理教育研討會、辦理教師多元 文化研習、實施華語補救課程、編印或購買多元文化教材或其他教學材. 14.

(26) 料、辦理全國性多元文化教育優良教案甄選、 辦理母語傳承課程等。由 此可知,教育部對於新住民子女提出許多政策與輔導方案以協助生活與學 校適應。 魏麗敏(2008)提出新住民家庭的輔導策略有: (一)加強親職教育, 提供新住民女性在生活、文化與子女教養等方面的知能;(二)多元文化 的瞭解與社會教化,透過政府與媒體的宣導以建構多元文化的環境,降低 文化隔閡種族的成見;(三)終身教育與生涯教育,透過政府單位辦理的 生涯相關活動,以促進新住民家庭建立良好的生涯規劃,增加新住民家庭 的教養能力與子女成就; (四)身心靈輔導與經費補助並重,強調政府除 了對新住民家庭提供經濟補助、語言訓練之外,亦能在各縣市建立專業心 理諮商網絡以提供新住民家庭之服務;(五)加強新住民子女的輔導與重 視;(六)教育優先區的補助與資源提供;及(七)政府當局之重視與法 律保障。謝寶梅、顏佩如(2008)指出國小教師面對新住民子女的教學困 境,在於家庭功能喪失而衍生的課業與行為問題,以及教師多元文化的專 業訓練不足,在考量時間因素與學生課業負擔之下,提出建議為:(一) 相關單位應主動為教育新住民子女的教師辦理研習課程,包含認識新住民 原生國家之文化、掌握社會支援系統、自我覺察,以及設計多元文化課程 知能等; (二)學校辦理國際日或國際週的活動,由學校方面統一辦理活 動,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亦可培養全校學生尊重與包容的態度; (三) 加強教師應具備輔導活動融入教學的知能,強化教師覺察學生問題與需求 的能力並融入教學;及(四)積極引進社會非營利教育機構介入課後輔導, 以解決因家庭經濟困頓而無法接受課後照顧機會的新住民子女。 綜合上述可知,新住民子女的生活與學習適應問題,引起教育部與學 者的重視並推動相關政策與教育輔導策略。然而,有關新住民子女之研究 主要在國小階段,教育部所推動之政策亦著重在國中、小階段,鮮少論及 高中職階段,故高中職新住民子女之議題頗值得加以重視。 15.

(27) 第二節 刻板印象的定義、形成與影響 本節首先說明刻板印象之定義,接著探討刻板印象之形成,最後論述 刻板印象所造成之影響。. 壹、刻板印象的定義 Walter Lippmann 最早提出刻板印象一詞,並將刻板印象描述為「腦中 的圖案」(picture in our head),圖案亦即基模(schema)之概念,為過去 經驗所衍生已組織的知識型態。當刻板印象被激發後就如同基模一樣引發 個人自動化的信念與行動,Lippmann 將刻板印象視為負面的詞,他認為這 是個人在社會中保護自己相對地位的方法(引自楊語芸譯,1997) 。 Baron、Byrne 與 Branscombe(2006)指出刻板印象是一種信念,認為 社會中特定團體裡的成員具有某些特質或特徵。刻板印象會形成一種認知 架構,影響我們處理與接收外在的訊息。Smith 與 Mackie(2007)定義刻 板印象為個人對社會中特定團體的一種知識表徵(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亦即將特定的特徵、情緒反應與此特定團體相互聯結,換 句話說,刻板印象係指對特定團體所持有的看法與情緒。Devine(1989) 認為刻板印象是指個人對特定團體的看法,當個人與特定團體見面或互動 時,刻板印象便會自動化且無意識地浮現,但是當個人覺察到自身內在的 刻板印象後,便會加以處理或忽略捨棄,讓自己不致於表現出刻板印象之 行為反應。張春興(1994)認為刻板印象是指對人或事所持的觀念或態度 中,像鉛字一樣固定不變的傾向,並且刻板印象是形成偏見的主要因素。 關於刻板印象的定義,研究者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於刻板印象的定義如 表 2-4。. 16.

(28)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刻板印象的定義 學者(年份) 李美枝(1982). 定義 刻板印象是將一些概括性的特徵附加於具有特別 標記的團體與團體成員之過程。. 張春興(1994). 刻板印象是指對人或事所持的觀念或態度中,像鉛 字一樣固定不變的傾向,並且刻板印象是形成偏見 的主要因素。. 黃德祥(2000). 刻板印象是對人或事僵硬、主觀、武斷的看法。. Lippmann(1922). 刻板印象是一種信念,認為社會中特定團體裡的成 員具有某些特質或特徵。. Devine(1989). 刻板印象是指個人對特定團體的看法,並提出刻板 印象認知處理的二階段模式:第一階段為自動化處 理;第二階段為控制處理。. Baron, Byrne &. 刻板印象是一種信念,認為社會中特定團體裡的成. Branscombe(2006) 員具有某些特質或特徵。 Smith & Mackie. 刻板印象為個人對特定團體的一種知識表徵,亦即. (2007). 將特定的特徵、情緒反應與此特定團體相互聯結, 故刻板印象包含個人對特定團體所持有的看法與 情緒。.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時間排序) 。. 綜合國內外學者之觀點,研究者認為刻板印象是個人透過經驗或是外 在環境資訊而形成對特定團體的一種信念,此信念包含個人對特定團體的 看法與情緒反應。刻板印象是內心捷徑的一種,亦即個人會自動化反應出 對團體的看法與情緒反應,但經常是過度簡化、較無根據而扭曲事實,也 17.

(29) 是個人形成偏見(prejudice)與歧視(discrimination)的來源。. 貳、刻板印象的形成 Allport(1954)指出刻板印象的形成受到認知簡化特性的影響,亦即 使用最快速且相對省力的方式來處理、組織大量的訊息,透過這樣簡化的 認知特性,可以快速地對特定團體形成印象,但也因此容易出現過度簡 化、不符現實的情況。Devine(1989)更進一步指出,刻板印象形成後再 次面對特定團體成員,刻板印象便會自動化的浮現,換句話說,一旦刻板 印象形成後,便會無意識地影響個人對特定團體的看法。 Smith 與 Mackie(2007)指出刻板印象主要透過個人經驗,以及社會 學習兩方面形成。個人經驗亦即個人直接與特定團體進行互動後所產生的 看法與情緒感受,社會學習係指非個人直接與特定團體互動,而是間接地 透過身邊的重要他人或傳播媒體之描述,形成對特定團體的看法與情緒感 受。Greenberg 與 Psyzczynski(1985)指出社會學習包括文化中傳播媒體 對特定團體的描述方式,以及父母、同儕與學校社會化的教導過程,建立 出對特定團體的看法、行為與情緒反應。尤其兒童非常容易受到同儕、父 母的影響,透過角色模仿、增強效果,以及團體規範而習得刻板印象,因 此這些刻板印象便會從文化中不斷複製下去。然而,無論是個人經驗或是 社會學習所形成之刻板印象,一旦印象形成後,即便訊息不完整都會堅持 原本的看法。 由上述可知,刻板印象主要透過個人經驗,以及社會學習兩方面的資 訊而形成,在印象形成的過程中,又因為個人認知簡化的特性,忽略掉特 定團體內成員彼此之間的差異,而產生錯誤、過度類化之情況。因此,個 人的經驗以及透過社會學習所接收到的資訊,都有可能影響個人對特定團 體的看法。本研究主要欲探討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故教. 18.

(30) 師與新住民子女直接互動的個人經驗,或是透過社會學習(如傳播媒體) 所形成的看法,皆有可能是影響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的重要因素。. 叁、刻板印象的影響 本研究整理刻板印象之影響,分別從自我應驗預言、玻璃天花板效 應,以及刻板印象威脅三個部分來論述。 一、自我應驗預言 Snyder、Tanke 與 Berscheid(1977)指出刻板印象是一種特殊的人際 知覺,並且透過實驗證實,持有刻板印象者會直接影響與刻板印象對象的 人際互動,最後又以互動之結果應證自己所持有的刻板印象。Snyder 與 Swann(1978)指出知覺到刻板印象者亦會表現出應證刻板印象之行為, 表現出刻板印象中的特徵與行為。由上述可知,無論是持有刻板印象者或 是知覺到刻板印象者,皆會產生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表現出符合且應證刻板印象的行為。 二、玻璃天花板效應 Cotter、Hermsen、Ovadia 與 Vanneman(2001)指出玻璃天花板效應 (glass ceiling effect)是一種人為的隱形障礙,此障礙影響了女性與少數 族群(例如白人女性、黑人女性,以及黑人男性)在職場上的表現,更妨 礙女性與少數族群無法升遷至公司的最高地位。Langlands 與 Simpson (2004)指出在職場上存有玻璃天花板效應,亦即阻止女性成為職場上最 高地位的隱形障礙。主要原因源自於當女性成為最高的領導者時,便違背 了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應有的特質與應扮演的角色。Butler 與 Geis(1990) 研究便指出女性高階主管即便表現優異,反而會遭受排斥以及受到更多員 工負面非口語行為的對待,尤其在男性的領域中,所受到的歧視會更加嚴 重。. 19.

(31) 國內亦有許多關於玻璃天花板效應的相關研究,但是都以研究性別刻 板印象為主,並橫跨各種不同職業領域。其中吳政弦(2010)指出女性教 師在兼任行政職務上受到玻璃天花板效應的影響,產生行政職位上的隔離 現象。胡賢仁(2007)研究亦指出玻璃天花板效應確實存在,並阻礙了女 性軍職人員的升遷機會。 由上述可知,玻璃天花板效應的存在源自於對特定團體的刻板印象, 由於刻板印象僵化、窄化特定團體的角色,因而限制了在職場上發展。近 年來新住民族群在臺灣的人口數逐年增加,其第二代新住民子女未來的成 就發展與職涯發展更是不容忽視,未來可進一步探究玻璃天花板效應是否 存在於不同族群上。 三、刻板印象威脅 Aronson 與 Steele(1995)提出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研 究發現知覺到負向刻板印象的人會擔心自己被別人以刻板印象的方式看 待,然而在這樣的擔心下,刻板印象反而會影響人們的正常表現,無論是 學習或工作上的表現失利與挫折,最後反而表現出符合刻板印象的結果, 進一步影響人們的自我認同感與自尊。Ben-Zeev、Fein 與 Inzlicht(2003) 研究證明刻板印象威脅影響女性在數學方面的表現,當數學問題在能力可 處理的範圍內,女性的表現會比在無刻板印象威脅的情況下還要好,但是 當數學問題的困難度超出能力或在能力邊緣時,女性的表現會比原本的實 力還要差。換句話說,在困難度低、熟練的作業下,刻板印象威脅可能使 人們的表現更好,但是一旦評比的焦點在於能力邊緣或曾經挫敗的經驗, 反而使人們失去原本應有的水準。Aronson(2004)指出控制所有干擾變項 (例如:父母教育程度、社經條件、智商,以及入學前技能) ,黑人大學 生的學習成就依然低於白人大學生,而造成黑人與白人間的學習成就落差 即來自於教師的族群刻板印象-「黑人的智商較白人低」 。這樣的刻板印 象威脅會透過學生解讀到教師較低的期望,而對於自己的犯錯或挫折變得 20.

(32) 較沒有耐心。Schmitt 與 Branscombe(2002)指出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是他 人懷有刻板印象、偏見,以及歧視的對象時,會使人們覺得對自己的生活 缺乏控制感、自我的認同感與自尊下降,並在情緒、認知與行為上產生負 面的後果而影響心理健康。Aronson 與 Steele(2005)亦明確指出刻板印象 會抑制學生的學業表現、動機,以及造成負向自我概念。 綜上所述,刻板印象所產生的影響無論自我應驗預言、玻璃天花板效 應或是刻板印象威脅,皆因為刻板印象而形成與接收不當的期待,抑制個 人的反應與表現,最終表現出符合刻板印象的特徵與行為。這些現象皆反 映出刻板印象具有很高的破壞力,並威脅接受到刻板印象者的自我認同與 心理健康狀態。. 第三節 新住民刻板印象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新住民刻板印象議題之文獻,可分為社會大眾、教育領域, 以及傳播媒體領域三方面。社會大眾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討一般民眾對於 新住民女性、子女的印象(許雅蓉,2008)。教育領域方面的研究,主要 著重在探討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同儕間對新住民女性、子女的接納態度(查 玲俐,2007;陳志賢、李翰林、張靜儀,2009;楊忠儒,2008;蔡昌樺, 2005;劉茹敏,2006)。大眾傳播領域方面的研究,主要著重於分析、解 構傳播媒體在傳遞新住民相關新聞時所隱含的刻板印象與污名化之訊息 (朱涵,2007;李昭安,2008;林嘉源,2005;夏曉鵑,2002;張敏華, 2005),此節將分述、對照三個不同領域對新住民刻板印象之研究結果。. 壹、社會大眾對新住民之刻板印象 許雅蓉(2008)調查發現新住民女性對自身身分的觀感與社會大眾對 其身分之觀感有五大認知差距:(一)新住民女性的娘家希望獲得夫家經 濟援助; (二)新住民女性因經濟因素遠嫁來臺; (三)新住民女性娘家以 21.

(33) 經濟交易的方式將女兒遠嫁來臺; (四)新住民女性私生活形象不佳; (五) 新住民女性從事性交易。 查玲俐(2007)整理社會大眾對於新住民女性的刻板印象分為四個部 分: (一)弱勢婚姻:社會大眾對於跨國婚姻普遍認為是雙方弱勢的結合, 迎娶新住民女性的男性都是臺灣社會底層居多;(二)增加社會成本:跨 國婚姻所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其中包含語言、社會文化、新住民子女的 出生與教養等,都是臺灣社會需共同承擔的社會成本; (三)人口素質下 降:由於跨國婚姻是雙方弱勢的結合,所孕育的下一代勢必更差,此外, 新住民女性需面對語言與文化的適應,又需擔任教養下一代子女的責任, 因此在教養子女的能力上備受質疑,其子女的發展也因此惡性循環;及 (四) 「新娘」的稱呼: 「外籍新娘」是社會大眾對新住民女性的稱呼,但 這樣的稱呼也造成無形的社會隔閡。 陳慧屏(2003)指出社會大眾對於跨國婚姻現象表示憂心,六成民眾 認為應限制新住民女性遠嫁來臺的人數,另外,有三成的民眾表示會建議 親友選擇新住民女性配偶,但是攸關自身婚姻大事時,七成三的未婚男性 不會考慮新住民女性。 由上述社會大眾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可歸納出三點: (一)個人形 象:社會大眾對新住民女性存有私生活不佳、賣淫等印象,以及非我族類 等無形的社會隔閡;(二)弱勢婚姻:其中包含認定跨國婚姻主要是基於 經濟需求與交易型式,以及選擇跨國婚姻的雙方皆以社會底層居多;及 (三)社會層面:由於新住民女性在語言、文化的適應問題,以及教養子 女能力備受質疑,因而造成新住民子女在發展上的弱勢,惡性循環造成臺 灣人口素質的下降,期待政府管制新住民女性遠嫁來臺之人數。. 22.

(34) 貳、教育領域對新住民之刻板印象 國內教育領域對新住民刻板印象之研究多數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 了解學校教師和同儕之間對新住民女性或子女之接納態度,研究主要關切 的議題環繞在刻板印象對於新住民適應狀況之影響,以下就新住民女性與 新住民子女兩部分之研究分別說明(查玲俐,2007;楊忠儒,2008;蔡昌 樺,2005;劉茹敏,2006)。 在新住民女性刻板印象之研究中,查玲俐(2007)以問卷調查的方式 了解警專學生對新住民女性人格特質、文化素養,以及社會面向等三方面 之刻板印象,問卷題項陳列正負相反的特質,由受試者依據個人的印象圈 選出對新住民女性的看法。其結果指出警專學生對新住民女性的人格特質 印象較為正向,而在文化素養上則較為負向,其中又以富有、文化素質高、 教育程度高三項最不被認同。此研究結果得知,警專學生對於新住民女性 普遍存有弱勢貧窮、文化素養差、教育程度低落之刻板印象。 徐蕙菁(2006)訪談新住民女性,發現新住民女性之污名化來源主要 分為社會制度與非社會制度兩方面,在社會制度方面是以政府政策的傾 斜、法律限制、兩岸敵對的國家關係、階層與社會地位而來;非社會制度 方面為社會文化因素、傳播媒體報導的偏誤,以及民眾刻板印象,將新住 民女性污名化為弱勢階級、新住民子女素質低落等形象。 在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究中,皆以問卷調查方式為主,其中分別 以學生及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楊忠儒(2008)從學業成就印象、生活適應 印象、家庭及個人印象三個向度來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新住民子女是否 存有刻板印象,研究結果發現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新住民子女皆存有正面 之印象。劉茹敏(2006)研究發現國小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接納態度高且 無刻板印象存在。 研究者依據上述教育領域對新住民女性與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 23.

(35) 究,其探討刻板印象之向度與結果整理如表 2-5 所示。 表 2-5 教育領域對新住民女性與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究 學者(年份) 研究對象 劉茹敏 (2006). 刻板印象向度. 研究結果. 臺南市國小 1.生理方面. 國小教師對新住民. 教師. 2.家庭背景. 子女的接納態度. 3.生活適應. 高,整體而言無刻板. 4.行為. 印象存在。. 5.外表 查玲俐. 警專學生. (2007). 1.人格特質. 警專學生對於新住. 2.文化素養. 民女性普遍存有弱. 3.社會面向. 勢貧窮、文化素養 差、教育程度低落之 刻板印象。. 楊忠儒. 宜蘭縣國小 1.學業成就印象. (2008). 高年級學生 2.生活適應印象. 皆為正面印象。. 3.家庭及個人印象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時間排序) 。. 綜合上述,教育領域對於新住民女性與子女的刻板印象,可歸納出四 點: (一)個人層面:探討新住民女性與新住民子女生理條件、人格特質、 外表與行為等面向;(二)家庭層面:其中包含新住民家庭是弱勢貧窮、 文化素養差、教育程度低落等面向; (三)新住民子女學習層面:包含學 業成就、學習適應等面向;及(四)社會制度層面:包含政府政策的傾斜 與法律限制等面向。. 24.

(36) 叁、傳播媒體領域對新住民之刻板印象 夏曉鵑(2002)人們意識到新住民的存在開始於新住民女性遠嫁來 臺,透過傳播媒體的渲染,有關新住民女性的新聞以逃跑騙婚、家暴受害 者、假結婚真賣淫等社會新聞比例最高。夏曉鵑(2002)首先從不同的角 度來檢視人們如何建構出對新住民女性的態度,其中包含政府單位、傳播 媒體的報導、迎娶新住民女性的臺灣男性,以及新住民女性自身等,點出 臺灣資本國際化下對新住民女性所造成的壓迫,並將新住民女性建構為來 臺賣淫、破碎家庭與降低臺灣人口素質等社會問題導因。因此,國內多位 學者陸續分析不同報紙所呈現新住民女性之形象,指出報紙呈現新住民女 性負面新聞多於正面新聞,對於正面新聞又皆以特例化的方式處理,因此 整體形塑出來的形象以負面為主,其中包含:商品化的婚姻、製造社會問 題、社會弱勢形象、教育程度低、降低人口素質等(朱涵,2007;李昭安; 2008;林嘉源,2005;夏曉鵑,2002)。 李昭安(2008)研究中指出有關新住民女性之報導會以負面新聞居多 的原因: (一)主要是因為警方會主動提供消息來源,因此負面新聞取得 較正面新聞容易; (二)基於商業邏輯,新住民女性並非傳播媒體的主要 閱聽人,因此負面新聞會優先於正面新聞被注意;(三)負面新聞較受到 編輯長官的喜好。此外,記者若與新住民女性接觸經驗不多或是接觸到負 面案例較多者,容易受到新聞消息來源的影響而對新住民女性形成刻板印 象,並將刻板印象複製至報導的新聞當中。林嘉源(2005)指出有關新住 民女性的新聞消息來源依序為:政府官員、民間團體、新住民女性的臺灣 籍親友,其次才是新住民女性本身。此現象突顯出新住民女性雖然為社會 新聞事件中的主角但卻不盡然是主要的發聲者,因此一般大眾接接收到的 新聞訊息未必是原本事件的全貌,而是經由他人描述後再由傳播媒體報 導,消息來源的觀點便會形塑出新住民女性之形象。. 25.

(37) 由上述可知,傳播媒體處理新住民女性相關新聞時會受到消息來源的 影響,並以負面形象居多,研究者整理對於不同消息來源之對象分別形塑 出新住民女性形象如表 2-6 所示。 表 2-6 新住民女性被形塑之形象 學者(年份) 夏曉鵑 (2002). 新住民女性形塑形象/被看待角度 1. 官方:社會問題來源。 2. 跨國婚姻當事人:社會問題的受害者。 3. 傳播媒體: (1)社會問題導因(來臺賣淫、破碎家 庭、降低人口素質) ; (2)婚姻商品化的受害者; (3) 唯利是圖;(4)具犯罪傾向。. 林嘉源 (2005). 1. 政府官員:教育水準低落、社會弱勢、受歧視。 2. 新住民女性臺灣籍親友:騙人者。 3. 民間團體:感情豐富。 4. 新住民女性當事人:樂觀、樂於助人。. 李昭安 (2008). 1. 移民署:以治安、國境管理以及國家安全角度看待 新住民女性。 2. 警方: (1)面對家暴案件,會以同情弱勢者的角度 看待; (2)面對社會案件(如:假結婚真賣淫案件) , 會以對待嫌犯的角度看待。 3. 社福團體:爭取新住民女性權益,但部份社福團體 因過度強調募款、救濟,使新住民女性與危機破碎 家庭產生連結而遭污名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時間排序) 。. 26.

(38) 傳播媒體形塑新住民女性之形象正反兩面皆有,若從新聞的消息來源 以及報導主題來看,以他人觀點闡述與負面訊息居多,對於鮮少有機會與 新住民女性有直接接觸的一般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則為主要訊息來源, 因此容易因傳播媒體所提供的訊息而對新住民女性形成負面刻板印象。 在新住民子女的部份,自 2002 年開始,新聞報導主題從新住民女性, 以及新住民女性之配偶轉向新住民子女,關於新住民子女發展遲緩的報導 開始出現,大眾傳播媒體以新住民女性不懂中文、語言溝通、文化、經濟、 生育、教育和價值觀不同為由,並使用一些調查數據,直指新住民女性容 易造成子女的發展遲緩,以及沒有能力教養小孩(夏曉鵑,2005) 。林照 真(2003)指出隨著新住民子女人數的增加,外界投入錯誤的關注而造成 對新住民子女更多的誤解及刻板印象。林照真整理當時許多對新住民子女 所進行的調查,發現調查結果僅做負面表列,直指新住民子女學習與生活 適應欠佳,傳播媒體報導後,新住民子女立即被貼上適應不良的標籤。除 了適應不良的標籤外,臺中榮民總醫院與高雄長庚醫院分別對新住民子女 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指出新住民子女發展遲緩的比例分別為 26.47%,以及 63.6%,雖然兩間醫院的推論樣本數皆有過少的問題,但是調查數據經由 傳播媒體報導後新住民子女便與「素質較差」的刻板印象畫上等號(林照 真,2003) 。因此,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議題受到政府單位、學術單位的重 視(林照真,2003;夏曉鵑,2002;教育部,2005;張敏華,2005) 。 有關傳播媒體與新住民子女部分的研究,張敏華(2005)透過分析自 1994 年至 2004 年有關新住民子女之新聞報導,指出七種傳播媒體對新住 民子女的框架,分別為: (一)身分差異框架,此框架特別強調新住民女 性所生子女在身份上有別於本國籍子女;(二)身心發展框架,透過數據 的引用,直指新住民子女有發展遲緩之現象; (三)學習表現框架,強調 新住民子女之學校適應情形不佳,學科表現落後;(四)家庭背景框架, 此框架指出新住民子女父母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恐影響新住民子女之教 27.

(39) 養,而形成新一代弱勢兒童;(五)社會福利框架,強調官方與民間社團 給予新住民子女之協助與社會福利資源;(六)社會問題框架,指出新住 民子女可能產生生長、教養,以及造成社會困擾等問題;(七)生活適應 框架,此框架強調新住民子女應盡速適應主流社會文化,以利生存。其中, 以「學習表現」框架報導量最多,其次依序為身分差異、身心發展、社會 福利、家庭背景、社會問題,最後為生活適應框架。 綜合社會大眾、教育領域,以及大眾傳播領域三個方面之研究,研究 者對新住民女性與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整理如下: 一、個人層面 新住民女性部分,傳播媒體所形塑之印象正反兩面皆有,正面印象部 分突顯新住民女性之特質為「樂觀、感情豐富」 ;負面印象部分為「社會 問題的來源」,其中包含:新住民女性具犯罪傾向、騙人者、唯利是圖、 來臺賣淫與家暴受害者。在新住民子女部份強調「身分差異」 ,包含:新 住民子女在外貌條件、生理條件,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 二、家庭層面 新住民女性與新住民子女在家庭層面上所形塑之印象為「社會弱勢」 (教育水準低落、經濟弱勢、家暴受害者) 、「婚姻商品化」,婚姻形成主 要是基於經濟需求與交易型式。 三、學校層面 學校層面主要描述新住民子女在學校生活與學習適應上的問題、新住 民女性無法勝任教育子女之能力,以及教師與新住民女性難以溝通之現 象。 四、社會層面 此層面主要描述有關新住民的「政府政策、社會福利與社會問題」 , 其中包含源自於新住民是社會問題所需付出的社會成本,政府政策上的歧 視(例如語言能力的鑑定、健康檢查) 。 28.

(40) 本研究預試問卷依上述四個層面編擬試題,經由因素分析後由原本四 個層面更改為五個層面,其中個人層面保留並更名為身份差異層面,家庭 層面保留並更名為弱勢家庭層面,原學校層面細分為兩個層面,分別為學 習期待層面以及人際困擾層面,原社會層面因題項聚焦於新住民女性之婚 姻與教育子女之功能,故更名為母職功能層面。. 第四節 教師與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 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教師的期待、知 覺,以及行為反應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Aronson, 2004; Reyna, 2000) 。 Reyna(2000)指出影響學生學習成就可分為來自學生方面,以及教師方 面的因素,其中學生方面的因素包含語言障礙,以及較低的家庭社經條 件;教師方面則來自於教師對學生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會導致教師對學 生產生較低的學習期待與信念,例如忽略、較少的關注與讚美等。 Irvine(1985)研究發現教師刻板印象以種族刻板印象,以及性別刻板 印象為主,透過教師教學互動的觀察,可發現教師對黑人與白人學習期待 上的落差,以及對女性數學與科學學科上較低的學習期待。根據 Snyder 與 Swann(1978)提出刻板印象所形成的自我應驗預言,以及 Aronson 與 Steele(1995)提出刻板印象威脅可知,教師持有的種族刻板印象或是性別 刻板印象,將影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最終導致學生表現出符合 教師刻板印象中的行為。 研究者整理國內教師與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亦可分為性別議題與族 群議題兩大類,有關教師與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教師 刻板印象之差異情形,以及刻板印象與其他因素之相關探討(何碩珮, 2009;林正誼,2006;林秀玲,2008;吳明坤,2006;黃子誠,2009;潘 雅媚,2010;劉茹敏,2006)。其中林正誼(2006)與吳明坤(2006)以. 29.

(41) 性別刻板印象來探討教師對同性戀之態度,皆強調性別刻板印象對同性戀 之族群所帶來的威脅;林秀玲(2008)與劉茹敏(2006)則以探討教師對 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為主;此外,潘雅媚(2010)以自身為原住民身分 的教師,敘說出在學校教學中所面臨的刻板印象與自我調適之歷程,黃子 誠(2009)探討少數低年級男性教師所面臨來自學校行政與家長方面性別 刻板印象的影響,潘雅媚(2010)與黃子誠(2009)兩篇研究皆以自身知 覺刻板印象的角度出發,了解來自刻板印象的衝突與影響,由此可知,即 便身為教師一樣可能會因為身分或性別的差異而面臨外界的刻板印象,因 此更不能忽視刻板印象所造成的潛在威脅。表 2-7 為研究者整理上述教師 與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 表 2-7 教師與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 學者(年份).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吳明坤. 性別角色刻板印 1.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不高。2.. (2006). 象與同性戀態度 國小教師在同性戀態度呈現高度正向 相關研究. 態度。3.國小教師其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與同性戀態度之間具有正相關。. 林正誼. 性別角色刻板印 1.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印象刻板不高,但. (2006). 象與同性戀態度 同性戀態度則為低度刻板。2.國小教師 相關研究. 之性別刻板印象因其性別、年齡、職務 不同有差異。3.國小教師對同性戀的態 度因其性別、年齡不同有差異且達顯 著。4.國小教師其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 同性戀態度之間具有正相關。 (續下頁). 30.

(42) 表 2-7 教師與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接上頁) 學者(年份).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劉茹敏. 國小教師對新住 1.國小教師對新住民子女整體而言沒有. (2006). 民子女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2.不同性別、學歷、學校所 以及接納態度之 在地之國小教師對於新住民子女刻板 研究. 印象部分達顯著差異。3.不同職務、任 教經驗與生活經驗之國小教師在新住 民子女刻板印象上並無差異,但對新住 民子女的接納態度上部分達顯著差異。. 林秀玲. 國小教師對新住 1.國小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學習平均而. (2008). 民子女刻板印象 言並未存有刻板印象。2.新住民子女知 以及新住民子女 覺的教師期望平均來說是偏高的。3.新 知覺教師期望與 住民子女學業成就表現相對較低。4.國 其學業成就之相 小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新住 關研究. 民子女知覺教師期望與其學業成就表 現彼此之間有相關。. 何碩珮. 國小教師對新住 1.教師班上有新住民子女者比班上無新. (2009). 民家庭之認知印 住民子女者有較正向之認知印象。2.教 象、期望與接納 師對新住民子女期望顯著低於對一般 態度研究. 生期望。3.親師溝通上,教師對新住民 家庭接納態度低於對一般生家庭接納 態度。 (續下頁). 31.

(43) 表 2-7 教師與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接上頁) 學者(年份).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黃子誠. (1) 性別刻板印象- 1.低年級男性教師的角色衝突來源:. (2009). 國小低年級男性 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包袱(2)學校行 教師的境遇. 政期待與同儕建議(3)學生與老師的 教學相長(4)老師的調適與省思(5) 親師的交流。 2.低年級男教師對自我的評價:(1)勇 氣與突破的主體(2)檢視自己是否有 適合低年級老師的特質(3)自我肯定 與成就感。. 潘雅媚 (2010). 原住民教師之自 以自身為原住民身分的教師,敘說出在 我敘說研究. 學校教學中所面臨的刻板印象與自我 調適之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時間排序) 。. 由表 2-7 可知,有關教師與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其研究對象以同性 戀、低年級男性教師、原住民,以及新住民等少數族群為主,整理上述研 究中影響刻板印象之背景變項包含學校所在地、性別、教學年資、學歷、 教師職務、任教經驗,以及教師生活經驗等,分別說明如下。 一、學校所在地:不同學校所在地之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家庭背景的刻板印 象程度有所不同,其中越靠近市中心、貧富差距越大之地區,教師所 持有的刻板印象程度越高。 二、性別:男性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高於女性教師,其中男性教師 認為新住民子女的語音腔調較特殊、口語表達能力較差,以及認為新 32.

(44) 住民子女有較低的自我認同感。 三、教學年資:教學年資越長之教師對於新住民子女的接納態度越高。 四、學歷:不同學歷之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有所差異,其中以師 範院校畢業之教師所持有的刻板印象為最高。 五、教師職務:不同職務之國小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接納態度有所不同, 其中科任教師在課程設計上融入多元文化概念的意願高於級任教 師,但是對於新住民子女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學習期望之接納 態度,級任教師優於科任教師。 六、任教經驗:任教班級中有新住民子女之教師,其認知印象優於班級中 無新住民子女之教師。 七、生活經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新住民子女的接納態度有所不同,亦即 有新住民女性之親戚、朋友或鄰居的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接納態度 較高。 綜合上述,學校所在地、性別、教學年資、學歷、職務、任教經驗, 以及教師生活經驗,為影響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重要變項,因此 均納入本研究探討之研究變項。. 33.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瞭解中部地區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刻 板印象,另外再輔以實地訪談,瞭解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看法。本 章共分為五節,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編製過 程、實施程序,以及資料處理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以及文獻探討,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教師背景變項. 性. 別. 學. 歷. 教學年資 現任職務 身份差異. 任教經驗 刻板印象. 生活經驗. 學習期待 弱勢家庭 母職功能. 學校背景變項. 人際困擾 縣. 市. 學. 制. 圖 3-1 研究架構. 34.

(46) 本研究變項主要分為教師背景變項、學校背景變項,以及新住民子女 刻板印象之變項三個部分,分述如下:. 壹、教師背景變項 本研究之教師背景變項係指填答者之個人資料部分,包含性別、學 歷、教學年資、現任職務、任教經驗以及生活經驗等 6 項,茲說明如下: 一、性別:分為男性與女性兩組。 二、學歷:分為一般大專院校(修畢教育學程) 、師範院校畢業、學士後 師資教育學分班、研究所以上畢(肄)業(含在職進修專班、四十學 分班等)共四組。 三、教學年資:分為未滿 5 年、滿 5 年~未滿 10 年、滿 10 年~未滿 15 年、滿 15 年~未滿 20 年、滿 20 年~未滿 25 年、25 年以上共六組。 四、現任職務:分為專任教師、導師、教師兼任行政職三組。 五、任教經驗:分為曾經任教過新住民子女,以及無任教過新住民子女兩 組。 六、生活經驗:分為有親朋好友迎娶新住民女性,以及無親朋好友迎娶新 住民女性兩組。. 貳、學校背景變項 本研究之學校背景變項係指填答者所任教之學校資料,包含任教學校 所處縣市以及學制兩個部分,茲說明如下: 一、縣市:分為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三縣市。 二、學制:分為高級中學與高級職業學校兩組。. 叁、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變項 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分為身份差異、學習期待、弱勢家庭、母職功能,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Moreover, the school gracefully fulfills the undertakings as stated in the Service Agreement in relation to the provision of small-group teaching to enhance learning and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NE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discussion in Hong Kong 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by joining local teachers in inter-school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