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作意涵分析與探究

第四章 創作檢視與歷程建構

第五節 創作意涵分析與探究

藝術創作活動本身建立在藝術家對於審美的感受及創作衝動的基礎之上,運用藝術 的思維,將意識中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並以極具自我價值性的方式產出,如同經歷一 段化學變化的過程。一般而言,藝術創作活動主要經歷三個階段:感受、構思與傳達。

感受即是主體對客體或客觀對象產生興趣及感知,構思則是一種內化行動,將感受轉化 為內在主觀意象;傳達則為將內在意象化為具像之過程,此三階段構成了藝術創作活動 的整體(張偉、宋偉,2015)。《性˙藝錄》的創作歷程中,研究者透過感受,開啟對自 身性別意識的覺察,以及對外界性別意識的認知,再將此抽象感受和現象透過思考去賦 予形象化,成為具體的視覺產物,也就是藝術創作,而更重要的是在形象化的過程,必 須構思視覺產物的文本乘載如何傳達給觀者。

121

122

性別論述中的意象和概念。如下圖 4-27 即是以空間繪畫技巧,營造畫面的景深與立體 感,圖4-28 則是以複合媒材的加工與拼接,製造出空間感及視覺觸感。

(二)超現實的型態表現

《性˙藝錄》展覽以超現實視角設計畫面型態,輔以描繪部分寫實的方法,達到建 構創作理念及論述的目的。研究者透過形體的變形,使觀者在感知陌生形象時,首先能 對基礎認知及預設立場產生衝擊,進而跳脫以往思維客觀事物的框架,對作品激發出更 多元的解讀和詮釋。因此,超現實風格表現的特質因含有大量不合乎常理的拼湊和表象,

將看似不相干且意義斷裂的意象連結,可以重新建構觀看的方式,進而重新建構新的藝 術語言,並催化觀者感情面及精神面的觸動成分,深入思考作品背後的批判內涵。簡言 之,藉由非理性的畫面認知,成就理性的議題探討。

(三)符號象徵的延續與變遷

象徵是運用有限形式,開啟無限內容的直觀表現,在研究者的從過去至今的創作作 品中,「眼睛」是重要的表述符號,用來詮釋不同作品中的不同寓意。在《性˙藝錄》系 列作品裡,研究者沿用「眼睛」符號貫穿此主題創作,另外,還有其他符號如「藍綠色 生物」與「女性身體特徵」作為搭配演出。首先,「眼睛」如影隨形地出現於畫面中,代 表著極欲看穿及被觀看的渴望,「眼睛」作為視覺的受體,被延伸理解為靈魂之窗,它不 只代表著觀看下的客觀世界,也代表著主觀世界的溝通與形塑;帶有「女身體性特徵」

的軀體以及「藍綠色生物」,是一種具性別化個體的隱喻,呼應著此性別議題創作的主軸

—性別意識,作者透過自己的性別意識進行創作的表達,而每一位觀者亦帶著自身的性 圖

4-30.《自由尋伴》(局部)

4-31.《移花接目》(局部)

123

別意識,觀賞並解讀藝術作品中的性別內涵。

(四)從平面走向半立體裝置

回溯研究者的創作,不難發現多以平面為表現主軸,能活用的向度為色彩、線條、

構圖和光影描繪等等,雖豐富也不免為其限制。因此,在《性˙藝錄》的創作歷程中,

研究者期望以超越慣常形式為目標,設計出適合展示於牆面的半立體裝置作品。這樣的 選擇是出於強烈的創作理念呈現需求,不僅純粹畫面的美感,因為裝置(installation)並 非一種風格或流派,而是一種概念,並且隨著作品展示的「場地」與「時間」的不同,

詮釋的意涵會有所變動。而裝置重點在於其造型,造形的意義必須使人們在視覺上、觸 覺上及心理上獲得某種程度的感受,因此運用普遍所能了解的隱喻型態—同時是眼睛、

花朵及女性陰戶的多重符號,以及倒三角形的象徵,讓觀者能從造型意涵之中,獲得更 深一層的理解和觸動。

二、 性別意義的傳達與建構

(一)表述客體的變形手法

變形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其特質是運用誇張、扭曲或不合常理的組合或堆砌等方式,

使藝術形象擁有更大的表現力及感染力,而藝術的要義遠不只在於模仿,而變形,倒應 該說是一個普遍的藝術現象(魯樞元,1985: 59)。透過此種手法,藝術形象會背離觀者 所期望、設想的慣常方式,運用其新型態的陌生意象,發散出獨特魅力。在創作歷程中,

研究者應用「相似卻又不似」的感知,將主觀想像投射至客觀表象之中,形塑其引人入 勝之魅力;另外,藝術形象是研究者根據自身對世界的理解而進行想像及創造的,因此 其中必包含感性衝動和理性思考的雙重模式,使觀者亦能透過自己的方式去認知到對世 界的理解。

(二)從個體思考到社會微觀

性別意識是始於個人對自我「性別覺察」的一部分。透過覺察,研究者感知到自己 內心的想法及狀態,從經驗中推導出自我意識形成的因素和型態,建立一起連串由內而 外的探索歷程。換言之,由個體思考出發,體會到時間過程(經歷)遠比靜態結構(客

124

體表象)來得更重要,藉由覺知與反省,體現了過程意識(亦即其人生意識),成為創作 意識的基本架構。身為藝術家角色,要正視心中的內在含有,體會著人類總體意義的濃 縮,以具體微觀的藝術創作,呈現與人類社會的宏觀連結(余秋雨,2006: 56-68)。下圖 4-27 所示,性別覺察、性別意識、女性主義創作意識與超越性別創作意識之間,存在著 相互影響、相互助長的特性。

研究者秉持此理念和狀態,視《性˙藝錄》展覽是基於創作做為一種思想與精華的 產出,將意識追溯和建構看作一個動態,勢必要打開內心與外界的通道,來回審視並完 善自己的立意,方能成就一個與自身以外觀者溝通的立足點。

(三)經典藝術之回溯和改編

經典藝術是歷經時代的推演及不斷地篩選之下,所普遍認同的藝術造型及美感,或 者藝術史家所推崇之不可抹滅的地位和形式。然而,造形本身是形式性的,因此在藝術 中,它絕不是主題上可有可無的外衣,真正變動的是對主題的詮釋,舊的意義可能被抹 殺或消去,新的意義便附著了上去(吳玉成譯,2001)。因此,《性˙藝錄》展覽中引用 經典作品的造型,成為一種藝術表現的手段。經典作品因其在藝術史中受肯定的地位,

其舊有意義的保存相對完整且廣為世人所知,在此條件下,研究者運用「挪用」手法將 其造型部分地保留及改編,目的在於讓觀者在舊有知識面上,對作品延伸出新的(但能 聯想到舊義)的想法出來。

4-32. 性別意識具體化為創作與思維之發展結構圖

(引自陳瓊花,2012,頁 243)

(註:圓圈以虛線代表來回的流動與跨越)

125

(四)想像的隱喻及造型轉向

在《性˙藝錄》創作歷程中,對於性別議題的呈現、轉化為教材的可能性不斷地思 考,其中原因是藝術家需要根據創作宗旨的需要,將腦內從生活中汲取而來的諸多影像 進行分解、重組、連結和加工過程;譬如,研究者觀察其他藝術家的性別意識創作,發 現作品中常以男、女性人類角色進行描繪,或利用彰顯性別特質之物品或符號作比喻,

其中帶有強烈的批判意識,多以諧擬和反諷手法詮釋,試圖把既相似又不同的事物連結 起來,並透過創造性想像(不拘泥於眼前所感知事物);或在已知表象的基礎上,進行改 造並創造出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