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

名詞釋義,以及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分別說明如下。

壹、研究動機

近年來,國內的跨國婚姻現象日益普遍,新住民女性的人口數增加,

使得臺灣的社會與家庭結構產生了急遽的變化。根據內政部(2010a)公佈 資料顯示,國內平均每 8 對結婚登記約有 1 對配偶為外籍與大陸配偶,內 政部戶政司(2010)公佈資料亦顯示,國內至今平均每 10 個新生兒中就 有 1 個為新住民女性所生,這樣的比例顯示出國內新住民人口數增加,新 住民族群的形成,而新住民子女每年進入國民教育階段的人數亦是逐年增 加。根據教育部(2010)統計 98 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為 15 萬 5,144 人,對照 97 學年度之人數增幅達 17.61%。教育部推估 103 學年 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將達到 20 萬人,換句話說,隨著新住民子 女的人數增加,未來在各階段學校任教的教師都有機會接觸到新住民子 女,因此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議題,以及生活與學習適應狀況也逐漸受到大 眾的關注。

基於新住民女性所呈現出來的語言、婚姻適應以及子女教養等問題,

研究者歸納整理出新住民子女生活與學習適應的四個問題層面:(一)個 人層面:新住民子女具有整體學習弱勢之情況,並且身心障礙與資優的比 例較高,此層面突顯新住民子女在特殊教育以及補救教育的需求性(林璣 萍,2003);(二)家庭層面:新住民家庭普遍社經地位較低,新住民女性

在語言、親職能力上的不足而影響親子間的互動,種種家庭弱勢之因素造 成新住民子女的學習條件較低(張芳全等,2007;Shields &Behrman, 2004);(三)學校層面:由於新住民家庭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學校教師與 新住民女性彼此間的溝通、教學配合困難度較高,同儕關係也因家庭文化 的差異增加距離感,進而影響生活與學習適應狀況。此外,教師對於新住 民子女較低的期望亦成為影響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的一大困境(吳巧琳,

2006;魏麗敏,2008);(四)社會文化層面:社會污名化所帶來的歧視造 成新住民子女在生活與學習上的困難(張芳全等,2007)。教育部(2009)

為因應新住民子女所面臨的生活與學習適應問題,推動許多與新住民相關 的政策,尤其是新住民女性的生活適應和語文訓練,以及加強新住民女性 對新住民子女的教養輔導,此外更將學校單位與第一線教師納入提供新住 民教育輔導之重要對象。謝寶梅與顏佩如(2008)以及魏麗敏(2008)亦 針對新住民子女教育提出許多輔導建議,其中包含提升教師的覺察力與多 元文化素養之訓練,以及尊重新住民家庭自身文化的保留等策略。李明堂 與黃玉幸(2008)更進一步指出,國內近年來對新住民子女教育議題非常 重視,近十年有關新住民子女之研究主要著重在國小階段的生活與學習適 應議題,政府所推動之政策亦著重在國中小階段,高中職部分卻鮮少探 究,因此研究者擬探究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之刻板印象,以瞭解目前 高中職教師對於新住民子女持有之看法。

Smith 與 Mackie(2007)指出刻板印象主要是透過個人經驗與社會學 習而形成,尤其來自大眾傳播媒體的觀察學習。國內學者便提出大眾傳播 媒體報導新住民的相關新聞突顯出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例如:新住民女 性被視為買賣婚姻、破碎家庭、降低臺灣人口素質、製造社會問題等負面 刻板印象;新住民子女方面則被冠上先天素質差、發展遲緩等負面刻板印 象(林照真,2003;夏曉鵑,2002;張敏華,2005)。除了大眾傳播媒體 所透露出來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外,許雅蓉(2008)調查一般民眾對新住

民女性之印象,主要為以經濟作為條件的婚姻關係,以及新住民女性私生 活不佳。查玲俐(2007)指出警專學生對於新住民女性普遍存有弱勢貧窮、

文化素養差、教育程度低落之刻板印象。由許雅蓉與查玲俐的研究可發 現,一般民眾與警專學生對新住民女性的刻板印象與大眾傳播媒體所傳遞 之印象相符,如此更不能忽視大眾傳播媒體對新住民型塑出來之形象所帶 來的影響。Schmitt 與 Branscombe(2002)指出,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是他 人懷有刻板印象的對象時,在情緒、認知與行為上均會產生負面的後果而 影響心理健康。Aronson 與 Steele(2005)亦明確指出教師的刻板印象會抑 制學生的學業表現、動機以及造成負向自我概念。由於中等教育為新住民 子女發展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若在此階段接受到來自學校教師的負面刻 板印象,對新住民子女的生活與學習適應狀況亦會有負面影響,因此,充 分了解刻板印象是否存於校園之中,實有其重要性。

學校教師與新住民子女相關的研究變項中,許殷誠(2005)與劉茹敏

(2006)發現教師會因為性別、學歷、學校所處地區,以及有無與新住民 接觸之經驗,而影響對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吳韶雯(2007)及董季樺

(2005)則指出教師的性別、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規模,以及學校 所在地,會影響教師看待新住民子女的適應問題。因此,探究教師的性別、

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有無與新住民接觸經驗等個人背景變項,以 及學校所處縣市、學校規模等學校資訊變項,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影 響實有其必要性。

研究者於研究所期間修習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諮商技術研究、心理 衛生研究、人格心理學,以及心理衡鑑、質性研究等相關課程,目前為彰 化縣高職學校專任輔導教師,參加教育部所舉辦新住民子女的相關研習,

深刻地感覺到教師態度對於學生的影響,也發覺高中職教師對於新住民子 女的接觸經驗與瞭解並不多,尤其當新住民子女人數不斷上升,教師面對 以及教育新住民子女的機會也相對提升,因此預先瞭解高中職教師對新住

民子女刻板印象之情形甚為重要,並透過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學 校輔導工作、相關實務工作者之參考,期望建立一個無刻板印象的友善校 園環境,使新住民子女在學習過程中得以適性發展。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擬探討高中職階段學校教師對新住民子女 刻板印象之情形。因此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目前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的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之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的差異情 形。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高中職學校輔導工作之建議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