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支持」模式於新聞從業人員採訪創傷新聞事件後壓力調適之關係初探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支持」模式於新聞從業人員採訪創傷新聞事件後壓力調適之關係初探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許瓊文. 博士. 政 治 大 「社會支持」模式於新聞從業人員採訪創 立 ‧. ‧ 國. 學. 傷新聞事件後壓力調適之關係初探.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 王靜嬋 撰. 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 本論文榮獲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 2010 年新聞研究論文獎 .  . *.

(2)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 i n U. v.

(3)  .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國內新聞從業人員在採訪創傷新聞事件後,是否亦間接 地受到創傷壓力所影響;又,社會支持與記者的創傷壓力調適有何關聯;而至今 國內新聞界在記者創傷議題這部分的認知與作法處於何種階段。在研究方法上, 採用質化的深度訪談法,訪談了包括文字記者、攝影記者以及主管職位等 13 位 國內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研究結果發現,普遍而言,國內電視新聞從業人員所承 受身心壓力都較一般人來得高,而部分曾經採訪過重大創傷事件或創傷受害者的 記者,更可能經歷深層的創傷壓力徵狀,包括侵入性回憶、逃避、高度警覺等。. 政 治 大. 另外,部分受訪記者對創傷新聞事件的反應冷靜,可能源自記者良好的心理建. 立. 設,但仍有記者是因為同儕壓力、尋求榮譽感或生計壓力等原因,而必須表現勇. ‧ 國. 學. 敢、甚至漠然,此亦可能為創傷壓力反應的一種。容易造成記者創傷壓力的新聞 事件主要包括兩類,一為重大災難,一為看似平常、但可能對個別記者影響深刻. ‧. 的普通新聞事件;而易造成創傷壓力之新聞事件特性包括事件本身的嚴重度、記. Nat. sit. y. 者深入了解新聞故事、與記者關係密切的人成為新聞主角、具情感張力的畫面。. n. al. er. io. 最後,個性、性別、路線、職位、電視台定位等變項可能影響記者是否容易面對 創傷事件並受創傷壓力所影響。. Ch. engchi. i n U. v. 接著,研究發現記者主要以「自我調適」與「尋求社會支持」兩種方式來 應對可能承受的創傷壓力。在自我調適的部分,受訪記者以「娛樂」以及「重新 定義生命或工作價值」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狀態。在尋求社會支持的部分,首 先,不若國外文獻對同儕支持的全面推崇,國內記者認為同儕支持主要能夠滿足 資訊層面,但對同儕支持所提供的情緒支持仍有遲疑,可能與國內新聞圈的競爭 激烈有關;第二,記者認為新聞組織能夠、也必須提供全面的物質支持與資訊支 持,但由於現今不論是第一線記者或新聞主管,對記者創傷議題仍不熟悉,因此 大部分受訪記者對組織是否能提供情緒支持採保留態度;第三,國內電視記者已 不排斥尋求專業支持,但這方面的資訊相當缺乏;第四,雖然記者在擔心傷害家. ii .

(4)  . 人的情況下,對家庭較不提及自身所承受的創傷壓力,但家庭仍提供了記者深層 的情緒支持;第五,宗教支持為國內記者能夠舒服地吐露自身壓力的管道,提供 了全然的情緒支持,此為國內新聞脈絡較特殊之處。 再者,國內新聞界雖已開始對記者創傷議題開始有初步的認知與作法,但 整體的普及度與實行度仍不高。本研究在理解國內情況與參考國外各新聞組織的 作法後,對國內新聞界在記者創傷議題可能能夠努力的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議。 最後,亦在思考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後,對未來學術研究提出幾點建議。. 治 政 大 關鍵詞:創傷壓力、間接性創傷壓力、社會支持、新聞記者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 i n U. v.

(5)  .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rauma experiences of journalists in Taiwan after covering disaster, crime and justice news or interviewing traumatized victims, and how social support mechanism plays a buffering role in their trauma-stress coping. This thesis also explored news rooms’ attention and response toward this issue. This study adapt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to analyze in-depth interview data of 13 TV journalists inTaiwan, including script journalists, photojournalists, local journalists and managers.. 政 治 大.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interviewed journalists live under physical and mental. 立. pressure. Some of those who have covered traumatic news experienced traumatic. ‧ 國. 學. symptoms, including intrusion, avoidance, and hyperarousal. Although some. ‧. journalists keep calm when they confront traumatic stress events, we still couldn’t overlook the potential traumatic effect since journalists may suppress their authentic. y. Nat. io. sit. feelings because of peer pressure, sense of honor, or bread and butter. In addition, the. n. al. er. interviewed journalists employed “self-adjustment” and “seeking social support” to. i n U. v. deal with the traumatic stress. First, the journalists relieved their pressure by means of. Ch. engchi. entertainment, and redefining the value of job and the priorities of life. As for social support, the journalists thought that peer support could satisfy the need of information, but may not necessarily offer fully emotional support because of the flaming competitions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news organizations. As for news rooms, the journalists asked for tangible support, namely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al support, but were suspicious of the emotional support. The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journalists are willing to seek professional support, but seldom seek support from family because of the worry of horrifying their family members. However,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emotional support from family is. iv .

(6)  . not important, and being there is the best support for journalists. Finally, religion support is the main channel from which the journalists could feel safe, peace and calm, which is a unique phenomenon in the Taiwan media settings. In the end,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Taiwan media situations and consulting the practices of foreign news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recommended some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nd news rooms accordingly.. 政 治 大. Key words: trauma stress,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TS, social support, journalists.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 i n U. v.

(7)  . 謝誌 從來沒想過原來謝誌是如此地難以下筆。是整整一年的學術式寫作語法讓 我忘了要如何用普通人的說話邏輯來道謝?或是,要用這短短千字來回顧研究所 兩年半時光、撰寫論文煎熬路途的本身,即是一項艱難任務?更或許,是我對曾 在過程中給予幫助的各位的感謝太濃厚了,總覺得自己文筆不佳而無法精確傳 達。以下,即使只有隻字片語,卻是我用誠意說出的由衷感謝。 感謝瓊文老師一路以來的啟發、指導與全力支持。對於在研究所階段的最 後一年,能與像朋友一般、好溝通的 Julia 老師產生如此緊密的聯繫,我感到幸 運。每次的 meeting 總能讓我在前半小時釐清問題所在,並開始享受後半小時的 閒聊時光,離開老師研究室時必定笑容滿滿。. 政 治 大. 感謝兩位口試委員:陳百齡老師與洪貞伶老師,謝謝兩位老師對論文的細. 立. 心閱讀,並總是確切地指出我的盲點、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不論在聯繫過程或. ‧ 國. 學. 口試過程中,兩位老師的溫柔態度總是給了我多一份信心、稍減了一絲緊張。 感謝頂大新素養研究群的栽培。在兩年的助理工作中,謝謝翁秀琪老師的. ‧. 開放與信任,讓助理工作不僅只是庶務處理,更多了學術對話與訓練邏輯思考的 可能;謝謝宇君學姊的耐心帶領,讓原本什麼都不懂的我,逐漸能摸索出所謂的. Nat. sit. y. 學術研究是怎麼一回事,甚至是在我仍迷惘於論文方向時,願意撥時間與我深. io. er. 談、分享。一切銘記於心。. al. v i n Ch 紙本上的 9 萬字是否值得我過去一年所投入的心力與時間時 ,我獲得了這個獎學 U i e h ngc 金,對我而言真的是一大鼓勵。特別感謝李瞻老師、張寶芳老師、臧國仁老師的 n. 感謝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對這本論文的肯定。在我仍思考著,這. 聲聲恭喜,謝謝你們替我開心。 感謝好朋友們聽我抱怨、陪我玩耍:加分、甲霖、饒靜、丸柔雅、老大。 不是我偷懶不寫你們的好話,是太多太多的回憶不知該從何說起,你知我知就好 了吧,而且我想我們以後還會有好幾年的糾纏,不須急於這一時啊。人家說,五 年之後回頭看看,如果當年的朋友還在身邊,那麼就是一輩子的朋友了;所以我 們可以之後再慢慢聊嘛。 感謝優秀的研究所同學們,大家的卓越表現總是給我最大的刺激,讓我不 敢鬆懈。特別感謝:謝謝新素養研究群的戰友晶晶,好玩、好吃的找你就對了; 謝謝傳理課讀書會的甄、Julie、dieting、巫,甄的衝勁和從容不迫讓我欽佩,Julie 的讚美總讓我感覺自己很棒!dieting 你的貼心和善良讓我想給你一個大擁抱,而. vi .

(8)  . 我的電腦也勞煩了巫好幾次,真是辛苦你了;謝謝曾 13 多次研究室門口的聊天, 的確撫慰了我很少碰到同學的寂寞呀。 感謝創傷研究群(別稱:Julia 正妹小組,XD)的宙、camel、家伶、思潔, 謝謝吵鬧的你們,讓我在寫論文後半段的煩悶日子裡,多了好多樂趣,每次開會 不受控制地聊天總讓人很 high。 感謝北逼。謝謝你在自己忙得心力交瘁之餘,仍不時地關心著我的進度、 我的情緒、我的健康;進度鬆懈時督促我、情緒低落時帶我去玩、作息大亂時邊 罵我邊去買藥。很多的重要時刻有你陪著,真的很好。已經集滿了三個畢業典禮, 你想換什麼禮物呢? 感謝爸媽、感謝家人。謝謝你們對我任性地決定來念研究所這件事如此地. 政 治 大 但仍在我得到獎學金肯定或終於畢業時,給予最真切的恭喜,並提供全然的精神 立 與物質支持,做我最強的後盾。. 包容,即使有不少的擔心,擔心著我怎麼還沒畢業、擔心著我往後的工作如何,. ‧ 國. 學. 最後,我誠摯地感謝接受訪問的 13 位受訪者。除了謝謝你們能夠撥出難得 的休息時間,更謝謝你們真心地與只是初次見面的我,分享用生命體驗的寶貴經. ‧. 驗。因為你們的無私,這本論文最終才得以完成。全心地感謝。.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 i n U. v.

(9)  . 目次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 iv 謝誌............................................................................................................................... vi 目次............................................................................................................................ viii 圖次..............................................................................................................................xii. 政 治 大. 表次............................................................................................................................ xiii. 立. 前言................................................................................................................................ 1. ‧ 國. 學. 第一章、緒論 ............................................................................................................... 2. ‧.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2. y. Nat. 第二節、現今研究概況............................................................................................ 7. er. io. sit. 第三節、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9 第四節、論文結構.................................................................................................. 10. al. n. v i n Ch 第五節、相關新聞與創傷研究組織之介紹.......................................................... 11 engchi U 一、達德新聞與創傷中心(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 Trauma) ..... 11. 二、犯罪與司法報導(Covering Crime and Justice) ............................ 12 三、波因特線上(Poynter Online) ......................................................... 12 四、創傷新聞研究群 ................................................................................. 13 第二章、文獻探討 ..................................................................................................... 14 第一節、創傷壓力與間接性創傷壓力.................................................................. 14 一、創傷壓力相關概念之名詞釐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急性創傷壓 力、間接性創傷壓力、同情心疲軟、倦怠 ....................................... 14. viii .

(10)  . 二、第一線工作人員之創傷研究結果 ..................................................... 19 三、新聞從業人員之創傷研究結果 ......................................................... 23 四、小結 ..................................................................................................... 31 第二節、社會支持與創傷壓力調適...................................................................... 33 一、社會支持作為調適創傷之中介變項(moderator):緩衝假設....... 33 二、社會支持的定義與內容 ..................................................................... 35 三、社會支持的來源(source)............................................................... 38 四、第一線工作人員之社會支持研究 ..................................................... 43. 治 政 大 六、小結 ..................................................................................................... 46 立 五、新聞從業人員之社會支持研究 ......................................................... 44. 第三節、國外各界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創傷壓力所實施的做法.......................... 47. ‧ 國. 學. 一、現今關注新聞從業人員創傷的單位 ................................................. 48. ‧. 二、國外新聞組織之實施情況與形式 ..................................................... 49. y. Nat. 三、國內新聞組織對記者創傷壓力議題之實施現狀 ............................. 52. er. io. sit. 四、小結 ..................................................................................................... 53 第四節、研究架構圖.............................................................................................. 55.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研究方法 ..................................................................................................... 57 第一節、研究方法之選擇...................................................................................... 57 一、質化的研究方法 ................................................................................. 57 二、深度訪談法 ......................................................................................... 58 三、訪談大綱與方式 ................................................................................. 59 第二節、研究進行與受訪者選擇.......................................................................... 60 第三節、訪談資料之分析...................................................................................... 64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 65 第一節、國內新聞從業人員面對創傷壓力之現況.............................................. 65. ix .

(11)  . 一、大多數的國內記者曾經面對淺層、短期的之身心壓力 ................. 65 二、部分國內記者經歷深層、長期的創傷壓力反應─與 STS 類似 ..... 67 三、潛藏在記者冷靜反應之下的多重原因─我不是真的那麼勇敢 ...... 73 四、主要可能造成記者創傷壓力的新聞事件之類別與特性 ................. 76 五、可能影響創傷壓力是否出現的變項:採訪路線、工作職位、個性、 性別與電視台定位 ............................................................................... 79 六、小結 ..................................................................................................... 82 第二節、新聞從業人員應對創傷壓力之方法:自我調適與尋求社會支持...... 85. 治 政 大 二、國內記者並不完全接受「同儕支持」─能夠滿足「資訊支持」 ,對 立. 一、記者多以「娛樂」、「定義新工作或生命價值」方式自我調適 ..... 86. 「情緒支持」仍存有雜音 ................................................................... 88. ‧ 國. 學. 三、組織支持─首先能滿足物質與資訊支持,對情緒支持能否達成仍是. ‧. 觀望狀態 ............................................................................................... 91. y. Nat. 四、不排斥尋求專業支持,但缺少相關資訊 ......................................... 95. er. io. sit. 五、較少論及家庭支持,但不代表不重要 ............................................. 97 六、宗教支持─記者能夠舒服地尋求情緒支持之途 .............................. 98. al. n. v i n 七、小結 ..................................................................................................... 99 Ch engchi U. 第三節、國內新聞組織對記者創傷議題之想法與作法.................................... 102 一、是否具備全面性資訊傳授的在職訓練 ........................................... 103 二、是否視記者身心負擔情況調整人力調派 ....................................... 105 三、新嘗試:在任務結束後舉行記者分享經驗的討論會 ................... 106 四、新嘗試:與專業醫療單位建立合作機制 ....................................... 108 五、小結 ................................................................................................... 109 第五章、研究結論、限制與建議 ........................................................................... 113 第一節、研究結論................................................................................................ 113. x .

(12)  . 第二節、對實務工作的建議................................................................................ 117 第三節、研究貢獻、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21 一、研究貢獻 ........................................................................................... 121 二、研究限制 ........................................................................................... 122 三、後續研究建議 ................................................................................... 123 參考文獻 ................................................................................................................... 128 附錄............................................................................................................................ 14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 . i n U. v.

(13)  . 圖次 圖 1:「社會支持」概念之階層性架構 .................................................... 37 圖 2:本研究基本概念架構圖 .................................................................. 56 圖 3:研究發現架構圖 ............................................................................ 115 圖 4:對新聞實務工作的建議作法圖 .................................................... 12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i . i n U. v.

(14)  . 表次 表 1:創傷壓力相關概念比較 ................................................................. 17 表 2:第一線工作人員創傷研究結果列表 ............................................. 21 表 3:國外新聞從業人員創傷研究結果列表 ......................................... 24 表 4:國內新聞從業人員創傷研究結果列表 ......................................... 26 表 5:受訪者資料表列 ............................................................................. 61 表 6:不同社會支持來源優缺點列表 ................................................... 10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ii . i n U. v.

(15)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v . i n U. v.

(16)  . 前言 2009 年暑期實習時,正巧碰上莫拉克風災(八八水災)發生。災區情況比 預想中的糟糕,因此大部分的記者都被派去災區採訪。原本哄亂嘈雜的新聞室顯 得格外安靜。駐守在台北的除了主管、資深記者,就只剩下實習生,我們的工作 是待在微波台等著外派的畫面回傳。 那是我實習的第二個禮拜,對於能接收到即時第一手資料的經驗,仍感覺 到興奮。但那幾天的畫面卻讓人的心情降到谷底,傳回來的是山崩地落、土石掩 埋,是倖存者的驚惶與恐懼眼神,是受難者家屬的悲悽哭聲、失落面容。旁觀他. 治 政 人痛苦的沉重掩蓋了新聞室中獨有的緊張興奮。 大 立 ‧ 國. 學. 六天後,第一批被派至災區的記者們回台北繼續工作,聽得到他們對於中 間沒有休息時間的抱怨,但對災區所碰的人、事、物幾乎不提,只有跟「工作」. ‧. 相關時,才能聽到相關事件。也不只有他們不談,眼睛盯著一排螢幕的長官們也. sit. y. Nat. 多只關心畫面或人員調度。反而是開車大哥對於目睹災區現場所引起的感慨、心. io. n. al. er. 情、想法等,一會兒語重心長,一會兒侃侃而談。 然而,記者們不說,但他們真的沒感覺嗎?. Ch. engchi. 1 . i n U. v.

(17)  .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提起「創傷(trauma)」,閃過腦袋的多是站在災難或事件現場的第一線工 作人員(first responders) ,包括消防人員、警察、搜救隊與緊急醫護人員,他們 的主要工作是在意外或災難的初始,維護受難者的生命財產與環境安全(Prati & Pietrantoni, 2010)。因為工作性質,第一線工作人員必須頻繁地暴露於災難中、 目睹災難發生以及人員死傷,而造成多型態的身心健康影響(Benedek, Fullerton,. 政 治 大. & Ursano, 2007) 。因此,在上述工作領域中,除了物質上的安全設備支援,對第. 立. 一線工作人員的心理狀況也特別注意(Sibbald, 2002) 。例如:面對災難後容易產. ‧ 國. 學. 生的心理壓力,以至於影響日常生活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為 PTSD) ,包括其徵狀、成因與治療方式等面向,已在上述領域. ‧. 中累積了數十年的討論成果(Bennetts, 2008) 。. y. Nat. sit. 除了 PTSD,心理創傷相關的常見概念包括倦怠(burnout)、同情心疲軟. n. al. er. io. (compassion fatigue) 、間接性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STS). i n U. v. (Meadors et al., 2009)與急性創傷壓力(Acute Stress Disorder)(新聞與創傷研. Ch. engchi. 究群,2010a)。以上概念多有相似與重疊之處,但仍能在接續的文獻探討中發 現於「成因」、「影響時間」、「影響程度」等面向的細微差異。整體而言,上 述概念所要強調的是,第一線工作人員在經歷工作中所必須面對的災難與死傷 後,對身心層面產生的影響。 然而,同樣必須衝進災難現場、站上前線的新聞從業人員,他們目睹的災 難不比第一線工作人員少,但「記者」與「災難、創傷」的連結卻似乎隱形了(Hight & Smyth, 2003) 。隸屬於波恩特媒體研究組織(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 的廣播與線上(Broadcasting and Online)之團隊領導人 Al Tompkins 即說道:「記. 2 .

(18)  . 者、攝影、收音人員、田野工作者常與第一線工作人員共同工作;記者的創傷壓 力徵狀也與工作於災難之中的警察、消防員極為相似。但記者在發佈新聞之後, 能得到的支持通常很少。不像第一線工作人員在創傷之後,擁有諮詢、傾吐 (debriefing)的管道,記者只是在一項工作結束後,被指派另一個任務。」 (2001; 轉引自 Hight & Smyth, 2003) 事實上,幾乎每位記者、編輯、新聞從業人員在工作中,都會碰到令人印 象深刻、甚至影響他們一生的悲劇新聞報導,可能是戰爭、恐怖攻擊、空難、自 然災害、火災或謀殺。這些事件都牽涉到受害者,也影響了整體社會,對記者而. 政 治 大. 言,更是不可抹滅的記憶(Hight & Smyth, 2003)。. 立. 「媒體」與「創傷」的關係可分成三個討論層次,包括(1)對受害者的影. ‧ 國. 學. 響:受害者的死亡或受傷會激起悲傷的漣漪效應,媒體若不注意其採訪態度及報 導方式,極有可能對受害者、倖存者或其家屬親友造成二度傷害(Spratt, n.d.;. ‧. 許瓊文,2009) ; (2)對社會與社區的影響:研究顯示,記者對事件的報導方式,. y. Nat. sit. 會影響整個社會對此悲劇做出如何的反應,呈現愈多的聳動或血腥的畫面,會引. n. al. er. io. 起觀者較強的負面情緒(蕭慧芳,2007),國外調查 911 事件時未在場、僅觀看. i n U. v. 電視的民眾發現,所有的受訪者均有壓力症狀,90%的民眾至少有一項較明顯之. Ch. engchi. 症狀,而 44%的民眾顯示有嚴重的症狀(Schuster et al., 2001) ; (3)對記者的影 響:採訪創傷事件後,對記者本身的影響,尤其強調心理層面的創傷壓力(Hight & Smyth, 2003)。 前述三部分的討論近年逐漸累積。本研究特別關注的,是第三部分記者自身 可能受到的創傷影響。研究顯示,長期的創傷新聞報導的確可能引發記者們的創 傷壓力或PTSD(Pyevich, Newman & Daleiden, 2003)。主要原因在於,當記者 報導暴力或大規模的悲劇時,為了完成工作,記者必須在自己與所採訪的倖存者 /目擊者間,建起一道適當且必須的專業之牆。但當記者與承受痛苦的受訪者談 話過後,這座牆卻阻礙了記者反思自己的機會,使得記者無法察覺、或是選擇忽. 3 .

(19)  . 略自己在工作中面對悲劇後,產生的情緒波動、生理影響、認知影響與人際影響 (Hight & Smyth, 2003;新聞與創傷研究群,2010a)。 過去記者的採訪情緒、創傷壓力與心理狀態被忽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 點: (1)記者必須秉持中立、客觀、理性的新聞傳統,這也被視為是記者專業的 表現;(2)記者若承認因採訪工作,而產生情緒上的影響,常被視為是「弱者」 的表現; (3)整體新聞室文化與工作氛圍多是緊繃,卻缺少鼓勵、支持的氣氛; (4)若被長官知悉自己需要情緒上的幫助,則會被派遣較不重要的工作,如此 的調派有損記者的專業自尊(Bennetts, 2008) 。由此可見,記者常受限於「自我. 政 治 大. 期許」以及「組織要求」,因此無法坦率、自然地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或創傷壓. 立. 力。. ‧ 國. 學. 直到近年來,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天災人禍頻傳,例如 2004 年的南亞海嘯、 2008 年的中國四川地震以及 2001 年的美國 911 事件,使得記者必須面對的工作. ‧. 內容愈趨複雜,所承載的悲傷強度亦擴大,但記者能處理自己情緒的時間卻大幅. y. Nat. sit. 縮減。以澳洲的媒體環境為例,Green 與 Sykes(2005.07)觀察澳洲的新聞環境. n. al. er. io. 後發現,澳洲新聞室在經歷過兩個事件後,改變了新聞室中「認為自己所向無敵」. i n U. v. 的文化氛圍。其一為 2002 年印尼峇里島酒吧的爆炸案,202 位的死亡人數中,. Ch. engchi. 澳洲人佔了 88 位;當時澳洲的新聞室才開始意識到,恐怖主義並非只會發生在 美國,而是無所不在,這也代表世界各地的記者都有可能遇上恐怖行動的情況。 其二為 2004 年的南亞海嘯,此天災提醒了新聞室應正視記者報導此類新聞時的 危險。在此之後,澳洲新聞室開始重視記者在災難現場播報後,可能面對的短期 或長期的生理、精神層面影響。 另一方面,除了報導的主題愈趨慘烈, 「記者」這個職業本身的情況也愈顯 危險。國際新聞安全組織(International News Safety Institute, INSI)報導,記者 因工作而造成死傷的人數逐年增加(Bennetts, 2008) 。就個案來看,2002 年美國 《華爾街日報》記者 Daniel Pearl 在巴基斯坦遭恐怖分子綁架,並被斬首;2009. 4 .

(20)  . 年兩名美籍記者被北韓政府囚禁數月(聯合報,2009/09/02);2009 年菲律賓當 時的現任省長陣營涉嫌綁架並屠殺競選對手的輔選人員,遇害的 57 人中,包括 30 名記者(中央社,2009/12/30)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最新 報告,2009 年記者遭謀殺的人數為最高紀錄,高達 77 人,UNESCO 並呼籲不應 再忽視新聞專業人員遭受謀殺的事實(Mercier, 2010)。以上數據彰顯的是,記 者的工作情況愈顯嚴峻。 在以下狀況中,較會造成記者創傷壓力,包括:暴露於戰爭中;面對較大 量的創傷事件;面對較緊湊的工作;採訪現場的時間壓力;年輕且資淺的菜鳥記. 政 治 大 度的社會支持;對自己、他人與創傷後的事件抱持負面想法;累積負面情緒(憤 立 者;經歷較多創傷事件的資深記者;在過去曾有過創傷經驗;只能尋得少量、低. ‧ 國. 學. 怒、敵意);情緒表達上的困難;承受高度組織壓力;從主管或同事方得到低度 的社會認同(Smith & Newman, 2008)。以上情況可略分為兩類,一為記者的工. ‧. 作內容,另一為記者能得到的支持與資源。. y. Nat. sit. 對照前述研究結果與記者現今面對的工作實況,記者身為災難中第一線工. n. al. er. io. 作人員的事實逐漸受到正視,也漸漸能夠與大眾討論面對創傷事件後可能造成的. i n U. v. 情緒波動(Hight & Smyth, 2003) 。例如,2001 年的 911 事件後有記者提到,CBS. Ch. engchi. 新聞的資深主播 Dan Rather 在那天哭了,這也是改變大部分記者調整工作情緒之 方法的一天(Sibbald, 2002) 。但隨後 Rather 即向數百萬的觀眾道歉,他解釋「我 的眼淚不能被看見,這是我獲取薪水隨之而來的責任。」 (Ricchiardi, 2001) 。由 此可見,911 事件讓許多記者面臨一個尖銳但模糊的問題─「人性與情緒訴說」 和「新聞採訪專業」的衝突;其他可能造成類似強度的創傷事件同樣也讓記者們 陷入這樣的兩難。 更進一步,開始有針對記者在生理與心理層面上的安全議題討論。例如, 有學者認為「創傷」應納入記者職業災害的一環(Feinstein, Owen, & Blair, 2002) 。 也就是說,創傷經驗在新聞行業中的存在,已不應再被視為個別新聞從業人員的. 5 .

(21)  . 人格缺陷或心理脆弱,而應該被當作一項重要且深具意義的議題來進行討論。 事實上,經歷創傷經驗的範圍不限於撰稿記者,凡是在新聞採訪製作流程 中可能接觸新聞事件的工作者,包括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剪接人員,甚至是主 管,都有可能經歷創傷(Green & Sykes, 2005.07)。回到「記者」的定義來看, 李茂政(1987)認為,記者可分廣義及狹義兩種。就廣義而言,新聞記者可泛指 所有新聞從業人員,即美國所稱的 newspaperman 與英國所稱的 journalist。就狹 義而言,新聞記者指專跑外勤路線的記者,以工作性質來說可分為以筆為主要報 導工具的文字記者、以照相或攝影為主的攝影記者及廣播電台的廣播記者,以路. 政 治 大. 線區分則分為政治、軍事、國會、外交、經濟、社會、體育、影劇等記者。. 立. 本文採取對「記者」的廣義定義,凡是從事新聞資訊採集、寫作、編輯、. ‧ 國. 學. 譯述、播報、攝製與評論之工作者,無論以何種型態表達其訊息,皆視為新聞記 者(McMahon & McLellan, 2008)。為行文方便,文後將交互使用「記者」與「新. ‧. er. io. sit. Nat. 資料畫面或受害者與受害者家屬的新聞工作者。. y. 聞從業人員」兩名詞,都指在新聞產製過程中,有機會面對新聞事件、新聞原始. 在面對愈來愈嚴峻採訪環境的情況下,有何機制能夠幫助新聞從業人員處. al. n. v i n 理工作後,可能經歷的創傷壓力?「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許多學者提出 Ch engchi U. 的重要一點。心理醫學領域期刊指出,在面對創傷事件後,早期的社會支持是減 緩創傷影響的關鍵因素(Bisson et al., 2007) 。其所談的支持除了物質、資源上的 援助、專業的諮商協助與持續的訓練外,更強調新聞從業人員心靈層次上的支 持,包括重要他人、同儕,甚至是組織的信任與鼓勵(Bennetts, 2008;Castle, 1999; Hight & Smyth, 2003;Brayne, 2007;Green & Sykes, 2005.07)。 例如,近日澳洲廣播公司(the Australia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簡稱 ABC)與澳洲達德中心(Dart Centre Australasia)合作,製作了一部短片:《認 識創傷:同儕支持(Trauma Awareness: Peer Support)》,強調當新聞從業人員. 6 .

(22)  . 報導創傷事件時,同儕支持(peer support)對水裡來、火裡去的新聞從業人員 之重要性(Dart Centre Australasia, 2010.03.26)。Frank 與 Perigoe(2009)即特 別指出,所謂的社會支持不一定要臨床專業的藥物治療,平日的同儕支持力量 更為重要。 而 ABC 與澳洲達德中心的合作,同時顯示了新聞從業人員面對創傷壓力 時,媒體組織可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支持角色。包括教育記者在工作中可能面 對的心理風險、減少派任面對創傷事件工作的頻率和強度,並對記者處理這些 工作所帶來的情緒負擔時,提供適當的資源。當新聞室文化有所轉變,傾向增. 政 治 大 增加記者的工作滿意度與生產力(Smith & Newman, 2008;Castle, 1999)。 立. 加組織支持與減少組織壓力時,才可能減少新聞從業人員心理傷害的風險,並. ‧ 國. 學. 回頭反思台灣的媒體環境,台灣社會亦歷經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災難, 例如 921 地震、八八水災以及桃園空難等。然而,台灣新聞從業人員的創傷經. ‧. 驗、創傷壓力或 PTSD 的問題,仍多被忽略。因此,本文欲關注的問題包括,. y. Nat. sit. 現今的台灣新聞從業人員是否也經歷了創傷壓力?在新聞從業人員經歷創傷. n. al. er. io. 時,他們曾嘗試哪些調適方式,能夠尋得的資源有哪些?他們需要的社會支持. i n U. v. 包括哪些,又以哪一類的支持最重要?新聞組織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是否. Ch. engchi. 能參考國內外各界針對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創傷經驗所提出支持或輔導機制,找 出一個適用於台灣新聞從業人員的社會支持模式?. 第二節、現今研究概況 關於新聞從業人員創傷經驗或PTSD的研究與討論,現今仍以國外為多。在 期刊與專書部分數量較多,討論重點包括記者工作型態、能夠近用的資源、創傷 壓力與社會支持(Bennetts, 2008;Brayne, 2007;Castle, 1999;Feinstein, Owen & Blair, 2002;Frank & Perigoe, 2009;Green & Sykes, 2005.07;Sibbald, 2002;Smith & Newman, 2008)。. 7 .

(23)  . 已提供記者創傷訓練的國際訓練組織則有英國BBC、歐洲廣播聯盟 (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簡稱EBU)以及國際新聞安全組織(The International News Safety Institute,簡稱INSI)( Bennetts, 2008);已將此概念納 入組織當中的媒體組織則包括BBC、EBU、澳洲廣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ABC)、路透社(Reuters)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等媒體 組織;除此之外,美國的《達德新聞與創傷中心》 (The Dart Centre for Journalism and Trauma)則是在此部分討論最為完整的組織(Bennetts, 2008;許瓊文,2009) 。 以上所提媒體組織與訓練中心的研究、訓練方式與建議,將於文獻探討部分繼續. 政 治 大 回到國內研究領域,關注記者創傷的討論仍處於萌芽階段。相關的碩博士 立. 深究之。. ‧ 國. 學. 論文僅有三篇,一為《新聞記者遭遇職場暴行之研究》 (熊迺祺,2008) ,此研究 採質性訪談,整理出當今台灣記者在工作中會面對的職場暴力類型、成因與情. ‧. 境,並提及記者的創傷後壓力徵狀以及記者們的因應之道;二為《在筆鋒之外─. sit. y. Nat. 記者採訪災難後的心理衝擊》 (陸逸馨,2008) ,此研究關注新聞記者在報導災難. al. er. io. 後的心理調適問題,並呈現當前記者如何調適工作中面對創傷事件的複雜情緒、. v. n. 發展因應策略和心理防衛機制。另一為《紀錄片:睜開左眼》(李惠仁,2009),. Ch. engchi. i n U. 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了國內電視台攝影記者的職業生命,關注的議題包括置入性 行銷、業配新聞以及創傷後症候群。以上三本論文對於記者工作中面對的困難情 境多有著墨,並點出了國內記者的確亦面對了創傷壓力的情況。 而在國內期刊部份,研究者並無蒐尋到針對新聞記者創傷壓力的討論;分析 創傷壓力的文章,也多偏向臨床心理學或病理學,關注如何分析出PTSD的誘發 因子,並進行臨床上的藥物治療(見黃韋欽,n.d.;周煌智、蔡冠逸、吳泓機、 蘇東平與周碧瑟,2006;林雅如,2006)。針對新聞記者與創傷的期刊文章仍缺 乏。 國內專書部分的情況亦與期刊相同,關注新聞記者與創傷壓力的書籍極. 8 .

(24)  . 少。唯在2005年由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出版了《衝進新聞第一線:帶著報導,活著 出來》,此書翻譯自國際記者聯盟Peter Mclntyre之作,重點在關注全球新聞記者 的工作安全,特別強調戰區、衝突地區的記者安全,其中一部分亦討論到PTSD (IFJ, 2004/台灣記者協會譯,2005)。然而考量到國內外採訪脈絡的差異,本 書在講述戰區採訪注意事項的部分,仍僅能供作參考。 在國內學術研究團隊部份,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許瓊文副教授於 2009 年成 立了「新聞與創傷研究群」,並架設了「創傷新聞網(Trauma News Watch)」1。 在網站中提供新聞創傷的相關資訊,與以記者為對象的自學手冊。整體網站仍處. 政 治 大. 於開展階段,網站內容持續更新。. 立. 但整體而言,不論國內外,關於新聞從業人員的創傷壓力之研究仍是近十. ‧ 國. 學. 年來才開始,尤其以國內研究更為缺乏。而與其他第一線工作人員之創傷研究相 比仍不完整。因此,本文亦將借重其他第一線工作人員的相關研究結果以及心理. ‧. 學理論之論述,包括創傷經驗、造成影響、所採取的支持行為等,期能讓論述更. er. io. sit. y. Nat. 加完整。. n. al 第三節、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iv Ch. n U engchi. 第二章文獻探討將先釐清三個部分。首先,必須先了解創傷壓力為何,包 括內容、成因、影響以及相關的概念間有何異同,而新聞從業人員面對的創傷壓 力又呈現了怎樣的面貌。第二節則探究社會支持為何會是減輕創傷壓力的重要關 鍵,其定義、類型、來源與影響等細節也將一併討論。第三節則將國外媒體組織 針對記者創傷的現有做法做一整理。 在了解新聞從業人員的創傷壓力與社會支持等概念,以及現今媒體組織應 對情況的基礎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問題: 1.   http://traumanewswatch.nccu.edu.tw/。 . 9 .

(25)  . 一、 現今台灣脈絡下,新聞從業人員面對的創傷壓力之面貌如何? 二、 台灣新聞從業人員面對創傷壓力時如何調適?是否需要社會支持,包括哪 些?最適用或最重要的是哪一類?與國外相比是否有所不同? 三、 國內新聞組織是否已意識到記者創傷的問題?有哪些應對此議題的作法? 國外新聞組織的應對方式是否有可以借鏡之處? 本文之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台灣新聞從業人員在面對創傷壓力時的情況,與 能夠尋得的支持或資源。並希望在參考其他領域以及國外新聞界成功的支持模式. 政 治 大 會支持模式(social support model)」。 立. 之後,嘗試提出一個在台灣媒體脈落下,適用於新聞從業人員的創傷壓力之「社. ‧ 國. 學. 更深一層的層面,則希望喚起新聞組織對新聞從業人員創傷經驗之關心, 提供新聞從業人員需要的資源與協助,改變過去新聞室中較無支持氣氛的工作氛. ‧. 圍,讓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環境能夠更加完備;另外,也希望能讓社會大眾對新. y. Nat. io. 去新聞界與受訪者、社會大眾間的緊張關係。. n. al. er. sit. 聞從業人員可能經歷的創傷有所了解,破除「記者無感」的既定印象,並改善過. i n U. Ch. v. engchi 第四節、論文結構. 本文之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簡述新聞從業人 員與創傷的研究現況後,即提出本文的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第二章為文獻探 討,依照研究問題的脈絡,依序探討創傷壓力,社會支持的定義、內容、效果等。 最後則指出國內外組織針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創傷經驗所採取的作法。第三章為研 究方法,說明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進行方式、樣本選擇以及訪談資料分析方式。 第四章為研究結果的整理與分析,在納入現有脈絡並與文獻相互比照之後,提出 初步的發現與論述。第五章為本文的結論,在檢討本文的研究限制後,對現今媒 體對記者創傷的作法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10 .

(26)  . 第五節、相關新聞與創傷研究組織之介紹 在新聞與創傷研究領域,已出現數個具代表性的研究機構與組織。由於本文 中將多次參考這些組織所提供的建言、研究結果與相關資料,因此將簡單介紹各 組織的特色、關注重點與重要性。. 一、達德新聞與創傷中心(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 Trauma)2 此中心為新聞與創傷研究領域的重要組織,它將新聞與創傷做了一個完 整、具組織性的介紹,並持續地進行相關研究。達德新聞與創傷中心開始於九○. 政 治 大 聯盟和關注創傷壓力的先驅者 Frank Ochberg 醫生共同合作,目地在幫助新聞系 立. 年代,為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的一個計畫,由密西根州大學、密西根受害者. ‧ 國. 學. 學生學習如何報導具啟發性與道德性的暴力、衝突與災難報導。 其宗旨為提倡創傷相關概念,並提醒創傷報導的影響力;教育記者與新聞. ‧. 領域的學生;提供記者討論、分享、提供意見的專業園地;創造並維持不同領域. Nat. sit. n. al. er. io. 悲劇的領域。. y. 的合作關係,包括新聞專業人員、醫護人員、學術研究與其他關注暴力、衝突與. Ch. i n U. v. 此中心經營的除了網站(提供最新的文章、專家訪談、記者經驗分享、實. engchi. 用技巧與其他資源,也是討論創傷議題之矛盾、研究、政策的場域),尚包括達 德新聞獎(對傑出創傷報導的表揚)、相關研究、發展與創傷相關的課程(自學 單元與相關素材,除了新聞系學生,更給予在職記者與主管持續進修的資源)。 另外,「Ochberg 研習(Ochberg Fellowships)」也是達德中心的經營重點。 此單位以創傷研究的先驅者 Frank Ochberg 命名,目地是全面地推廣新聞與創傷 的概念。以研討會的形式舉行,每年選擇六至十名傑出的在職記者,在一周的時 間內密集地傳遞創傷資訊。至今已參與的記者包括美洲、拉丁美洲、歐洲與澳洲. 2.   http://dartcenter.org/   . 11 .

(27)  . 國籍的記者。研討會內容包括創傷領域專家的介紹、與同業的討論,並參與「國 際社會創傷壓力研究(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的年度 會議。. 二、犯罪與司法報導(Covering Crime and Justice)3 本網站提供由記者寫給記者的創傷報導指南,強調由新聞從業人員的角度 出發來看待創傷,以讓創傷報導有所進步。主要關注的採訪路線為社會線,內容 包括資源列表、從退伍士兵領域所得的經驗以及記者面對的新挑戰等。. 治 政 大 由其如此。而觀眾對犯罪與司法新聞的需求,讓媒體有足夠的理由能夠報導犯罪 立 研究顯示,犯罪與暴力報導在報紙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於地方新聞媒體中. 趨勢或成功的犯罪預防等更有意義的議題,而非只是一連串的意外報導,這應是. ‧ 國. 學. 未來犯罪報導可以努力的方向。因為高品質的犯罪新聞報導可提供市民相關資. ‧. 訊,亦鼓勵理性的公共政策討論。. sit. y. Nat. 此網站以採訪路線與議題為主要的分類方式,包括以下議題已被討論:如. al. er. io. 何報導警察局路線;青少年犯罪與司法;藥物濫用;犯罪新聞的倫理與種族問題;. v. n. 報導犯罪受害者;如何報導法庭;如何報導犯罪法庭;如何報導公民法庭;槍枝; 國內暴力;罪犯與監牢等。. Ch. engchi. i n U. 三、波因特線上(Poynter Online)4 波因特機構(The Poynter Institute)於 1975 年由 Nelson Poynter 創立,為一 非營利的教學與研究機構,提供獨有的教育課程于新聞界與學術界,可說是由一 群記者、未來記者和新聞系老師組成,致力於啟發記者與媒體主管的學校。此機 構以教學風格聞名,所謂的「波因特經驗」包括: 1. 維持小型的研討會規模,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得到足夠的注意。 3 4.   http://www.justicejournalism.org/crimeguide/      http://www.poynter.org/   . 12 .

(28)  . 2. 強調「做中學」的方式,因此你會參與討論、個案研究、角色扮演,與其他 參與學習的練習。 3. 員工包括傑出的專業記者與學者,每一個會議均有專家在場,每一個研討會 也會有造訪學者。造訪學者多為完成訓練課程的學者,他們會離開工作岡位 一個星期來幫助教學,而參與者在課堂中與課堂外都可與他們相處。 4. 做為一個經濟獨立的非營利組織,此組織的唯一任務為:幫助記者做好他們 的工作。 此機構期盼提供記者新的技術與想法,以面對產製更好新聞時的挑戰,透過. 政 治 大 形塑自己職業生涯的力量;認知到新聞室中與生活中的多元價值;對身為記者、 立 課程,希望參與者能學到:承擔風險的勇氣,並做好自己;較高的自尊感,以及. ‧ 國. 學. 並持續成長的渴望,並樂於分享所學到的經驗;在工作時能提供支持的新人際網 絡;體認到記者工作是有價值的,並可以藉此做出改變。. ‧. 四、創傷新聞研究群. y. Nat. io. sit. 國立政治大學許瓊文副教授於 2004 年開始關心新聞與創傷,關注議題包括. n. al. er. 如何採訪創傷受害者、創傷採訪的倫理、閱聽眾是否會受創傷新聞影響與新聞記. Ch. i n U. v. 者本身的創傷經驗。因此於 2009 年開始了創傷新聞研究群,此為國內第一個關 注新聞與創傷的研究群。. engchi. 並架設了創傷新聞網,討論議題從受害者(及其親屬) 、閱聽人以及新聞記 者三方切入,包括偵查不公開、莫拉克風災、新聞倫理、蘋果動新聞以及相關創 傷組織。此研究群的另一重要工作之一,是翻譯達德新聞與創傷中心所撰寫的新 聞記者自學單元,而翻譯成果亦可從創傷新聞網取得,提供給有需要的在職記者 或學生來使用。. 13 .

(29)  .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創傷壓力與間接性創傷壓力 一、創傷壓力相關概念之名詞釐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急性創傷 壓力、間接性創傷壓力、同情心疲軟、倦怠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出版的「心 理疾病診斷手冊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IV,. 政 治 大 預期、對個人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時(以個人主觀認定,可能是大規模的戰爭、災 立 DSM-IV)」,創傷經驗(traumatic experience)的定義為「當個體經歷突然、無. ‧ 國. 學. 難,或是較個人經驗中的車禍、家庭暴力、虐待兒童、火災等),而使人們沉浸 於極度恐懼、絕望與震驚中。」(APA, 2000)。創傷壓力(traumatic stress)則. ‧. 是因為是一個特別事件造成的衝擊或震驚,而在人的身體與精神上所加諸的壓力. sit. y. Nat. 或強制力量(新聞與創傷研究群,2010a)。當一個人突然承受嚴重的事件時,. al. er. io. 出現創傷壓力反應是正常且普遍的,美國的研究即指出,高達90%的民眾曾經承. v. n. 受過創傷壓力(Breslau et al., 1998;轉引自新聞與創傷研究群,2010a)。. Ch. engchi. i n U. 媒體與創傷研究領域中的先趨者Frank Ochberg醫生,將創傷壓力的可能影 響分為四個部分(新聞與創傷研究群,2010a): 1. 情緒影響:個體可能有煩躁、憤怒、無奈、內疚、情感麻木、難以感受快樂、 對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等情緒。 2. 認知影響:個人的專注力或記憶力受損、作惡夢、自尊降低、被侵入性回憶 侵擾或產生解離的情況。 3. 生理影響:精力耗盡、失眠、對各類事物過度警覺(hyperarousal)、頭痛或 性慾減退等現象。. 14 .

(30)  . 4. 人際影響:與他人關係的衝突增加、社交退縮、異化、過度自我保護、不信 任他人等傾向。 由於創傷影響是非常個人層次的經驗,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件事件時,不見 得會導致同樣的影響,甚至是創傷壓力徵狀浮現的時間亦隨個體不同,有些人在 事件過後隨即感覺壓力來襲,但也有人是在數月或數年的沉澱後,才發覺自己的 確深深地受某件創傷事件所影響(Ricchiardi, 2001)。對比創傷事件後的即時反 應,延長、持續的創傷影響則更為複雜、嚴重(Kopel & Friedman, 1997)。創傷 壓力影響的時間長短也隨個體而有所不同,而研究發現,隨著個人調適與時間流. 政 治 大. 逝,創傷徵狀大多會逐漸減輕(McMahon, 2001)。. 立. 事實上,創傷與創傷壓力是一個較廣泛的概念,其中包含了許多乍看之下. ‧ 國. 學. 很相似的名詞,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急性創傷壓力、間接性創傷壓力、同情 心疲軟、倦怠。這些名詞間彼此有重疊之處,但亦有相異的原因,包括造成成因. ‧. 的不同、影響時間的不同以及影響嚴重度上的不同。為了釐清這些概念的差異與. y. Nat. sit. 關聯,可於表 1 中作一清楚的比較。. n. al. er. io. 首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定義為:. i n U. v. 個人在親身遭遇深切的創傷後,由於壓力而產生的生理性失序。主要症狀包括(1). Ch. engchi. 出現侵入性的記憶回溯(intrusion);(2)情緒麻木與逃避創傷相關事物 (numbing/avoidance);(3)對於恐懼門檻上的生理改變,影響睡眠、集中度 與安全感(arousal)。而症狀的影響必須超過一個月,才能確診為 PTSD(APA, 2000)。而 PTSD 為已納入 DSM-IV 的正式醫療診斷症狀,為個體親身經歷創傷 事件後,可能經歷最嚴重的創傷壓力反應(McMahon & McLellan, 2008),患者 大多需要經過醫學治療後,才能完全康復(APA, 2000)(詳見附錄 B)。 而急性創傷壓力(Acute stress disorder,ASD)的定義與症狀都與 PTSD 相 似,不同之處在於,ASD 強調創傷對個體的早期影響,影響持續在兩天以上, 但不超過四個禮拜。要達到 ASD,創傷倖存者必須具備前述 PTSD 的三個標準,. 15 .

(31)  . 包括侵入性回憶、逃避與焦慮與生理上的喚起。另外,ASD 同樣是已納入 DSM-IV 診斷的病症,嚴重程度亦大於其他創傷壓力概念(APA, 2000)(詳見附錄 C)。 第三,間接性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STS 或 STSD) 的定義為,個體在持續與親身經歷創傷的他人接觸後,所造成的低落或情緒困擾 (Bride, 2007;Huggard, 2003) 。而 Figley(1999)認為這是「當個體知曉重要他 人曾經歷創傷事件後,會出現的自然行為反應。起因於個體(想要)幫助受創之 人而產生的壓力」(Figley, 1999:10)。雖實證研究仍不足,但學者主張 STS 的 徵狀與 PTSD 的徵狀相同,包括過度警覺(arousal) 、侵入性回憶(intrusion)與. 政 治 大 是,STS 的經歷者是間接地經歷創傷事件或他人故事,非親身經歷(Figley, 立. 逃避(avoidance) (Bride, 2007;Figley, 1999) 。然而,STS 與 PTSD 最大的不同. ‧ 國. 學. 1995) 。雖然 STS 尚未列入 DSM-IV 的臨床診斷病症,但其中也提到 STS 為「目 睹牽涉死亡、傷害或威脅他人身心完整的事件後,個體出現的情緒低落反應」. ‧. (APA, 2000:424);因此,即使 STS 尚未列入臨床醫療確診之病徵,但表示. sit. y. Nat. STS 的確已為逐漸受重視的壓力反應。. n. al. er. io. 第四,同情心疲軟(Compassion fatigue, CF)的概念由 Joinson(1992)在. i n U. v. 護士壓力研究中首次提出,意指「喪失憐憫的能力」 。CF 為個體在長期、持續、. Ch. engchi. 集中地面對大量受創的人之後,他們所能承受的壓力已超越自行復原的能力,因 此將同情心懸置,並失去復原的力量(Coetzee & Klopper, 2010) 。Figley(1995) 認為 CF 與 STS 能夠交替使用,視其為「較友善」說明 STS 的同義詞(Figley, 1995: 14) 。但 Coetzee 與 Klopper(2010)認為此說法與 Joinson 最初的定義已有出入, 強調 STS 的成因是持續沉浸於創傷事件與他人的故事中;而 CF 的成因是持續照 顧病人、自我耗盡(use of self)與壓力暴露。Meadors et al.(2009)則認為 CF 特別強調「同理心」,是一種深層的同感並想幫助他人;而 STS 僅是了解他人 的創傷故事。然而排除定義上的不同,仍無法確定 CF 與 STS 的症狀是否相同, 尤其在 Figley(2002)指出「同理心(empathy)」的角色在 CF 與 STS 中同樣關. 16 .

(32)  . 鍵之後。而 Meadors et al.(2009)的研究也顯示,兩名詞多有重疊,並呈正相關。 最後,倦怠(Burnout, BRN)的定義為,當個體於高要求的工作環境中, 長期地面對支持缺乏以及沉重心理壓力的人際情況,而出現的防衛反應(Jenkins & Baird, 2002:424) 。徵狀包括過度警覺、生產力下降、身心倦怠、工作關係不 良等。與 STS 和 CF 的概念間有許多重疊(Jenkins & Baird, 2002) 。與 STS 和 CF 之不同在於,BRN 的成因多與組織相關(例如,管理、上級、文書工作、注意 細節等) ,而非實際工作時所面對的事情(處理受害者、面對危險或創傷等) 。也 就是說,BRN 主要是在工作壓力或主管限制下,無法達成工作目標的挫敗感所 造成(Brief & Weiss, 2002)。. 立. 政 治 大. 定義與症狀. 個人在親身遭遇深切的創傷. 與其他概念之比較. 個體可能出現最嚴重的創傷. ‧. 創傷後壓力症候. 學. ‧ 國. 表 1:創傷壓力相關概念比較. 群(Post traumatic 後,由於壓力而產生的生理性 反應。已納入 DSM-IV,為. y. Nat. 失序。症狀方面包括侵入性的 正式醫學診斷之病徵. 急性創傷壓力. 定義與症狀與 PTSD 雷同。用 與 PTSD 不同之處在於,ASD. (Acute stress. 以描述創傷對個體早期的影. 的影響時間較短,大多不超. disorder,ASD). 響. 過一個月。同樣已納入. 回憶、逃避以及過度警覺. n. al. Ch. engchi. er. PTSD). io. sit. stress disorder,. i n U. v. DSM-IV 的診斷 間接性創傷壓力. STS 為個體在持續與親身經. 與 PTSD 幾乎相同的創傷反. (Secondary. 歷創傷的他人接觸後,所造成 應,不同之處在於,經歷者. traumatic stress. 的低落或情緒困擾。徵狀與. 是間接地經歷創傷事件或他. (disorder) ,STS PTSD 相同,包括過度警覺、 人故事,非親身經歷。 或 STSD). 侵入性回憶與逃避. 17 .

(33)  . 同情心疲軟. 意指「喪失憐憫的能力」 。CF CF 與 STS 在定義上略有不. (Compassion. 為個體在面對大量受創的人. fatigue, CF). 之後,其所能承受的壓力已超 沉浸於創傷事件與他人的故. 同。強調 STS 的成因為持續. 越個人負荷,因此趨向麻木, 事中;而 CF 的成因是持續照 顧病人、自我耗盡(use of. 減低同情心. self)與壓力暴露。但就徵狀 而言,兩者多有重疊之處。 BRN 主要是在工作壓力或主. 倦怠(Burnout,. 當個體於高要求的工作環境. BRN). 中,長期地面對支持缺乏以及 管限制下,無法達成工作目. 政 治 大 沉重心理壓力的人際情況,而 標的挫敗感所造成,而非實 立 出現的防衛反應。徵狀與 STS 際工作所面對的傷害或危險. ‧ 國. 學. 和 CF 的概念間有許多重疊. ‧. 本研究製表. sit. y. Nat. 整體而言,以上五個概念都在談個體在直接或間接經歷創傷後,所出現生. al. er. io. 理、心理、社交上的困難反應,所呈現的創傷壓力徵狀多有重疊。影響成因上,. v. n. 必須特別關注的是 PTSD 為直接面對創傷事件,STS 則是間接地接觸曾經親身經. Ch. engchi. i n U. 歷創傷的他者,所形成的壓力反應。在影響嚴重程度上,以列入 DSM-IV、必須 交由專業醫療人員判定與治療的 PTSD 與 ASD 最嚴重,STS、CF 與 BRN 則是 一般人在遭逢重大事件後,常見、正常的創傷壓力反應,在一段時間後,大部分 的人可藉著自我調適而回復正常生活。McMahon 與 McLellan(2008)認為唯有 當個體輕易忽視一般性的創傷壓力,使症狀與情緒過度累積而無法自行調適時, 才會更進一步地發展成 ASD 或 PTSD。 由於 STS 與 PTSD 的主要不同在於造成創傷的來源,以「是否親身經歷事 件」這個標準來區分,個體是直接或間接經歷創傷事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 可避免地面對大量創傷事件的第一線工作者,即是承受 STS 的高危險族群. 18 .

(34)  . (Meadors et al., 2009),但大多數人都會忽略 STS 的影響,因為人們根本沒有 預期它的存在(Bennetts, 2008)。事實上,第一線工作人員經歷 STS 或 CF 的風 險已被證實,將於下一部分討論。 綜上所述,考慮到本文希望跳脫傳統將創傷壓力反應視為疾病、而避之不 談的思考脈絡,另一方面則因為專業的醫療診治並非研究者能夠處理。因此,本 文將不談 PTSD 或 ASD,而將重點放在新聞從業人員的一般創傷壓力反應。研 究者在思考各類創傷後壓力概念的定義之後,認為以間接面對創傷事件或受害者 的 STS 特別符合新聞行業的工作模式,因為若排除即時轉播或戰爭現場,新聞. 政 治 大 或倖存者,因而受到間接性的影響(Van der Merwe, 2003, p.1;轉引自 McMahon 立. 從業人員通常是在創傷事件發生後才抵達事發地,或採訪親身經歷事件的受害者. ‧ 國. 學. & McLellan, 2008)。而強調「同情心(compassion)」的 CF 亦列入思考焦點。. ‧. 二、第一線工作人員之創傷研究結果. sit. y. Nat. 過去約二十年來,對各類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創傷壓力徵狀的討論已逐漸累. io. er. 積,包括消防人員、災難心理健康社工、警察、醫護人員、處理現場大體的員 工、軍人與於災難中負責搬運屍體的國軍之創傷研究。相關研究仍以國外為多,. n. al. 主要研究結果列表見表 2。. Ch. engchi. i n U. v. 在警察研究的脈絡中,Kopel與Friedman(1997)以南非55位警察為樣本, 研究發現84%的人並不為創傷事件所苦,而15%的受訪者表示有受其影響,但以 量表檢測發現,49%的受訪者達到診斷PTSD的標準(以「侵入性回憶」和「逃 避」為標準)。而「目睹創傷事件」的這個變項,可能預測侵入性回憶(intrusion) 症狀的出現,而逃避(avoidance)則是個體的防禦性反應;麻木(numbing)則 被視為高度的防禦性反應。 在醫療人員的研究脈絡中,Luce et al.(2002)使用問卷調查法調查了1064 位參與1998年Omagh爆炸案發生後的醫療救助人員。發現直接目睹創傷事件或之. 19 .

(35)  . 前有相關創傷經驗的受訪者,有較明顯的PTSD症狀。在受創者反應的部分,出 現明顯症狀的受訪者在態度上傾向尋求專業幫助,但僅有少數受訪者真正將其付 諸行動。 在急診室護士的研究脈絡中,Dominguez-Gomez與Rutledge(2009)從量化 分析中發現,大部分的急診護士出現過STS或CF的徵狀。包括54%有過度警覺的 徵狀,52%有逃避徵狀,而有46%有侵入性回憶的徵狀。甚至,有高達85%受訪 者表示在過去一周,至少出現一種徵狀。 在消防人員的研究脈絡中,Brown、Mulhern與Joseph(2002)運用線上問. 政 治 大. 卷調查關注了248位男性消防員在政治暴力事件後的心理情況。研究發現,愈強. 立. 的負面情緒、較少面對工作(task)與情緒(emotion)問題、較強的逃避行為,. ‧ 國. 學. 都造成較強的心理性憂慮。而逃避(avoidance)為造成心理憂慮之最顯著變項。 另外發現,面對較少創傷事件的人,傾向用情緒導向(emotion-focused)方式來. ‧. er. io. sit. Nat. (task-focused)方式來面對較嚴重的心理憂慮。. y. 處理較輕微程度的心理憂慮;而面對較大量創傷事件的人,反而則用工作導向. 在災難社工的研究脈絡中,Bride(2007)以郵件寄送問卷訪問了282位社工,. al. n. v i n 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社工(97.8%)都會間接面對創傷事件或受害者,而70.2% Ch engchi U. 社工至少經歷一種STS徵狀,而有少數(15.2%)社工的反應符合PTSD的診斷標 準。將近一半的受訪者符合侵入性回憶的標準,而各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達到逃 避與過度警覺的指標。然而重要的是,亦有將近一半(45%)的受訪者並未符合 任何一種指標。 在屍體採證者的研究脈絡中,Hyman(2004)關注了90位警察單位蒐證員 工的STS症狀。研究發現明顯的侵入性回憶與逃避現象,而憂鬱症狀尚未達到臨 床診斷標準。但受訪者所感知的社會支持與STS並無顯著相關,逃避(avoidance) 卻成為防衛侵入性回憶(intrusion)的有效作法。. 20 .

(36)  . 在救災軍人的研究脈絡中,林秀程(2003)針對2002年澎湖空難救援之軍 人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曾參與救災的軍人的確產生ASD與PTSD之部分症 狀,但比例不高。包括創傷當下的生理(食慾不振、失眠、做惡夢、嘔吐)、心 理反應(震驚、害怕、煩躁、自責等),以及創傷後壓力症狀(災難情境聯想、 不自主災難影像重現、幻覺、過度警覺)。 表 2:第一線工作人員創傷研究結果列表 各領域. 創傷現象、症狀. 其他文獻. 代表文獻 警察. 政 治 大 響,但以量表施測發現有將近半數的受訪者 立. Stephens,. 實際上達到PTSD的診斷標準。. 1997;. 雖然高比例受訪者表示不受創傷事件影. Kopel &. ‧ 國. 學. Friedman, 1997. Long & Miller,. 發現侵入性回憶的症狀,逃避與麻木為個體 Kaufmann & Beehr, 1989. y. sit. 訪者,出現較明顯的PTSD症狀。雖然受訪. io. al. Meadors et al., 2009. er. Luce et al., 2002. 直接目睹創傷事件或有相關創傷經驗的受. Nat. 醫療人員. ‧. 的防禦性反應. n. 者傾向尋求專業幫助,但僅有少數受訪者有 實際行動 (急診)護士. Ch. engchi. i n U. v. 大部分的急診護士出現STS或CF的徵狀,包 Coetzee &. Dominguez-Gom. 括過度警覺、逃避徵狀以及侵入性回憶;高 Klopper, 2010. ez & Rutledge,. 比例受訪者表示短期內至少出現一種徵狀. 2009 消防人員. 研究發現,負面情緒、逃避行為、較少面對 Beaton et al.,. Brown, Mulhern. 困難,都造成較強的心理性憂慮。而逃避的 1999. & Joseph, 2002. 影響最為顯著. 災難社工. 幾乎所有社工都會間接面對創傷事件或受. 21 .

(37)  . Bride, 2007. 害者,約70%的社工至少經歷一種STS徵 狀,少數社工的反應符合PTSD的診斷標 準。但同時,亦有將近一半的受訪者並未符 合任何一種指標. 屍體採證者. 發現明顯的侵入性回憶與逃避現象,而憂鬱. Hyman, 2004. 症狀低於臨床診斷標準。但受訪者感知的社 會支持與STS並無顯著關聯。「逃避」成為 防衛「侵入性回憶」的有效作法。. (救災)軍人 林秀程,2003. 政 治 大 低。包括創傷當下的生理、心理反應,以及 立 發現有ASD與PTSD之部分症狀,但比例. Boscarino, 1995. 創傷後壓力症狀。. ‧. ‧ 國. 學. 本研究製表. 整體而言,幾乎所有第一線工作人員面對創傷事件的比例都很高,但PTSD. sit. y. Nat. 的比例相對低,然而,若研究的關注焦點是CF或STS,則會發現此兩類創傷壓力. n. al. er. io. 較普及。因此研究者推論,在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創傷研究中,更應關注的現象偏. v. 向於STS與CF,原因在於此兩種創傷反應較為普遍,另一個因素是PTSD的診斷. Ch. engchi. i n U. 標準嚴謹,並非一般社會科學研究者能掌握,必須交由專業醫療人員才可作判定。 而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創傷壓力之主要徵狀包括侵入性的記憶(intrusion)、 逃避(avoidance)與過度警覺(arousal),符合STS的三大反應。其中,以「逃 避」反應最為突出,通常是抵抗「侵入性回憶」的防禦性反應,更進一步,會出 現為了逃避而產生的麻木(numbing)現象。 另外,由於以上行業講究男子漢文化(macho culture)、不輕易認輸的工作 氛圍,認為專業工作的一部分即是超越情緒,表現堅強,因而常以逃避與疏離來 處理自己的創傷壓力。這樣的做法能夠保護第一線工作人員在危險的環境中生存. 22 .

(38)  . 下來,但同時也造成了壓抑的情緒與情感抽離。甚至,他們視「尋求幫助」為羞 恥,因此即使他們努力克服痛苦,情緒壓抑的問題仍然存在(Kopel & Friedman, 1997)。. 三、新聞從業人員之創傷研究結果 (一)、國內外研究結果 同樣身為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記者,的確可能面對類似的創傷壓力,甚至, Castle(1999)認為,記者經歷創傷的情形已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刻。除了新聞從. 治 政 大EBSCO 等資料庫搜尋針對 以 trauma、STS、PTSD、journalist、news 等關鍵字於 立 業人員創傷之概念性(conceptual)與故事性(anecdotal)文章之外,研究者並. 國外新聞從業人員創傷的實證(empirical)研究,以了解記者的實際創傷情況。. ‧ 國. 學. 國外記者創傷研究結果之列表整理於表 3。. ‧. 較早期 Teegen 與 Grotwinkel(2001;轉引自 Smith & Newman, 2008)的研. sit. y. Nat. 究以問卷調查法調查了 61 位美國與歐洲記者,發現 86%-100%的新聞從業人員. al. er. io. 曾在報導新聞時,目睹與工作相關的創傷事件,典型的事件包括:車禍、火災、. v. n. 謀殺;其中有 13%的記者承受了 PTSD,比例相對較低。. Ch. engchi. i n U. 將重點放在平面媒體記者的研究包括 McMahon(2001)與 Pyevich、Newman 和 Daleiden(2003)。McMahon(2001)以結合量化與質化研究的方式訪問了 279 位澳洲墨爾本的平面媒體記者,發現記者的確在報導創傷新聞後,經歷相當 程度的侵入性回憶,而逃避為主要的處理方法,另外創傷所造成影響也隨時間而 減緩。Pyevich、Newman 和 Daleiden(2003)所訪問的人數更廣,他們以線上問 卷調查,回收了 866 份美國平面記者所做的有效問卷;研究發現高比例(96%) 的記者表示在過去一年內,在工作中至少面對一件死亡或殺害的創傷事件,但僅 有相對少數(4.3%)的記者展現足以判定為 PTSD 的症狀。 Feinstein、Owen 與 Blair(2002)則以戰地記者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問卷方. 23 .

(39)  . 式調查了 140 位戰地記者,並以 107 位非戰地記者為對照組;並在第二階段的研 究中,各從實驗組與對照組中選出 28 位戰地記者與 21 位非戰地記者進行訪談。 研究發現戰地記者的心理壓力較明顯,包括影響較深的 PTSD 比例為 28.6%,憂 鬱症比例為 21.4%;另外,僅在戰地特派員的經驗中發現物質濫用的情形 (substance abuse),比例為 14.3%。 Newman et al.(2003)則將焦點放在攝影記者的創傷壓力上,利用問卷調查 訪問了 875 位美國攝影記者,研究發現 98%的受訪者表示曾面對創傷事件,但被 判斷為 PTSD 徵狀之比例為 5.9%。另外,研究顯示,社會支持的降低與創傷有. 政 治 大. 顯著相關,因此,Newman et al.(2003)認為提供社會支持是降低創傷形成的重. 立. 要關鍵。. ‧ 國. 學. 於近年的研究中,Weidmann et al.(2008)使用網路問卷調查了曾經報導2004 年南亞海嘯之61名歐洲的電視、廣播與平面記者,研究重點放在PTSD與憂鬱症. ‧. 上。研究發現92%受訪者表示曾於工作中經歷創傷事件,但同樣的,被判斷為. y. Nat. sit. PTSD症狀的比例仍低,為6.6%。另外,研究發現PTSD和憂鬱症與創傷事件暴露. n. al. er. io. 量相關;除此之外,同樣與PTSD相關之社會變項中,以「主管或同事的低度社. i n U. v. 會認同」為最核心的變項,再次說明同儕與組織的社會支持是其中一個關鍵。. Ch. engchi. 國外記者創傷研究大多以量化研究為主,以質化方式進行的較少,Dworznik (2006)的研究為其中之一,他以質化訪談法深度採訪了26位美國中西部電視台 的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研究發現,除了大規模的戰爭、恐怖攻擊、自然災難, 每天出現的小事件對記者造成的影響亦不可小覷;而記者也不若他們所宣稱的能 夠毫無情緒或全然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表 3:國外新聞從業人員創傷研究結果列表 文獻 Teegen, F. &. 主要研究結果 高比例的新聞從業人員曾在新聞工作中,目睹與工作相關. 24 .

(40)  . Grotwinkel, M.,. 的創傷事件,典型的事件包括:車禍、火災、謀殺;但比. 2001;轉引自Smith 例相對低的記者承受PTSD的症狀。 & Newman, 2008 Feinstein, Owen &. 以戰地記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戰地記者的心理壓力較. Blair, 2002. 明顯,PTSD比例為28.6%,憂鬱症比例為21.4%,並僅在 戰地特派員的經驗中發現物質濫用的情形,比例為14.3%。. Newman et al.,. 以攝影記者為關注焦點。高比例的受訪者表示曾面對創傷. 2003. 事件;但經歷PTSD症狀之比例為相對低。研究顯示,社會. 政 治 大. 支持的降低與創傷有顯著相關,因此提供社會支持是重要 關鍵。. 立. 2008. 究對象。同樣地,高比例的受訪者表示曾面對創傷事件; 但經歷PTSD症狀之比例為相對低。另外發現,主管或同事. ‧. ‧ 國. 以曾報導過2004年南亞海嘯之電視、廣播、平面記者為研. 學. Weidmann et al.,. sit. io. 在短期內,因為工作因素面對至少一件死亡的創傷事件。. al. v i n C h (4.3%)的記者展現足以判定為PTSD的症 但僅有相對少數 engchi U n. & Daleiden, 2003. 以美國平面記者為研究對象。高比例(96%)的記者表示. er. Pyevich, Newman. y. Nat. 的社會認同是影響PTSD是否出現的核心變項。. 狀。. McMahon, 2001. 以澳洲平面記者為研究對象。發現記者的確在報導創傷新 聞後,經歷相當程度的侵入性回憶。逃避為常見的處理方 法。而創傷影響的確隨時間而減緩。. Dworznik, 2006. 以質化訪談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除了大家腦海中制式的創 傷事件,每天出現的小事件對記者造成的影響亦不可小覷。. 本研究製表. 綜合以上幾篇研究,可得出以下幾個論述。首先,高比例(86%-100%)的. 25 .

數據

表  1:創傷壓力相關概念比較 定義與症狀  與其他概念之比較  創傷後壓力症候 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個人在親身遭遇深切的創傷 後,由於壓力而產生的生理性失序。症狀方面包括侵入性的回憶、逃避以及過度警覺  個體可能出現最嚴重的創傷反應。已納入DSM-IV,為正式醫學診斷之病徵  急性創傷壓力 (Acute stress  disorder,ASD) 定義與症狀與 PTSD 雷同。用以描述創傷對個體早期的影響  與 PTSD 不同之處在於,AS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