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業的理論共識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而以Miller 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創業的本質在於創新。Miller(1983)認為創 業是一組戰略性的態勢,包括承擔風險的傾向、競爭積極性的傾向、超前認知 與行動的行為和經常考慮今天性的產品創新活動。曹之然(2008)提出了一個 在維持完整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保持了更大限度的包容性和擴展性、更加全面 準確的創業定義:創業者與外部環境化合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以機會問題為核 心,以創業目標為導向,並由創業推理和創業行動共同推動的,其本質在於創 新。

第二節 創業的理論共識

作為一個有效的社會科學領域,創業必須有一個有別於其他領域的概念框 架能夠用來解釋和預測一系列的實證現(Shane & Venkataraman,2000)。原因 至少有三點:

(一)如果把創業研究分散於各個學科,由於各個學科都只對創業研究過 程的特定問題感興趣,因此將會產生一些空白領域,也缺乏創業研究團體,並 且會限制相互之間的交流以致很難培育創業 研究的發展(Low&MacMillan,

1988);

(二)當前的創業理論是由學者們各自積累的學術碎片所組成,表現為多 學科的交叉鋸齒狀態,而這樣一種碎片阻礙了知識的全面進步,因為它只是形 成了「沒有整體的部分」和「沒有核心的學科」(Harrison & Leitch,1996);

(三)一個研究領域只有在有別於其他領域時才能確立並獲得學術上的合 法性,只有建立與其他領域不同的研究範圍,才能長期存在,即使這種範圍在 某種程度上是模糊不清的(Bruyat & Julien,2000)。

在構建創業研究領域的概念框架中,存在的最大障礙也許一直就是定義的 問題 (Shane & Venkataraman,2000)。事實上,定義是所有系統性研究展開 的引爆點,它清楚或暗含地界定了自己研究領域的概念框架。

Knight.F.H(1921) 創業者要有成功預測未來的能力 成功預測未

來 Kizner(1973) 正確預測下個不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均衡

現象在哪裡發生的套利行為和能力 準確預測 Leibenstein(1978) 創業者要有比你的競爭者更明智、更努

力工作的能力

更明智更努 力

Stevenson 等 驅動創業的是洞察機會的能力,而不是

控制資源 洞察機會

創業 過程

Gartner(1985) 新組織的創立過程 新組織 Holt(1992) 創業前階段、創業階段、早起成長階段

及晚期成長階段

創業的四個 階段 Williams(1998) 包括人、機會、環境、風險與報酬等因

素 Christian(2000) 在外部環境作用下的創業者與新創企業

的緊密互動過程

外部環境,

創業家

機會

Shane 等(2000) 創業是圍繞機會識別、開發與利用的一 系列過程,是機會演變過程的外化 Drucker(1985) 只有能夠創造出一些新的、與眾不同的

事情,並能創造價值的活動才是創業

Woodward(1988) 社會網絡在幫助創業者簡歷和發展企業

時扮演了積極的角色 社會網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我們根據表1 中創業定義的關鍵詞抽象出具有 概括性的屬性,歸納整理不 難發現學者們達成的以 下 5 點共識。

(一)成功的創業者具有較強的創業意願和創業能力

由早期的創業定義不難看出,「創業者」是當時創業研究的焦點,並且發 現成功的創業者具有較強的創業意願和創業能力。創業意願是指創業者投入創 業活動的主觀態度,創業能力是指創業者完成創業 活動的客觀條件,二者構成 評價創業者成熟度的兩 個維度,據此可以將創業者評定為四種不同的級別。事 實上,Shaver 和 Scott(1991)研究發現,企業家的個性特徵是很難改變的,但 是可以通過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來優化其創業決策的效果。因此,我們認為一 旦創業者具備了強烈的創業意願,創業能力的提升就會成為一種自覺。評價創 業者成熟度的目的不在於將創業者永遠地定格在某一級別上,而是為了幫助創 業者發現自身的不足,以便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改善。

(2)創業過程具有複雜性和動態性特徵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創業過程逐漸成為創業研究的焦點。這一時期的多 數學者致力於探討創業過程的理性成份和歸納創業過程的一般規律,這些創業 定義的本質在於揭示創業過程的複雜性和動態性特徵,即創業過程蘊含著一系 列活動及隱含在這些活動背後的關鍵要素(複雜性),這些活動與關鍵要素以 某種組織形式相互關聯,並且這種組織形式不拘泥於固定模式而處於動態演變 過程中。創業過程的複雜性和動態性是創業過程研究的起點,它們導致了創業 過程規律的難以識別性和創業行為的差異性。創業過程研究必須超越創業過程 複雜性和動態性特徵,識別隱含在創業過程複雜性和動態性特徵背後的本質因 素(楊俊,2004)。為了做到這一點,就有必要秉持聯繫與發展的哲學觀點,

透過 「顯微鏡」(系統思考方法)和「望遠鏡」(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來觀察 創業、發現規律、理解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三)機會是創業過程的核心之一

Shane 和 Venkataraman(2000)提出了以「創業機會的識別、開發與利 用」為主線的創業過程研究主張,強調從創業機會視角識別創業過程的一般規 律,並進一步歸納了基於創業機會的創業研究的基本問題: (1)創造商品和服 務的機會為什麼、什麼時候以及如何存在;(2)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為什 麼能夠、什麼時候以及如何發現並利用這些機會;(3)創業者在開發創業機會 的時候為什麼、什麼時候以及如何採取不同的行為。此後,大量學者從創業機 會的識別、開發與利用過程出發來窺探創業過程,雖然研究仍處於探索階段,

但將機會問題作為創業過程的核心已得到學者們的公認。Singh(2001)認為對 於創業機會的識別和利用可以是支撐創業這一獨特領域的概念,而且應該成為 創業領域研究的核心問題。Busenitz(2003)認為機會的利用將會是創業領域的 一個中心,因為它完全沒有被其他學術領域探討過。

(四)創新是創業者的本質

本質是事物特有的屬性,這種屬性決定了「你之所以為你」,它是事物成 為自己的原因。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把一種從來沒有過 的 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新組合」包括 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新的原材料供應來源和新的組織形式等5 項內容

(J.A. Schumpeter,1934)。這一創新理論內容十分豐富,但基本上限於經濟 領域。實際上,創新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概念,包括科學、觀念、技術、政治、

制度、組織、管理、金融以及商業等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歐盟1995 年度的《創新綠皮書》指出,「創新不僅是一種經濟機制或技術過程,此外還 是一種社會現象」。但無論從哪一領域來講,創新都是創業者的本質。Peter F.

Drucker(1985)認為,創業絕不是開張一家「既沒有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滿足,

也沒有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的熟食店,而要像麥當勞那樣,「通過運用管理 觀念和管理技術,將產品標準化,設計科學的制作過程及操作工具,合理設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所需要的員工,制定培訓標準,從而大幅度提高資源的產出和效益,創立了一 個全新的市場氛圍和新顧客的群體」。如同創新一樣,創業並不局限於某一領 域,而是滲透於教育、醫院 、科學研究 、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正如「現代 奧地利學派之父」Mises 認為的,創業的因素體現在人類徵服困難的一切活動 當中(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維基百科)。

5. 創業與外部環境相互影響

GEM 報告將外部環境分成一般環境和創業環境。一般環境由全球競爭力報 告發展出來的比較寬泛的8 個方面構成,創業環境是由 GEM 開發出來的用於 反映對創業產生顯著影響的9 個方面構成。外部環境對初創企業的生存和成長 具有很強的影響力(Gnyawali & Fogel,1994)。Shane Scott(1996)考察了 1899- 1988 年間美國創業比率的變化,驗證了宗教信仰 、利率 、風險偏好 、 經營 失敗率 、經濟增長以及人口年齡分布對創業比率存在著影響。同時,創 業活動也深深地影響著外部環境,GEM 的研究結果就驗證了創業活動對經濟增 長的促進作用。事實上,創業作為一個開放系統,它與環境之間的影響是相互 的。Saxenian(1999)發現,「硅谷地區的文化鼓勵冒險,也接受失敗」,創 業精神和創業活動最終「會帶動整個硅谷繁榮起來」。因此,Busenitz(2003)

等學者認為,動態環境下創業者、創業機會和創業組織模式等變量的交叉研究 將成為創業研究的發展方向。