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意教學理論研究

本節主要探討創意教學的核心概念、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創意教學相關研究,

以及本研究之數學科創意教學。

壹、創意教學的核心概念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就要先培養教師擁有創意教學的核心概念。依 據 陳龍 安教授(2004) 的說法,創意教學的 核心概念 ASK(Attitude 、Strategy、

Knowledge)的理念是:創意教學先從『問』開始,再由教師安排妥善問題情境,

或提出創造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從思考中產生質疑好奇,引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 決心。而ASK 是由態度(Attitude)、策略技法(Strategies & Skills)、知識(Knowledge) 三項元素所組成:

1. 教師的態度(Attitude):態度包含三個因素,情緒的或情感的、理智的和行動的 態度,創意教師的態度要強調PEC(Positive、Enthusiastic、Confident)也就是積 極、熱情與信心。

2. 創意教學所需要的策略、技法(Strategies & Skills):創意教師要懂得運用工具或 方法。創意教學就是教師在各科教學中,妥善運用各種創造思考的策略,以啟 發學生創造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3. 創意教學不是無中生有,要有知識(Knowledge):包括內容和程式性知識。所謂 內容知識,即是以創意解決該問題所需的概念和原則等等的內容,即英文中

的”Knowing what”;而程式性知識,則是解決問題所需的各種策略,即英文中 的”Knowing How”。由此可知,創意教師需具備專門而廣泛的知識。

貳、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瞭解創意教學的核心概念後,接著介紹有關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一、陳龍安「問、想、做、評 (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啟發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是否應依循固定模式?學者們意見紛紜。陳龍安 (1990)參考了多種「創造思考」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問、想、做、評」(ATDE) 的教學模式。所謂的ATDE是由問(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及評(Evaluation) 等四個要素所組成,其模式如圖2-1所示:

圖2-1 ATDE模式(引自陳龍安,1997,頁86-88)

圖2-1所代表的意義如下:

1. 問(Asking):提出問學生的問題或是安排問題情境,特別重視聚斂性(convergent) 問題及擴散性(divergent)問題,也就是提供學生發展創造思考能力與問題解決的 機會。

2. 想(Thinking):教師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想像,並給予充分思考的時 間,以尋求創意。

3. 做(Doing):運用各種教學活動,從做中學習,從實際活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 法,並能付諸行動。

做 Doing 學生的知識背景

教學目標 (創造力)

修 正

Evaluation

評 鑑

修 正

Evaluation

評 鑑

Asking

Thinkin g

支 持 性 的 環 境

支 持 性 的 環 境

4. 評(Evaluation):暫緩批評,欣賞創思,重視形成性評量與自我評鑑方法,使「創 造思考」由萌芽而進入實用性的階段。

在ATDE模式中,非常強調學生的知識及經驗基礎,「創造思考」教學絕非「無 中生有」,而是「推陳出新」。因此在學生起始行為上,應提供擴散性思維的機會,

讓學生充分發揮潛能。

二、Guilford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關於創造智慧的理論,以Guilford(1967,1988) 提出的智能結構論(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el, SOI Model)最為完整。Guilford以三向度的立方體表示智能結構 (如圖2-2),這三向度分別是思考的「運作」(operations)、「內容」(contents)與「產 物」(products),三個向度底下又分成若干類別。Guilford將這三維中的類別交互作 用,以各類別的第一個字母進行排列,用來代表一種人類的智慧能力。在這三維 的 交 互 作 用 中 , Guilford 認 為 與 創 造 力 最 有 關 係 的 包 括 擴 散 思 考 (Divergent production , D )的運用與轉換(Transformation, T)後的成果。

Guilford根據此理論,設計出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教學模式(structure of intellect problem solving model),強調問題的解決必須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再運用 擴散性或聚斂性思考的運作,進而獲得問題的解決(如圖2-3)。

圖2-2 Guilford智能結構論(SOI Model)

圖2-3 Guilford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三、Buzan的心智圖(Mind Mapping)教學模式

(一)意涵

心智圖法(Mind Mapping)是由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家Buzan所提出的一種 創造思考技法。Buzan在大學時期依據達文西做筆記的方法,進而發展出全腦圖像 思考繪圖法。它運用一種特殊的筆記技巧,將主題置於正中央,然後以放射狀的 方式,把相關聯的事物延伸記錄下來,並藉由顏色、圖案、代碼將擴散思考的內 容具體化,不僅極具個人特色,還能增進創造力,有利於分析、溝通和記憶,並 協助日後回想。

心智圖如同腦海中的一幅地圖,將每一個主題標出詳細的路線,以視覺綱要 呈現,提供學習者一個概觀地圖,協助學習者蒐集、整理大量資料,以追求左右 腦的平衡,並提昇學習者的工作效率、學習效果及生命的成就感,是很好的分析 工具(孫易新,2007)。

Buzan & Buzan(1996)認為心智圖的整合技巧,是要改變傳統條列式的思考邏 輯,以及聚斂式的歸納思考模式,以擴散式的思考模式做呈現。由於心智圖法具 有水準思考與垂直思考的特性,讓大腦思惟能進行自由放射、自由聯想,因而產 生無限的創意。因此心智圖擴散式思考,不僅可以幫助人類創造發明,也可經由 練習與教學予以增強。

由Buzan提出的心智圖具有四個特色:

1. 將主題具體化成一個核心概念。

2. 由核心概念放射出數條分枝,同時連結其他概念。

3. 由關鍵字為主的分支概念中,在分出次要概念。

4. 所有的分枝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結構圖。

將Buzan的心智圖特色融入教學,可以具有四項功能:

1. 分析:分析繁瑣的事物,助於瞭解。

2. 記憶:運用大腦的長期記憶和歸納整理能力,可隨時輕易喚起。

3. 創意:充分使用大腦想像力、圖形、色彩、量化及邏輯等能力,使創意產生無 窮變化。

4. 溝通:應用全腦技巧進行思考,左右腦的理性與感性得以平衡發展,有助於人 際溝通。

(二)用法

心智圖製作方法如下:

1. 選定個人想瞭解或解決的核心概念。

2. 個人經由腦力激盪或自由聯想,並使用圖像或代碼紀錄所有的想法。

3. 畫下心智圖,並寫上關鍵字,同時將不同的關鍵字以線條箭頭及符號等相連 結,以增進聯想的效果。

4. 由關鍵字中衍生相關分枝,並選定一個次要概念的關鍵字。

5. 初步完成後,可用顏色、圖形、符號或形狀…等,強調重要處,以利記憶,加 深印象。

將Buzan的心智圖特色實際運用於數學科的教學中,在協助學生進行聯想的部 分格外有用。幾何部分的概念千變萬化,需要有適當的方法理出頭緒,做有系統 性的整理。教學時以心智圖展現定理,學生以此進行聯想,也有助於日後複習。

(三)應用

心智圖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套相當實用的學習工具,經孫易新(2001 , 2002)的統 計,凡是學過心智圖的學生,平常經常使用心智圖技能,對於提昇讀書效果、計 劃構思、作筆記、進行創意思考及彙整大量資料等,都有很大的幫助。錢秀梅(2001) 於研究中表示,學生在於校外教學、開學生會、開慶生會、會議記錄、每日行程 作息、備忘錄等方面,對於處事、問題解決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又可以提昇心智 繪圖法的技能。

錢秀梅(2001)在「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 究」中指出,在圖形創造思考方面,接受心智圖教學方案的身心障礙資源班實驗 組,其獨創力顯著高於沒有接受心智圖教學者。

理論概念由於抽象程度較高,若僅靠教師的解釋,學生是難以掌握的,必須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並加以運用,方可充分掌握。檢驗學生理論概念是否掌 握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運用理論概念來進行分析,釐清數學知識中的抽 象概念,並能加以應用。

四、曼陀羅教學模式

(一) 意涵

「曼陀羅」一詞源自於佛教用語,是梵語 mandala的音譯,是將佛、菩薩等 尊像或種子字、三味耶形等,依照一定的方式加以配列的圖像(許素甘,2004;陳 丁榮,2002)。

曼陀羅思考技法,是從佛教密宗「天圓地方」的宇宙概念,延伸成為結合「水 平思考」、「垂直思考」的多層次九宮格圖像式的思考法(胡雅茹,2011)。日本人 今泉浩晃先生,根據印度佛教曼陀羅圖騰,設計出一種有助於進行擴散性思維的

曼陀羅思考法兼具文字與圖像、廣度與深度,能刺激大腦的聯想力、邏輯力 與創造力(胡雅茹,2011)。由此可見,曼陀羅是一個整合系統,先徹底分段、探究 從何種要素開始,再一一加以整合、重組,接著經過幾次的分解、組合至最後階 段,便會出現類比式的全面圖像,形成曼陀羅思考的結構(許素甘,2004)。

(二) 用法

首先,利用一幅狀似九宮格圖的九格區域,將主題寫在中央,然後根據主題 所引發的各種想法或聯想寫在其餘的八個空格內,每個空格的內容都與主題相 關。更有甚者,可由一九宮格進階延伸出另外八個九宮格,形成更有規模、更龐 大的系統圖形。

(三) 應用

曼陀羅思考法應用廣泛,能實際運用在「每天的時間管理」、「人脈分析」、

「目標設定」、「筆記整理」、「創意發想」(胡雅茹,2011)。

研究者根據曼陀羅的性質,將其應用在九年級數學科第五冊第三章「幾何與 證明」中的「3-2 三角形的外心、內心與重心」課程上,並繪製成如下圖 2-4、2-5、

2-6 的表格。

三心大集合-

三角形的外心

正三心合一

等腰三心共線 中垂線(垂直平分線)交點 外心到三頂點等距。

直角- 斜邊=2R

外心 O (外接圓圓心)

中垂線上任一點到線段兩 端點等距

求外接圓半徑- 畢氏定理 (商高定理)

 ∠BOC =

 銳角:∠BOC =2∠A

 直角:∠BOC =180

 鈍角:∠BOC = 360 ─2∠A

 不 同 種 類 位 置 不 同:

 銳角:內。

 直 角  : 斜 邊 中 點 上。

 鈍角:外。

圖 2-4 曼陀羅思考法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a)

三心大集合-

三角形的內心 正三心合一

等腰三心共線 (內)角平分線交點 內心到三邊垂直距離 相等。

直角-

兩股和=斜邊+2r

內心 I (內切圓圓心)

角平分線上任一點到角 的兩邊垂直距離相等。

面積= r s (s 為周長)

∠BIC= 90 + ∠A 永遠在內。

圖 2-5 曼陀羅思考法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b)

三心大集合-

三角形的重心

正三心合一

等腰三心共線 中線交點 一指神功!

直角-

OG= 斜邊

重心 G 用指頭或一枝 筆可撐 起 整個平放的。

六塊積-

三中線把分成六塊面 積相等的小三(小)!

重心到頂點的距離

=中線 永遠在內。

圖 2-6 曼陀羅思考法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c)

幾何學是國中數學教材中的重頭戲,尤其九年級第五冊的數學教材又以幾何 學為主體。有趣的是,在幾何學中最複雜的部份,是邊數最少的圖形,這當然非 圓形和三角形莫屬了。這兩種圖形的定理相當多,而當這兩種複雜的圖形進行結 合,又會冒出許多特殊的性質。儘管課本中、課堂上,數學教師都會一一為學生

幾何學是國中數學教材中的重頭戲,尤其九年級第五冊的數學教材又以幾何 學為主體。有趣的是,在幾何學中最複雜的部份,是邊數最少的圖形,這當然非 圓形和三角形莫屬了。這兩種圖形的定理相當多,而當這兩種複雜的圖形進行結 合,又會冒出許多特殊的性質。儘管課本中、課堂上,數學教師都會一一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