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 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問題。依序分述如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數學課堂上的雙峰現象是一直都存在的問題。我們從幼稚園開始學數數,國 小學加減乘除、幾何圖形,愈到中、高年級,雙峰現象更明顯。到了國中,學生 的數學程度落差更大。有沒有可能在課堂上盡可能兼顧到每一種程度的學生? 如 何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這些都是身為國中數學教師的研究者一直思 考的問題。

長期以來,台灣的學生受到升學考試的束縛,學校教育「以考試領導教學」, 於是我們的教育體系訓練出一群「考試機器」,學生個個很會解題,但只限於應付 考試,缺乏主動思考、活用知識的能力。數學是科學之母,是活的知識,有悠久 的發展歷史,也和人類文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對於數學的學習,更應著 重創造思考與應用理解的能力,將此「活的科學」善用於各種領域,以適應現今 多樣化的社會環境,對未來也將更具挑戰性。

擺脫以往的聯考時代,現今的升學方式不再是「一試定終身」,多元入學的方

式改變了知識導向的填鴨式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學習方式:教材多元—教 科書不再只有國立編譯館出版,版本開放,教學媒材愈來愈豐富,教學設備也愈 來愈齊全;教法多元—教師可利用資訊融入教學、合作教學、協同教學、小組教 學……等方式,達到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評量多元—不僅只用少數主 科測驗成績來評定學生成就,改以綜合所有領域的表現來做為評定標準;評量方 式也不只限定於紙筆測驗,改以觀察學生不同形式的表現,作為學習成果的指標。

以往我們常說:我們拿過去的教材,用現在的教法,來教未來的學生。這樣 的方式在現今的學校教育中已不合時宜。現在的學生面對的是一個一直在改變的 世界,加以高科技媒體充斥,教學方法若只是原地踏步,僅用舊有板書、課本的 教學方式上課,已難吸引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和基礎科技發展息息相關的 數學教育。中小學數學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們對數學有最基礎的認 識,以及對未來發展的興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數學學習領域的 基本理念就提到「數學教學 (含教材、課本及教學法) 應配合學童不同階段的需 求,協助學童數學智能的發展」。因此學校教師們在設計教學上,勢必要加入更多 創意才行。

本研究的研究動機有三:壹、數學的重要性;貳、大部分學生不喜歡數學;參、

有效教學。茲分述如後:

壹、數學的重要性

首先,在各類知識領域中,數學可說是人類文化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我們尊 稱數學為「科學之母」,因為它是很多學科的基礎,與各種科學息息相關,在很多 技術層面與應用科學中,無論是人文科學或自然科學,皆被廣泛使用。數學涵蓋 的範圍廣,小至生活應用,大至各項研究,都與數學脫不了關係。

笛卡兒曾說:「數學是次序和計量的科學」,牛頓也認為:「數學原理就是量的 原理」(吳柏林、張鈿富,1996)。古人以結繩記事、石板刻物等計數方式,開始了 數學的發展。長久下來,數學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共通語言,協助我們在科學的領 域中互相溝通,處理各種從基礎到進階、從單一到複雜的問題。

在九年國民教育,甚至未來十二年國教,數學永遠都是重要科目。現階段的中 學生,不論上高中、高職或五專都要學數學;大學中除了文學院之外,其他學院 皆有與數學相關的科目。要是更進一步進入研究所,統計學也是數學學問中重要 的一門。可見在學習的道路上,數學總是寸步不離的在我們身邊,足見其在基本 學科中的重要地位。

數學這一科目有其獨特性,也因此在九年一貫的七大學習領域中,數學始終自 成一個領域,未與科學類其他學科合科。數學科的知識,也深深影響其他領域,

並為其他領域所應用,如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等。

正因數學的重要地位,以至於在各個學習階段中,數學都是必須要好好學習的 重要科目。

貳、大部分學生不喜歡數學

很多曾經身為學生的人,或是現今教育體制下的大部分學生,對數學一科總是 又愛又怕。愛的是,數學的「投資報酬率」高。以升高中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 例,各科滿分皆八十分,但題數不同。數學在五大領域中題數最少,僅三十四題,

平均下來每答對一題就得二點多分。然而學生卻又害怕數學,因為深深為學習數 學所苦。若問大家,求學時期最討厭的科目為何,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數學。

這是怎麼一回事?以下分別就「教材」、「教學活動」、「教學過程」、「評量方式」

與「學習經驗」等方向一一說明:

一、 制式化的教材

數學教科書的編排,多呈現以下順序:生活事例、原理原則、重點或公式、例 題、隨堂練習、自我評量、習作。課程進行的順序通常是:先引起學生動機,使 新教材與學生生活作連結,或以舊經驗喚起學生的基本概念,然後正式進入主題。

當所有重點皆提示過、練習也做完後,接著便是自我評量與習作,如此完成一個 單元的學習。

自從教科書開放版本後,學校不再以部編本為主,在各教科書廠商的競爭下,

課本的內容愈趨多樣化,舉例方式常以學生的生活事例為基礎,使數學更貼近日 常生活。然而在引起動機後就出示抽象的原理原則,仍會使部分學生失去學習興 趣。尤其國中階段的數學,有些原理原則背後的證明與來源,礙於學習階段與學 生能力,無法一一在課本中列示,更令學生感到教材內容的抽象,進而失去學習 意願。

二、 枯燥的教學活動

1995 年台灣導演陳玉勳的著名國片「熱帶魚」的電影片段中,有一幕場景格 外令人印象深刻,想必曾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在某國中教室裡,明明在上課,空 間中卻充斥著肅殺的氣息,只見一位老師拿著長長的棍子站在講台旁,三位學生 面對黑板,其中有兩位正絞盡腦汁的在努力解題,在黑板上「豆豆豆……」的留 下一行行數學算式,只有站在中間的男同學,也就是本片的主人翁阿強,看著老 師抄的數學題目不知所措。當其他兩位同學已解完題回到座位上,阿強轉過身來、

舉起雙手,只見老師手中的棍子重重的打在他的手掌心上……。

這是以往上課時常會出現的場景,然而嚴肅的學習情境,對一些理解力與創造 力的發揮,可能會大打折扣(吳柏林、張鈿富,1996)。大部分的學生都具有以下心 理:

1. 喜歡遊戲、聽故事、幽默笑話。

2. 喜歡輕鬆自在無拘束的氣氛。

3. 喜歡被獎勵、讚美。

4. 不喜歡被批評、害怕被懲罰。

5. 不喜歡艱深難懂、麻煩、傷腦筋的事。

如果把課程深淺、學生程度優劣、時間長短等三個因素加以排列組合,至少會 有八種情形(吳柏林、張鈿富,1996),那麼教師要如何授課才好?若要趕進度,少 數程度不及的學生學習會感到吃力;若要兼顧到每位學生、因材施教,又會有進 度上不完的壓力。

歷史課可以聽歷史故事;地理課可以想像環遊世界;音樂課可以唱唱歌、聽聽 音樂;家政課可以做做點心和手工藝;美術課可以恣意畫圖和欣賞作品;體育課 可以追、趕、跑、跳……那麼數學課呢?老師示範、學生練習,所用的教具也常 以板書為主,教學方法上顯得比較單調。這樣的教學法,學生的專心度難長久維 持,不但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容易使學生失去耐心和專注力。在無心學 習的情況下,自然無法把這門學科學好。

三、 刻板的學習過程

按照一般教科書的編排模式,教學的重點會放在解題策略上,亦即遇到什麼樣 的題目,就用該題目應有的方式作答。很明顯的,這就是所謂的「考試引導教學」。

以往即重視文憑的台灣,一切皆以考試為導向,老師教考試會考的,學生學考試 會考的。數學強調理解和運算,因此學生對數學的理解通常是:熟背定理公式、

原理原則,熟練解題過程,考試時見招拆招,以為「貝多芬」即可「拿高分」。這 樣的訓練方式,長久以來忽略「思考」這一部分的層次,不知不覺訓練出一批很 會考試、反應不錯,但缺乏能自行思考、主動思考的學生。如果題目再多點變化 與「轉彎」,恐怕學生就迷路出不來了!

四、 評量方式

雖「例題-練習」這樣的方式,在學習上是有系統的,學生可透過「模仿」的 方式練習做題。但現今升學考試的模式有時間上的限制,校內課程多強調訓練學 生的計算能力,以致課後練習不少,久而久之磨掉學生的耐性,漸漸對數學感到 厭煩。

其次,數學的評分方式強調「正確答案」,因此批改過程中,答案的對錯根據 一定的標準,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計算過程正確,但答 案錯誤,全錯!題目看錯,雖計算過程合理,還是全錯!學生辛辛苦苦寫出來的 算式,遭到全盤否認推翻,必定感到無比懊惱,相對的也削減了對數學一科的學 習興趣。

五、 學習經驗

數學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每一階段的知識都建構在前一階段的舊經驗上,一 層一層的增加新內容,一步一步的加深加廣,然後整合起來,呈現螺旋型的學習 結構,簡單來說,就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複合。

然而若有其中一階段的學習不甚理解,勢必影響到後面的學習。久而久之,當 學生愈來愈聽不懂,面對題目不會做,考試總考不好,因而產生「習得無助感」

然而若有其中一階段的學習不甚理解,勢必影響到後面的學習。久而久之,當 學生愈來愈聽不懂,面對題目不會做,考試總考不好,因而產生「習得無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