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內新聞從業人員面對創傷壓力之現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回歸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此章以三大研究問題作為主架構,整理出能夠回 答研究問題的發現,更進一步,在琢磨訪談資料、受訪者的採訪情境,並與過去 文獻對話之後,提出延伸的疑問或推論。

第一節、 國內新聞從業人員面對創傷壓力之現況

本文的研究問題1 希望了解,現今的台灣新聞從業人員是否也經歷了創傷 壓力?較明顯的創傷壓力反應包括哪些?哪種類型的事件較容易引起創傷反 應?哪些記者個人特質可能影響創傷壓力是否出現?

在這一小節中,首先,研究者將談到在緊迫的新聞工作中,大部分國內新 聞從業人員所普遍面對的一般性身心壓力反應;更進一步,在從事重大創傷的新 聞採訪後,所出現較深層、長期影響、趨近STS 的壓力反應。第三,亦有記者 在嚴重新聞事件後的反應冷靜沉著,但這不絕對代表他們沒有受到影響,此部分 將細細說明潛藏於記者冷靜反應下的多重原因。前三部分的重點放在記者面對創 傷事件後可能出現的反應,第四部分則回到肇因,談及可能造成創傷壓力的新聞 事件之類別與特性。最後,將更細緻地檢視各人口變項在不同記者身上排列組合 後,是否對最終的創傷壓力出現有所影響。

一、大多數的國內記者曾經面對淺層、短期的之身心壓力

整體而言,國內新聞從業人員所面對的工作環境極不友善,包括危險的新 聞現場、突發且長時間的任務、日夜不定的工作時間、攝影記者更必須肩負沉重 且昂貴的攝影機器。因此,大部分的受訪記者表示,比起其它行業的上班族來說,

普遍而言他們的確承受了更沉重的身心壓力。

記者們最能夠即時、明顯感受的是新聞工作所造成的生理影響。例如,受 訪者C 談到大部份的攝影記者身體都不好,包括肩頸、腰部、脖子都可能因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長期扛著攝影機,而造成長久的職業傷害;受訪者A 說到採訪大園空難時,長 時間的採訪工作讓他的身體很疲憊,連帶地使得精神不濟,甚至事後發現,自己 居然失神地在採訪現場遺失了一隻手機;受訪者E 則在空難採訪一段時間後,

發覺自己已經一個禮拜沒有吃肉了,此種不自覺的食慾不振即可能是某種程度的 創傷反應。

在心理反應的部份,雖然有部分記者明確指出「害怕」的感覺,但語氣上 仍存有保留,對自己可能「感覺害怕」的情況似乎尚有存疑。例如,受訪者A 說道:「即使是我們也是會害怕的,應該。」然而一般而論,許多受訪者表示在 新聞事件過後,除了感覺事件可怕、害怕之外,最大的感受是擁有無冕王身份的 記者,但卻無法直接幫助他人的「無力感」以及延伸發酵的「沮喪」,這種負面 的心理壓力是讓許多受記者真正感覺受傷,甚至考慮轉行的因素之一。

「(在新聞現場以及透過採訪的方式),你覺得記者好像真的能夠做些什 麼,但記者其實是什麼都不能做,那時就有想說,乾脆就脫離這一行。」

(受訪者E)

「如果把感情太過於投入在裡面(新聞事件),然後你一心只想去改變一些 什麼的時候,你的無力感就會在這裡,所以你很容易就會陷進去。可是你 陷進去之後,你會發現人性不是很單純的一或二,那個時候你才會真的覺 得很失望。」(受訪者D)

以上受訪記者所談到的身心壓力較普遍、淺層,所影響的時間亦較短。然 而,除了普遍性的心理反應之外,受訪者H 表示,由於國內新聞圈之競爭非常 激烈,他觀察到許多新聞從業人員有情緒大起大落的情況,即使沒有做過正式、

專業的調查,他認為國內記者所經歷的工作壓力或許已超越一般性的身心壓力情 況了。

「在新聞圈是沒有正式的調查,可是我覺得如果去做專業的鑑定,可能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多人都有那種躁鬱症,對。就是如果你的情緒不知道怎麼去紓解跟調適的 話…有沒有鬱我不知道,可是都很躁。我覺得如果真的去做什麼精神狀況 檢測,我覺得很多人的身心壓力是很大的。」(受訪者H)

受訪者D 也談到自己的情緒低落、無法自拔的經驗。原本擔任一般社會新 聞採訪的受訪者D,偶然一次在採訪社會邊緣的可憐故事時表現優秀,因此這類 的新聞開始變成他的主要工作。當他每天面對的事物從題材多變的社會新聞,轉 變為一位位可憐事件主角的故事與無奈時,受訪者D 發現自己的情緒壓力很難 有時間平復,因此,只能在下班後以哭泣作為情緒抒發的方式。

「我覺得自己很嚴重了,下了班,就會開車回家,然後在門口,在車裡面 哭…變成每天都在處理這個(社會角落的可憐新聞)的時候,那又不一樣,

偶爾為之你還有時間讓自己心情去平復,你每天都在做這種事情你心情怎 麼平復,你只是從一個洞再摔進另一個洞,就一直跌跌跌到18 層地獄而已 阿。就是,無奈,我覺得。」(受訪者D)

在沒有經過專業心理醫生判斷的情況下,研究者無法輕易斷言國內記者是 否的確有相當的比例受躁鬱症所苦;即使如此,從受訪者H 的發言與受訪者 D 的經驗分享中至少能夠確信,許多的國內記者除了普遍性的情緒變化之外,更承 受著更深一層的心理壓力反應。下一部分將接續討論。

二、部分國內記者經歷深層、長期的創傷壓力反應─與 STS 類似

從受訪記者所分享的經驗可看出,部分國內記者某種程度上受更深層、影 響時間更長的創傷壓力所困擾。研究者歸結主要的徵狀有以下三類。首先,多位 受訪記者表示在採訪完創傷新聞事件後,與事件相關的畫面、記憶、引發的情緒 等,會在不自覺的時間點突然闖進腦海中,可能以噩夢、類似幻覺、難以預料的 情緒低落等方式呈現。此現象與間接性創傷(STS)所討論的「侵入性回憶

(intrusion)」反應相似,可能情況包括:出現與新聞工作相關的侵入性想法、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聞工作相關的惡夢、再次感同身受他人的創傷、出現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心理憂 慮(cued psychological distress)、出現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心理反應(cued psychological reaction)(Bride, 2007;Figley, 1999)。

舉例而言,受訪者A 與 B 表示,採訪事件後,的確偶爾會有做惡夢的情況,

雖然不是經常性的發生,但因為在現場看到慘不忍睹的畫面,因此在任務結束之 後的短時間內會受噩夢侵擾。而受訪者E 則談到,其攝影搭檔曾出現過類似幻 覺的侵入性感覺,他在採訪完驗屍新聞後,產生噁心嘔吐的反應,但離開現場後 仍覺得有奇怪的氣味在鼻子周圍縈繞不去。但必須注意的是,此種幻覺仍不到精 神疾病判定的「疏離、解離」(dissociate)的程度,「解離」是一種身體雖在現 場,但精神卻不在的意識分離,對自身與他人都產生一定危險(新聞與創傷研究 群,2010a)。而本研究受訪記者所談的僅是類似幻覺的反應,當事人並沒有因 此而忘了自己身在何方、正在做什麼事。

另外,受訪者D 與受訪者 H 提到在任務結束後,他們仍會不由自主地想著 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屬,並出現像自責、罪惡感等較強烈的情緒反應。受訪者D 表示若自己所做的新聞沒有得到預期中的反應,讓自己的受訪者得以受到幫助 時,他會感覺自責,而日復一日的自責情緒會相互拉扯,容易讓人深陷在情緒中。

「如果當天我做的那條新聞,反應不是很熱烈…如果當天來電不是預期般 地那樣多的時候,我會覺得很自責,我會覺得怎麼辦,這些(新聞當事)

人真的很需要幫助,可是因為我的不認真、疏忽,導致他沒有辦法得到幫 助。那我會很難過…(可是)如果你每一次都沒有辦法跳脫那樣的框架,

去重新看一個新的故事的話,你只會把自己陷在情緒裡面,就是一個(故 事)牽一個(故事),你永遠沒有辦法很客觀的去看。」(受訪者D)

受訪者H 則表示,2009 年在採訪莫拉克風災中小林村滅村的事件後,回到 台北休息的他仍心繫著當地的災民,對自己在台北能擁有的娛樂或休閒活動感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罪惡,甚至對於他人的歡樂情緒感到生氣,顯見當時的情緒的確受到很大的影響。

「回來之後我休了兩天,那兩天我根本就不想幹嘛,只想好好休息,可是 你又會想到,那種(風災)場景其實很不ok。然後你還會覺得自己現在這 樣,喝咖啡或幹嘛,會不會很不公平、很對不起他們。因為那些人(受難 者)可能還沒有地方住,在世的人可能還在為他們的親人悲傷,還在找地 方住,我們還可以在台北喝咖啡,所以那時候心情是有受到很大的影響。」

(受訪者H)

第二類多數受訪記者提及的深層創傷壓力反應為,避免接觸與創傷事件有 關的一切事物,甚至選擇部分遺忘;在與人交往上也可能較為疏離,大量地減少 社交活動;而面對個人情感時,可能呈現麻木的狀態。根據文獻探討,此現象與 STS 中的「逃避」(avoidance)反應相近;關注第一線從業人員與國外記者在面 對創傷事件時反應的文獻亦指出,「逃避」的情況最為突出,以及為了逃避而產 生的麻木(numbing)現象(Hyman, 2004)。此與國內新聞從業人員的創傷壓力 表現有相似之處。

例如,受訪者I 表示,從前輩的經驗可以知道,部分因為工作而受到情緒 困擾的新聞從業人員,在無法順利調適的情況下,即選擇離開新聞圈。受訪者D 的個人經驗則顯示,他長時間負責社會邊緣可憐人的新聞,當他認為自己已無法 再負荷這類新聞所帶給他的情緒負擔時,曾對長官提出暫緩工作的要求。以上受

例如,受訪者I 表示,從前輩的經驗可以知道,部分因為工作而受到情緒 困擾的新聞從業人員,在無法順利調適的情況下,即選擇離開新聞圈。受訪者D 的個人經驗則顯示,他長時間負責社會邊緣可憐人的新聞,當他認為自己已無法 再負荷這類新聞所帶給他的情緒負擔時,曾對長官提出暫緩工作的要求。以上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