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住民刻板印象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新住民刻板印象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新住民刻板印象議題之文獻,可分為社會大眾、教育領域,

以及傳播媒體領域三方面。社會大眾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討一般民眾對於 新住民女性、子女的印象(許雅蓉,2008)。教育領域方面的研究,主要 著重在探討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同儕間對新住民女性、子女的接納態度(查 玲俐,2007;陳志賢、李翰林、張靜儀,2009;楊忠儒,2008;蔡昌樺,

2005;劉茹敏,2006)。大眾傳播領域方面的研究,主要著重於分析、解 構傳播媒體在傳遞新住民相關新聞時所隱含的刻板印象與污名化之訊息

(朱涵,2007;李昭安,2008;林嘉源,2005;夏曉鵑,2002;張敏華,

2005),此節將分述、對照三個不同領域對新住民刻板印象之研究結果。

壹、社會大眾對新住民之刻板印象

許雅蓉(2008)調查發現新住民女性對自身身分的觀感與社會大眾對 其身分之觀感有五大認知差距:(一)新住民女性的娘家希望獲得夫家經 濟援助;(二)新住民女性因經濟因素遠嫁來臺;(三)新住民女性娘家以

經濟交易的方式將女兒遠嫁來臺;(四)新住民女性私生活形象不佳;(五)

新住民女性從事性交易。

查玲俐(2007)整理社會大眾對於新住民女性的刻板印象分為四個部 分:(一)弱勢婚姻:社會大眾對於跨國婚姻普遍認為是雙方弱勢的結合,

迎娶新住民女性的男性都是臺灣社會底層居多;(二)增加社會成本:跨 國婚姻所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其中包含語言、社會文化、新住民子女的 出生與教養等,都是臺灣社會需共同承擔的社會成本;(三)人口素質下 降:由於跨國婚姻是雙方弱勢的結合,所孕育的下一代勢必更差,此外,

新住民女性需面對語言與文化的適應,又需擔任教養下一代子女的責任,

因此在教養子女的能力上備受質疑,其子女的發展也因此惡性循環;及

(四)「新娘」的稱呼:「外籍新娘」是社會大眾對新住民女性的稱呼,但 這樣的稱呼也造成無形的社會隔閡。

陳慧屏(2003)指出社會大眾對於跨國婚姻現象表示憂心,六成民眾 認為應限制新住民女性遠嫁來臺的人數,另外,有三成的民眾表示會建議 親友選擇新住民女性配偶,但是攸關自身婚姻大事時,七成三的未婚男性 不會考慮新住民女性。

由上述社會大眾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可歸納出三點:(一)個人形 象:社會大眾對新住民女性存有私生活不佳、賣淫等印象,以及非我族類 等無形的社會隔閡;(二)弱勢婚姻:其中包含認定跨國婚姻主要是基於 經濟需求與交易型式,以及選擇跨國婚姻的雙方皆以社會底層居多;及

(三)社會層面:由於新住民女性在語言、文化的適應問題,以及教養子 女能力備受質疑,因而造成新住民子女在發展上的弱勢,惡性循環造成臺 灣人口素質的下降,期待政府管制新住民女性遠嫁來臺之人數。

貳、教育領域對新住民之刻板印象

國內教育領域對新住民刻板印象之研究多數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 了解學校教師和同儕之間對新住民女性或子女之接納態度,研究主要關切 的議題環繞在刻板印象對於新住民適應狀況之影響,以下就新住民女性與 新住民子女兩部分之研究分別說明(查玲俐,2007;楊忠儒,2008;蔡昌 樺,2005;劉茹敏,2006)。

在新住民女性刻板印象之研究中,查玲俐(2007)以問卷調查的方式 了解警專學生對新住民女性人格特質、文化素養,以及社會面向等三方面 之刻板印象,問卷題項陳列正負相反的特質,由受試者依據個人的印象圈 選出對新住民女性的看法。其結果指出警專學生對新住民女性的人格特質 印象較為正向,而在文化素養上則較為負向,其中又以富有、文化素質高、

教育程度高三項最不被認同。此研究結果得知,警專學生對於新住民女性 普遍存有弱勢貧窮、文化素養差、教育程度低落之刻板印象。

徐蕙菁(2006)訪談新住民女性,發現新住民女性之污名化來源主要 分為社會制度與非社會制度兩方面,在社會制度方面是以政府政策的傾 斜、法律限制、兩岸敵對的國家關係、階層與社會地位而來;非社會制度 方面為社會文化因素、傳播媒體報導的偏誤,以及民眾刻板印象,將新住 民女性污名化為弱勢階級、新住民子女素質低落等形象。

在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究中,皆以問卷調查方式為主,其中分別 以學生及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楊忠儒(2008)從學業成就印象、生活適應 印象、家庭及個人印象三個向度來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新住民子女是否 存有刻板印象,研究結果發現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新住民子女皆存有正面 之印象。劉茹敏(2006)研究發現國小教師對新住民子女的接納態度高且 無刻板印象存在。

研究者依據上述教育領域對新住民女性與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

究,其探討刻板印象之向度與結果整理如表 2-5 所示。

叁、傳播媒體領域對新住民之刻板印象

夏曉鵑(2002)人們意識到新住民的存在開始於新住民女性遠嫁來 臺,透過傳播媒體的渲染,有關新住民女性的新聞以逃跑騙婚、家暴受害 者、假結婚真賣淫等社會新聞比例最高。夏曉鵑(2002)首先從不同的角 度來檢視人們如何建構出對新住民女性的態度,其中包含政府單位、傳播 媒體的報導、迎娶新住民女性的臺灣男性,以及新住民女性自身等,點出 臺灣資本國際化下對新住民女性所造成的壓迫,並將新住民女性建構為來 臺賣淫、破碎家庭與降低臺灣人口素質等社會問題導因。因此,國內多位 學者陸續分析不同報紙所呈現新住民女性之形象,指出報紙呈現新住民女 性負面新聞多於正面新聞,對於正面新聞又皆以特例化的方式處理,因此 整體形塑出來的形象以負面為主,其中包含:商品化的婚姻、製造社會問 題、社會弱勢形象、教育程度低、降低人口素質等(朱涵,2007;李昭安;

2008;林嘉源,2005;夏曉鵑,2002)。

李昭安(2008)研究中指出有關新住民女性之報導會以負面新聞居多 的原因:(一)主要是因為警方會主動提供消息來源,因此負面新聞取得 較正面新聞容易;(二)基於商業邏輯,新住民女性並非傳播媒體的主要 閱聽人,因此負面新聞會優先於正面新聞被注意;(三)負面新聞較受到 編輯長官的喜好。此外,記者若與新住民女性接觸經驗不多或是接觸到負 面案例較多者,容易受到新聞消息來源的影響而對新住民女性形成刻板印 象,並將刻板印象複製至報導的新聞當中。林嘉源(2005)指出有關新住 民女性的新聞消息來源依序為:政府官員、民間團體、新住民女性的臺灣 籍親友,其次才是新住民女性本身。此現象突顯出新住民女性雖然為社會 新聞事件中的主角但卻不盡然是主要的發聲者,因此一般大眾接接收到的 新聞訊息未必是原本事件的全貌,而是經由他人描述後再由傳播媒體報 導,消息來源的觀點便會形塑出新住民女性之形象。

由上述可知,傳播媒體處理新住民女性相關新聞時會受到消息來源的 影響,並以負面形象居多,研究者整理對於不同消息來源之對象分別形塑 出新住民女性形象如表 2-6 所示。

表 2-6

新住民女性被形塑之形象

學者(年份) 新住民女性形塑形象/被看待角度 夏曉鵑

(2002)

1. 官方:社會問題來源。

2. 跨國婚姻當事人:社會問題的受害者。

3. 傳播媒體:(1)社會問題導因(來臺賣淫、破碎家 庭、降低人口素質);(2)婚姻商品化的受害者;(3)

唯利是圖;(4)具犯罪傾向。

林嘉源

(2005)

1. 政府官員:教育水準低落、社會弱勢、受歧視。

2. 新住民女性臺灣籍親友:騙人者。

3. 民間團體:感情豐富。

4. 新住民女性當事人:樂觀、樂於助人。

李昭安

(2008)

1. 移民署:以治安、國境管理以及國家安全角度看待 新住民女性。

2. 警方:(1)面對家暴案件,會以同情弱勢者的角度 看待;(2)面對社會案件(如:假結婚真賣淫案件), 會以對待嫌犯的角度看待。

3. 社福團體:爭取新住民女性權益,但部份社福團體 因過度強調募款、救濟,使新住民女性與危機破碎 家庭產生連結而遭污名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時間排序)。

傳播媒體形塑新住民女性之形象正反兩面皆有,若從新聞的消息來源 以及報導主題來看,以他人觀點闡述與負面訊息居多,對於鮮少有機會與 新住民女性有直接接觸的一般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則為主要訊息來源,

因此容易因傳播媒體所提供的訊息而對新住民女性形成負面刻板印象。

在新住民子女的部份,自 2002 年開始,新聞報導主題從新住民女性,

以及新住民女性之配偶轉向新住民子女,關於新住民子女發展遲緩的報導 開始出現,大眾傳播媒體以新住民女性不懂中文、語言溝通、文化、經濟、

生育、教育和價值觀不同為由,並使用一些調查數據,直指新住民女性容 易造成子女的發展遲緩,以及沒有能力教養小孩(夏曉鵑,2005)。林照 真(2003)指出隨著新住民子女人數的增加,外界投入錯誤的關注而造成 對新住民子女更多的誤解及刻板印象。林照真整理當時許多對新住民子女 所進行的調查,發現調查結果僅做負面表列,直指新住民子女學習與生活 適應欠佳,傳播媒體報導後,新住民子女立即被貼上適應不良的標籤。除 了適應不良的標籤外,臺中榮民總醫院與高雄長庚醫院分別對新住民子女

生育、教育和價值觀不同為由,並使用一些調查數據,直指新住民女性容 易造成子女的發展遲緩,以及沒有能力教養小孩(夏曉鵑,2005)。林照 真(2003)指出隨著新住民子女人數的增加,外界投入錯誤的關注而造成 對新住民子女更多的誤解及刻板印象。林照真整理當時許多對新住民子女 所進行的調查,發現調查結果僅做負面表列,直指新住民子女學習與生活 適應欠佳,傳播媒體報導後,新住民子女立即被貼上適應不良的標籤。除 了適應不良的標籤外,臺中榮民總醫院與高雄長庚醫院分別對新住民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