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研究架構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了解針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創傷壓力,國外媒體組織或相關NPO、NGO 可 以採取哪些做法來幫助新聞從業人員之後,反思台灣媒體環境,從至今的文獻可 發現,即使過去發生了記者因公殉職的不幸事件,至今國內媒體組織對記者所做 的保護、支持工作仍不足,更遑論談到新聞從業人員可能的心理創傷。以下提出 本文的研究問題三:

RQ3. 國內新聞組織是否已意識到記者創傷的問題?有哪些應對此議題的

作法?國外新聞組織的應對方式是否有可以借鏡之處?

第四節、 研究架構圖

根據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問題1、研究問題 2,勾勒出以下研究架構(見圖 2)。 本研究將以此研究架構進行,並將研究問題3(國內新聞組織針對記者創傷議題 所採取的作法)的疑惑牢記在心中,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此研究架構圖欲說明的是,受個人性格與工作特性(工作類型、採訪路線、

工作年資與過去創傷經驗)等變項影響的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工作中,可能間 接性地面對創傷事件或受害者,因而出現STS 或 CF 的徵狀,包括過度警覺

(arousal)、侵入性回憶(intrusion)、逃避(avoidance)。創傷壓力的影響隨時間 或事件暴露量而累積,最後出現的創傷反應則更明顯,因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累 積的過程;而面對創傷事件至出現創傷壓力反應的時間可長可短,端視個人因素 不同。

在面對創傷事件、經歷創傷壓力、產生創傷壓力反應的過程中,不同形式 與面向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可發揮緩衝效果(buffering effect),也就是 社會支持可能減輕創傷壓力反應。分為社會支持的內容(情緒支持、資訊支持、

物質支持)與提供社會支持的來源(家庭支持、宗教支持、同儕支持、組織支持、

專業支持)。愈核心代表愈貼近個體的心理層面、與個體的關係愈親近,愈邊緣 則是物質、組織層面、與個體的關係愈疏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本研究基本概念架構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為研究方法之選擇,其中包含說明質化 的研究方法、深度訪談法以及訪談大綱與方式等三點;第二節為研究進行與受訪 者抽樣;第三節則為訪談資料分析之方式。

第一節、研究方法之選擇

過去關於第一線工作人員之創傷經驗的實證研究中,曾以消防員(Beaton et al., 1999)、警察(Kopel & Friedman, 1997;Stephens, Long & Miller, 1997)、醫護 人員(Luce et al., 2002)以及鑑識科員警(在恐怖攻擊、車禍或犯罪後蒐集證據,

並處理受害者遺體的人員)(Hyman, 2004)為樣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為量 化,應用結構化問卷來測量壓力來源、創傷影響、社會支持,常見的量表為事件 的影響程度(Impact of Event Scale)、整體健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社會支持(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Hyman, 2004)、間接性創傷壓力 量表(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cale, STSS)(Bride, 2007)。而關注新聞從 業人員創傷經驗之研究的研究方法亦多為量化問卷調查(McMahon, 2001;

Newman et al., 2003;Pyevich, Newman & Daleiden, 2003),僅少數研究採質化

(Dworznik, 2006)。國內關注記者創傷經驗的研究則多採質性深度訪談或紀錄 片方式,而本研究亦選擇質化的深度訪談法,以下將詳細說明。

一、 質化的研究方法

雖然量化的研究方法得以驗證理論,並達到推論的結果,但量化研究往往 忽略了社會現象發展的過程以及所處脈絡,並缺乏行動者對這些現象意義的詮釋

(陳向明,2002)。Patton(1990;轉引自張麗芬,1996)整理質性研究的特質 包括強調自然地取得資訊、歸納(inductive)取向、以整體觀點、重視動態過程、

對個別個案抱持尊重態度、情境的脈絡(context)。適合以「探索」和「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主要目標的初探性研究。

而在方法上,質化研究的探討建立於研究者和參與者充分互動基礎上,從 中蒐集豐富深入的口語及視覺資料,找出共享的意義,故較適合用於接近人們的 行為與研究自然真實的情境。質化的研究方法並可針對個案性與獨特性的知識,

透過研究者的透視與詮釋,在研究過程中「浮現」出多樣化的研究發現(劉駿州,

1994:48-49)。

回歸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研究者必須先思考三個問題。首先,新聞從業人 員的創傷經驗相當地個人化,每個個案的情況不同,即使面對同一件事件,可 能對某人造成嚴重創傷,但對他人來說或許只是一個事實,因此很難用量化的 方式來統計創傷經驗或創傷程度。其次,之所以個體對創傷事件的反應不同,

是因為個體所處的生活脈絡不盡相同,包括成長環境、工作環境等各面向,更 重要的是這個脈絡呈現出一個動態的過程,而研究者必須將這些多重面向所交 織出來的複雜脈絡納入考量,包括採訪路線、年資、職位或過去創傷經驗。第 三,本研究為對社會支持的初探性研究,除了根據既有的國內外研究整理出一 些方向外,研究者也希望採開放的態度,或許能觀察出過往文獻未提及、但卻 是新聞從業人員需要的社會支持。

而質性研究的獨一無二優點即為:(1)特別重視脈絡、自然情境的價值;(2)

最適合用來作為探索或描述性的研究;(3)能夠深入探索參與者生活經驗當中的 豐富意義(李政賢譯,2006:78)。質性研究的優點恰能符合研究問題的考量。

基於以上原因,本研究選擇以質化研究方法,對新聞從業人員之創傷壓力與社會 支持的關聯性進行初探性的研究。

二、 深度訪談法

在質性研究中的資料蒐集包括訪談、觀察、實物分析等方法(陳向明,

2002)。本研究選擇使用「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因為此方法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樣本數較少,但對於初探性研究來說,概念性的問題可以不受限制,反而能得 到更多樣性的答案。並能迅速取得大量的資料。透過深度訪談,不但可以讓受訪 者從其自身的角度,逐漸浮現出他們對於研究所欲探索現象的可能觀點,也能將 受訪者行為的整體脈絡,進行較為完善的資料蒐集(李政賢譯,2006:137)。

深度訪談,不同於單純的日常談話,它是有特定目的、規則、結構與主題 的研究性交談(陳向明,2002:221)。在深度訪談中,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必 須透過語言,進行溝通協商,並且以錄音或文字書寫的方式加以紀錄;由此可知,

語言是訪談資料蒐集的工具,也是分析的客體。除此之外,訪談文本要作細部的 分析,包含的要素不僅是語言,訪談中所使用的口語形式、節奏、停頓、立場與 情境,皆是值得分析的部份(唐維敏譯,1996)。

深度訪談的形式通常主要有三種,若將深度訪談形式視為一道光譜,光譜 的一端是結構型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另一端是無結構型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位於兩極端中間的第三種形式則為半結構型訪談。結構型訪談,或 稱為封閉型訪談,由訪談者主導訪談走向和步驟,通常用於蒐集量化的資料,研 究者對所有的受訪者都按照同樣的程序問同樣的問題;至於無結構型訪談,又稱 開放型訪談,則沒有固定的程序,重視訪談者與受訪者當下的互動,鼓勵受訪者 根據自己的思路自由聯想,訪談者只是輔助的角色。第三種方式,也就是所謂的 半結構性訪談,為前兩者之折衷方法,由研究者先擬出粗線條的訪談提綱,作為 發問依據,但不需按照問題順序來訪談,可視受訪者的回答或反應,隨時調整或 延伸問題(陳向明,2002:229)。

三、 訪談大綱與方式

由於半結構型訪談可兼具結構型與無結構型訪談的優點,可以控制問答的 方向確保訪談品質、縮短訪談的時間,但仍可提供受訪者自由表達的空間,使研 究者蒐集到深入與詳盡的資料。因此本研究選擇研擬訪談大綱,進行半結構型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談的方式。

訪談大綱內容中的問題主軸,則是依據研究問題發展而來。首先,詢問受 訪者的基本資料,包括年資、採訪路線、職稱、工作單位等,做為接續採訪的先 備知識;其次,請受訪者列舉在工作生涯中,對自身產生重大影響的採訪事件,

並說明影響的面向、徵狀與影響時間,是為探討研究問題一;最後,關於受訪者 能接收到的社會支持類型、內容以及分別的重要程度,是為探究研究問題二(實 際訪談問題見附錄A)。

以上為每位受訪者皆會被問及的固定問題,但在實際訪談過程中,研究者 會依據個別受訪者的反應、所提出的生活經驗以及不同身分,提出延伸性的問 題,以求更多樣性的發現。但延伸性問題亦將扣連研究主題,不脫離研究問題的 脈絡。

此外,要特別說明的部份有兩點。首先,在訪談問題中不刻意強調「創傷」

一詞,以「印象深刻」、「感覺到受傷」交互替換,是由於擔心受訪者會對於「創 傷」這個詞有所顧慮,將其視為一種病徵或缺點,而造成回答上的偏誤或隱藏,

進而影響最後分析的結果。其次,除了由訪談中得到受訪者本身所提供的答案之 外,也擬納入研究者本身在訪談情境中對訪談氣氛與受訪者反應的觀察來分析結 果。由於考量到採訪者與受訪者多是第一次見面,對過於內心的情感或掙扎可能 有所保留,因此亦應關注訪談中的非語言行為,其更加有力地表現雙方的態度、

關係以及互動狀態(陳向明,2002:240)。

第二節、研究進行與受訪者選擇

關於質性研究所抽的樣本,必須以能提供「深度」和「多元社會實狀之廣 度」資料為標準,著重資訊的豐富內涵。而質性研究之樣本一般都很少,甚至只 有一個個案,但需要有深度的立意(purposive)抽樣,而立意抽樣又稱「合目標

知情人士找到可提供豐富資料的受訪者(information-rich case)之目的(Kuzel, 1992:38)。

本研究的受訪者選擇有兩個重點:(1)在職的線上記者或曾從事新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