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程轉化課程研發之理念

第五章 創作與教學轉化之課程設計

第一節 歷程轉化課程研發之理念

一個循環且充實的研究歷程,不只在領域內廣納知識和篩選所需,更要在時間軸上 不斷地思前想後、變換立場與汲取各種可用資訊,將自身與外界的實際情況對話,慢慢 加以揣摩、架構並實踐出具體樣貌。如何將一個歷程與概念轉化為課程?或者將一個課 程融入某種歷程與概念?是為本研究試圖去探究並實行的重要課題。一般而言,學生學 習的內容就是課程;而將特定的內容,轉變成具有相同內容但性質不同的過程,就是轉 化。轉化可以是把抽象化為具體,也可以把具體化為抽象,同時也能將抽象化為抽象、

具體化為具體。課程轉化,主要掌握有三種性質的互動,分別為學習內容的具體化、抽 象化以及平行化(吳清山、林天祐,2011)。因此,將創作行動轉化成藝術教育上的意涵,

需經過咀嚼、篩選、消化、產出,然後回到再咀嚼、再篩選的過程。每個步驟都是環環 相扣的,而在不同步驟間,也存在著可雙向游移之機動性。

128

一、 創作歷程的經驗省思

(一)新舊創作的交織:性別意識的挖掘

研究者已於第四章中,實際執行舊有創作歷程的回顧,並實踐新的歷程建構。觀察 創作內容及形式的演變,覺察自己性別意識的變化及成長,了解意識的來由與形塑,皆 能幫助研究者設想學生身心靈狀態和立場去研發課程。綜觀創作歷程,性別意識概念從 懵懂與一知半解狀態,藉由研究所課程的洗禮,開啟了自我性別經驗的探尋之旅,對待 議題以第三方角度去思考與探究;最後,從自我推及至人群、社會、歷史中的性別議題 脈絡,再回到自我實行價值產出。透過「A/R/Tography」理論的精神,可以站在研究者 的角度,將性別思考的高度一層層地向上建築,一寸寸地往下挖掘;站在藝術家的角度,

構思圖像語彙,嘗試不同媒材經驗的可能性,將性別意識凝萃成精華展現於創作之中;

站在教師的角度,汲取藝術創作的情感及經驗,一方面結合理論的思考和所學,一方面 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完善性別融入藝術教育之課程。

(二)挪用經驗:藝術史經典作品的再思考

藝術史在美術課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卻也是最難以完整傳授、吸引學生注意 力的部分。透過了解藝術史,學生能知曉藝術發展及人類文化的脈絡演進,並理解社會 的價值觀,建構自身立足在世界的邏輯和獨立思考;但相反地,藝術史內容也往往是令 學生感到乏味、無趣的。其中,教師的引導方式是一關鍵,照本宣科的方式可能讓學習 淪為填鴨式的背誦,難以開啟學習興趣及想像力;因此,教師可運用多元途徑引起學生 的動機,例如,舉一個大眾流行文化的例子,或分享生活中的影像範例當作開胃菜,一 步步引導學生運用現有價值觀,進入更廣闊的藝術世界,這比起一般講述式教學更具意 義及有效性,如同Mcfee(1991)提出理想的藝術教育觀中,強調重視學習者的次文化 價值觀體系,當個體能對不同藝術範疇做出多元角度的理解及回應時,便擁有對藝術進 行類比及評價的精確基礎。

研究者採取不同階段的創作手法,構築一個融合教學思考的藝術創作展—《性˙藝 錄》。創作的第一階段,運用「挪用」手法在藝術史層面再詮釋經典藝術作品,分析並瞭 解其中所隱含之性別意識,發展「古挪今用」系列,試圖將藝術鑑賞的內容生動化並再

129

賦予意義;創作的第二階段,站在當代藝術的角度,挑選具有女性主義特色的美國藝術 家Judy Chicago 的裝置作品《晚宴》作為致敬的對象,取其性別概念的核心,運用不同 的媒材、形式與構成,創作「移花接目」系列,從「挪用」手法中跳脫出來,表現出屬 於自己的語言及具有個人色彩的意義內涵;創作的第三階段,回歸到個人的養成及思考,

創作「身體之外」系列,嘗試更多元、不同質感的媒材,塑造內心主體之性別形象代表,

並試圖丟給觀眾一個待答問題。在創作及改編的過程中,試圖掌握經典作品欲傳達之訊 息,並且重新審視與思考,再決定要如何改編?使用何種媒材、技法與色彩?如何在考 慮到連結原文本的情況下,去建構新的論述?並且產生有價值的教學內涵?將這些內涵 消化思考、提出問題或假設、尋求解決方針及答案後,再從結果中去反思及驗證,形成 一個循環。

(三)展覽觀察:觀眾回饋的分析

研究者於《性˙藝錄》展覽期間,透過與現場觀眾們互動及對話、聆聽觀者的心得 分享,蒐集到各式各樣的回饋。其中,有的人會用自己的方式將作品意涵再次敘述出來,

有的人則有另一層面的解讀;有的人不太了解創作意涵,會試探性地用自身觀點詢問確 切方向,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及假設;有的人會針對作品的表現形式提出看法或問題,希 望了解藝術家決定使用這些策略的原因,譬如畫面構成、色彩表現、媒材使用和展出方 式等;有的人會提出批判,認為作品所要表達的方向應該改變,例如建議展覽應該顧性 別角色的全面性,認為強調女性角色或女性主義,男性觀眾的處境將被忽視,造成觀眾 在解讀作品上造成的障礙,或者有人認為創作內涵有些悲觀,應有用更正向的角度去詮 釋等等。

在此,觀眾所反映的問題,在深度及內容方面可大致分為四個種類:一般而言,第 一種觀眾會直觀地表達對作品的第一印象,針對畫面提出問題或感言,例如作品的主題、

構圖、色彩或氛圍;第二種觀眾會花時間仔細觀察,對作品提出較深層的疑問,例如想 要瞭解某物在畫面中所象徵的含意;第三種觀眾傾向瞭解創作者的生命經歷、故事等去 探討其生長歷程和文化環境,以此為基礎詮釋作品的內涵及創作者想法,提出更深入且 不同層面的問題,如角色塑造的過程及時機、作者性格特質與畫作的連結等;第四種觀

130

131

132

編號14 我最喜歡《女媧補天》這張,神話被再現得很美~而且這些彩雲看 起來好繽紛好細緻!

編號18 為什麼妳要用這種綠色去畫每一隻怪物?有原因嗎?

解釋 編號02 這幅《縛生若夢》的感覺讓我聯想到性活動,如果你用SM 綑綁 的表達方法會更好?

編號05 這「歌頌與反抗」的系列應該是反映你自己的想法吧?我覺得可 以不用這麼悲觀…

編號09 我覺得《縛生若夢》詮釋得很好耶!妳把那種被束縛的感覺表達 得很貼切且淺顯易懂!

編號11 我覺得Judy Chicago 那個作品太直接太刺激了!我當初看著都無 法接受。妳的表現比較委婉內斂,我覺得這樣很美,我比較喜歡 這種表達方式。

編號13 妳的一幅作品表達的東西很多,每幅都可以讓人看很久,很讚!

編號15 《女媧補天》這張很有東方的感覺!文化上對我來說也比較熟 悉、有吸引力!

編號16 妳說想討論性別議題,但為什麼我覺得妳的作品還是充滿了女性 主義?

編號17 我覺得妳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只有畫出來而已,更是帶領我們 深入了解背後涵義,這比我之前看過的展更印象深刻!

觀眾20 我很喜歡看展覽,很喜歡多接觸不同的理念。有空可以多討論 呀!我對性別這議題非常有興趣哈哈!

觀眾21 謝謝你帶給我一個這麼棒的畫展,陶冶了我髒亂已久的心靈。我 覺得一幅好畫值得一看再看~如果那天沒有課的話,我可能會看 到你要收了還在看吧!畫不只是一幅畫而已,重點是帶給我的感 動,影響,甚至是意境都是很值得探討的。

觀眾24 與許久未見的實習好夥伴吳姵儀終於見面了,畫家本人好 美,作品亦然,挪作的方式賦予作品截然不同的生命,另外畫家 結合女性主義思維,使創作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

觀眾27 No worries, always enjoy seeing what you're up to…I always think u have interesting ideas about art.

判斷 編號03 這從Judy Chicago 所發想的花形象詮釋很讚!我覺得你可以用這

133

個理念當作主軸,再發展出新的一系列!

觀眾22 參觀美麗姵儀的美術碩士畢展,對姵儀的發想和創作力深感佩 服。這幅《縛生若夢》,趣味內有深意,是我最愛的一幅畫!

觀眾23 吳姵儀創作個展《性˙藝錄》嚴肅之性別議題,茁壯於教育之根。

多元之解讀模式,變化於人群之間。詼諧之動漫水墨,再現於藝 術之眼。

觀眾25 挪用美學挺有意思,主題具性別教育意義,很好的題材。以前就 覺得這張原作很詭譎,主角應該不是地球人類,於是我看見中性 綠色物種,再現了腦海的幻想。

觀眾26 恭喜姵儀學妹師大美教碩士論文創作展,以放大的性別議題創作 破除二元論的探索世界,四個系列綠色原型生物,既嬌媚又果敢、

既性感又知性,在層層環伺的綠色大眼怪和眾人祝賀目光中,開 幕好生動好成功!

觀眾29 Sex is the root of all art. Fascinating work.

觀眾30 我覺得這個展覽有很濃厚的女性主義氣息外,又探討到多元性別 的思考層面,許多深刻內容可以提供反思,很不錯!

(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研究者整理的表格來看,觀眾們在參觀《性˙藝錄》展覽中,給予研究者「解釋」層 面的回饋佔最多數。由於觀眾的年齡層分布廣泛,因此可以反應出普遍人們對性別議題 的認知和態度,可作為教學內容設計和教材選用的參考。另外,陳瓊花(2004)於〈兒 童與青少年於描述藝術作品時的觀念傾向〉研究中,發現高中學生傾向對表現性的作品

從研究者整理的表格來看,觀眾們在參觀《性˙藝錄》展覽中,給予研究者「解釋」層 面的回饋佔最多數。由於觀眾的年齡層分布廣泛,因此可以反應出普遍人們對性別議題 的認知和態度,可作為教學內容設計和教材選用的參考。另外,陳瓊花(2004)於〈兒 童與青少年於描述藝術作品時的觀念傾向〉研究中,發現高中學生傾向對表現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